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芦笙舞
所属图书:《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 出版日期:2018-04-01

第二节 芦笙舞

水族芦笙舞亦为广场集体群舞,参与者人数不限,奇偶不限,可以为男子集体群舞,也可以是男女混合集体群舞。主要流行于三都苗草、拉佑、行偿、普安、丰乐,都匀套头和丹寨水族地区。表演时,男子在内圈一边吹芦笙、莽筒,一边跳舞,女子则跟在男子后面或外圈跳舞,但女子不吹芦笙、莽筒。逢喜庆活动或节日时可在广场、坝子上表演;丧葬时只能在干栏式住屋内的二楼堂屋表演,俗称“跳芦笙”或“跳丧舞”。

《宋史·南蛮传》记载:“至道元年(995)牂牁王龙汉遣使龙光进率西南牂牁诸蛮来贡方物,太宗召见……令作本国歌舞,一人吹瓢笙,声如蚊呐,须臾,数十辈联袂宛转,以足顿地为节。虎尾加于首,为上饰。询其曲,则名曰水曲,上封汉为归化王,以曲名以名其族。”

上述史料对水族的莽筒芦笙舞曲调和舞步作了记载。水族莽筒芦笙舞需要用到大、中、小三支芦笙和十三支长短不一的莽筒,以广场圆舞的形式进行表演。舞者按芦笙在前、莽筒在后的方式在广场中央围成一圈,芦笙按照小、中、大进行排列,由小芦笙领舞,起势。由吹小芦笙者过门,并由他定调和选曲,是为“一人吹瓢笙,声如蚊呐”。之后大小芦笙和莽筒齐鸣,开始舞蹈表演。莽筒芦笙舞,水族民间也叫大调芦笙舞,共有三十六种曲调,但舞步基本一致。表演时,人们按照右脚平迈,左脚跟进,旋即右脚半旋,左脚前摆,四个动作为一组节拍,进行圆舞表演,是为“须臾,数十辈联袂宛转”。水族莽筒芦笙舞的每种曲调表演,均分上、下两节,上半节曲调较舒缓,人们双脚踏步前行,下半节曲调高亢激昂,表演者单脚着地,身体呈“大字飞”、“大字飞转”等舞蹈造型随芦笙曲调急速飞转,乐声至最激昂处戛然而止,舞者随即双脚落地,聚拢在一起,静止不动,是为“以足顿地为节”。比较芦笙舞和铜鼓舞的动作造型,可以发现,“大”字形是水族舞蹈的基本造型,其他如大字飞、大字跳、大字旋、大字背转等皆由基本的“大”字形演变而来。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