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大学之基
所属图书:《黔北名镇鸭溪》 出版日期:2013-09-01文章字数:3141字

大学之基

鸭溪小学创建于1904年,历经鸭溪高初两等小学堂、鸭溪国民学校、鸭溪国民中心学校、县立鸭溪区标准中心学校等时期,1950年定名为鸭溪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2255平方米,建筑面积5480平方米,是一所大型中心完全小学。

建校一百多年以来,学校在发展中不断崛起,基础实施日趋完善。

光绪三十年(1904),鸭溪场响应清政府“兴学诏书”之旨意,在民众集会和祭祀活动的万寿宫内,创办高初两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学制5年,高等小学堂学制4年,初等小学堂学生毕业后不经考试直接升入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廪生刘怀忠在当地士绅的举荐下出任学堂堂长。

民国四年(1915),鸭溪盐号商人领首捐资,修建木结构悬山式四合院两层楼校舍一幢。民国十五年(1926),滇军唐继尧率军入川经过鸭溪,军队驻扎学校,学校教室,桌凳均遭到损坏,地方绅士郑希贤、王庆余领首,采用“开采捐”、“绅士捐”等方式筹资修复。民国三十一年(1942),区长杨丕承号召当地绅士捐款,并将部分“斗息”、“屠捐”纳入,在四合院下修建木结构歇山式两层教学楼一幢。

1982年,学校教学楼由于年久失修、基础下沉而成为危房,加之长期以来因学生人数多、教室不足实行二部制教学,严重制约学校发展,经上级主管部门决定,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划分校区,将学校分为鸭溪小学和鸭溪第二小学。1983年,鸭溪区成立“鸭溪小学集资建校理事会”,按“筹三补一”的原则,共筹资金17余万元,于1987年建成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教室24间、办公室3间的教学大楼一幢,鸭溪第二小学并回鸭溪小学,结束了鸭溪小学长达15年之久的二部制教学历史。

1995年.学生人数近2000人,教学班34个,由于60年代修建的砖木结构教学楼成为危房被停用,政府划拨30万元,自筹30万元,修建教学楼、办公楼各一幢,并改建校门、厕所、围墙和门卫室等。1997年,学校筹集资金20多万元,教师自筹资金30余万元,修建教师宿舍和商业用房,并对学校环境实施硬化、绿化、美化。2004年,老校友余敏中捐资10万元,上级拨款10万元修建综合楼一幢。2004年9月,学生人数增至2400多人,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恢复鸭溪第二小学。

2006年起,学校加强对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亮化,创建优美校园,并将绿色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于2008年、2010年通过县、市的评估验收,获县、市级绿色学校称号。2013年,积极创建和申报省级绿色学校。

而今,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环境优美、管理严密,拥有远程教育室、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班班通、多媒体功能教室等设施,有教职工68人,教学班27个,学生1400多人的大型中心完全小学。

建校一百多年以来,学校不断创新谋求发展,学校工作硕果累累。

1950年8月,县人民政府下达“维持现状、立即开学”的指示,委派熊心怀为鸭溪小学校长,负责恢复学校各项工作,一年后学生人数达500多人。1954年,学校被列为全县重点学校之一。

1959年至1961年间,学生大部分辍学,学校教育走入低谷。1962年,学校工作恢复正常,学生人数逐渐增多,教学工作逐步步入正轨。1963年,学校贯彻《小教四十条》,推广“十大”教授法,改变“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提倡“启发式”教学,升考成绩名列全县117间学校第八名,学校被列为县重点小学之一。1964年,学校推广“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引导”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文革期间,学校秩序再度混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工作重点转移到抓教学质量上来。学校组织教师学文化、学业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开展“一帮一”、“一对红”、评选“红花少年”、“三好学生”等活动,学校呈现出“比、学、赶、帮、超”的新景象,教学质量迅速提高。

1985年,学校全面开展普及初等教育,实行“四率”达标(普及率、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推广“尝试教学法”,采用“五步六段”教学法(五步: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尝试讨论、教师讲习;六段:基本训练、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巩固练习、课堂作业、课堂小结)教学。县教育局组织各区代表在学校开展“尝试教学”研讨活动。

1992年,学校成立中心教研组,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997年,学校成立继教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教师“三笔两话(画)”基本功训练,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师职业道德》、《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基础》、《英语》等内容,组织教师参与“三新”教材培训、现代远程教育等学习,开展“普通话课堂教学评比”、“三笔两话(画)”等活动,把提升教师政治、业务素质当作一项持久的工作来抓。

2002年4月,学校承担了“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实验与研究”任务,确立“班主任工作方法”为课题。同年9月,学校按课程计划增设英语、信息技术两门课程。

2003年秋季学期起,学校一年级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2005年,学校成立“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和“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两个课题组,并确立子课题,确定实验教师、实验班级实施课题实验。

2005年,在“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总课题组指导下,确立并实施“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创新”子课题研究。当年12月,被国家教育部课题组确定为全国教育科研“十五”规划“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课题实验学校”之一。

2008年以来,学校致力打造有效课堂,委派学科带头人外出培训提高,请教育名家、优秀教师进校培训,以“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和“大课间”活动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注重养成教育,以诚信演讲、感恩教育、才艺展示等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

学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多次荣获“先进集体”、“先进单位”、“文明单位”、“先进支部”、“先进基层教研组”等称号,成为家长放心、学生安心学校。历经百多年沧桑,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培育了数万名学子,成就了大批栋梁之才。如国家人口计生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培安,原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龚贤永,曾在教育部工作的郑鸿模,曾在江苏省农业厅工作、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黄成康,湖南省湘潭大学著名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童志权等,均为鸭溪小学学子。

面向未来,鸭溪小学秉承“勤奋、向上、文明、健康”的校训,坚持以兴学育人为根本,服务地方,努力建设特色学校,为国家社会培育成就更多的建设人才。

附一:鸭溪小学“大学之基”纪念碑记

附二:鸭溪小学百年志——孔子像碑记

黔北名镇鸭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