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中医药及其文化的成熟
所属图书:《济世救命之方:中国医学奥秘》 出版日期:2013-11-01文章字数:字

中医药及其文化的成熟

随着医疗经验的丰富和医学理论的提高,唐、宋、元以来的医学趋向专科化。

唐代民间医生孙思邈,积累了约50年的临床经验,广泛汇集民间验方和各家方书,删繁求简,撰写成《备急千金要方》30卷,晚年又撰写《千金翼方》30卷。他认为人的生命重于千金,故此把他的著作以“千金”命名。书中把妇科列于首卷,其次是儿科,可见孙思邈对妇女及儿童的疾病是比较重视的。

在中药学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发达,药物学知识逐渐积累丰富,当时出现了许多新药和外来药。唐、宋政府都曾组织专人整理修订中药学书籍。如唐苏敬等人编写的《新修本草》,是我国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比国外最早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

李时珍考察采访图

明代李时珍是一位注重实践的著名医学家,他在药物的研究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据《明史·李时珍列传》记载:李时珍“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本草纲目》一书,共分16部,52卷,60大类,载药1,892种,绘图1,160幅,搜集方剂一万一千余个。这一巨著不但对我国医药学发展有着很大贡献,后来还全部或部分译成韩、日、拉丁、英、法、德等多种文字,成为世界上研究药物学以及动、植、矿物药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对欧洲的药物学和植物学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医学理论方面,汉唐以前,虽有诸家方论,但并无明显的派别出现。至宋、元,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许多医家,总结出一些新的经验,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于是逐渐形成了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各家学说的学术争鸣。

卫生保健方面,唐代孙思邈明确提出,“常习不唾地”,“凡衣服、巾、栉、枕、镜、不宜与人同(共)之”。宋周守“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病”。宋张杲“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同所积,牙亦坚固”。都说明这一时期已十分重视生活卫生习惯。

太医院监制针灸铜人(复制品)清光绪28年(1902)

中外医药交流方面,唐宋时期,由于我国医学的不断发展,对亚洲的医学有着一定的影响。如唐代的鉴真和尚去日本传授中国医药学术,日本人称之为“过海大师”。宋时曾派翰林医官邢慥(音造)去给朝鲜王徽治病,后又派医官牟介等去朝鲜教学。

公元1683年,荷兰医生赖尼,把中国针灸术传入法国以后,就很流行。17世纪末天花流行,俄国曾派遣留学生来中国,专门学习种痘法及检疫法。留学生回国后,即用我国发明的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同时,德国医生甘弗又把我国针灸术介绍到德国。公元1735年,哈尔文翻译了《脉诀》一书。

在我国医学不断向外传播的同时,欧洲的一些科学文化知识也陆续传入我国。当时,翻译国外医科学书籍日渐增多,如罗雅谷等的《人身图说》,邓玉涵的《泰西人身说微》等,均为西欧传入我国较早的生理解剖书籍。

在医事分科方面详细。明代“太医院”共分十三科,凡是医家子弟可选入“太医院”学习,并规定有教科书和考试制度。清代医学分十一科。“太医院”中设有教习所(后称医学馆)教授医学。学习三年期满,经考试录取的称医士,未录取的待下次再考。

济世救命之方:中国医学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