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音乐
所属图书:《中国·贵阳布依族文化:布依文、汉文(下)》 出版日期:2017-02-01文章字数:0字

第一节 音乐

一、布依族与音乐

布依族是一个以歌代言,酷爱唱歌的民族。悠扬而明亮的歌声在传统乐器唢呐、月琴和木叶的伴奏下,与依山傍水的居住环境构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韵律,古老而纯正。

贵阳市布依族的音乐,从题材上分,有劳动时唱或歌唱劳动的“劳动山歌”,有迎宾待客的“礼仪歌”,有相互了解,增进情谊的“酒礼歌”,有青年人缠绵传情的“联表歌”。从曲调上分,有欢快明朗的“酒歌调”,有婉转抒情的“三滴水”,有优美甜畅的“四平腔”,有高亢嘹远的“山歌调”。在布依族聚居的地方,到处都可听到悠扬的歌声。在山间土角,木叶送着歌声飘扬过岭;在寨中室内,月琴伴着歌声萦梁绕室。布依族人民就是这样以歌声将其精神和灵魂一代一代往下传诵。这是布依人情感的宣泄,精神心态的显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布依人民同步走进了新时代。通过布依族地区“三月三”“六月六”传统民歌节的举办,四面八方的民族民间歌手云集一堂,有了远、近距离的社会交往和文化交流,布依族民间歌调就更加丰富多彩了。于是,评委席上的同志们以及各地的老歌师们就音乐的民族性或音乐的民族特点这一问题产生了争执,有说某位参赛选手的歌调不是本民族的,有说虽然是本民族的但又夹杂着其他民族的。持续不断的争执应引起我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特点的思考。

大家知道,当我们在欣赏音乐时,尤其是民间音乐,一般来说,除了很快就能判断出它是否悦耳动听之外,最敏感的反应之一就是它的民族特点问题。那么,音乐的民族特点到底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呢?在具体讨论和研究这一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清楚民族的概念指什么。根据斯大林的定义,民族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们共同体。

按这个定义,民族的四个特征在音乐的民族性中占什么地位呢?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在音乐中暂时无法直接反映出来,而共同语言可以理解为共同音乐语言,共同心理素质在音乐中表现比较微妙,因为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它直接针对人类的心灵世界,它是感情的宣泄,是精神心态的显现,非常善于表现人的精神生活。于是我们可作这样的理解,音乐的民族性或民族特点,是音乐中所反映出来的本民族的整个审美活动的各个方面(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习惯、审美判断)。因为它是以本民族所熟悉的音乐语言来表现、刻画的。从另一方面来讲,音乐的民族特点可归结为音乐的民族传统。因为它是在本民族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历史过程中,经过有形、无形、有意、无意的淘汰、筛选后遗留下来的,最能为本民族的人们所接受的喜爱的东西。

从音乐发展的情况来看,音乐的民族特点既有稳定的一面,又有发展变化的一面。在近些年的布依族传统民歌赛事中,歌手们演唱的歌调有传统的,也有在传统歌调的基础上按其规律进行改编的。这一类曲调当然让听众乐意接受。而有的却是随意套用拼凑,毫无民族风格,远离了人们的审美习惯而被淘汰。

按音乐美学的观点,只要民族的界限没有消失,音乐的民族性就依然存在。由此,我们可否从音乐的传统性和在其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而又合乎人们的审美习惯来判断音乐的民族特点。

就贵阳市布依族地区的民间音乐语言的构成及规律来看,“三滴水”曲调为Sol、1a、do、re四声五度,re音是全曲的最高音,Sol音为全曲的最低音和结束音;“四平腔”曲调为mi、re、do、1a四声,而且首音自由,尾音一定落在1a音上。这是贵阳地区布依族人民经过一代又一代口传身授,历经淘汰、筛选而流传至今的宝贵音乐文化传统,是寻找布依族音乐特点不可或缺的原始宝藏。

在音乐的发展变化中,只有合乎规律的发展才能让群众乐于接受,才会逐步被承认,这是历史公平的判定。

莫亨武

二、乐器

(一)唢呐

唢呐是贵阳市布依族同胞常用的民族乐器之一。唢呐在乌当区布依族村寨较流行。

在乌当区布依族聚居村寨,从古代直到20世纪70年代,每个村寨都有会吹奏唢呐,并且能自己制作唢呐的民族民间艺人。唢呐在布依族地区,用途比较广泛。婚丧嫁娶、立房搬家都可以吹奏,只是吹奏的曲调不同。丧事吹悲哀的曲调,喜事吹欢快祥和的曲调,不得乱用。演奏者称为“唢呐匠”。全靠师傅传授,没有曲谱,曲调多达上百首。以曲调多少论输赢,要求不能重复。内亲吃酒,除了送礼,必须请一对唢呐匠,在礼簿上记为“音乐一堂”。随着社会的发展,除了婚丧嫁娶、立房搬家要吹奏唢呐外,在重大的节日、集会活动也要吹奏唢呐。

过去,乌当区布依族同胞绝大部分都是使用自己制作的木唢呐,现在已经不大使用自己制作的木唢呐而改为铜制的了。布依族同胞自己制作的唢呐是由木碗、木杆子、尖子、哨子组成。碗呈喇叭状,是用当地生长的棕榈树树干做成。唢呐杆用桦树做,它是唢呐的定音器。唢呐杆一般有8个发音孔,前7后1,杆子不需要固定在碗里,可以伸缩,不用时,杆子可以缩进碗里。杆子上要加上尖子和哨子。尖子起连接杆和哨子的作用,也起固定吹奏者嘴形的作用,用锡片或银片做成,圆形,中间镂空,套在杆子头上。哨子用野麦子(又称香麦)的麦秆做成。

长号表演

罗登宜

(二)姊妹箫

姊妹箫是布依族传统民族乐器。

布依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十分含蓄的,他们不喜欢直白的爱情表露;布依人是浪漫的,他们喜欢在山水间,以歌传情,常常是以对歌中显露出来的才艺来吸引对方。为了让这悠扬的歌声传得更远,布依族青年男女除了用对歌、吹木叶的方式来传递感情,还用吹奏姊妹箫的方式来传情达意,抒发感情。通常表哥会找一个同伴,或两人各吹一支箫,或一人吹一支绑在一起的双箫。

姊妹箫是用布依山寨中随处可见的水竹做成,它是布依族地区流行的一种吹奏乐器。姊妹箫的形状类似一般的箫,长17厘米左右,手指粗细,有8个孔,前7个后1个,特别适合随手揣在衣袋里。吹口上方安有一竹制的簧片。姊妹箫的演奏一般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两人各吹奏一支同音高的箫,一种是一人吹奏两支并在一起的同音高的箫。

布依族姊妹萧发音轻柔抒情,高音明亮,低音柔和。常用于独奏,也可合奏或为民歌伴奏,乐曲多为唢呐曲牌。早年间,布依族男子人人会吹箫做箫。吹奏时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赶场上路,吃酒做客,几个伙伴遇在一起,大家不约而同,从衣袋里拿出来就吹。

布依族青年谈情说爱时,用木叶吸引表妹的注意后,表哥就开始吹奏姊妹箫,有时候是两人一起吹箫,吹的曲子一般是山歌调;有时候是一人吹奏,另一人和着乐声唱山歌,直到把小表妹唱得动心,唱得应声来和。每当这样的时候,箫声、歌声、木叶声就在布依山寨中回响。

(三)木叶

在乌当区布依族聚居的村寨,每到农闲时间,布依族青年就会三三两两聚到坡上或田边地头,用山上的木叶作为乐器,吹奏布依族情歌及流行歌曲。一般两个一组,信手摘下木叶。木叶不分树种,但以小而厚、与唇形相合为佳。用手将树叶放在唇边,轻轻吹气,木叶就如乐器上的璜片,通过气流的振动,发出清脆的乐音;再通过对气流强弱的控制,就可以吹奏出悦耳动听的歌曲。

吹奏木叶发出的乐音清脆而悠远。男女谈情说爱时,表哥(布依族未成家的男青年称为表哥)先以木叶向表妹(布依族未成家的女青年称为表妹)发出信息,听到木叶声的表妹也信手摘下树叶,与之应和。你一曲我一曲,将爱慕之情通过木叶的声音传送给对方。

木叶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乐器中最具创意的发明。从原始社会开始,木叶就被人类的先祖用来拟声,以迷惑捕猎禽鸟。经过历史的变迁,木叶逐渐转化为以声代乐、以音伴唱的乐器了。

千百年来,在布依族同胞中,吹木叶盛传不衰。据史料记载,木叶曾被唐代宫廷乐队列为“十部乐清乐”中的乐器之一。《旧唐书·音乐志》称吹木叶为“啸叶”。并记述宫廷音乐“叶二歌二”。表明在乐队中有歌唱者二人、吹木叶伴奏者二人,这与今天布依族人吹奏木叶的形式不谋而合。唐代《通典》说:“衔叶而啸,其声清震,橘柚(叶)尤善;或云卷芦叶为之,如笳首也。”《新唐书·音乐志》更明确记载宴会演奏时有“吹叶一人”。值得一提的是,乐队在演奏像《景云河清歌》和《霓裳羽衣曲》等重要乐曲时,也一定要有吹叶。其时的木叶演奏,已身价倍增,受到隆重礼遇。在唐代的文献中,也有记载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吹木叶的文字,在当时的南诏地区(今云南大理),青年男女恋爱时就常以木叶声表达爱慕之情。唐代樊绰的《蛮书》中有:“俗法,处子孀妇,出入不禁。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壶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在四川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24幅乐舞浮雕中,其中就有一幅是乐师口含木叶吹奏的图像,他席地盘脚,正襟端坐,右手两指岔开扶叶,左手中还持一串树叶备用,表情逼真,栩栩如生。

在那一时期,吹木叶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木叶也是宫廷乐队中的常用乐器。由此可见木叶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乌当区布依族村寨,这一古老的音乐活化石至今仍被广大布依族同胞所热爱,成为布依族男女传情达意、倾诉爱意的乐器。

(四)月琴

月琴形园似月,故得名月琴。月琴由琴头、琴颈、和琴弦组成。琴头、琴颈用红木、紫檀木制作,琴箱用桐木薄板蒙面。琴头雕刻成龙头、凤头、如意头等。琴颈正面为按弦指板,指板上有2-4根琴弦不等。月琴在贵阳市布依族地区比较流行。

在开阳县长滩河畔的布依族村寨流传着这样一首表达自我心情的歌谣:“我在灯下打袜垫,抽针拉线线爱断,莫怪绵线不牢实,只怪自家心里烦,心烦意乱无头序,只因月琴叮咚弹,琴声娓婉又牵情,声声都在把我唤。”可见,月琴和木叶、姊妹箫一样,成了布依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呼唤对方的工具。

关于月琴,相传是一名叫勒木的布依族后生和一个名叫丝妹的布依族姑娘发明的,他们为了争取婚姻自由,双双逃进深山老林。一天晚上,他俩追逐一只九节狸来到山泉边,见山泉从高岩上滴下,注入岩脚水凼中,发出叮咚悦耳的声音,这时,恰巧月亮从树丛的缝隙中倒映在水凼里,于是他俩从中得到启发,以圆形的水凼为琴盘,悬岩为琴把,流水为琴弦,仿造了一把月琴。他们弹起月琴叮咚作响,有如泉水滴入水凼之声,悦耳动听。因为这是仿照水凼造的,当晚又有月亮倒映在水凼里,所以,勒木和丝妹就将它起名“月琴”。从那以后,只要是月明星稀的夜晚,布依寨中的后生就会三五成队抱着月琴,相约在某家院子里叮叮咚咚地弹起,姑娘们听到琴声就会走下厢楼赴约。

三、布依族民歌

经典民歌

2.迎客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布依族青年人结婚、乔迁新居的事宜中,客人前往祝贺,于是主人家便备好烟茶、酒菜,然后到朝门处以唱歌的方式迎接。主唱一首慰问客人辛劳驾到,客回一曲感谢主家厚义热情。你来我往,使人感到轻松愉快,亲切自如。这种以歌代言的迎宾仪式是布依人崇尚文明、讲究礼仪的一种交往方式,它反映布依族在生活中的道德情操和社会交往的艺术情趣。

在布依族的社会交往中,礼仪犹如秤对于衡量轻重,绳墨对于校正曲直一样测试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和修养表现,进而加深了解,增进友谊。是文明社会生活的一项标志,极具传承的价值。

3.劳动山歌

劳动山歌是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集体创作的有曲调、有旋律的歌。它在布依族人民的口碑载体作品中产生的时间最早,从人类产生了语言起,它就成了布依族人民的终身伴侣,贯穿到布依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

布依族劳动山歌的曲调多以“三滴水”“赶马调”为主,旋律高亢辽远,优美抒情。人们形象地把它说成是消除疲惫的“六弦琴”。

4.连表歌

布依族青年男女在“赶表”(交友活动)过程中,男女互称对方为表妹表哥。布依族青年男女淡情说爱的主要方式是唱歌,通过唱歌来相互认识、了解,建立感情,进而选择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这就是布依族青年男女别具情韵的“连表”活动。

连表活动是有一定程序的,随着活动开展的进程,有着不同内容的歌,如初相识、试探、热恋、送别等。初见面时相互不敢正视,男女青年只是含情脉脉地低头或侧身对唱,偶尔弹一弹身上假想的灰尘或悄悄地瞟对方一眼,眼神炽烈,使对方难以抵御,从而感到一种甜蜜的震撼。女青年大多是一边唱一边用手帕半遮着脸,有时也半歪着头,面带“蒙娜丽沙”般的微笑侧身窥视,一旦对方发现,却又迅速转移,并含羞地低下头。

连表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逢喜庆日子,在室内进行,此类形式均为集体对唱;另一种是在外进行,一对一对的或在竹林下,或在小河旁对白对唱,歌声柔美甜润,娓娓动听。

5.坐夜宴

“坐夜宴”是布依族婚俗中最隆重的仪式,,其活动场境布置在新郎家堂屋内,上排三张大桌横摆,下排三张小桌竖摆与上排成“丁”字形,下排小桌上放置花瓶,意为花好月圆。上排为男宾席、男送亲客,主家或其他客人坐下面和两边,活动内容是以“读书”考试为主,下排为女宾席,女送亲客坐小桌的左面,主家坐右面,活动内容以“栽花”“贺花”“送花”为主。

活动要求,男女送亲客都要参加,主家要请人作陪,其目的,一是为增添喜庆的气氛;二是相互认识,增进友谊,日后以便称呼;三是弘扬和传承布依族文化。

夜宴开始前,主持人首先请主家的姑亲母舅,再请各路上宾,最后由接亲客请送亲客,等送亲客行至大门口时,主持人领众齐唱《请客入席歌》和《闹元宵歌》,送亲客在热情扬溢的歌声中徐步入席就坐。同屋高歌畅饮。

夜筵的来历

据传,不知是何朝何代,开阳县底窝坝罗家大寨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读书人,名罗贤儒,他饱读诗书,满肚才华,但由于当时贵州没设省,才子应考要么东到湖广,要么西上云南,路程遥远,加之贤儒家庭贫寒,无力备齐盘餐前赴应考,于是便在家乡教私塾。他的学生中,数罗千三、罗万四两兄弟最聪明,已精读《四书》《五经》,但也与罗贤儒一样,虽满肚文章,也只有犁牛打耙、耕田种地的命运。有一年端午,贤儒先生应千三一家的邀请共度佳节,席间,千三的父亲说:“先生才学这样高,凑点钱去参加科考,给我们罗府增个光嘛。”贤儒回答:“俗话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扬,读书人哪个不想考科举?只因家有双亲在堂,未能远离,加之山高路远,盘餐数昂,囊中羞涩,可望不可及呀。”千三的父亲说:“先生,我和学生们商量,今年我们多出一倍的学钱,到秋试时,你还是去考试。二老的事情你不用担心,我们来照顾。”“多承、多承,我就去试一试吧。”就这样,当年秋试在长沙开考,罗贤儒带着乡亲们捐助的钱财,背负寨老们的希望,爬山涉水终于到了长沙应考。不久,张榜贴出,罗贤儒的名字位于榜首,考官们一看住址,却是黔中黑羊箐下辖蛮州底窝坝人氏,无不为之惊诧,但黑字写在白纸上不得不信。没过多久,官府便差人报喜,公差中一个叫赵大,一个叫李二,他俩带着报贴往贵州而来,一路林密路窄,山高水险。两人便害怕起来,李二心虚地说:“大哥,这深山老林里会有什么才子哟,莫不是搞错了吧?”赵大说:“先别管,还是走拢去看看,要不,人家会说我们办事不力,搞不好会打落衣饭碗。”二人硬着头皮来到铜鼓坡(开阳县禾丰乡),往东一看,前面有一个大田坝,田坝西面有一个大寨子。赵大说:“这可能是罗大才子的家了。”两人到了寨前,见一农夫正在犁田。李二大勒勒地问道:“喂,老农,罗贤儒家坐哪点?”老农见他无礼貌,将手中的牛刷棍朝寨中随便一指,言也不回,自顾自的去了。李二没好气地说:“山里人没教养,看见官府来人理都不理。”

他俩进入寨中,恰遇一青年彬彬有礼地问道:“二位差人是从京城来的么?”李二说:“正是,我们是来给罗贤儒送喜报的,快带我们去他家吧。”青年说:“罗贤儒是我们的先生,他叫你们先到我家歇息,一会儿他就来见你们。”于是两位差人便跟这位青年进了家。

贤儒从李二的话里听出他们瞧不起贵州人的口气,事先就和千三弟兄商量,决定今晚奚落一下两位公差。不一会,佳肴满桌。千三请来了先生和几个同学作陪。千三开言道:“近者悦、远者来,京中贵客难得来,赦小过,举贤才,各位高邻请拢来。主人请你筵前坐,《四书》《五经》读起来,先生礼该上首坐,学生侍候慢慢来。”二位公差听后,十分惊讶,又见那位犁田的农夫坐上席,更是暗中佩服。入座后,千三接着说:“京中贵客难得来,我家没有好招待,只喝闷酒无欢乐,还请先生来安排。”说完,把酒壶递给先生,先生接过酒壶开口道:“令行,令行,令字头上有一人,大家推我来出令,一令既出戒众人……”接着又说:“主家有酒有肉,想考考我们的肚才。我出个题目,考得上的,酒肉招待,考不上的,豆米酸菜,大家意下如何?”好,大家一致赞成。先生说:“大家都是读书人,我出一个拆字令,用两物同色、一字分开、吟诗一首,不能重复别人的,我先说个样子:两物同色霜和雪,朋字分开两个月。一月打霜,一月下雪,瑞雪兆丰年,丰年好大雪。”千三略一思考道:“两物同色瓦和砖,出字分开两座山,一山烧瓦,一山烧砖,富人用砖瓦,穷人难熬煎。”先生发令:“好,赏酒,捻菜。”接着万四竦地站了起来,口齿清楚地说:“两物同色芋和薯,圭字分开两块土,一块种芋,一块栽薯,富人吃酒肉,穷人吃芋薯。”“赏酒,捻肉。”接下来轮到两位公差了,千三故意地说:“主人中举,图个吉利,请两位公差接令。”他俩半天说不出一个字,显得十分尴尬。只见他俩会意了一下,便站起来既惭愧又感慨地说:“各位乡亲,我俩实在不会,没想到在这穷山僻壤之地会有如此舞文弄墨的人。”话音刚落,双手高高地把报贴举起交给了贤儒,面向众乡亲拱手道:“恕罪,恕罪。”

众乡亲见差人说出真话,大家便高兴起来,并席合桌,行酒令,请大人,唱酒歌,凑圆宝,贺圆宝,通宵达旦,直至天明。

从此以后,为了纪念布依人那扬眉吐气的场景,人们就开始在青年人结婚的日子举办夜筵,相传至今。

6.寿庆

寿庆是各民族的一种风俗共性。布依族寿庆活动很讲究规矩,若父母健在,儿女无论年龄多大也不能举办寿庆活动,否则要招到遣责。在寿庆活动中,写寿联时,要区分寿星的岁龄大小和性别。以年龄区分,五十岁称“艾”,六十岁称“花甲”,七十岁称“古稀”,八、九十岁称“耄耋”,一百岁称“期颐”;以性别区分,女寿星大多用“萱堂”“金凤”“彩鸾”“慈萱”一类的词;男寿星大多用“北斗”“南山”“东海”“泰斗”一类的词。

布依族人的寿庆活动除遵循以上规矩外,在整个寿庆过程中是用唱歌的方式表达对寿星的祝福。当客人到来时,主家要组歌队出门唱歌迎接。

就这样你来我往,各显才智,对唱应答,直至主方放行才踏歌而走进主家屋内歇息。

晚饭后,主家在堂屋内安放桌椅,上排三张桌子与香火平形,下排两张竖安与上排呈丁字形,桌上摆放糖食果品,香烟瓜子。待一切就绪,主持人作简单的开场白,宣布寿庆仪式开始。

一、请主家入堂焚香点烛;

二、主持人或特邀人致词;

三、请族中长辈和姑亲母舅陪寿星入堂就坐(寿星上排正坐,其他分男左女右旁坐);

四、儿子、媳妇入堂敬寿(按长、次顺序);

五、女儿、女婿入堂敬寿,献寿礼,所请歌队随之,唱祝寿歌;

六、各路歌队随请主入堂,唱祝寿歌;

七、分享寿糕;

八、鸣放烟花爆竹;

九、夜宴开始。

第二天,席上佳肴满桌,主家歌队一桌桌依次敬酒,宾主围绕主题唱祝寿歌。场面热烈、气氛祥和,客人昏昏欲醉,大家喜笑颜开,彰显出布依族悠久而文明的文化习俗。

7.唢呐调与锣鼓调

唢呐与锣鼓是布依族先民在节庆、婚事、祝寿、丧葬诸多事宜中常用的吹奏乐和打击乐。唢呐为二人一队,吹奏时要根据主家的事宜而曲调有规,欢快悲凉切不可随意;锣鼓由四人一队,一鼓二勾锣,三钹四大锣。演奏时配合默契,动作潇洒,操勾锣者可将勾锣高高抛起然后转身接住,毫不影响乐曲的节奏和声响,这种打击乐远称“回旋古乐”。演奏时可一队独奏也可多队合奏,一曲唢呐、一调锣鼓,此起彼伏,场面宏大,好不热闹。

自明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今贵阳市开阳县的王车、水头、南江、龙岗,乌当区的黄连、可龙,修文县的独山等地广为流传。而今这“回旋古乐”声则已远去,笔者经多方努力仅搜集到以下几调,实为遗憾。

莫亨武综合整理

中国·贵阳布依族文化:布依文、汉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