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苗绣从哪里来
所属图书:《笙鼓枫蝶:苗族》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0字

苗绣从哪里来

苗绣

苗绣的特点

苗绣,可堪与中国四大名绣——蜀绣、苏绣、粤绣、湘绣比美的民族刺绣。苗绣最大特点是善于在头巾、袖口、袖套、衣领、后肩、裤脚、裙腰、腿套等处装饰,花草虫鱼图案丰富,色彩浓丽,对比强烈,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刺绣研究学界,曾普遍流行一种说法:苗绣是从古代濮人的“雕题文身”发展而来的。连《艺苑奇葩——苗族刺绣艺术解读》(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都说:“苗族刺绣艺术,最初与古代少数民族‘蛮夷’雕题文身习俗不无关系。”无论从古代民族关系史或刺绣艺术发展史来说,这个说法都只是一种假设,值得认真辨析的。

苗绣绣法很多,有平绣、挑绣、锁绣、辫绣、凸绣、蚕锦绣、皮金绣、堆花、绉绣、缠绣、抽花等,各地区的绣法各具特色。一些绣法如锁绣的历史非常古老,在苗族古代活动过区域的考古发现,锁绣应滥觞于中原和北方,是苗族从中原和北方把这一古老的刺绣技法带到南方并一直保留下来。我国发现最早的刺绣是锁绣——由绣线环圈锁套而成的一种刺绣方法。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铜觯上就黏有锁绣针织品的痕迹。陕西宝鸡茹家庄周墓曾出土了单和双列的绣纹卷草花绣。湖南长沙左家塘楚墓、广济桥楚墓,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望山楚墓都出土过精美的龙纹、凤纹、动物纹、几何纹刺绣。这些文物都能见到锁绣这种古老绣法使用的痕迹。妇好墓锁绣绣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刺绣痕迹,说明中国刺绣最早的针法是锁绣。长沙马王堆出土衣物中的朵朵云纹,也是用锁绣绣成的。不过如今的中原大地,已较少见到这种技法的踪迹。可是在苗族地区,锁绣还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绣法。

苗绣

苗绣

苗绣

《后汉书》、《搜神记》等古籍记载,苗族先民盘瓠子孙“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苗族古歌等口传文献也认为,今天的苗绣是古代苗族迁徙的文化遗存。古代苗族大迁徙,不仅有经济的大转移,而且也有科技文化的大转移。经济的大转移有金银、种子、耕牛、农具等的运送。科技文化的大转移有纺织、刺绣、芦笙以及水车、梯田修造技术等。苗族古歌中的“姑姑叫嫂嫂,莫忘带针线;嫂嫂叫姑姑,莫忘带剪花”,就是苗族刺绣文化迁移的历史写照。不可否认,苗族迁徙到南方后,与濮越民族集团产生了广泛的民族文化交流和交融,但是其刺绣的主要技法应该是从中原带来的。

苗绣

苗绣

苗绣

苗绣

黔东南苗族一则刺绣传说,也说苗绣是苗族先民从中原和北方带到南方来的。故事说,苗家原先是住在黄河流域的“岙汜岙袅”一带。由于连年遭受灾害,日子渐渐苦了起来。告肉、告刚、告雄、告优、告且、告右和告勤七位长老看到这些情景,商量后决定迁往南方居住。七位长老要大家带上五谷种子,和一些生产生活用具。但是,子孙舍不得那些带不走的田园和花鸟虫鱼。怎么办呢?七位长老又商量一阵,说:“阿巧姑娘心灵手巧,叫她想办法,把带不走的好东西包走。”后来,阿巧姑娘得到天上仙女的启示和帮助,用五彩线把虫鸟花草树等都活灵活现地绣在一块宽布上,然后交给七位长老。七位长老又惊又喜:“这个办法好极啦!”于是,大家就珍惜地捧着那张刺绣,前呼后拥向南方迁移。来到南方以后,七位长老把这张美丽的刺绣剪成七块,一位长老一块,各自带着一支,分别住在七个地方,相约吃鼓藏时再来聚会欢庆。苗家姑娘由于得到仙女的指点,刺绣水平很高,才绣出了许多又新鲜又美丽的图案来。

苗绣

苗族各地刺绣风格差异很大,几乎每个支系、每个村寨都有各自的特点。

雷山型苗绣——主要分布在雷山和凯里的巴拉河流域一带,技法丰富,色彩鲜活,常用的有辫绣、盘绣、结绣、皱绣等,主要装饰于女子的肩袖、领襟、围腰、布鞋等部位,以龙、鸟、蝶、蝙蝠、鱼、桃、石榴、花、葫芦等动植物变形纹样居多。龙纹在雷山型苗绣纹样中比例很大,变形丰富,有飞龙、花叶龙、蚕龙、双头双身龙、双头连体龙等。

施洞型苗绣——主要分布在清水江沿岸的台江、施秉等地,风格神秘细致,主要装饰于女子的肩袖、领襟、围腰等部位,纹样包含了神话传说、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以写意的具象纹样为主,有人、龙、鸟、蝶、鱼、蛙、牛、马、狗、虎、猫、蟹、猴、鸡、兔以及花草等纹样,取于多种动植物的典型特征组合成似像非像、神性化的形象和超自然形象。

摆贝型苗绣——主要分布在都柳江上游的榕江、丹寨、三都、雷山等地交汇区域,色彩斑斓,经常出现的动物纹有龙、鸟、蝶、鱼、蛇、穿山甲、蛙、龟、猫头鹰、阴阳鱼等,造型粗犷豪放,变形夸张,近乎抽象,主体形象多用三角锯齿纹装饰,如锯齿形状的花和叶合体的龙、鸟纹。此外,常用的还有螺旋形、水波纹等。

花溪型苗绣——又叫花溪苗族挑花,主要分布在花溪、龙里一带。早期挑花底布为自织青色麻布,色彩单纯雅致,以银色调为主,白色点缀小面积彩色,构图严谨,图案有几何化、程式化的特征;中期挑花色彩热烈华丽,以红色调为主,配以黄、绿、白等色丝线,构图较为活泼,图案丰富。

织金型苗绣——主要分布在织金、纳雍、赫章等地。绞绣也称钉线绣,是织金和纳雍一带苗族特有的绣艺。先用丝线缠裹生麻丝缕制成特殊的预制线,再按图案需要钉在底布上,工艺十分复杂,细致繁密,色彩古朴,以红黄色为主;纹样以传统的团花和鱼鸟纹居多,装饰效果非常强烈,一般用于制作绞绣背带。如果是用丝线缠裹马尾制成特殊的预制线,就是马尾绣。织金马尾绣和三都、榕江交界一带的水族和苗族马尾绣风格近似。

苗绣

苗绣

苗绣

凯棠型苗绣——主要分布于凯里市凯棠一带,稚拙饱满,主要用于装饰服装的肩袖、领襟以及背小孩的背扇,纹样有变形的鸟、鱼、龙、蝶、花、果、叶等,构图多为中心对称式。工艺以梗边打籽绣和三角绸叠绣为主。打籽绣多以蓝绿和粉红系列的不同明度的色线,由浅入深填充;叠绣以色彩饱和的薄绸折成小三角构成图案,层层叠压铺满画面。

谷陇型苗绣——主要分布于黄平县谷陇一带,朴素大方,用于装饰服装的袖腰、肩背、领襟、围腰、裙边、少女帽等,纹样以几何抽象形为主,有人形纹、龙鳞纹、马蹄纹、柿蒂花纹、豇豆花纹、蝴蝶纹、鸟翅纹等。构图时,四方连续以矩形、菱形、方形等为骨架,二方连续直接相连成条,再根据服装工艺要求进行拼接。

舟溪型苗绣——主要分布在凯里、雷山、丹寨等县市的舟溪、丰塘和南皋一带,古朴抽象,上衣袖中部及前围腰是刺绣的主要装饰部位。围腰为横长方形,以抽象的太阳纹、井字纹、三角纹等组合成纹样,各纹样以二方连续排列。纹样一般用蚕棉纸剪成后贴在绸布上,再用马尾梗线沿纹样边锁钉,形成凸起的装饰边缘。

剑河型苗绣——又叫锡绣,银白色的锡粒绣在藏青色布料上,对比鲜明,酷似银质。图案一般是相对固定的几种几何图案,如“万”字纹或“寿”字纹等,核心图案犹如一座迷宫,变化莫测,充满神秘意味。技法讲究图案的整体布局整齐对称,锡粒制作均匀细致,钉绣整齐细密,以“软”而“坠”为佳品。

苗绣是中国传统刺绣中的上品,艺术大师刘海粟曾这样评价苗族刺绣:“缕云裁月,苗女巧夺天工,苏绣、湘绣比之,难以免俗。”2006年,雷山苗绣、花溪苗绣、剑河苗绣作为苗绣中的佼佼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笙鼓枫蝶: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