搜索
  登录

目录

病因与病理
所属图书:《济世救命之方:中国医学奥秘》 出版日期:2013-11-01文章字数:字

病因与病理

病因是指由于人体内在条件的失调,和外在致病因素的不同,使人体在发病过程中产生各种变化与病证的道理。即,导致人体产生疾病的原因。

中医学中的病因与病理有两个主要特点:1.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是人体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叫“正”和“邪”。“正”指的是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对致病因素的抵抗力。“邪”是指一切致病的因素,疾病的发生就是“正邪”相争的反映。2.中医学中把病因归纳为六淫、疫疠、七情、饮食不节、劳逸过度、创伤及出积等几个方面,这种根据疾病的不同证候表现来推求病因的方法叫“审证求因”。

一、病因

病因的大致分类如下图所示:

1.淫: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中有风、寒、暑(热)、湿、燥,火六种表现,简称六气,六气对自然界的万物生长和变化有促进作用。如果气候变化太过,使人体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时,会可能引起疾病的发生,这种使人致病的反常气候叫“六气淫胜”,简称“六淫”。

六淫侵犯人体往往有两个途径:一是从皮毛而入,另一个是从鼻孔而入。这两个方面统称为“外感”,外感六淫发病多带有季节性,如春天多温病,夏天多暑病,长夏(农历六月)多湿病,秋天多燥病,冬天多寒病等,这是一般规律。

①风:风邪能引起很多种疾病,因此有“风为百病之长”的说法。风的特点是喜动,发病急,变化快,同时有恶风的表现,辨证时应注意外风与内风的鉴别。

(注: 名 称 主 要 症 状外风 恶风、发热、有汗、头痛、鼻塞(或流清涕),咽痒咳嗽,脉浮,风邪侵袭经络,可见口眼歪斜,四肢麻木,关节疼痛等内风 发病急骤,轻者眩晕,手足颤动,麻木等症;重者抽搐,昏迷,角弓反张,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不省人事等)

②寒: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寒的特点是:恶寒(外感,表解即除)或畏寒(阳虚,得温而解),肢体收引气血凝固,侵入人体后,可导致气血不畅,疼痛痉挛等证。

(注: 名 称 主 要 症 状外寒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关节疼痛,咳喘叫做“伤寒”内寒 脸色苍白,手脚冰冷,怕寒喜暖)

③暑:是热邪的一种,有季节性,主要特点是最容易耗气伤津,由于长夏气候潮湿,大多数人都喜欢吃生冷食物,所以暑病多具湿邪。

(注: 名 称 主 要 症 状伤暑 暑热 恶热,大汗出,头痛,身子疲倦,唇干,烦渴暑湿(暑天感寒) 发热,恶寒,恶心呕吐,胸闷,气促,身重倦怠,食欲不好,拉肚子中暑 突然昏倒,神志不清,发热气粗,出冷汗,一般是在烈日或高温环境中劳动时间太长而导致的)

④湿:是一种重浊、腻滞的病邪,主要表现为身体沉重,胸腹痞闷,舌胎粘腻,渴不欲饮,小便不利等证。

(注: 名 称 主 要 症 状外湿 一般由于外感雾露或长期居住在潮湿的地方,或长时间淋雨或缺乏锻炼而导致的,常表现为失身沉重,疼痛,四肢疲倦,关节不易屈伸)

(注: 内湿 由于吃了太多生冷食物,或饮酒过度,导致脾胃失调,使湿浊停在体内所致。常表现为头胀头重,口淡乏味,胸腔痞闷,不思饮食等)

⑤燥:大多发生在秋天,由于气候干燥而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为缺乏体液,如:鼻干,咽干,干咳,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

(注: 名 称 主 要 症 状外燥 凉燥 一般发生在入秋,天气刚凉时,表现为头痛鼻塞,恶寒,无汗,唇燥,咽干,干咳,气喘等湿燥 一般发生在秋阳多日暴晒之后,表现为:发热有汗,口渴,咽痛,鼻干,胸痛等内燥 手足心热,口燥唇裂,咽痛,盗汗,心烦失眠,皮肤干燥,毛发干枯无光泽,指甲干枯等)

⑥火(热):火与热区别在于程度不同,热极可以化火,火邪最容易伤津、动血、灼阴、耗气。

(注: 名 称 主 要 症 状实火 来势较急,变化迅速,表现为高烧,多汗,心烦,面红目赤,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虚火 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偏衰,精气亏耗等内伤引起,表现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津等)

实火中脏腑火证表现如下所示:

(注: 脏腑火证 主 要 症 状心火炽盛 心烦,掌热,口舌糜烂肝胆火盛 眩晕,头两侧胀痛,耳聋,耳鸣,口苔,目赤,多愁脾热内伏 口唇赤肿,烦渴善饥胃火炽盛 牙龈肿痛或出血,烦渴引饮肺火壅盛 咳吐黄痰,咳血,鼻干大肠火热 大便秘结不能,肛门灼热,便血小肠火热 舌糜,尿血膀胱热结 淋浊,尿血)

2.疫疠:指具有严重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病邪,其特征是:发病急,迅速蔓延,老人和小孩的病状相似。

3.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与五脏的关系是:暴怒伤肝,过喜伤心,忧思伤脾,过悲伤肺,大恐伤肾。所以七情病主要是由于思想情绪过激而引起的,因此,对这类疾病,首先要从思想上做起,同时给予必要的治疗。

4.饮食:我们所吃食物是营养的源泉,但食用时如果没有节制,就会影响脾胃的功能,进而引起肠胃疾病。所以,在食用时不能过多食用肥腻味重的食物,不能暴饮暴食,也不能偏食。

5.劳逸过度:长时间的过度疲劳,就会伤气,就会产生疲劳乏力,喜欢卧床,稍做运动就会喘息,心悸,心烦不宁,低热自汗等症状。

二、病理

病理是指疾病变化的道理。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与体验总结出了中医学的病理生理观,即:从疾病变化的部位看,分表里出入,上升下降的变化;从疾病的性质来看,分寒热进退的相互转化,正虚邪实的相互交错,气血阴阳的相互失调等。

1.表里出入:表里又叫内外,标志着病理变化的趋势,是相对的,如:以经络脏腑为例,经络为表,脏腑为里;以脏与腑为例,腑为表,脏为里。外感六淫,侵入人体,首先犯表;七情过度,饮食劳逸,则病起于内。

2.上升下降:上下代表病的部位,升与降体现了阴阳气血顺逆的变化。在外感病中,六淫病邪侵入人体后,因性质不同,所以表现也不同,如风为阳邪,最易上窜,故病多发生在头和颈部;湿为阴邪,易下注,所以容易发生在肝、肾等脏器中。

3.寒热进退:寒是阴气偏胜的一种病理现象,属于功能的病理性衰退;热是阳气偏胜的一种病理现象,属于功能的病理性亢奋。寒热的病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般来说由热转寒(如由高烧突然降至体温低下,手足冰冷),多由正气耗伤,说明病势趋向恶化;由寒转热,说明正气逐渐恢复,病势趋向好转的表现。

4.邪正虚实:实指邪气亢盛,即“邪气盛则实”。虚指正气虚衰不足,即“精气夺则虚”,一般来说,属于实的病理多见于疾病初期或中期,病理较短,如外感六淫、积食、气滞、血瘀、水肿等。属于虚的病理,多见于病的后期或一般的慢性病。

5.气血失调:气和血一阳一阴,互相化生,互相依存,关系密切,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之说。气的病理有气虚、气滞、气逆三种情况,具体内容见如下表格。

(注: 名 称 主 要 症 状气虚 心气虚 心悸,气短,在行动中尤其明显肝气虚 疲乏懈急,不能操劳,忧郁胆怯等脾气虚 食欲不振,腹部虚胀,四肢无力等肺气虚 咳喘,面色白,形寒畏冷等肾气虚 腰背酸软,听力减退,小便频清等气滞 肝气郁滞 两肋及少腹胀疼,女子乳房腹痛,痛经 肺气壅滞 喘促息急,胸憋胀闷 脾胃气滞 腹部胀满,疼痛,消化不良气逆 咳喘,呃逆,呕吐等)

血的病理,一般有血虚,血瘀,出血三种情况,具体内容见如下表格。

(注: 类 型 主 要 症 状血虚 心血虚 心悸,失眠,神疲,乏力,少气,唇、舌、指甲色淡,手足发麻肝血虚 头目眩晕,眼睛发黑,烦燥多梦,肌肉抽搐脾不统血 不欲饮食,四肢倦怠,大便便血血瘀 疼痛部位固定,刺痛或钝痛,或按压有肿物积块,或局部麻木,唇舌发黯,或青紫斑出血 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

(6)阴阳盛衰:其一般规律是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寒;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

济世救命之方:中国医学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