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村寨
所属图书:《中国·贵阳布依族文化:布依文、汉文(上)》 出版日期:2017-02-01文章字数:字

第一节 村寨

一、贵阳市布依族村寨分布及民族文化传承概况

贵阳市布依族聚居的村寨分布在市辖云岩区、南明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小河区、清镇市、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原行政区划)。除息烽县、修文县外,余下的八个区(县、市)布依族人数都超过万人。其中,花溪区布依族人口最多,达4万余人,南明区次之,人口最少的是息烽县和修文县。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市布依族总人数为202751人。

村寨规模。全市布依族聚居的村寨约622个(见各地布依族村寨分布图),加上布依族与其他兄弟民族杂居的村寨(南明区后巢乡四方河村的兰草坝、朝阳村的玉田坝等),共达千余个。不同的地区村寨规模差别较大。云岩区、南明区、花溪区、小河区、清镇市的布依族村寨规模大、人数多。村寨以数十户至百户左右居多。花溪区的大寨、龙井寨、竹林寨、石头寨、把伙寨、荒寨、葛家寨、镇山等寨子人口都超过500人。其中大寨、龙井寨、竹林寨等人口过1000人。上水、碧云窝等寨人口超过700人。清镇市王二寨、平原哨、巢凤布依寨、蔡家坟、下麦城、麦格寨、哈寨、野鸡寨、簸涌等寨子人口超过400人,其中王二寨人口达900余人。开阳县、修文县、息烽县以及乌当区的部分布依族村寨规模相对较小,人口不多。乌当区120个村寨中,普渡、峨坡、偏坡、夏庄、杜寨、马头寨、新寨、王岗、上王岗、枇杷、多罗、对门寨、拐吉、白家院等寨子人口超过200人。人口最多的是普渡、峨坡、偏坡等寨,分别是102户524人、92户494人、68户326人。其余,近2/3的村寨人口都不及100人。修文县40个布依族村寨中有一半的村寨布依族人口不及100人。息烽县16个布依族村寨中过半数的村寨布依族人口也不及百人,有些村寨布依族人口仅30~50人。

布依族村寨拆迁与消失。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兴修道路、市政建设、城中村改造、工业园区建设以及商品房建设等,市区及城郊接合部布依族村寨的变迁较大。最为突出的是南明区、云岩区、小河区的布依族村寨。据统计,南明区水安坝、坡头上、云盘大小寨、钱家寨、木头寨、二戈寨、八里屯、新村、黄土坎等;云岩区的下五里、蔡家关、上下伍鲊寨、鸭江寨等;白云区的苏家庄、南八、南七、南六、海马河、大泥窝、上高山、下坝、打铁寨等;小河区的小珠显、大珠显、翁岩、课米田、王宽、摆架、补苗寨、补陇寨、毛寨、烂泥等;花溪区的大寨、小寨、竹林寨、养牛坡、猫冲、团寨、上水、董家堰、麦达、麦翁、上下板桥等;清镇市的新寨、寒坡岭、平原哨等,全市有100余个布依族村寨土地被征占。其中,南明区的蒙台、庄笃、凤凰哨、老李坡、新庄、四方河、马鞍山、交椅山等;白云区的中坝寨、阿榜寨等;小河区中院、麦兆等;乌当区叶家庄等;清镇市下坞、上坞、花园、蔡家坟上下寨、巢凤布依寨、杨家庄、王二寨等布依族村寨土地被完全征占。此外,南明区凤凰哨、庙冲、庄笃、蒙台、沙冒井;小河区中院、麦兆、翁岩、兴隆寨,白云区中坝;乌当区叶家庄,花溪区养牛坡、麦达寨等布依族村寨被征占拆迁消失。这些被拆迁的村寨仅有极少数在异地建寨,如南明区庙冲寨迁建至灯笼坡,多数住进拆迁方赔付的商品房;如小河区的翁岩,南明区的凤凰哨;花溪区的养牛坡、麦达寨、乌当区的叶家庄等。而南明区庄笃寨被拆迁后,一部分人迁到一里地外的大山脚下建房,虽已建成数十栋形成寨子,但所有建筑均未获许可,且该处存在地质性滑坡灾害隐患。类似被征占拆迁后自发异地建房形成寨子的还有小河区的王宽、小马场、翁岩等。另外,花溪区上水、团寨早已被列入拆迁范围,工作组已进驻寨子进行拆迁签约程序。寨子即将消失,在其他区(县、市)也有一些类似村寨被列为拆迁对象,消失已成定局。

民族文化传承。布依族的民族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有语言、服饰、民歌(古歌、盘歌、酒礼歌)以及摩经文化等。全市10个区(县、市)布依族文化的传承分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传承得比较好的,如南明区、花溪区、小河区、乌当区和云岩区等的一些布依族村寨,代表了布依族文化传承的主流和趋势。一是这些布依族村寨中老年人普遍会讲和能听得懂布依语,如南明区永乐乡、小碧乡,花溪区孟关乡、黔陶乡等乡镇的布依族村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布依语。布依语普及率高。二是这些地区的中老年妇女普遍穿布依族服饰,在婚丧嫁娶、探亲访友、歌会和重大民族节日的庆典活动中,中老年妇女普遍着布依族盛装,华丽多彩。小河区小珠显等村寨不少人家为在校女孩缝制民族服装,在节日、民族盛典以及参加演出时穿戴。三是婚嫁、乔迁等喜庆活动普遍按布依族的传统习俗进行,尤其是拦朝门、敬酒时要唱礼俗歌以及男女对歌等较为普遍,布依族的民族文化氛围浓厚。四是普遍由本民族的先生按摩经内容程序主持丧葬祭祀活动。沿花溪河而下的大寨、麦翁、麦达、董家堰、上水等村寨都有摩经先生。第二类是界于传承得好与不太好的,如清镇市和白云区的布依族村寨,这两个地区的布依语普及率和民族服饰的穿戴率以及节日习俗氛围都不及南明区、花溪区、乌当区、小河区等。清镇市除部分布依族村寨的布依族文化、民俗民风氛围还比较浓厚外,其余的布依族村寨普遍汉化,但在整理抢救传承布依族文化方面成绩突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清镇市布依学会被中共清镇市委、清镇市人民政府和贵州省布依学会分别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学会。清镇市在布依族文化传承方面做得较好,一是在全市10个区(县、市)中率先成立清镇市布依学会,充分发挥领导、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引导布依族乡镇、布依族村寨利用“六月六”歌会等平台弘扬布依族文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布依族文化生活。二是组织开展涉及民族语言、历史、服饰、民俗等布依族文化专题调研,硕果累累,撰写调研论文百余篇,有力地促进布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三是编辑出版《清镇布依人》《清镇布依人》(续编)、《风雨阳光路》《红枫情韵》《清镇布依寨》等。四是将布依族婚礼、做寿、丧葬等习俗录制成光碟发给会员及布依族村寨,为抢救布依族文化做出贡献。白云区很少有人会唱布依语歌(古歌),布依族摩经先生不及10人,摩经传承人员青黄不接,摩经文化已慢慢淡出。但一些村寨60岁以上老人仍能唱宵夜歌、行酒令。阿榜寨布依族文化传承也有独到之处,该寨王辉莲、陈荣贵、王辉祥和贵阳退休干部王诗礼、陈朝科等积极活动、牵头组织,于2002年正月初九在阿榜寨举办“布依族上九迎春歌会”,南明区、花溪区、云岩区、乌当区及周边十里八乡的布依族身着封存多年的民族服饰踊跃参加。拦朝门、敬酒等礼仪情意浓浓,久违的民歌、古歌歌声悠扬,舞龙队前来添彩增辉,腰鼓队闪亮登场助兴,各地节目汇集展演尽显风采。数十桌晚宴味美飘香,各方宾客欢声笑语,夜幕降临男女对歌联谊……活动进行至午夜,盛况空前。此次歌会虽较乌当新堡、云岩区圣泉“三月三”和白云区牛场、清镇市平寨的“六月六”歌会晚些,但影响颇大。一石激起千重浪,各地纷纷效仿响应。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南明区凤凰哨、四方河、小河区小珠显、花溪区、白云区高山等九处举办跨地区的大型歌会,拉开了贵阳地区如火如荼的布依族歌会序幕,伴随迎来村村寨寨布依服族饰的复苏、流行和时尚浪潮。在社区(办事处)人力财力支持下,从20世纪初开始至今,阿榜寨已举办四届以传承布依族文化、丰富村寨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区(村寨)为宗旨的九九重阳节歌会系列活动,其规模庞大、布依族文化内容丰富,在各布依族村寨和当地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成为村寨(社区)文化建设的品牌。第三类是布依族文化有失传趋势的,如开阳县、修文县和息烽县。这些县的布依族普遍听不懂、不会讲布依族语言,也不穿民族服饰,会唱布依族歌曲(古歌、盘歌)者少之又少。2012开阳“六月六”民族风情节,除台上演出节目外,台下很难看到布依族人穿民族服饰以及男女对歌的踪影。全县布依族摩经先生屈指可数,许多布依族村寨的丧葬祭祀由其他兄弟民族的人员按汉族开路等程序主持。此外在饮食、婚嫁等方面布依族的习俗也已经淡化许多。但开阳县布依族文化传承的亮点之一,在于《九桂阳》一书的问世。由退休老师莫亨武执笔,县民宗局、县布依学会编写,用音谱符号系统地整理记录了数十首布依族歌曲、唢呐、回旋古乐的曲调、乐谱,由此避免了世代口耳相传的布依族音乐文化在传承中的变异变调,有力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班士丁

(一)花溪区

1.花溪区概况

花溪区位于黔中腹地,是贵阳市著名的生态区,距贵阳市中心17千米。全区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土地面积891.56平方千米,总人口约33万人。花溪区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中布依族人口较多,约占全区总人口的1/3。在贵阳市少数民族中,花溪区布依族人口所占比例为23%。

花溪区布依族村寨分布图

人们所说的“花溪”,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所指的花溪区,而是指原来的花溪镇和花溪乡所辖的范围,位于花溪区的中心部分。

民国30年(1941),划贵阳城为贵阳市,贵阳城以外的原贵阳县辖地设贵筑县,县衙署设在花溪盘龙山西南面的花溪河边,大门向南。1951年3月,成立花溪街(相当于乡镇一级行政机构)。1953年成立花溪镇,潘发清为镇长。1958年8月25日花溪人民公社成立,花溪镇并入花溪人民公社。1962年5月,花溪镇从公社分出恢复镇建制。1984年3月,公社改为乡建制。花溪镇和花溪乡同时并存。2005年11月1日,花溪镇和花溪乡合并为溪北、清溪、贵筑3个街道办事处。溪北街道办事处辖吉林村、养牛村、石板井村、董家堰村、上水村、竹林村6个行政村,共26个自然寨。清溪街道办事处辖花溪街、翁岩村、陈亮村、麦乃村、杨中村、把伙村六个行政村,共27个自然寨。贵筑街道办事处辖大寨村、桐木岭村、营上村、洛平村、马洞村、天鹅村、尖山村7个行政村,共33个自然寨。另有民族乡4个,民族聚居村72个,散杂居村有57个。

2.花溪区布依族姓氏的分布情况

明清之后,花溪境内有六个少数民族,布依族是其中之一,当时的布依族称为“番人”,“番人”姓氏有龙、方、张、石、罗五姓氏,称“五番”。后增加程、韦两姓氏,称为“七番”。他们由今黔南的惠水、长顺一带逐渐迁移过来,是花溪布依族的先民。

花溪境内布依族由原七番姓中增加卢姓,称“八番”。这一时期,对“番人”已有“仲家”的称谓。明代时,今花溪境内民族变化较为复杂,据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有“仲家”“龙家”“曾竹龙家”等。这一时期,从中原迁入的人员大增。(嘉靖)《贵州通志》载:“府治新设,征役频繁,然番(泛指少数民族)民素质淳,畏法,不敢与吏抗,苦其役则相率离去。土官利其遗田亦不之禁,故附郡村落,寂然无居。”移入境内的仲家(布依族)人口逐渐增加。如上竹林寨班姓布依族,于元至正二十年(1365)迁定番(今惠水)山羊寨,在大田坝(今惠水高桥)住了13年。明洪武三年(1370)迁桐木岭下板桥,在山羊寨留下一支人。明洪武九年(1376)又迁花溪竹林寨。

青岩镇龙井寨(原龙泉寨)布依族罗、龙二姓,粟木山王姓,是明洪武年间入黔,先后在定番(惠水)摆金、长田等地,后迁入花溪龙井寨。数百年来,人丁衍增,又分支到关口、大坝、摆托、山王庙、粟木山等村。

花溪大寨罗、龙等姓布依族是明末入黔后,由龙里迁往今贵州大学南区松林坡,后迁入花溪大寨。

花溪小寨杨姓布依族,其祖辈由定番(今惠水)的瓦落寨迁入,先住阿哈寨(花溪大将山西南麓,今已不存),因人丁发展后部分迁小寨、养牛坡、荒寨等地。

石板镇镇山村的李姓系明代万历年间李仁宇后裔。据文献记载,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播州杨应龙反叛朝廷,明廷调集15省24万大军围剿。江西吉安卢陵人,“出身科第,官至协镇”的李仁宇将军在此背景下,以军务奉调入黔,屯兵安顺,后移屯石板哨镇山并与布依族班氏媳郭氏结缘,建寨筑屯,繁衍生息。迄今已有17代计400余年。镇山一带,历来为布依族、苗族世属之地。李仁宇屯军于此前,即有布依族班氏在此建有村落,李仁宇夫人随夫至石板哨后,因“与水土不宜,又加以前受风霜之困苦,兵燹之惊惶,一病不起乃已仙逝”。奉令屯守镇山,“亦兵亦农”后,李仁宇“遂入赘班始祖太之门,不数年,生二子,以长房属李,次房属班”。班、李男子皆与附近苗、布依女子结缘,逐渐形成了班李二姓至今不通婚的两大房族。在镇山南面的李村右侧山头有始祖李仁宇墓,封土高2米,两侧碑文记载了入赘镇山的历史。镇山村东北面山头上有李仁宇两个儿子的墓,被明廷封为德武将军和振武将军。每年正月初十“跳场”和农历“六月六”歌会是镇山苗族、布依族的传统节日,是民族融合的象征。

元明两朝,进入花溪境内的汉族或为官,或经商,或求学,以居城镇者为多,退至城郊山谷间的少数民族聚族而居,从事农业生产,这一时期,他们仍是贵筑(今花溪)地区人口的多数。清中叶以后,中原人大量南迁,入迁的人员尤以汉族为多,民族人口构成发生变化。至清末时,虽然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变为只占地区人口的少数,但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发展,相互融合,民族间小聚居、大杂居的状况。

3.花溪区各村寨布依族人口的分布情况

民国26年(1937),全县(指贵筑县,下同)总人口126392人,其中,布依族(当时称夷族,下同)人口16334人,占县总人口的12.9%。民国28年(1939)全县总人口136858人,其中布依族人口16334人,占县总人口的11.9%。民国34年(1945),全县总人口172541人,其中,布依族人口2058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93%。此时期境内人口逐渐增加,但布依族人口未见增长,人口占地区少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贵筑县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注重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有关问题,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派出以费孝通为团长的中央访问团到花溪及高坡等地进行访问,了解少数民族的愿望和要求。1953年10月,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复同意改“仲家”为布依族,族称得到确定。此后,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不断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民族生活环境日见改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民族人口增长较快,布依族人口不断增长。1964年7月1日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布依族人口有27152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6.65%。1982年7月1日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布依族人口有39973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5.31%。“三普”比“二普”增加人口数为12821人,增长39.85%。1990年7月1日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布依族人口有34346人(含小河、金竹镇人口为43245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2.94%。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布依族人口有4144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29%。“五普”比“四普”增加7099人,增长20.67%,年均增长率为1.8%。

据2002年统计,全区在建制上有7个民族乡,全区布依族聚居村72个,散杂居村57个。

4.花溪区布依村寨名录

2003年布依族分布在各乡(镇)、办事处及村寨的情况如下 [1]

(1)清溪办事处

麦乃寨,布依语:mbaanxlaih。

把伙寨,布依语:mbaanxzangz*

小窝寨,布依语:mbaanxsaih。

大窝寨,布依语:mbaanxacwoz。

龙泉寨,布依语:mbaanxxianx。

杨梅寨,布依语:mbaanxwongl。

高寨,布依语:mbaanxndiauh。

水头寨,布依语:mbaanxgauldoongc。

马家庄,布依语:mbaanxriangx。

(2)贵筑办事处

大寨,布依语:mbaanxrongh,大寨布依族地戏名扬海内外。

石头村,布依语:mbaanxguanl。

石头寨,布依语:mbaanxrinl,意为石头砌成的寨子。

小井寨,布依语:bianghrih,意为有一个小水井的寨子。

龙潭寨,布依语:nuanglyaul,意为有一条龙出入洞的寨子。

桐木岭上板桥,布依语:mbaanxbolgabt,意为寨旁有一个像斗笠的山。有《金竹司的故事传说》。

桐木岭下板桥,布依语:mbaanxnuangh。

(3)溪北办事处

碧云窝,布依语:mbaanxwanglndaaix,原名麻窝寨,因有一个很大的消水坑而得名。有《碧云窝的传说》。

螃蟹井,布依语:mbaanxdongcgob。

小寨,布依语:mbaanxndaic。

养牛寨,布依语:mbaanxbolzeiz*

荒寨,布依语:mbaanxgongsauh。

竹林寨,布依语:mbaanxdaul。据班姓族谱记载,此地过去竹子很多。

葛家寨,布依语:zuangzjiz*

猫冲,布依语:wanglmiauh。

团寨,布依语:mbaanxguanl。

上水寨,布依语:mbaanxnyicxih。

董家堰,布依语:mbaanxdonghnaz,寨前有一田坝,十里河滩从寨前过。

麦达寨,布依语:mbaanxdah,十里河滩从寨前过。

麦翁寨,布依语:mbaanxwangh,十里河滩从寨前过。

塘边寨,布依语:mbaanxdamxyaul。

(4)石板镇

镇山,布依语:mbaanxbaxngamh。原名“半边山”,因寨子旁边有一座半边山而得名。建有省级布依族生态博物馆。

(5)麦坪乡

桃寨,布依语:mbaanzmdaauh。

康寨,布依语:mbaanxgahsaus。寨旁有一棵大白果树及一口长年不干涸的水井。

簸箩园、甘水井、王六坝、洞边、大坡上、杉木寨(大寨)、杉木寨(小寨)、高寨、上中寨、杨梅寨。

(6)湖潮乡

寅贡寨,布依语:mbaanxguangl。

杨梅寨,布依语:mbaanxxieh。

新民、上坝、下坝。

(7)孟关乡

新寨,布依语:mbaanxmos。

王氏寨,布依语:mbaanxzuangxnyianh*

贺禄寨,布依语:mbaanxndugt。

西寨,布依语:mbaanxnaamhxis。

上板桥,布依语:jiuzgenz。

下板桥,布依语:jiuzlas。

(8)黔陶乡

打铁寨,布依语:mbaanxjiangzguanl。

关口寨,布依语:mbaanxdanghwuh。

子牙寨,布依语:mbaanxzahah。

大马场,布依语:mbaanxgaangldic。

小马场、摆查、老榜河、坪子上、翁呀、河西、干坝。

(9)高坡乡

扰绕,布依语:mbaanxngah。村旁有一个深不见底的溶洞,待开发。

后寨,布依语:mbaanxlangl。

(10)青岩镇

龙井寨,布依语:mbaanxnuanglyaul。寨前有一口长年不干的水井。

关口寨,布依语:mbaanxbaslogt。

弓腰寨,布依语:mbaanxrad,rad是竹子的意思。

栗木山、小山、小摆托。

(11)马铃乡

马铃寨,布依语:mbaanxdianhjiez。

中寨,布依语:mbaanxgaangl。

水车坝寨,布依语:mbaanxlogsaangl,寨旁立有清乾隆四十八年韦、陈等姓集资修桥碑。

摆查寨,布依语:baiczah。

后坝寨,布依语:mbaanxdongclangl。

牛皮箐,布依语:mbaanxnanglwaaiz。

盐井寨,布依语:mbosguelbanz。

小寨、平山、石头山、上埧。

(二)南明区

1.概况

南明区布依族人口较多村寨共45个,分布在后巢乡、云关乡、小碧乡和永乐乡。后巢乡有四方河、交椅山、马鞍山、庙冲、新庄、凤凰哨、沙冲、蒙台、庄笃等村寨。云关乡有木头寨、老李坡、二戈寨、大院、中院、杨家庄、塘头、塘坎、八里屯、新村、沙田等村寨。小碧乡有甘家院大寨、小寨、水安坝、白坟、沙冒井、坡头上等村寨。永乐乡有罗吏目大寨、罗吏目小寨、上寨、岩脚寨、柏杨坪、新河寨、芹菜田、白岩、各布、罗受等村寨。此外还有一些是布依族人口较少的村寨和一些布依族与汉族、苗族杂居的村寨,如后巢乡的兰草坝、陈庄坝等。

南明区布依族村寨分布图

全区布依族村寨的主要姓氏有王、罗、杨、葛、班、岑、郭、陈、龙、吴姓等,姓氏分布相对集中。罗吏目片区7个寨子除零星的龙姓、杨姓、班姓外,余下都姓罗。四方河片区有四个村寨以葛姓为主,水安坝片区有三个寨子都姓杨。二戈寨片区9个寨子多数姓王。各姓氏区域分布特点相对明显,具体分布是:王姓分布在二戈寨、杨家庄、大院、塘头、塘坎、八里屯、庙冲、木头寨;罗姓分布在罗吏目大寨、小寨、上寨、岩脚寨、芹菜田、新河寨、柏杨坪;杨姓分布在水安坝、沙冒井、白坟、坡头上;葛姓分布在四方河、沙冲、交椅山、马鞍山、新庄;班姓分布在蒙台、庄笃、沙冲等;岑姓分布在甘家院大、小寨以及白坟;郭姓分布在凤凰哨;陈姓分布在二戈寨新村、凤凰哨、沙田、白岩、老李坡;龙姓分布相对较广,四方河、罗受、各布寨、新庄、木头寨、庙冲、沙田、八里屯、新庄等寨都有龙姓;二戈寨的杨家庄有部分吴姓。

全区除罗吏目片区的10个寨子和羊角村的3个寨子外,余下的寨子都地处城区或城郊接合部,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布依族的民居建筑、生活习俗受到汉文化影响,导致布依族村寨的村容村貌、生态环境以及布依族的生活习俗等悄然发生变化。

(1)部分村寨消失,古朴典雅的村寨原貌已不多见

南明河畔、四方河大桥旁的庄笃寨山清水秀,依山傍水,环境幽雅,交通便捷,民居建筑风格古朴,是一个典型的布依族村寨。2004年贵阳顺时房开公司在寨址建设卧龙山庄项目,导致庄笃寨搬迁(消失)。房开商以赔钱或异地赔房的方式,致使该寨村民到一里地以外的山脚修房,虽已修建数十栋房屋形成村寨规模,但所有建筑均未获许可。全区还有4个布依族村寨是这种情况,蒙台寨是因为贵阳药用植物园建设而搬迁(消失);庙冲寨是因贵阳市自来水公司修建污水处理厂,所有土地、房屋全部被征用,建设单位在异地灯笼坡建房赔付;原朝阳公社太慈大队的凤凰哨是因为贵阳市公共汽车公司用地和房开商修建凤凰翠堤项目全寨搬迁,房开商以货币或房屋赔付;贵阳西南环线和贵阳东客站建设使水坝村的沙冒井寨拆迁,建设方在异地修电梯房赔偿。此外,贵阳宏立城房开公司山水黔城项目的商品房与四方河寨仅一墙之隔。

一底三开间或三合院、四合院木瓦结构的布依族建筑如今很少见到,除四方河等少数村寨外,大多数村寨已面目全非,原貌难以分辨。主要原因是众人认为老式木瓦房不实用、防火性差、土地珍贵,从而拆掉老房建新房。几乎所有建房人都不再修建木瓦结构的建筑而改建砖混结构的二层或多层平房。

(2)农民失地,生活困难

矛盾凸显南明区人口较多的45个村寨除永乐乡各布寨、罗受寨、白岩寨等10个村寨的土地没有被征占、保持完整外,余下村寨或因公路、铁路、机场建设,或因城市市政建设,或因城镇化建设房开商圈地建商品房,都不同程度地被征占土地,农民失地现象严重。其中,完全失地的有9个村寨的村民,两个村寨村民失地90%以上。余下村寨村民失地程度不等。完全失地的凤凰哨寨、庄笃寨和蒙台寨及老李坡寨的土地在20世纪80年代前就被征用,人员分别安置在贵阳汽车公司、贵阳市工交农场和贵阳生物兽药研究所(生物药厂)。20世纪90年代末期,四方河寨、交椅山寨、马鞍山寨、庙冲寨、新庄寨村民的土地因贵阳发电厂建设、山水黔城等房开项目建设、贵阳市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部被征用。失地90%以上的两个村寨是水坝村的沙冒井寨和甘家院小寨,此两寨村民仅剩下零碎的边角土地。甘家院大寨因受多彩贵州城、贵州中药批发市场、西南建材物流中心、家乐机械厂、奔驰药业公司、汽车公园等项目建设的影响,村民2/3的土地被征用。二戈寨村9个布依族村寨,总人口4000余人(布依族2800余人),因贵阳铁路南站枢纽工程和西南环线建设等原因,土地被征用,全村仅剩下100余亩土地,每4人才拥有一分土地。笔者一行到村寨收集资料时,了解到一位30余岁的中年农民,土地分到户时,他名下分到6分土地,一家三口就靠这6分地过日子。2008年土地被征用,得款6万余元,现在一家人生活没有着落,儿孙再无土地耕种。按照贵州省2010年城镇职工收入统计数计算,6万余元仅为一个城镇职工两年的收入。而区区6万余元的征地费便使三口之家的农民家庭永久失去土地。失地后凸显就业难和举家老幼生活之压力。

(3)布依语使用少,有失传趋势

全区绝大多数村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都能听得懂、能流利地用布依族语言进行交流,多数村寨30岁至50岁年龄段的基本上能听得懂,能勉强用布依语进行交流。部分村寨30岁以下的人难以用布依语进行交流。如羊角村的罗受寨、白岩寨、各布寨中有不少40岁左右的人不能用布依语对话。多数村寨在校中小学生只能听懂简单布依语短语,在校生和青年对学习布依语缺乏积极性。

大多数村寨平时都讲汉语,只有老人在场的情况下才讲布依语,使用布依语的语言环境渐渐弱化。

(4)布依族传统服饰淡出,妇女盛装发展升华

历史上黔中地区的男性服饰主要为两种,一种是右侧开襟定纽扣的大襟衣配以腰带,另一种是对襟布扣短衣,裤为大裤腰、大裤脚。妇女装较为复杂。生活装为日常生活和劳作时穿,形式为右开襟布扣中短长装。盛装是探亲访友、社交活动、庆典祭祀活动时穿。盛装包括绣花滚边衣服、绣花裤子、绣花围腰、配戴银项圈等饰品。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穿布依族服饰不便于生活和劳作,大多数布依村寨60岁以下男女几乎都不再选用穿戴。部分布依族村寨60岁以上的年老妇女平时仍穿布依族服饰。

随着生活的富裕,消费能力的增强,一些中年以上男性也会缝制一两件或长或短的布依族服饰,在节日或婚丧嫁娶活动时穿,虽然生活简装已淡出,与时俱进的中青年妇女盛装却有发展升华之势。时下许多村寨的中青年妇女为自己缝制三五套面料质地考究、做工精致、颜色鲜艳的盛装,富人家的妇女有10余套盛装已不是新鲜事,中青年妇女(媳妇)穿上亮丽的盛装,佩戴铮亮的银项圈等饰品,更有人佩戴铂金耳环、戒指,施以淡淡的妆,个个打扮得如花似玉、楚楚动人。或三五结队,或七八人一行,把中青年妇女的美丽、妩媚展示无遗,成为村寨婚丧嫁娶活动和布依族重大庆典活动中街头巷尾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

(5)宗教信仰与香火牌位

历史上辖区各布依寨的族人普遍信仰鬼神、多神,流行世代相传下来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虽也受到一些道教、佛教的影响,但真正虔诚信奉者少之又少。这种信仰只不过是一种非佛教、非道教,也不完全是儒家思想的原始宗教。

自然崇拜。布依族崇拜自然,认为万物有灵,逢年过节到土地庙去烧香供奉,以及每家神龛下面所写的“土能生万物,地能发千祥”就是对自然崇拜最好的诠释。

图腾崇拜。布依族稻耕生产与鱼、水密不可分,认为鱼是吉祥物,在童帽、尾巴帽、背扇以及在姑娘的绣花饰品中随处可见鱼的图案,表现出对鱼的偏好和崇拜。认为竹子有极强的生命力且繁衍迅速,而且外形美丽。加上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文化理念的认同,房前屋后种竹子。老年人去世时用竹悬挂“幡文”,求子仪式上搭“花桥”等也用竹,反映出对竹的偏爱和崇拜。此外还崇拜龙。

祖先崇拜。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列祖列宗死后,其灵魂依然存在。认为列祖列宗有恩于后辈,后人理应怀念和祭祀。同时祈求他们保佑家庭成员,对后人的经商、仕途等予以保佑。逢年过节、婚嫁、立房、乔迁、添子添孙等重大事项都要祭祀祖先。父母及先辈老人去世后辈要披麻戴孝、三跪九叩、唱诵经文送其到极乐世界,入土立碑,灵位置入神龛上,清明上坟祭祀等,表达对祖先虔诚崇拜。

辖区内布依族家庭堂屋正面都设有神龛,神龛上面有香火牌位,正中间写“天地君亲师位”供世代相传祭祀。其内涵大致为,天地居于首位,认为天地的本性是创生,即天地创造万物,创造人类,无天地则无人类,先有天地再有人类,人类依托天地而存在,而无人类天地依然存在。天代表文明、光明、高明,因而有“天为父”之说,能福泽人类,也会带来灾难。地,土地爷,人类生存之需取之于地,人们到土地庙祭祀,表现出对大地的崇拜和敬仰,向它祈福、求财、保平安、保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故有“大地母亲”之说。君(国)代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的国家社稷、皇上明君或国家制度。亲(一般都写为親),指已去世的父母及列祖列宗亡灵。天下没有不疼爱子女的父母,可谓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给后人以生命,后人身上流淌着父母的血液,因而后辈必须感恩,必须报恩,人有生死,死后要有人祭祀,否则就成了孤魂野鬼。师,指精神、文化、道德的楷模,人类心灵根源的精神导师,诸如“万世师表唯孔子”“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及荀子等圣贤。

此外,香火牌位“天地君亲师位”两边写的内容多种多样,以写灶王府君、雷神土地、神农、杜康、本姓氏祖宗神位者居多,还有的把释迦牟尼、观音大王、玉皇大帝、关圣帝君也都列入香火牌位,说明布依族信仰崇拜的多元化或香火牌位设置无规范,也说明部分布依族对香火牌位文化内涵认识有局限性。

书写制作香火牌位有严格的规定。人不顶天:认为人再高也达不到天,更高不过天,故天字中的人不能顶到天字第一横,更不能出头;地不离土,意为地由土构成,地字土旁需与也字连笔;君不开口,意为国家、皇上一言九鼎,不能胡言。故“君”“国”的口字必须封严,不留口子;亲(一般写繁体字親)不闭目,意为亲朋之间要肝胆相照以真心相待,切忌虚伪,故“親”字中目不能封口。此外,书写时书写人是站着还是坐着也都有规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布依族祭祀理念普遍是师尊高于君(国),亲恩高于皇恩,与父母的血缘关系高于政治,高于其他一切。祭祀时按由近及远的原则着重对列祖列宗进行祭祀。至于对天地君师的祭祀或许只是在心中,默默祈祷就行了,多数无须一一列数进行祭祀。祭祀供奉“天地君亲师”五圣,源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儒家仁孝忠义思想,体现了布依族感恩天地、缅怀先祖、尊师重教和忠君爱国的精神信仰。

历史上布依族社会科学不发达,经济落后,缺医少药,一些习俗往往带有落后、愚昧和迷信的色彩。如今布依族都接受了一定的文化教育,经济条件改善,综合素质大为提高,社会进步,医疗条件大为改善,科学知识日益普及,各村寨的大多数人信神信鬼的意识逐步减弱。以往流传的请“媒腊”到阴间查询家庭的灾祸之源,请“先生”驱神捉鬼,请“雅押”看米碗治病和“个巫”弄神弄鬼驱恶避邪;开展“扫寨”送鬼除邪,进行“扫宅”敲山震虎横扫妖怪祸水;为食欲不振或受惊吓小孩“叫魂”;为病患者“立筷子”“泼水饭”;中秋为不会生育的家庭“偷瓜送子”;为不会生育或不会生男孩的家庭“搭花桥”“搭石桥”等这些习俗已慢慢淡出,远离布依族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相信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意识和有病求医治疗的科学态度。

(6)传承中的祭祀和摩经文化

南明区的布依族,逢年过节都要对列祖列宗进行祭祀。祭祀的仪式一般为备齐餐具、摆上佳肴果品、装饭盛酒、燃香点烛、磕头作揖、焚烧纸钱、奠酒鸣炮。丧葬祭祀活动由布摩先生按摩经规定的内容程序主持进行。程序为送终、鸣炮、报丧、执事公告、掩棺、成服、外祭、砍牛、点主、装粮、写幡放幡、出柩、送葬、下旷(葬)、谢土、复山等,此程序与仪式各寨大同小异,差别不大。上述祭祀和丧葬习俗,从四方河片区、二戈寨片区到罗吏目片区等各村寨代代相传。丧事规模客人少则40~50桌,一般以60~80桌居多,不少有钱有地位的大户人家则在百桌以上,非常热闹隆重。

此外,凡在家或赴宴吃酒,动筷就餐前用筷子蘸点酒抖落地下,意为让先辈先饮之、先用之。此习俗也相传至今,显示布依族感恩祖先的传统美德。

(7)节庆习俗的变化与发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布依族先民创造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据统计一年中的节日有春节、上九、大年十五、清明、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祭灶节(腊月二十三)等。南明区布依族村寨对这些节日的过法与黔中地区其他布依族村寨大体都相同,局部略有差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人们的生活劳作、居住环境、习惯、作息时间与节奏均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时下绝大多数的村寨不是每个节日都必过,有的节日过得热烈隆重,有的节日就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如上九节、重阳节等。普遍要过且过得隆重的节日依次为春节、大年十五、清明、端午、六月六、中秋节等。在这些节日中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宰鸭,或备购丰盛的佳肴果品,一则祭祀祖先,二则合家相聚,共享节日的幸福和喜悦。其中大年十五和六月六这天,青年人、中年人将之作为参加社交活动、广交朋友、交流互动、联络感情的好日子,或前往参加歌会、看地戏,或前往公园对歌或会见友人。

(8)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歌会活动热情不减,有方兴未艾之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加之布依族的勤劳,当今各村寨的布依族人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尤其是全区3/4的布依村寨都处在城区或城郊接合部,大多数人家都有房屋出租,收入可观。家庭轿车、彩电、冰箱、电脑、热水器等早已进入普通家庭。一些较为富裕人家,高端家电、时尚豪华家具、房屋高档装修样样齐全,应有尽有。物质生活满足的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此背景下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娱乐活动如火如荼应运而生。

不少村寨富裕后的人们三五相约走出山门、寨门,到各地游览名川大山、名胜古迹,享受高品位、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一些村寨的中青年妇女(媳妇)利用工余时间编歌、练歌、跳舞、健身,自娱自乐,包装充实自我、品味人生。如沙冲寨的10余名中年妇女请专职舞蹈老师进行辅导训练,编排《好花红》等舞蹈节目,多次参加歌会展演,其中,2010年获在开阳举办的贵阳地区六月六歌舞大赛三等奖。二戈寨片区的布依族村寨组织了一支由30多人组成的文艺队用布依语演唱《洪水滔天》《十二个太阳》等古歌,多次参加区、市和省里的演出比赛,获南明区及贵阳市多彩贵州选拔决赛优秀奖。此外该村还组织人力、财力,于2009年编写出版50余万字的《布依族经典古歌》一书,为抢救和传承布依族古歌文化做出了贡献。罗吏目村和柏杨村的文艺爱好者,在中共南明区委宣传部等部门的支持下,组织了由20多人组成的一支民间乐队,有管乐、弦乐、打击乐等,经常活跃在各种歌会和演出舞台上,陶冶了情趣,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可谓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布依人的生活多姿多彩。

顺应布依族文化的复苏浪潮,南明区举办歌会活动如火如荼,发展迅速。据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区共举办歌会(庆典、年节)17次。其中,二戈寨举办歌会两次;柏杨村共举办莲藕风情节四次;罗吏目大寨举办龙凤古钟节四次;沙冲村举办纪念《桂花开放幸福来》歌曲发表、军民文艺会演一次;2001年至2002年凤凰哨村在本社区和都市乐园举办歌会两次;2001年4月8日,四方河灯笼坡寨在鼎罐城举办歌会;营盘村举办歌会二次,一次为营盘村古堡娱乐公司开业庆典,另一次为“贵阳地区布依族年节”活动;2009年南明区布依学会筹备组在金翠湖举办祭春大典一次。

这些歌会活动丰富了布依族人的文化生活,也为人们联谊交流和互动提供了平台,不少村寨对举办歌会活动热情不减,有方兴未艾之势。

班士丁

2.南明区布依族村寨名录

(1)后巢乡

四方河寨,布依语:mbaanxsehmauh。

交椅山寨,布依语:sehmauhmos。

马安山寨,布依语:mbaanxnanzdoz。

新庄寨,布依语:mbaanxdonghlac。

庙冲寨,布依语:mbaanxhoongcmiuh。

沙冲寨,布依语:mbaanxhoongcsac。有千年皂角树两棵,2010年移栽。

凤凰哨寨,布依语:mbaanxndaelsaaus。意为贵阳南面的第一哨所。

庄笃寨,布依语:mbaanxranghnaih。

蒙台寨,布依语:mbaanxndailndings。因寨子建在有高大蒙子树的半山上而得名,原有数百年高大蒙子树三株。

岩脚寨,布依语:mbaanxdinlrianz。

(2)永乐乡

罗吏目大寨,布依语:mbaanxnaz。

罗吏目小寨,布依语:mbaanxnis。意为坐在沙坡上的小寨子。

新河寨,布依语:mbaanxdahmos。意为河坎上的新寨子。

芹菜田,布依语:mbaanxbyagtjinz*。很早以前以种芹菜为主的寨子。

柏杨坪寨,布依语:mbaanxriangz。

上寨,布依语:mbaanxgenz。

岩脚寨,布依语:mbaanxdah。意为在河边的村寨。

罗受寨,布依语:mbaanxdoonghrogt。

新寨,布依语:mbaanxmos。

下寨,布依语:mbaanxlac。

上寨,布依语:mbaanxgenz。

上坝寨,布依语:mbaanxwaailgenz。

各布寨,布依语:

白岩寨,布依语:。

新堡布依族乡王岗布依寨远眺

(3)小碧乡

水坝寨,布依语:mbaanxbiangh。

坡头上寨,布依语:mbaanxndeeus。

白坟寨,布依语:mbaanxmohhaaul。

沙冒井寨,布依语:mbaanxbeenxmos。

营盘大寨,布依语:mbaanxhonglganyzas*

营盘小寨,布依语:mbaanxnaihglganyzas*

(4)云关乡

钱家寨,布依语:mbaanxlauxzianz*

木头寨,布依语:mbaanxsaix。

二戈寨,布依语:mbaanxzinzgal*

杨家庄,布依语:mbaanxnacrianz。

八里屯,布依语:mbaanxbeedtlih。

马跑井,布依语:mbaanxmbosduzbingl。

杉树林,布依语:saanglndonglraizraagt。

黄土坎,布依语:mbaanxzaangz*

老李坡

大院

中院

塘头寨

塘坎寨

新村

沙田寨

(三)乌当区

1.概况

乌当区位于贵阳市中部,土地面积686平方千米。户籍人口33.76万人(2011年末)。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布依族、苗族、侗族、水族等。辖6个镇2个民族乡5个社区服务中心:东风镇、水田镇、羊昌镇、下坝镇、新场镇、百宜镇、新堡布依族乡、偏坡布依族乡,以及顺新社区、新天社区、创新社区、振新社区、高新社区。区人民政府驻顺新社区航天大道。这里重点介绍偏坡布依族乡、新堡布依族乡的布依族人口及村寨情况。

乌当区布依族村寨分布图

(1)偏坡布依族乡

偏坡布依族乡位于乌当区东部,距区人民政府驻地20千米。东接龙里县,南接永乐乡,西接东风镇,北邻下坝乡。乡境呈斜长形,南北长约5千米,东西相距约9千米,土地面积40余平方千米。乡人民政府驻偏坡寨。

乡境清代属贵阳府辖地“巴香里”范围。当地现残存的1913年十二月初五所立龙昌碑碑文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且我上龙昌、大坡脚、下院、毛栗湾、青冈林、笋子冲、苗寨、关口等寨,自古以来,原属府属治理多年,黎民相安日久,依附之心坚同金石。”康熙二十六年(1687)属贵筑县。康熙三十四年(1695)废新贵县入贵筑县,偏坡属贵筑县“水边里”范围。民国3年(1914)贵阳废府置贵阳县,属贵阳县。民国20年(1931)属贵阳县第三区偏坡乡、笋冲乡范围。民国30年(1941)贵阳县更名贵筑县,县政府移驻花溪,偏坡属贵筑县乌当区谷定乡龙昌保(亦称偏坡保)。1949年11月贵阳解放,偏坡仍隶属贵筑县。1951年,贵筑县调整区、乡后,隶属贵筑县第八区(区公所驻水田坝)偏坡乡。1954年3月,偏坡划属贵筑县第七区。1955年4月,划贵筑县部分村寨给贵阳市后,偏坡隶属贵阳市郊区办事处乌当区偏坡乡。1956年8月,市郊进行区、乡调整,撤销各区公所和郊区办事处,成立郊区人民委员会后,置偏坡布依族乡。同年,农业合作化高潮时,境内建偏坡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2月,贵阳市建花溪、乌当两郊区,偏坡隶属乌当区。年底,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偏坡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偏坡并入洛湾人民公社。1961年,置偏坡布依族自治乡。1965年,废除偏坡布依族自治乡,置偏坡生产大队,隶属东风人民公社。1983年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后,分东风人民公社偏坡生产大队,1984年4月成立偏坡布依族乡。

全乡辖偏坡、下院两个村民委员会,20个村民组。

偏坡村委会辖偏坡上街第一组、偏坡上街第二组、偏坡下街组、岩上大寨组、岩上小寨组、关口组、哨上组、新寨组、牛厂第一组、牛厂第二组,共10个村民组。

下院村委会辖大土、青杠林第一组、青杠林第二组、笋子冲组、苗寨第一组、苗寨第二组、大坡脚第一组、大坡脚第二组、上院组、下院组,共10个村民组。

偏坡布依族乡一角

全乡13个自然村寨,其中有布依族居住的村寨12个。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乡居住有布依族、汉族、苗族、傣族378户1774人。其中汉族110人,傣族4人,苗族1人,其余为布依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8%。

全乡有稻田1337.3亩、土982.8亩、森林2450亩。

乡人民政府驻地偏坡西北侧,有1950年在剿匪战斗中英勇牺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姚明礼、李元清、杨培发、李锡铭、李仁福等五名烈士陵墓。在大坡脚寨东0.5千米处,有清代“东路连和统带”陈尚财的墓葬。

1983年,有村民挖煤时,在大土寨西侧大坡山脚发现地下溶洞,洞口狭窄,仅容人蹲身或匍匐而进,曲折下行,洞渐深阔,洞内有大厅,呈圆形,半径约10米,高6米许,左面石柱顶立,右侧石幔依垂,顶部钟乳倒悬,四周石笋林立。大厅前方有左、右长廊,高6米以上,最宽处4米许,最窄处1米。左廊最长约500米。廊内石柱、石幔、石笋、石钟乳错落相依,如鹰、如虎、如豹、如莲,形态各异。石幔叩之有声,如锣、如鼓。20世纪90年代后到偏坡布依族乡参观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可观赏美景,品尝农家名菜及糯米刺梨美酒。

(2)新堡布依族乡

新堡布依族乡位于乌当区东北部,南北长7千米,东西长14千米,土地面积55.8平方千米。东邻下坝乡,南连水田镇,西交新场乡,北界羊昌、百宜两乡镇。乡人民政府驻陇上寨,距乌当区人民政府驻地26千米。

全乡西北与新场乡交界处的塘口大坡主峰海拔1496米,是全乡的最高点,峡谷地带最低海拔967米。

境内主要河流有白头冲河、石板河、杜寨河、瓮门河。主要瀑布有马尿岩季节性瀑布。

新堡布依族乡元属“八番”顺元代宣慰司,置章龙州。《元史·地理志》载:“定远府有章龙州、章龙县。”(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嘉靖)《贵州通志》、郭子章《黔记》说“章龙州在治城北二十里,元置,今废,俗讹为陇上”,《贵阳府志》载“陇上堡在城东六十里”。明代属贵阳军民府,置新堡、陇上堡。清代属贵阳府贵筑县东上里、东下里、喇平里范围。民国3年(1914)改贵阳府为贵阳县,属贵阳县。民国20年(1931)属贵阳县第二区新堡乡、陇上乡、平山乡、五岗乡范围。民国30年(1941)贵阳正式设市,原贵阳县更名为贵筑县,县政府移驻花溪,属贵筑县乌当区水田乡王岗保,羊昌乡新堡保、陇上保范围。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改革区、乡,废保、甲,置行政村。1952年,贵筑县划分为11个区,属贵筑县第8区王岗乡,第9区新堡乡、陇脚乡范围。1954年置贵筑县新堡布依族乡。1956年并小乡为大乡,属贵筑县水田区水田乡、羊昌区新堡乡范围。1957年11月撤销贵筑县。1958年2月贵阳市置乌当、花溪两郊区,属贵阳市乌当区。7月,建星光、跃进两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年底废乡置人民公社,属乌当区灯塔人民公社。1959年废灯塔人民公社,属乌当区羊昌人民公社新堡管理区。1963年,分羊昌人民公社新堡管理区、水田人民公社王岗管理区置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1964年废新堡布依族乡置新堡人民公社。1983年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公社改建乡,生产大队改建村民委员会。新堡人民公社改建为新堡布依族乡。现辖陇上村、马头村、新堡村、王岗村、陇脚村、长坡村、大寨村7个村民委员会,35个村民组。全乡有42个自然村寨。

陇上村辖庄坡、陇上、杜寨、大坝、杨柳塘5个村民组。马头村辖新寨、上街、下街、马头、团坡、松树林6个村民组。新堡村辖石板、铜鼓坡、农场、上街、中街、下街6个村民组。王岗村辖上王岗第六组、上王岗第七组、下王岗、河湾4个村民组。陇脚村辖葫芦冲、白水河、香纸沟、下陇脚、上陇脚5个村民组。长坡村辖平山、瓮门一组、二组、麦冲4个村民组。大寨村辖岩脚、麻窝、大寨、龙井、沟坎上5个村民组。

全乡居住布依族493户2595人,汉族388户2000人,苗族8户38人,彝族1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7%,是乌当区布依族较为集中的地区。有田3931亩,土1708亩,土壤以黄泥土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苞谷。森林面积13998亩,覆盖率16.8%。草场面积29293亩,牧草丰富。有乡民族中学1所,教师21人,学生250人。民族完小2所,教学点7个,有教师48人,学生440人。幼儿园1所,有教师4人,学生83人。

2.乌当区布依族村寨名录

(1)偏坡布依族乡

偏坡寨,布依语:mbaanxboldoongh。

关口寨,布依语:mbaanxyaljiangl。

岩上寨,布依语:mbaanxsaanglyanz。

新寨,布依语:mbaanxmos。

哨上寨,布依语:mbaanxbolsaaul。

下院寨,又称下苑、龙昌,布依语:mbaanxoslac。

青杠林寨,布依语:mbaanxbolsaaul。

笋子冲寨,布依语:mbaanxhoongraanz。

苗寨,布依语:mbaanxyouz。

大坡脚寨,布依语:mbaanxbolhongl。

大土寨,布依语:mbaanxyihhongl。

新桃寨,布依语:mbaanxbolbaauz。

桂花冲寨,布依语:mbaanxwanglnaih。

毛栗树寨,布依语:mbaanxdenznaih。

后坝寨,布依语:mbaanxgenzwaail。

红岩寨,布依语:mbaanxwangllac。

半坡寨,布依语:mbaanxmenlbol。

蚂蝗冲寨,布依语:mbaanxwanglbingz。

下坝村的中寨寨,布依语:mbaanxgaangl。

宋二寨,布依语:mbaanxgaangl。

上大山寨,布依语:mbaanxlongsgenz。

下大山寨,布依语:mbaanxlongslac。

普渡寨,布依语:mbaanxyinl。

小坝寨,布依语:mbaanxnaih。

鹅坡寨,布依语:mbaanxhongl。

林场寨,布依语:mbaanxunxdah。

新寨,布依语:mbaanxsaangldamz。

夏庄寨,布依语:mbaanxgaaagl。

(2)新堡布依族乡

庄坡寨,布依语:mbaanxwangsbol。

杨柳塘,布依语:mbaanxdonghhox。

杜寨,布依语:mbaanxyinh。

马头村新寨,布依语:mbaanxmos。

马头寨,布依语:mbaanxdaauz。

团坡寨,布依语:mbaanxbeanx。

松树林寨,布依语:mbaanxdonghjis。

老寨,布依语:mbaanxgaus。

大寨,布依语:mbaanxhongl。

沟坎上寨,布依语:mbaanxsaanglmenl。

岩脚寨,布依语:mbaanxlacyanz。

榜上寨,布依语:mbaanxsaanglbeanx。

湾子寨,布依语:mbaanxgungl。

麻窝寨,布依语:mbaanxhoongc。

麦冲寨,布依语:mbaanxhoongcmag。

凉水井寨,布依语:mbaanxmbosyamx。

平山寨,布依语:mbaanxboongcbingz。

陇脚村上陇脚寨,布依语:mbaanxhoongclungh。

下王岗寨,布依语:mbaanxzaanghdoongl。

上王岗寨,又称王岗上寨,布依语:mbaanxgaangl。

下河湾寨,布依语:mbaanxdahdonghlac。

(3)水田镇

王比寨,布依语:mbaanxhoongcbih。

猫冲寨,布依语:mbaanxbianhmeeuz。

董农村,布依语:mbaanxgauczas。

湾子寨,布依语:mbaanxgongl。

枧槽寨,布依语:mbaanxhoongcnianz。

董农新寨,布依语:mbaanxmos。

王家庄寨,布依语:mbaanxwonglbol。

台子寨,布依语:mbaanxsaanldaanz。

塘家洼寨,布依语:mbaanxbeanxhoongc。

关口田寨,布依语:mbaanxsaangljiangz。

牛肝寨,布依语:mbaanxsonlbeanx。

大寨,布依语:mbaanxhongl。

高家寨,布依语:mbaanxsaangl。

屯上寨,布依语:mbaanxsaanglzeh。

(4)羊昌镇

下田坝,布依语:mbaanxdonghlac。

田坝寨,布依语:mbaanxnazdianh。

枇杷寨,布依语:mbaanxbihbaz。

枧寨寨,布依语:mbaanxsaangljiamh。

庙脚寨,布依语:mbaanxdusdih。

马路河寨,布依语:mbaanxgaucqyongz。

羊皮寨,布依语:mbaanxboljiuz。

黄连山寨,布依语:mbaanxnazngaih。

柿花寨,布依语:mbaanxnaih。

瓦窑寨,布依语:mbaanxzaanghwax*

(5)新场乡

对门寨,布依语:mbaanxdoszaangh。

大土寨,布依语:mbaanxyihhongl。

老木冲寨,布依语:mbaanxhoongcraix。

竹腊寨,又称老城寨,布依语:mbaanxzuslas*

挂冲寨,布依语:mbaanxhoongcwaic。

山脚寨,布依语:mbaanxgaljiangz。

水头寨,布依语:mbaanxgaucyamx。

平山寨,布依语:mbaanxhoongcbingz。

端公冲寨,布依语:mbaanxhonglbih。

保寨,布依语:mbaanxasbauh。

川洞寨,布依语:mbaanxbasgangz。

新寨,布依语:mbaanxmos。

郎寨,又称廊寨,布依语:mbaanxguangz。

中寨,布依语:mbaanxgaangl。

大、小布依寨,布依语:mbaanxhongl,mbaanxnaih。

多罗寨,布依语:mbaanxdencyangh。

大岗村,布依语:mbaanxndilngaaih。

大寨,布依语:mbaanxhongl。

田坝寨,布依语:mbaanxdonghnaz。

冲头寨,布依语:mbaanxzanghhongl*

对门寨,布依语:mbaanxdoszaangz。

老棚寨,布依语:mbaanxwanglnalsail。

(6)百宜乡

拐吉,又名拐吉寨,布依语:mbaanxjeexjiz。

大凹寨,布依语:mbaanxwangc。

上麻窝寨,布依语:mbaanxmbosyaul。

下麻窝寨,布依语:mbaanxlac。

从依坡寨,又称虫蚁哨,布依语:mbaanxbolyis。

甲子山寨,又称野山,布依语:mbaanxnduanglsaangl。

拐里寨,布依语:mbaanxguailliz。

罗广村,布依语:

罗广寨,布依语:mbaanxlozguangz。

白家院寨,布依语:mbaanxwangslac。

(7)新添寨镇顺海村

叶家庄寨,布依语:mbaanxralyaabt。

小河口布依寨,布依语:mbaanxbasdah。

(8)东风镇

马家坟寨,布依语:mbaanxneeuxmolmax。

龙昌坝寨属,布依语:mbaanxheenghdanh。

竹林山寨,布依语:mbaanxhoongcqis。

老少关寨,布依语:mbaanxbolsaaul。

罗英

(四)白云区

1.概况

白云区是贵阳市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区,全区土地面积272平方千米,辖2个乡(牛场布依族乡、都拉布依族乡),3个镇,4个办事处,56个行政村(其中,有8个民族村),32个居委会(社区)。有汉族、布依族、土家族、彝族、侗族等33个民族。全区总人口20余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4万人,占总人口的17.4%。少数民族中有布依族人口17808人,占总人口的8%,占少数民族人口的47%。

布依族是白云区的世居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牛场布依族乡、都拉布依族乡和艳山红镇、麦架镇、沙文镇的部分村寨,城市街道也零散居住着少数布依族。

牛场布依族乡的布依族主要分布在阿所村的阿所寨,蓬莱村的蓬莱寨、平山寨,兴家田村的兴家田大寨、兴家田小寨,石龙村的白岩寨,瓦窑村瓦窑寨、簸罗戈大寨、簸罗戈小寨,大林村的大林寨、斗府坝寨,祁山村的祁山河寨、长田寨,红锦村的红锦坡寨、平寨、龙潭坡寨等。全乡布依族人口约3400人。

都拉布依族乡的布依族主要分布在上水村的上水寨、下水大寨、下水小寨、珠瑙寨,冷水村的冷水沟大寨、冷水沟小寨,小河村的小河小寨、小河大寨、中坡寨、火石坡寨,奔土村的奔土寨,黑石头村的簸落河寨,都溪村的跳场坡寨、养牛坡寨等。全乡布依族人口3500多人。

艳山红镇的布依族分布在刘庄村的刘家庄大寨、刘家庄小寨、大泥窝寨、小泥窝寨、中坝寨、阿榜寨(现属龚家寨办事处铝兴社区),高山村的上高山寨、下高山寨、麦夫塘寨,尖坡村的尖坡大寨、尖坡小寨、下坝寨,艳山红村的打铁寨、莲花塘寨、黑泥田寨等。布依族人口约4200人。

白云区布依族村寨分布图

麦架镇的布依族分布在青山村的青山寨、鸡公屯寨、绍田寨、坟山寨,高坡村的高坡寨、麦伍寨、余家湾寨,果园村的孙关寨、果园寨、马桥河寨,麦架村的许家庄寨、张家湾寨、罗家寨、杨家山寨、亮天寨等。布依族人口2100多人。

沙文镇的布依族分布在苏庄村的苏庄寨、南八寨、南七寨、南六寨、海马洞寨,王家院村的董其坝寨、沙子坡寨等。布依族人口2000余人。

除了布依族居住相对集中的村寨外,还有许多散杂居在其他乡、村、寨。其比例为5%。

龙发明

2.白云区布依族村寨名录

(1)牛场布依族乡

阿所寨,布依语:mbaanxahsuox,意为较平缓的地方。

蓬莱寨,布依语:mbaanxbaangxlail,意为神仙居住之地。

平山寨,布依语:wanglbingh,意为平缓的山地。

兴家田大寨、小寨,布依语:xinglnazraanz,意为兴家种田的地方。

白岩寨,布依语:mbaanxranzaus,因寨子对面有白色的大岩而得名。

瓦窑寨,布依语:mbaanxwaxyaoz,意为烧瓦的地方。

大林寨,布依语:mbaanxndoonglduanz,因此寨子处于大森林中而得名。

斗府寨,布依语:mbaanxduhbas,意为过去停放米斗的地方。

祁山河寨,布依语:mbaanxgaangxhoz,意为山连山的地方。

长田寨,布依语:mbaanxnazraiz,因寨子处在较长的田土地方而得名。

红锦坡寨,布依语:mbaanxndinglbianzbol,意为坡上有红色锦带的地方。

平寨,布依语:mbaanxliangl,因寨子处在较平缓的地带而得名。

龙潭坡寨,布依语:mbaanxyanhwanglbol,意为处在坡上有龙潭的地方。

(2)都拉乡布依族乡

簸落河寨,布依语:mbaanxbollozdac,意为簸箩落河的地方。

养牛坡寨,布依语:mbaanxbolgeljiez,因寨子处在养牛的坡而得名。

跳场寨,布依语:mbaanxzanlbolnaix,意为唱歌跳舞的地方。

奔土寨,布依语:mbaanxbangznanz,意为成土的地方。

小河大寨、小寨,布依语:mbaanxdahnais,因寨子境内有一条小河流经而得名。

中坡寨,布依语:mbaanxjiangsbol,意为寨子处于比较中等的山坡。

上水寨,布依语:mbaanxgenzramx,意为寨子处于河水上游的地方。

下水寨,布依语:mbaanxlacramx,意为寨子处于河水下游的地方。

冷水沟大寨、小寨,布依语:mbaanxramxgaulmeh,因寨子中有一条低温河而得名。

朱劳寨,布依语:mbaanxmuhlauh,意为养猪的地方。

(3)艳山红镇

泥窝(大、小)寨,布依语:mbaanxndaelndamx*,意为泥巴窝凼的地方。

上高山,布依语:luxsaanglgenz*,意为寨子处于高山上面的地域。

下高山,布依语:luxsaangllac*,意为寨子处在高山下面的地域。

麦夫塘,布依语:mbaanxmolbiansdangh*,因以前有个装麦麸的塘而得名。

下坝寨,布依语:mbaanxdonghlac,意为寨子处于下坝的地方。

尖坡大、小寨,布依语:mbaanxbolsaml*,因境内有一座尖坡而得名。

阿榜寨,布依语:mbaanxahyangz,意为形象很好的寨子。

打铁寨,布依语:mbaanxdizmod*,因过去曾有打铁场所而得名。

黑泥田寨,布依语:mbaanxwanxnamhnaz*,因境内有黑泥田而得名。

(4)麦架镇

青山寨,布依语:mbaanxdangsjins,因境内有青山而得名。

鸡公屯寨,布依语:mbaanxgongxgezgais,意为专门养鸡的地方。

绍田寨,布依语:nazjidt,意为田少的地方。

坟山寨,布依语:danglmol,因境内有一座名人的坟而得名。

高坡寨,布依语:bolsaangl,因附近有高坡而得名。

麦伍寨,布依语:moghac,意为容易种麦子的地方。

余家湾寨,布依语:gongxyizjay,因处于余家湾而得名。

孙关寨,布依语:yaucsenh,寨子处在一个关口上。

果园寨,布依语:mbaanxndamlmas,意为种水果的地方。

马桥河,布依语:maxjiuzdah,因境内有一条马桥河而得名。

许家庄,布依语:mbaanxxujraanz,意为许姓人家的寨子。

罗家寨,布依语:mbaanxluofraanz,意为罗姓人家的寨子。

杨家山,布依语:mbaanxyangzraanz,因境内有个杨家的山而得名。

(5)沙文镇

苏家庄,布依语:mbaanxsuyraanz,意为苏姓人家的寨子。

南八寨,布依语:mbaanxnaamxhbeedt,寨子处在第八块田的位置。

南六寨,布依语:mbaanxnaamhrogt,寨子处在第六块田的位置。

南七寨,布依语:mbaanxnaamxhxadt,寨子处在第七块田的位置。

海马洞寨,布依语:mbaanxgaamcmax,因境内有一个叫海马的山洞而得名。

罗春勇

云岩区布依族村寨分布图

(五)云岩区

1.概况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云岩区布依族人口有24578人。全区现有11个布依族村寨。旧时辖区的许多布依族村寨都位于贵阳城边,因城市扩容,如今旧时的布依族村寨早已演变成车水马龙的城市中心或喧嚣繁华的商业中心。中山东路街道办事处、贵乌路街道办事处、黔灵东路街道办事处、头桥街道办事处、宅吉路街道办事处等各办事处布依族人口都过千人,但旧时的布依寨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金鸭街道办事处、金关街道办事处、黔灵镇等布依族人口合计为12126人。现有的布依村寨仅有黔灵镇三桥村的下五里,金关村的上、下伍鲊寨,蔡家关村的上寨、草坝和蔡家关,金鸭村的鸭江寨,安井村的砂锅冲。这些村寨的布依族人口都在100人以上。其中,上、下伍鲊寨720人,鸭江寨586人,下五里560人,蔡家关(含上寨、草坝)520人,砂锅冲300人。布依族与其他民族杂居的村寨是有安井村的大漠、偏坡村的瓦窑。此外沙河村、西瓜村、狮子山村、雅关村等也有零星布依族居住。全区11个布依族村寨,居住着班、谢、王、李、陈、葛、蒙、罗、潘、赵、龙等姓。其中班姓人口居多的是蔡家关寨,王姓人口居多的是鸭江寨,上、下伍鲊寨主要是谢、葛二姓。下五里寨是历史上各地布依族到贵阳淘金而逐渐形成的寨子,居住着葛、陈、班、赵等姓,其中葛姓是四方河葛姓的后裔。

全区现有的布依族村寨多集中在城郊或城郊接合部,各村寨土地普遍被征占,失地现象很普遍。鸭江寨196户中有158户土地被征占,余下的农户仅有少量土地。贵州大学蔡家关校区多次扩建,以及近年来新建体育馆、教学楼、宿舍楼,使蔡家关寨九成以上的农户土地被征占。上、下伍鲊寨也因金关钢材市场、道路建设等原因半数以上农户的土地被征占。尽管这些村寨地处城中或城郊接合部,布依族的传统习俗基本上还是传承延续下来,年长者还能使用布依语,不少年长妇女仍穿本民族服饰,尤其是中年妇女,在参加歌会、重大民族庆典以及社交活动中都着民族盛装。蔡家关、下五里、鸭江寨、上下伍鲊等寨的丧葬仪式都由本民族的布摩先生按摩经的程序开展祭祀活动,民族风俗氛围浓厚。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渐升温,住在城中或城郊接合部的农户普遍都建有面积可观的房屋,失地后以房屋出租收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鸭江寨、蔡家关等寨八成以上的农户都有房屋出租,房租月收入数千元的相当普遍,尤其是蔡家关地处高校校区,房屋出租市场紧俏,有时还供不应求。此外,上下伍鲊寨、下五里寨农户的房租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也有少量的农户利用地处临街、闹市等有利条件经营餐馆、商店、旅店等,个别的还办实体公司,融入城市经济体系中。上述村寨中外出打工人员屈指可数。总体而言,云岩区的布依族收入可观,生活殷实。鸭江寨196户(每户为3~4人)中月收入3000~5000元的有156户,5000~10000元的36户,月收入万元以上的4户。鸭江寨、下五里、蔡家关等寨八成以上家庭有电脑,半数以上的家庭拥有轿车或面包车。

黔灵镇三桥村下五里境内有圣泉,又称白盈泉,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旧时为贵阳八大名胜之一,现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泉泉水每日潮涨潮落达百次,旁边建有圣泉观庙,常年香火不断。从1992年开始,接连在此举办十余次“云岩区圣泉三月三”民族风情节,有文艺演出、山歌对唱,吸引周边十里八乡以及花溪、乌当、白云等地的布依族和苗族同胞参加,少则数千人,多则万人以上,场面壮观。

2.云岩区布依族村寨名录

下五里

蔡家关,布依语:mbaanxmbaans*

上寨

草坝

上伍鲊

下伍鲊

鸭江寨,布依语:mbaanxahzanz*

后坝

瓦窑寨

大磨

砂锅冲

目前,沙河村、西瓜村、云岩村、狮子山村、雅关村等居住有零星布依族。

云岩区民宗局提供资料 班士丁整理

(六)清镇市

1.概况

清镇市有30多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县级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县有6个区、25个乡,布依族人口10000余人。1984年,全县设6个区、1个区级镇、24个乡、6个民族乡、2个乡级镇。其中,以布依族为主体民族之一的民族乡4个,即东门桥布依族苗族乡、王庄布依族苗族乡、中八苗族布依族乡、麦格苗族布依族乡。1992年建镇、并乡、撤区后,全市设4个镇、6个乡。2002年,红枫湖镇划分为青龙街道办事处和红枫湖镇后,全市有4个镇、6个乡和1个街道办事处。2011年青龙街道办事处分为新岭社区、红星社区、红塔社区、百花社区、巢凤社区后,全市共有5个社区、4个镇、6个乡,其中,民族乡3个,以布依族为主体民族之一的民族乡有王庄布依族苗族乡、麦格苗族布依族乡。

清镇市布依族村寨分布图

布依族是清镇市人口较多的世居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数仅次于汉族、苗族。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清镇市有苗族、布依族、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101718人,占总人口的21.74%。其中布依族人口24400人,占总人口的5.22%,占少数民族人口的23.99%。

清镇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布依族人口数据表

(注: 总人口 ( 人) 少数t民 族人口 ( 人) 占总人 口比例 (%) 布依族 人口 ( 人) 占总人 口比例 (%) 占少数 民族人 口比例 (%) 备注 城区( 五社区) 133 053 26 002 19.54 9 239 6.94 35.53 红枫湖镇43 763 10 817 24.72 2 662 6.08 24.61 站街镇71 328 11 102 15.56 3 946 5.53 35.54 卫城镇46 825 7 637 16.31 1932 4.13 25.30 新店镇39 196 6 012 15.34 1 347 3.44 22.41 百花湖乡16 448 2 093 12.72 970 5.90 46.34 麦格苗族布依族乡16 422 6 425 39.12 913 5.56 14.21 暗流乡15 494 2 171 14.01 111 0.72 5.11 王庄布依族苗族乡17 512 5 555 31.72 1 360 7.77 24.48 流长苗族乡37 384 17 659 47.24 609 1.63 3.45 犁倭乡30 365 6 245 20.57 1 311 4.32 20.99 全市467 790 101 718 21.74 24 400 5.22 23.99)

从人口普查数据看,清镇市的布依族分布于全市10个乡(镇)和城区五个社区(巢凤社区、百花社区、新岭社区、红新社区、红塔社区)。布依族人口最多的是城区五个社区,达9323人,占全市布依族人口总数的37.86%,占五个社区总人口的6.94%;布依族人口最少的是暗流乡,人口仅111人,占全市布依族人口总数的0.45%,占本乡总人口的0.72%。布依族人口密度较高的有王庄布依族苗族乡、城区和红枫湖镇,分别占总人口的7.7%、6.94%和6.08%;密度较低的为暗流乡、流长苗族乡,分别为0.72%和1.63%。

清镇市布依族人口分布特点是多聚居,少散居。从市布依学会对布依族聚居村寨的调查情况看,全市有100人以上的布依族聚居村寨72个。这些布依族聚居村寨主要分布于清镇市三大河流域,即鸭池河流域、猫跳河流域、暗流河流域。

清镇市布依族人口1000人以上姓氏有郭、王、韦、陈、姚、林、曹、黄、谢等,分布见下表。

清镇市布依族聚居寨及主要姓氏分布一览表

(注: 乡镇社区寨名布依族人口(人) 主要姓氏 巢凤社区 王二寨918 郭、王、卫 平原哨646 郭、黄 杨家庄350 罗、韦 扁坡250 韦、陈 巢凤布依寨434 郭、王 百花社区 寒坡岭225 陈 蔡家坟上、下寨500 韦、班 花园158 郭、姚、韦 新寨180 韦 上坞370 韦、陈 下坞400 龙、陈 姚家寨228 姚、郭、王 新岭社区转角落240 陈、王 红枫湖镇 平寨290 陈 桐木寨114 王、龙 芦猫塘300 蒙、谢、班、郭 大土260 王、班、黄 大冲100 王、韦、陈 毛家井100 班、陈、韦 刘关堡220 韦、陈、王 百花湖乡 塘冲100 马、郭 毛栗寨263 班、杨、马 下麦城682 金、班 麦格苗族布依族乡 班寨150 林 高桥70 林 麦格寨500 王 台子上108 王、陈)

续表

(注: 乡镇社区寨名布依族人口(人) 主要姓氏 站镇镇 半边湾145 王、班 哈寨482 王 野鸡寨486 谢、林、陈 竹林寨210 陈、郭、王、姚 卜荫小寨276 林、罗 和平450 汪、卫 甘坝400 韦、王、陈 小井寨298 韦、王 麦耐80 陈、谢、黄 中心150 陈、班、王 长干田110 谢、陈 九眼井120 姚、郭 燕子岩210 郭、姚 鸭蛋寨100 郭 犁倭乡 小河坝110 陈、韦、杨 石牛坝240 韦、罗、陈、王 下寨330 陈、曹、郭 上寨180 曹、陈 黄泥田220 曹、陈 卫城镇 爬哈新寨100 王 枫香坝200 王、郭 黄土坡88 王 竹林寨224 王、黄 岩洞边230 王 姚家寨300 姚、林、王 汪家寨280 汪、姚、蒙 王横小寨100 王、蒙、郭、黄 王横大寨304 谢、林、郭、黄、蒙 野毛冲100 王)

续表

(注: 乡镇社区寨名布依族人口(人) 主要姓氏 王庄布依族苗族乡 铧口寨150 谢 洛阳186 赵 簸涌小寨400 林 簸涌上寨300 林 偏石板(中簸涌) 200 姚 马鞍山100 姚、谢 流长苗族乡 大树寨227 姚、黄 高寨120 姚 新店镇 蜂糖寨150 黄 煤洞寨162 谢、黄、郭 马尾寨146 谢、黄、梅 杉木寨190 王、谢、林 韦家寨210 韦、班 石板大寨100 姚、袁、林、黄 石板小寨168 林、马、罗、黄 合计72 个寨子17 588 注:因清镇市布依语已消失,所以,村寨名未标注布依语。)

2.三个流域布依寨简介

(1)猫跳河流域布依寨

猫跳河是乌江的一级支流,也是清镇市境内的第二大河。猫跳河的两个主要源头羊昌河、麦翁河均发源于安顺市西秀区。南源羊昌河经平坝县于清镇红枫湖镇羊昌村入境,入红枫湖南湖;北源麦翁河经平坝县于清镇市骆家桥村入境,经高山堡村、白岩村入红枫湖北湖。猫跳河经红枫湖、百花湖后,在百花湖下游形成乌当区、修文县的界河。猫跳河在暗流乡矿山村与鸭池河交汇后出境。

猫跳河在清镇境内河道长达112千米,天然落差473米,平均径流55.9立方米/秒,水利资源丰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全面开发猫跳河梯级电站,先后建成7座梯级电站,总装机24万千瓦,成为目前全国开发最完善的河流。猫跳河开发建成的红枫湖、百花湖,水面面积达71.7平方千米,总库容8亿立方米。20世纪末先后成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如今又是百万贵阳市民的饮用水源地。

红枫湖、百花湖蓄水后,淹没清镇市红枫湖镇、站街镇、百花湖乡127个自然村寨,面积59458亩,其中稻田38431亩,搬迁移民4853户23130人。因红枫湖、百花湖的修建而被淹没的良田好土占清镇市耕地总面积的1/5。从琊珑坝至五里桥被誉为清镇“鱼米之乡”的好地方全部淹没。许多村寨从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旱涝无忧的乐园,整体搬迁到交通不便、土地瘦薄、靠天吃饭的地方,为清镇市、贵阳乃至全省的电力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

猫跳河流域是清镇市布依族聚居地之一。区域内有布依族人口13784人,占全市布依族人口总数的56.49%,红枫湖、白花湖沿岸及猫跳河支流东门河、龙滩河沿岸分布着布依族聚居村寨30个。特别是河道长11.5千米的东门河,沿岸有王二寨、平原哨、杨家庄、扁坡、巢凤、寒坡岭、新寨、蔡家坟上寨、蔡家坟下寨、花园、上坞、下坞、溜马冲、转角落等14个布依族聚居寨。红枫湖、百花湖沿岸有桐木寨、平寨、大土、大冲、毛家井、刘关堡、关口、姚家寨、塘冲、毛栗寨、下麦城等11个布依族聚居寨。龙滩河是麦格苗族布依族乡主要河流之一,两岸分布着班寨、高桥寨、麦格寨、台子上、烟灯山等5个布依族聚居寨。

(2)暗流河流域布依寨

暗流河是猫跳河的主要支流,是清镇市境内的第三大河。暗流河发源于平坝县九甲乡老蔡山,经老营铺进入清镇市境坪铺村,在清镇市境内经站街镇、犁倭乡、卫城镇、暗流乡,在暗流乡街上村入洞伏流,在穿洞村响水河出露400米后又伏流,在羊皮洞汇入猫跳河。

暗流河由南至北贯穿清镇中部,滋养清镇市约60%的土地,养育清镇市40%的人口,是清镇市的母亲河。暗流河下游的玉几潜龙、响水流霞、仰窝观天、天柱飞瀑、水流穿梭、天柱洞、羊皮洞、大湾洞、潜龙庙、普渡寺、木石奇缘、明镜高悬、燕鸣九天、青龙松林、红岩电站、猫跳河峡谷、江河汇流等景点,构成了暗流河省级风景名胜区的精华。

暗流河流域是清镇市布依族聚居地之一,区域内有布依族人口8549人,占全市布依族人口总数的35.03%,有布依族聚居寨36个。布依族聚居寨最为密集的暗流河上游站街镇坪铺至犁倭乡石牛坝不到20千米的河段两岸,有半边湾、哈寨、竹林寨、野鸡寨、煤炭寨、卜荫小寨、和平、甘坝、小井寨、麦耐屯、中心、长干田、九眼井、燕子岩、鸭蛋寨、小河坝、石牛坝、上寨、下寨、黄泥田20个布依族聚居寨。暗流河支流甘河沿河有爬哈新寨、枫香坝、竹林寨、岩洞边、姚家寨、汪家寨、王横小寨、王横大寨、上寨、野毛冲10个布依族聚居寨。暗流河西侧的王庄布依族苗族乡是清镇市三个民族乡之一,全乡有铧口寨、洛阳新街、上簸涌、中簸涌、下簸涌、马鞍山6个布依族聚居寨。

(3)鸭池河流域布依寨

鸭池河是乌江干流,是清镇市与织金县、黔西县的界河,也是清镇市的第一大河流。鸭池河的南源(正河)三岔河在平坝齐伯乡窑上村与清镇市流长苗族乡阳雀村交界处入境后,成为清镇市与织金县的界河。鸭池河北源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于化屋基后,成为清镇市与黔西县的界河。鸭池河经流长苗族乡、新店镇、暗流乡边境,在暗流乡矿山村与猫跳河交汇后出境。

鸭池河在清镇市境内河段长68.5千米,入境海拔(凹河上游)957.9米,出境海拔(鸭池河与猫跳河交汇处)765.4米,天然落差192.5米,平均径流量345立方米/秒。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在鸭池河“八仙过海”处修建东风水电站。电站建成后的东风湖水库面积19.1平方千米,蓄水量10.25亿立方米。东风湖淹没耕地2677亩,涉及新店镇8个村、22个村民组,共移民597户3024人。原鸭池河河岸边的布依族聚居寨河头寨,整体搬迁到红枫湖镇芦猫塘。从凹河到鸭池河,河谷狭长,其陡、险、峻的特点,以及八仙过海、天女散花、天台玉笋、八仙洞等景观,构成东风湖独特的自然风光。

清镇市的流长苗族乡、新店镇、暗流乡分别位于鸭池河的东岸和南岸,鸭池河呈“Γ”形半包围三个乡镇。三个乡镇有布依族人口2067人,占全市布依族人口总数的8.47%。区域内有流长苗族乡高寨、大树寨,新店镇蜂糖寨、河头寨、煤洞寨、谢家寨、高寨、马尾寨、杉木寨、韦家寨、石板大寨、石板小寨12个布依族聚居寨。

黄南华

(七)小河区

布依族村寨名录

大珠显,布依语:mbaanxrianxbanz,意为有龙脉的寨子,有千年铜鼓一面。

小珠显,布依语:mbaanxrogtranz,意为有六个院坝的寨子。

翁岩寨,布依语:mbaanxmbongsnyaih,意为梦见铜鼓的寨子,有古庙遗址。

课米田,布依语:mbaanxbosdinz,意为堆山的寨子。

葫芦苗,布依语:mbaanxgosleh,意为有道场的寨子。

后寨,布依语:mbaanxgas,意为宗支的寨子。

小河区布依族村寨分布图

王宽寨,布依语:mbaanxmiangx,意为长满树林的寨子。

摆架寨,布依语:mbaanxbaixdax,意为河边的寨子,有镇寨石兽两尊。

小马场,布依语:mbaanxbosjiez,意为长有青杠树寨子。

补苗寨,布依语:mbaanxgoz,意为能做大事的寨子,有清代家祠石坊。

冯家院,布依语:mbaanxrianhnaih,意为赶场的寨子。

补陇寨,布依语:mbaanxlogt,意为山冲里的寨子。

毛寨,布依语:mbaanxacmaaul,意为有粮仓的寨子。

麦兆寨,布依语:mbaanxzaux,意为有檬子树的寨子。

中院寨,布依语:mbaanxzinghwas*,意为有朝门的寨子,有古家祠一座。

胖水牛,布依语:mbaanxsihgah,意为旧土司的寨子。

烂泥沟寨,布依语:mbaanxjeexgaix,意为赶猪场的寨子。

竹林寨,布依语:mbaanxbolrangs,意为有竹林的寨子。

金家山,布依语:mbaanxsamsramz,意为有枫树的寨子,保留清古碑两块。

朱场坝,布依语:mbaanxgaljiangh*,意为铁三角的寨子。

麻窝寨,布依语:mbaanxmaswuh*,意为雾里的寨子。

梨树脚,布依语:mbaanxdinsgollih,意为有梨花的寨子。

中寨,布依语:mbaanxgaangl,意为居中的寨子。

平寨,布依语:mbaanxbingh,意为坪里的寨子。

丫河寨,布依语:mbaanxdahnol,意为山垭上的寨子。

新寨,布依语:mbaanxmos。

丰报云,布依语:mbaanxndanlyingh。

帮堡寨,布依语:mbaanxgausduangx。

老妈院,布依语:mbaanxzaangllaucmax*

凯隆寨,布依语:mbaanxacgauh*

高榜寨,布依语:mbaanxbaangx。

烂泥大寨,布依语:mbaanxgongz。

王武寨,布依语:mbaanxwangxwux。

朱家院,布依语:mbaanxzaanglmoc*

兴隆寨,布依语:mbaanxwixwangs*

摆沙寨,布依语:mbaanxbaixrail。

小窝寨,布依语:mbaanxsuaih。

砂锅寨,布依语:mbaanxjiangzguanl。

(八)修文县

1.概况

修文地处黔中,山川秀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县城古名龙场,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谪居于此悟道讲学,创立阳明心学体系,世称“王学圣地”。县境西南面以猫跳河与清镇市为界,西北与黔西县、金沙县隔六广河相望,北面与息烽县相接,东及东北与开阳县相邻,东南与贵阳市乌当区毗邻,南与白云区相连。地跨东经106°21′~106°53′,北纬26°45′~27°12′。东西长51.8千米,南北宽48.5千米,总面积1075.70平方千米。县城驻龙场镇,位于县境南部,距省会贵阳38千米,距市行政中心金阳20千米。元至元二十年(1283)于今县境置长官司,明崇祯三年(1630)建敷勇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裁卫置修文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隶属贵阳专区、贵定专区,1963年隶属安顺地区,1996年1月复改隶贵阳市。2009年,全县辖龙场、扎佐、久长、六广镇和谷堡乡、六屯乡、小箐乡、洒坪乡、六桶乡、大石布依族乡等乡(镇),217个行政村,12个社区,14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13万人。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居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等22个民族,其中汉族占92.6%。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扎佐镇的石竹村、新民村,六屯乡的独山村、西冲村、大木村,大石布依族乡的大寨村、红岩村、高山村、竹坪村、大屯村及六桶乡的石头村、花榔村、合营村、大兴村、何田村、金星村、榨土村等村寨。布依族主要姓氏有王、李、金、罗、陈、班、郭、葛、潘、黄、花、姚、韦、蒙、汪、佘、龙等。还有部分韦、蒙、江、佘、龙等姓氏散居在周边的村寨。至2014年,全县共计有布依族1623户7000余人。

2.修文县布依族聚居村寨名录

(1)扎佐镇

新民村(磨盘寨)

大寨,有王、罗等姓,计55户201人。

小寨,有姚、王等姓,计40户180人。

石竹村(石猪哨)

玛瑙寨,有罗、王、莫等姓,计25户100人。

小冲寨,有罗、王、张等姓,计20户81人。

石猪哨,有花、罗等姓,计41户198人。

(2)六屯乡

独山村

独山寨,有葛姓,计152户695人。

桃花园,有葛姓,计25户102人。

西冲村

修文县布依族村寨分布图

上西冲,有班、罗等姓,计28户120人。

下西冲,有班、罗等姓,计33户136人。

大木村

大木寨,有李、班等姓,计35户95人。

猫脚寨,有韦、罗等,计23户71人。

平土寨,有黄、黎等,计22户69人。

小木村

小木寨,有罗、班等姓,计30户95人。

牛背寨,有罗、韦等姓,计23户81人。

狗田寨,有李、班等姓,计22户69人。

(3)大石布依族乡

大寨村(老鸹沟)

大寨,有王、李、班等姓,计73户246人。

小寨,有罗、李、金、班等姓,70户224人。

田湾寨,有李、王、潘等姓,计65户208人。

对角土,有金、李、潘、王等姓,计70户234人。

潘家寨有陈、罗、李、郭、潘等姓氏,计113户471人。

大石村

大石板,有金、李、潘等姓,计106户429人。

红岩村

红岩街,有金姓,计15户61人。

新田湾,有金、陈等姓,计16户70人。

沙槽,有潘姓,计15户61人。

高山村

郭家寨,有郭、王等姓,计21户83人。

高山,有李、罗、陈等姓,计20户80人。

竹坪村

岩脚寨,有黄姓,计22户93人。

湾子头,有王姓,计19户74人。

高院墙,有王姓,计17户66人。

(4)六桶乡

花榔村

花榔寨,有罗、黄等姓,计10户40人。

碓窝土,有郭姓,计14户66人。

金星村

煤腰寨,有王、黄等姓,计21户91人。

合营村

田坎寨,有班、兰等姓,计26户122人。

大兴村

六纳寨,有李、郭等姓,计13户52人。

石头村

石院墙,有李、陈、谢等姓,计66户294人。

对门寨,有李、王等姓,计63户240人。

长堡上,有李、潘等姓,计60户244人。

何田村

班家寨,有班姓,计31户口30人。

榨土村

区三寨,有王姓,计15户57人。

李元明

(九)开阳县

1.概况

开阳地处黔中,位于贵州省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6°45′~107°17′,北纬26°48′~27°22′,南北长64.5千米,东西宽53千米,总面积2026平方千米。南距省会城市贵阳66千米,北距历史名城遵义110千米,位于连接贵阳与遵义两大城市的次中心区域。

开阳历史悠久,明崇祯四年(1631)置开州……。民国3年(1914),废州,因直隶有开州,四川有开县,以州境有紫江(洗泥河),更名为紫江县,属黔中道。民国16年(1927),直隶省政府。民国19年(1930),改称开阳县。民国24年(1935),开阳改隶贵州省第一督察区。

1949年11月,成立开阳县人民政府,隶贵阳专区。1952年,贵阳专区改为贵定专区。1956年,划归安顺专区。1958年,属贵阳市郊区县。1963年,改属遵义专区。1965年,复归安顺专区。1970年,改称安顺地区。1992年,改属贵阳市。

开阳县现辖6个镇、7个乡、3个民族乡:城关镇、双流镇、金中镇、冯三镇、楠木渡镇、龙岗镇,南龙乡、永温乡、宅吉乡、花梨乡、龙水乡、米坪乡、毛云乡,禾丰布依族苗族乡、南江布依族苗族乡、高寨苗族布依族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开阳县总人口389252人。2001年末总人口43.0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13万人,少数民族4.27万人占总人口的10.34%。2003年末总人口43.5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4.69万人;非农业人口5.24万人。开阳县境内少数民族主要有苗族、布依族、彝族、回族等。布依族(2010年)有17665人。

2.开阳县布依族村寨名录

(1)双流镇

白果塘寨、杨柳庄寨、高上田寨。

(2)花梨乡

中院寨、班家院寨。

(3)冯三镇

下寨、猫洞寨、光里沟寨、郭家湾寨。

(4)龙岗镇

拐堕寨、十三寸寨、新庄寨、拐广寨、水井湾寨、大翁林寨、大磨石寨、鱼鳅坡寨、中院寨、落坝田寨、上拐寨、下拐寨、苗寨、大寨、新寨、苏家寨、游鱼井寨、苦竹林寨、甲若寨、庄巴寨、坪上寨、甲二寨、枧槽坝寨、黑石头寨、中院寨、杉木冲寨、大顶卡寨、大面寨、小面寨、翁堕寨、顶丙寨、坪山寨、后坝顶羊寨、林坡寨、荔庄寨。

(5)高寨乡

谷子田寨、苗湾寨、熊寨、大田寨、榜上寨、尹家岩寨、桃花寨、黄金寨。

(6)毛云乡

大竹坑寨、榜上寨、鲁底寨、双井寨。

(7)城关镇

石头寨、顶兆寨、杉木庄寨、何家庄寨、岩脚寨、石头田寨、土老坝寨、谷寨、小龙门寨、松林寨、河底下寨、两寨、谷顶架寨、博旺寨、新桥寨、大寨、桃子窝寨、大林寨、大岩寨、洗马塘寨、干榜寨、苦六坝寨、小河寨、干塘寨、奇网寨。

(8)南江乡布依族苗族乡

白沙坡寨、前寨、岩背后寨、谷光寨、马家坪寨、屯尾巴寨、下坝寨、谷顶架寨、小岩口寨、岩下寨、河湾寨、平寨、凤凰寨、郎鸡田寨、烂坝寨、潘家院寨、芭蕉寨、岩脚寨、白幡寨、高枧寨、金官庄寨、陶坑寨、羊武大山寨、翁初寨、令架寨、蓝家寨、铁厂寨。

(9)禾丰乡布依族苗族乡

王车寨、王姑寨、石头坡寨、窑炭孔寨、松毛山寨、谷顶生寨、一碗井寨、中院寨、麻窝土寨、芭蕉湾寨、恳司寨、水头寨、头目寨、典寨、竹林寨、黑桃坪寨、铜鼓坡寨、红岩寨、冷水河寨、麻窝寨、山闹寨、土竹寨、香树寨、穿洞寨。

(10)高寨苗族布依族乡

开阳县布依族村寨分布图

(十)息烽县

1.概况

息烽县布依族居住的村寨有16个,分别是石洞乡的上排坡、下排坡、坝子边、高坡,九庄镇的济购、团坡寨、么寨;养龙司乡的白果寨、甘溪、潘家寨、郁家坡、坝上、紫江寨;温泉镇的永安;小寨坝镇的龙井坪;西山乡的白杨寨。全县“六普”布依族510户计1721人,其中石洞乡大洪村的上排坡、下排坡220户815人,占全县布依族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全县布依族姓氏有陈、潘、王、李、韦、凌、罗、兰、龙等姓。各村寨土地保持比较完整,少有被征占,且人均耕地面积多,石洞乡上、下排坡人均耕地达1.1亩。

全县布依族聚居的村寨与其他民族杂居的布依族,民族语言临近失传,70岁以上的老人能听懂,会讲布依话的已是少数,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全部使用汉话。由于布依族人口少,周边寨邻都是汉族、苗族等兄弟民族,因而在婚丧嫁娶、日常生活、饮食、庆典礼仪等方面很难再寻找到布依族习俗的影子,不论是日常起居、节假日、走亲往来以及社交活动都不再穿戴布依族服饰,服饰已被彻底汉族化。各村寨已无“撑摩”先生。布依族《摩经》文化中特有的装粮、点主、放幡、砍牛等程序也不再被沿袭采用,凡遇丧事由汉族先生按开路等程序进行丧葬祭祀,在当地就有布依族人学习的汉族丧葬祭祀,成为当地大众公认的先生,为本民族和汉族主持丧葬祭祀活动。由于人口少,近些年来,全县境内未举办过布依族民族歌会、联谊会、民族风情节等活动。

2.息烽县布依族村寨名录

石洞乡:

上排坡寨

下排坡寨

坝子边寨

高坡寨

九庄镇:

丫济沟寨

团坡寨

么寨

养龙司乡:

白果寨

甘溪寨

潘家寨

郁家坡寨

坝上寨

紫江寨

温泉寨:

永安寨

小寨坝镇:

龙井坪寨

西山乡:

白杨寨

息烽县民宗局提供资料 班士丁整理

二、贵阳市部分布依族村寨及景点介绍

(一)花溪大寨

花溪大寨位于花溪区贵筑街道办事处驻地西1千米,前有甲秀南路,后有南环路,东抵花溪镇,南抵落平村,西抵马洞村,北抵吉麟村,是花溪区城中村之一。大寨为丘陵盆地地貌,黑、黄泥土壤,平均海拔1100米,矿产资源有建筑砂石等。水资源丰富,有花溪河流经寨前。大寨是一个以罗、班、龙、王、韦五姓居多的布依族寨子。大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120户,有耕地150亩,历来主产水稻、油菜等。

花溪大寨一角

花溪大寨一角

花溪大寨一角

1.大寨沿革

明洪武四年(1371),大寨属花仡佬堡(贵州卫左千户所第六百户);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隶属贵筑县捕属里;民国20年(1931)设大寨乡,属贵筑县;民国26年(1937)曾改名“杏花村”;民国30年(1941)大寨乡改为花溪大寨保,属贵筑县花溪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花溪大寨保改为行政村,属花溪镇。1953年7月,大寨村改属吉麟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大寨村改为大寨生产队,属花溪人民公社。1984年3月人民公社改为乡建制,大寨生产队改为大寨行政村,属花溪乡。1988年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大寨行政村改为村民委员会。大寨现为花溪区贵筑街道办事处大寨村(一个以布依族人口居多的自然寨)。

2.大寨戏剧

大寨的布依族地戏是布依族主要戏剧代表之一,影响较大。每年都要演出,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开鼓,正月十五公演,正月十六“扫寨”收台。地戏班子演出的费用由寨中人户出资资助。地戏演出时有请神、跳戏、开财门、收场四个程序。地戏以唱《杨家将》为主,主要取材于《杨家将》中的精彩情节。每年农历除夕前精心排练,整台戏有道白、身段、表演、舞蹈、唱腔,其戏剧因素俱全,已从传统的“跳跳戏”变成了“演戏”。大寨地戏没有其他地戏舞蹈粗犷、彪悍的特征,表现出凝重、肃穆的风格。过去,观看的群众多达万人,农历正月十五演出结束后,从正月十六开始,演出的全班人马还会到寨上每家每户进行拜年表演。入户表演时,唱“开财门歌”,祝福主人家新的一年万事如意。主人家为了感谢戏班子,事先准备好酒菜和糖果欢迎他们到来。大寨地戏享有“花溪区布依族地戏活化石”的美称。

清道光年间,大寨一位姓龙名德甫的老人,德高望重,见识广博,心胸开阔,为人善良。他见当时社会风气日下,寨上不少青年沾染上赌博、吸鸦片等恶习,精神萎靡不振,不思学,不勤耕,心甚焦虑,遂起振奋青年精神之念。与几位明理仁义之士班士贵、龙德元、龙遂之等商议决定成立戏班子操演地戏《杨六郎三下河东》,以此吸引青年学习文化,引导青年人学习杨家将英勇杀敌、奋不顾身的精神。为此,龙德甫等不畏长途跋涉之艰辛,到平坝县高峰镇龟山寨请来著名的沈姓雕刻师。龙德甫捐出一棵大柏杨树做材料,请沈师傅精雕了37面栩栩如生的杨家将脸谱。沈师傅指导大寨的韦木匠做了木制兵器。沈师傅带来剧本《初下河东》之后,罗光溢、罗光云二人又赴龟山寨取得《二下河东》及《三下河东》上集。沈师傅精心传授演出技艺,青年们人人喜爱,个个欢欣。龙公等看到已激起了大家的兴趣,便规定凡参加戏班子者不准赌博、不准吸毒,使寨上青年逐渐摒弃了赌博吸毒恶习。大家钻研剧本,认真操练演戏功夫。当时识字的人不多,但演员们互帮互学,深夜仍不肯离去。寨里男女老少皆大欢喜,家家支持,自愿捐赠粮食、现金支持戏班子。因每年收入均有结余,就购买了称为“六郎田”的两挑田,并将这两批田的收成作为演戏开支。2005年6月,花溪大寨布依族地戏团应邀到江西南昌参加国际演出活动,获国际金奖。2006年10月18日~25日到日本演出,深受日本观众的欢迎,并获得日中友好协会颁发的“踩街表演优秀奖”和“感谢奖”。

花溪大寨布依族传统民居

3.大寨小学的来历

现大寨有幼儿园1所,完小1所,平桥中学(今花溪三中)1所,学生就地入学。大寨小学创办于1925年。提起大寨小学的创办,得从大寨与花仡佬(地名,指今花溪老街一带)“争场”说起。花仡佬场是一个已赶了几百年的老场,到了民国初年,到这里来赶场的人已上万。每次赶场,地方上自设“征收所”,可以通过“抽头”和“提花”收到不少钱和物,作为办地方公益性活动的开支。民国13年(1924),大寨的头面人物商量决定把花仡佬牛、马二场中的小场(牛场,赶卯日称大场;马场赶午日,称小场)拉到大寨寨前来赶。于是,他们贴告示,打锣通知四乡,终于拖了不少人到大寨前赶起场来。然而,已经赶了几百年的花仡佬场是拖不垮的,而且拉去的也只是马场。但大寨和花仡佬相隔才两里路,对花仡佬场还是有影响的。于是大寨和花仡佬为了赶场,出现了争场的矛盾。有矛盾就得解决,花仡佬和大寨的头面人物,就约请附近村寨有脸面的人来“商议”。

在这些人中,最有脸面的要算穆司令官和他的秘书张子九。穆司令叫穆守先,是刘显世(黔系军阀)手下驻毕节的地方司令。由于手中有了些钱,很想到贵阳近郊的花仡佬买地修别墅。张子九是花仡佬围寨人,因做生意常跑毕节。穆守先得知张是花仡佬围寨的有钱大户,想通过他在花仡佬买地,就把大字不识几个的张子九委任为秘书,帮自己在毕节管事。后来,张子九出面帮他买下“七竹竿”河对面的坡脚地(今花溪“苹果园”坝口处)修建别墅。苹果园这一段河水很深,曾有人用七根竹竿接上,也没插到河底,所以叫“七竹竿河”。穆守先又花钱在跌水上筑了坝,因这里的河水落差大,人们叫它高坝;又因是穆守先花钱筑的,也有不少人叫它“穆家坝”。由于穆守先脸面大,要评这“争场”的理,都说要先听他的。穆守先笔直地坐在太师椅上,戴着白手套的双手拄着自由棍慷慨陈词:“花仡佬场是个老场,赶的人多,地方居中。赶场的事,大寨就不要争了,还是在花仡佬赶。大寨正月间跳地戏,开销也大,光由寨上的人摊捐款是不够的。这样吧,我带个头,我们在座的都出一点钱,在大寨办一所学堂,收点学费来帮补。你们看怎样?”穆守先这样一讲,而且带头出了不少钱,大家还有什么说的?便有的出钱,有的出粮,推穆守先为董事长,办起了大寨小学。同时还规定,附近各寨,包括花仡佬街上,都必须把要上学的子女送到大寨来读书,不听者重罚。于是,花仡佬街上、养牛坡、酸汤堡、石头寨(村)、大寨的子女都到大寨小学读书,该校培养了不少人才。

4.国家领导人视察大寨

1959年11月22日,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和夫人张茜到花溪,视察了大寨生产队集体食堂和敬老院,看望敬老院的布依族老人,与他们一起话家常,并和他们一起留影。在布依族军属罗银川老人家,陈毅关切地询问他家的生产生活情况。当看到罗银川家堂屋里贴着一幅十大元帅像时,陈毅指着自己的像风趣地问主人:“你看这是哪个?”主人回答:“陈毅元帅。”陈毅指着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就是陈毅,你看像不像?”罗银川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紧紧拉着元帅的手,看了又看,做梦也没有想到元帅会到自己家来。陈毅亲切地问了罗银川家谁去当兵,家里还有什么困难等。临出门,还与罗银川家人在院坝合影。

196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委员长朱德和夫人、全国妇联主任康克清到花溪视察,朱德委员长和康克清一同视察了花溪大寨幼儿园、敬老院和集体食堂,在幼儿园里观看了小朋友们表演的节目。

龙海环

(二)青岩古镇

青岩古镇位于贵阳以南,离贵阳市中心及花溪分别为29千米和12千米。据资料记载,明洪武十一年(1378)设为青岩堡,隆庆六年(1572)设为青岩司,崇祯十一年(1638)及以后先后设为贵州前卫指挥同知署、总兵官署、副总兵署等,级别高至从三品、正三品。古镇始建于天启四年(1624),再建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近十余年来,花溪区人民政府数次出巨资先后对街道、城墙、寺庙、牌坊等文物景点进行维修或重建,使古镇面貌焕然一新,大放光彩。旧时是班姓土司衙门的所在地,今为青岩镇人民政府驻地。贵阳至惠水公路绕城而过,今古镇常住人口2万余人。镇内驻有小学、中学、医院、银行、酒店、旅社,基础配套设施完善,街上商铺林立,商业氛围浓厚。古镇以其动人的华彩乐章、古朴典雅的明清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尽显风流的人文景观蜚声省内外,引来一批又一批的省内外乃至国外游客,成为我省最具魅力的文化古镇之一。2005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青岩古镇南门远眺

1.古镇的历史渊源

(1)班姓先祖班麟贵始建青岩古镇

据资料载,明洪武年间,班明、班礼率数十人,奉命从广西随征南大军入黔,屯兵留守青岩。班麟贵及青岩班姓是班明、班礼之后裔。班麟贵生于万历二年(1574),天性聪明,从小习武,精于刀枪剑戟,武艺超群,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天启二年(1622)贵州水西土司安邦彦率兵围困贵阳城,切断从惠水、长顺进贵阳的粮道,贵阳成为一座孤城,城内军民断粮,贵阳危在旦夕。同时有另一路军队连同青岩周边48个村庄的部分武装力量围攻青岩城,情况十分危急。面对危局,班麟贵运筹帷幄,率领士兵配合援军直奔叛军力量薄弱的老东门,与城内军民一道,出其不意地对叛军发起反击,在里外夹击下,叛军大败,使被围困十月的贵阳城得以解围。班麟贵随即组织人挑马驮,将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贵阳,拯救饥饿待毙的贵阳城军民。此即史书所记载的“输米遏城”。班麟贵面对青岩城被围攻,组织士兵和人民拼死守城,英勇杀敌,等朝廷所派援军到达后,彻底击败叛军,保住了古城,班麟贵解围贵阳、平反叛乱、固守青岩,有功于朝廷,先后被明朝廷封为青岩土司、土守备、指挥同知、副总兵、参将,既是地方官,又是军事首领。

为增强城防能力,抵御敌军入侵,天启四年(1624)班麟贵组织修建青岩城,用土修筑城墙(旧称土城),修建东西南北四座城门,设瞭望所、楼台等,形成今古镇的雏形。成为西南边陲与朝廷之间传递公文军情的中转站,贵阳南部的军事要塞,战略地位重要,对巩固班姓家族的统治地位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成为控制八番十二长官司(今青岩、惠水、高坡、长顺、平塘等)的政治军事中心。也是北上贵阳,南下惠水、广西的交通要道。崇祯十一年(1638),顺治十七年(1660),班麟贵次子班应寿组织对古镇进行整修扩建,将土城墙改为石城墙,加建定广门,形成今古镇的格局。

清嘉庆三年(1789)清代“武举人”“修职郎”“武备郎”袁大鹏出资续建古镇,清咸丰三年(1853)青岩团务(练)总理赵畏三出资10万两银子,连同各界捐银1200两扩建古镇。

(2)班麟贵家族统治青岩200余年

班麟贵相继任青岩土司、指挥同知等职,土司衙门、总兵府设在今文昌阁处,实行世袭与地方自治。时常率士兵至惠水、花溪高坡、长顺、罗甸等地平叛征剿,维持社会秩序和参加战事。明崇祯十二年(1639),班麟贵在家中(今南门一带)逝世,享年65岁。其长子班应忠袭其位。顺治十一年(1654)也即班应忠任职第十五年,率兵驰援定番州(今惠水县)上马司,与敌军拼杀,寡不敌众,全军覆灭,血洒战场,为朝廷捐躯,时年33岁。班应忠为捍卫朝廷和维护地方安定献身后,由其弟班应寿袭其职位任职50年至逝世。之后由班于蕃及其后辈继任至咸丰十年(1860)。随着中央朝廷实行土流并治、军政分管的流官制度,土司权力旁落,青岩土司降为“外委土舍”,班姓家族在青岩的统治每况愈下,兼之湖南籍商人赵良胜家族在贵阳及青岩经商顺风顺水,影响和势力如日中天,其联合青岩王、车、贾三大家族,以班氏祖遗泥像与文昌帝君同排并列供奉为由,将班氏家族告上法庭,最终班氏败诉,赵姓等获胜。咸丰十年(1860)世袭的班氏家族最后一位土司班世清逝世。其后代子孙为躲避赵姓的骚扰追杀,撤离青岩,其住房祠堂、衙门等财产易主,墓地也难逃浩劫,全部被夷为平地。至此班氏家族对青岩200余年的统治结束。

班麟贵及其家族在贵阳政界崛起,世袭土司等职,统治青岩,控制八番十二长官司200余年,涌现出一批批将才勇士,左右乾坤,尽显风流,威震一方。显示出班氏在地方治理上的足智多谋,军事上的雄才伟略。在维护地方社会秩序、平息动乱等方面所创立的功绩,尤其是创建青岩古镇受到布依族同胞和广大青岩人民的拥戴和崇敬,为此修建了班氏祠堂,供后人祭祀和缅怀。

班麟贵及其家族镇守黔中有功于朝廷,根据班氏家谱记载,为此道光皇帝写下“野烟飞鹤舞,春光含班氏”的颂扬佳句。

班氏家族的墓地位于青岩以东1千米处,新近才被找到。墓地东西长20米,南北长26米,总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9块墓碑露出半截。一些碑文清晰可见。班麟贵后裔、青岩水厂副厂长班正忠召开族人会议,早些年已向贵阳市、贵州省递交了关于复建青岩土司衙门、为班麟贵塑造铜像和将班麟贵墓地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报告。

(3)古镇沃土孕育布依寨

古镇这片沃土,孕育造就了龙井寨、梨木寨、弓腰寨、新关寨、蒙贡寨等布依村寨。这些村寨分布在古镇周边,与古镇近在咫尺,此居住环境格局决定布依族与古镇密不可分。人员的融合流动,人与人之间沾亲带故,周边村寨的中学生进镇就学,各种社会关系盘根错节。

古镇历来是物资集散地和商业中心,旧时未日、寅日为集,即赶羊场和虎场,从古到今,周边布依族赶场、购物、出售农副产品无一不在此进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不少布依族到古镇经商、投资、发展,创造一个个商业故事。蒙贡寨人班正忠于20世纪90年代到镇里投资创办“青岩古镇汤鲜味美第一家”牛肉粉馆,以其味美、质优迎来南来北往的食客,生意兴隆,成为古镇饮食的品牌。类似到镇里投资经商成功的族人数不胜数。随着人员流动,布依族文化、习俗、民风、歌会等无时不在影响、渗透到古镇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

2.文物古迹

古朴典雅的明清建筑群分布在古镇大街小巷,旧时有九寺八庙、五阁、三洞、三祠、两院、一宫等文物景点。时过境迁,少量的景点文物已毁损,未获重建。

赵状元府:位于古镇状元街1号,清道光年间建,南北朝向,为两进四合院。朝门题额“文魁”,两旁配有楹联。正房三间,东西两侧各有一小院,经过明厅至二进院,正房厢房形成天井。二进正房东西两侧各有一井,前院两厢房为赵氏兄弟书房。

赵公专祠:位于古镇南街,原为青岩团练(务)总理赵畏三专祠,建于清同治年间。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923平方米。2003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宫:即江西会馆,毗邻慈云寺,清康熙年间建,嘉庆三年(1798)重建,会馆坐东朝西,占地1000平方米,由正殿、西厢、戏楼等组成,中间为天井,两边为二层侧楼,上层为看戏包厢。

迎祥寺:有“黔山祖庙”之称,建于明天启年间,前殿为天王殿,前殿后为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及文殊、普贤。后殿下层供奉观音,楼上供奉道教“斗姆”。

慈云寺:位于古镇背街,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98平方米。始建于清康熙年间,道光年间扩建,系两进院,一进院为东西向,二进院坐南向北,配建有戏楼。

此外,位于姚家关的天主教堂房顶有“十字架”,显得别具一格。气势宏伟的古城墙,干净整洁的石阶、石墙、石板铺成的街道,把古镇装扮得古香古色、迷人多彩。四面透露出浓浓的古镇韵味,洋溢着历史文化气息,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赵理伦百岁坊”“赵彩章百岁坊”,彰显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其中建造于道光年间的“赵理伦百岁坊”不失为精品。石雕狮子护栏,形态逼真,布局科学合理,展示出古镇能工巧匠精湛的技艺和聪明才智。坐落在定广门外的“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虽历尽沧桑,仍不偏不倚地屹立着。游客观赏浏览其建筑风采之余,也留下几分叹息,几分怜悯。夫君亡后,立牌坊告知世人,忠于夫君终身不嫁,实为愚昧和残忍。伴随当事人的只能是终身的孤独悲哀、寂寞和血泪。

青岩古镇南门一景

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建筑都集中在古镇这弹丸之地,相互之间近在咫尺,彼此和谐相处。初一、十五寺庙里香火不断,烟雾缭绕。周末到教堂做礼拜的人络绎不绝,你烧香我念经,互不干扰。“四月八”苗族系列活动、“六月六”布依歌会、舞龙、腰鼓队、秧歌队、花灯在不同的时间、节日里闪亮登场。汉文化、苗族文化、布依族文化、宗教文化、西方文化在古镇碰撞融合、交流,给古镇增添无尽的魅力,同时也掺杂几分神秘。

3.古镇旧事

青岩教案:咸丰十年(1860)端午节,古镇部分民众按“端午游治百病”的习俗,行至姚家关天主教堂外,被外国传教士辱骂,激起了人们的愤怒,包围天主教堂,随即得到各界的支持,将四名为非作歹、欺侮乡民的教士(徒)斩首示众,焚烧大修院,在全国率先掀起了反教会斗争。很快得到了各地之响应,相继发生“开阳教案”“贵定教案”“兴义教案”“独山教案”,牵涉外交,震惊朝廷。中法双方对“青岩教案”“开阳教案”多次谈判未果,拖了两年多时间,最终以清政府进行赔偿并将当事人革职而告终。

青岩古镇一角

国家领导人亲属曾住地: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总理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秦宪邦(博古)、李克农的亲属都曾在古镇作短暂隐蔽居住,曾住地现对外开放。

浙大青岩临时校址及“微分几何研讲班”:1937年,浙江大学迁至贵州,大部分迁至湄潭,一年级留驻青岩,学生分散在迎祥寺、龙泉寺上课,女学生住慈云寺。苏步青及该校数学研究室在青岩创办“微分几何研讨班”。

难民接待点:1944年,国民党贵州省政府在青岩设立“难民接待站”,至次年抗日战争胜利,共接待安置从湖南、安徽、湖北、广西等敌占区或战地失散而逃亡的师生、难民共1936人。

4.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镇600多年的历史,孕育出众多的文化和历史名人,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古镇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赵国澍,字慰三(又书畏三),状元赵以烔之父。清道光六年(1826)生于青岩,因率团勇剿灭匪患有功,咸年十一年(1861)清朝廷授赵畏三“候补同知”并总办“贵州团练事务”,同年任青岩团务(练)总理,也于同年主持焚烧法国在青岩的大修院,斩首四名洋教士(徒),即“青岩教案”。其死于战事。朝廷追赠“太常寺卿”“骑都尉世职袭三代”等。此外还降旨下令建立“专祠”,在国史立传。

赵以炯,字仲莹,咸丰七年(1857)生于青岩,23岁中举,赴京会试中进士、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四川乡试副考官,提督广西学政等职。其弟兄中还出两个进士,一个经魁,创造出贵州科举史上的奇迹,名扬黔中大地。

班氏家族在统治青岩200余年中,涌现出班麟贵、班应忠、班应寿三个土司和班于蕃、班旭、班廷宪、班世清等八位土官,其中多数都任过武德骑尉,尽显风流。自建立科举制度至清末,在此偏远的古镇,出现了秀才、举人和进士共50多位,靠知识跳出农门,走出寨门改变命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是有一批批读书人走上了教师、医生、公务员岗位,有的在国企任高级管理人员,还有的担任科局级、县处级领导职务。

5.青岩书院与诗词之乡

青岩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十一年(1861)古镇赵、李、车、刘、吴几大姓筹资重建青岩书院(现青岩小学处),颇具规模,在周边和贵阳具有一定的影响,贵州第一状元赵以炯辞官回乡后,曾在此讲学。书院是当时学子读书求学、传播文化、与文人雅士进行学术交流的场所。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书院改为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演变为青岩完小。时过境迁,经历历史沧桑的洗礼,青岩书院的原貌早已不复存在,但其曾经有过的辉煌,历史不会忘记。其培养出的一批批文人学子对古镇文化的发展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青岩菊林书院和青岩诗词学会创建于21世纪初,同属民间文化团体。诗词学会由最初的20余人发展至今已拥有200余名会员。成立以来坚持开展送图书、诗词、书画下乡,举办诗词讲座、万人诗歌大赛、文化论坛、书画摄影展、学习联谊等活动。出版《青岩诗话》会刊百余期,编辑出版《菊林书院》《纪念册》《新中国60周年书画影展》《计生诗词民歌集》等书。26名会员出版个人诗文书画集。杨眉村农民诗人范培锦创作500余首(副)诗联作品在省内外报刊发表。近年出版诗集《杨眉新唱》《古镇新吟》共四集,收入诗词楹联千余首(副)。

近年来,诗词学会与学校、街道、村寨合作建诗词墙数十处,为街头铺面制作楹联百余幅,拓宽了旅游文化资源渠道,成为新增旅游文化亮点,备受游客赞誉。与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贵州省儒学研究会共同举办文化研究会。与贵州夜郎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诗乡文化论坛。省、市报刊,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对其进行报道的通讯、消息达数十篇。2006年青岩镇荣获全省首个“诗词之乡”、2009年获“中华诗词之乡”称号。

班士丁

(三)镇山村

镇山村位于石板镇人民政府东南2千米,距贵阳市区21千米,距花溪11千米,东抵花溪乡石板井村,南与花溪乡李村隔河相望,西与隆昌村相接,北抵石板一村。主要居住有班、李两大家族,属布依族聚居村。1998年镇山村被列入中国挪威文化合作国际性项目,建有“中国·贵州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是花溪区西线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镇山村的人口数,民国以前难以稽考,民国时期人口已达200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改革时期,共有村民50余户290余人。之后,人口增长较快,“三普”时有493人,“五普”时有550人,年均人口增长为1.3%,增长率为10.6%。现全村有141户599人。有耕地710亩,人均占有耕地1.18亩。2002年人均收入为2670元。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主要经济来源是旅游接待服务。

镇山远眺

1.镇山村的建筑

镇山村三面环水,一面临山,形若半岛,风景优美,花溪水库至此形成湖湾,水面平如明镜,波光粼粼。陡峭入云的半边山雄姿倒映水中,湖光山色如画卷。全寨的通道为不规则的石板铺砌成图案丰富的路面,一幢幢石板房依山而建,鳞次栉比,在林中隐现。随处可见石板小路、石板阶梯、石板深巷、石板院落、石板围墙、石板寨门、石板屋壁、石板房顶以及屋内用石板镶成的水缸、粮仓、猪槽,等等。在这里,粗犷的石头被布依族同胞聪明地组合起来,变成了韵味无穷的风景,构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石板建筑民居文化。

2.镇山村的旅游

1998年镇山村被列入中国挪威文化合作国际性项目,建有“中国·贵州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博物馆由文化遗产区、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村民新区和传统农业耕作区4个功能区组成。前三期占地面积6.86公顷(100公顷等于1平方千米),其中文化遗产区4.1公顷,村民新区1.65公顷,资料信息中心0.59公顷。资料信息中心建筑面积1650公顷,用于收藏、整理和研究布依族的生态与历史文化,通过陈列实物、形象表演及音像储存展现布依族的文化发展过程。信息中心内设展厅、电教室、文物保管室、文化研究室、贵宾接待室及多功能厅等,主要用于展览、接待和交流活动。整个建筑体现了布依族建筑文化特色。

近10年镇山村得到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村内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1995年部分村民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办起了农家乐,村民从中得到了实惠。近10多年来,村民自办农家乐37户,大部分村民从事旅游服务业,解决了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人均收入翻10多番。每年接待游客量10多万人次,每年全村的旅游收入近300万元,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因此镇山村成为一个典型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龙海环

(四)龙井寨

龙井寨距青岩镇人民政府驻地2千米,距贵阳市中心29千米,东抵西街村,南抵新关村,西抵燕楼村,北抵大坝村。龙井寨属于布依族聚居村,居民多为龙、罗、蒙等姓。

龙井寨(原龙泉寨),明永乐二十年(1422)龙井寨已经存在,明代属金竹长官司管辖,后属广顺州首善里。据布依族龙、罗、蒙姓家谱载,其先民是明洪武年间入黔,先后居住在惠水的摆金、长田等地,后迁入花溪龙井寨。数百年来,人丁衍增,又分支到花溪区境内的关口、大坝、摆托、山王庙、栗木山等村。1953年曾建龙井乡。村内有两眼清泉,一为龙井,一为坝上。两泉水冬暖夏凉,流出后汇为龙井河。另有一占地15亩的水塘,常年碧波荡漾,是天然的游泳池。龙井山上深林荫翳,鸟语山空,溶洞石钟乳仪态万千,景色奇异。

龙井寨布依族占全寨总人口的98%,全寨共有266户1144人。耕地面积820亩,人均占有耕地0.71亩。村寨依山而建,坐落相对集中。210国道沿村旁而过,松柏山水库农灌沟渠贯穿全境。

龙井寨寨门

龙井寨广场与民居

龙井寨村民继承先辈传统,善歌舞,逢节庆、婚嫁时,歌舞升平,风雅别致。六月节六在龙井村是最隆重的节日。六月初六当天,无论男女老少,穿戴整齐,新衣新帽,走亲访友。家家户户杀猪、杀狗、包粽子来招待贵客。据说,哪一家的客人多,就表示哪家的朋友最广,家业就越红火。因此,每到六月初六这天,各家都会呼朋唤友到龙井寨分享布依族六月六节日的快乐。

刺梨酒是龙井寨的特产之一,味道清香,营养丰富,曾作贡品,远销省内外。龙井寨妇女还精于刺绣,作品可供实用、观赏,是极其珍贵的旅游纪念品。

龙海环

(五)阿榜寨

2003年9月,《白云文史资料》第18集“白云区村寨名称的由来”对阿榜寨是这样描述的:“阿榜寨位于刘家庄南约1千米土丘上,寨南与贵州铝厂相邻,1993年8月,贵州铝厂扩建,该寨地域被征,村民整体农转非,撤销原阿榜村民组建制,建立阿榜居民组。该村民组从此消失。”

早在清嘉庆年间,贵州有名的大户人家唐树义、唐炯父子就在该地修建房屋给佃客居住,修建的第一代房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只剩地基,修建的第二代房子为瓦房,中堂没有楼板,这种房子称为开门见梁心。因佃客增加到好几户,就修建一架水碾,以供佃户碾米之用。原寨子右侧有一石岩夹缝,高数米,四周布满树木翠竹,寨人取名阿榜寨,意为树林石岩夹着的寨子。阿榜寨坐东向西,前面一条小溪流过,小溪对面有一小山林,四周为稻田,人称云盘坡。光绪年间,白云区中坝寨陈宗礼老人,因家庭人口众多,在云盘坡修建一栋长五间的瓦房(坐西向东),据说,修房子时每天从中坝送中餐到阿榜寨,送饭的提篮都用坏了,5间房子才建好。房子建好后,将其长子陈尊彦等移居阿榜寨和云盘坡。直到1950年,阿榜寨的住户有王姓、韦姓、罗姓6户,云盘坡有陈姓、王姓、班姓、杨姓7户,共计13户50余人。两个寨子相对而居,中间相隔一片稻田,一条小溪从南向北流过。1958年阿榜寨住户也和其他村寨一样,无偿地安排铝建工人的住宿,没有收过铝建工人的租金。当时,陈荣贵家住有沈阳的孟科长家4人,月师傅家4人;陈荣魁家住有沈阳张科长家3人;王辉祥家住有黔东南的杨师傅家4人;王辉隆家住有七冶的张师傅家5人。20世纪80年代贵州铝厂二期工程建设涉及搬迁第二个布依寨,1987年6月3日艳山红乡刘庄村阿榜寨42户173人(90%为布依族),因贵州铝厂建设用地需全部搬迁。经白云区艳山红乡、刘庄村和厂方共同协商,决定在原寨子西南侧约1千米处的水淹冲建新村,由原白云区村镇建设管理办公室组织实施,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分配,7个半月时间全部完成。阿榜新村有楼房20栋,建筑面积5875平方米,道路、绿化、路灯、花池、给排水公共设施配套齐全,1988年春节前全寨集体搬迁住进新村。1993年8月10日,鉴于艳山红乡刘庄村阿榜寨村民组因贵州铝厂建设需要征用拆迁而集体农转非,白云区人民政府召集有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将阿榜寨村民组划归龚家寨办事处管辖,撤销原阿榜寨村民组,建立阿榜寨居民组,隶属于龚家寨街道办事处第十二居委会。

阿榜布依寨寨门

2001年底,贵阳地区布依族民间传统文化交流会发起人赵焜、罗绍礼、陈荣贵、王辉莲、王礼诗、陈朝科等同志提议在白云区阿榜新村举行贵阳地区第一届布依族民族文化交流会。2002年2月10日,即农历正月初九,由王辉莲牵头,在龚家寨办事处和铝兴社区居委会的支持下,在阿榜新村举办“贵阳地区第一届布依族民间传统文化交流会”。前来参加活动的人员有省、市、区布依学会领导,民族工作部门干部,花溪区、小河区、南明区、云岩区、乌当区、白云区部分布依族村寨的布依同胞,布依学会会员,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热爱民族文化的同胞,以及龚办铝兴社区部分业余文艺工作者千余人,演出的文艺节目有18个之多,还有前来助兴的舞龙队、腰鼓队等。交流会期间举行了布依族传统礼仪活动。农历正月初九晚上,各地布依族同胞在阿榜新村开展对歌活动。2002年铝兴社区举办的“贵阳地区布依族民间传统文化上九迎春歌会”在贵阳地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007年农历九月初九,铝兴社区及贵阳市布依学会常务副会长王辉莲组织在阿榜村民组举办“贵阳地区布依族2007年九九重阳节联谊会”,来自贵阳市和白云区的各族各界同胞近600余人参加了活动。分别有省、市布依学会领导;花溪区、小河区、南明区、云岩区、乌当区、清镇市、平坝县、龙里县等地的客人;有白云区离退休干部;龚办、铝兴社区领导;都拉乡的冷水村、都溪村、小河村,沙文镇苏庄村,艳山红镇艳山村、白云村、刘庄村、尖坡村、高山村,麦架镇青山村、麦架村、果园村等地的客人。表演文艺节目20余个,还有打糍粑、传统布依族酒宴习俗歌、民歌对唱等活动。这次别开生面的活动给各级领导干部、各地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荣贵

(六)大屯村

大屯村是修文县大石布依族乡的一个村,位于乌江上游六广河段,距修文县城45千米,距贵阳至毕节高等级公路六广收费站7千米。

大屯村远眺

大屯村不仅风景美,因地处低洼河谷地带,还是适宜农耕的富庶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当地布依族以种粮、棉为主。男耕女织,家家有纺车,户户能织布。村民住房十分别致,全是小青瓦屋面的一楼一底木架房。正房长3间或5间,两边配有厢房。墙壁用木板装修,万字格木窗,山墙用竹编制,糊上白石灰。大多数人家都是单家独院,用石头砌墙围护,建有朝门。围墙上栽种着芦荟、霸王鞭及各种花草,户与户之间有4尺(1.32米)宽青石板铺就的行道相连,每户院里栽种着果树,多数人家春有樱桃,夏有酥李,秋有金梨,冬有柑橘、黄果等。每当春暖花开,雄奇俊秀的白山岩环抱着绿树掩映、繁花似锦的山寨,恰似一幅浓墨重彩的田园风光图。

大屯村不仅生态植被完好,而且还有一些古遗址、古栈道、古风俗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专家、学者。为了探索其奥秘,曾有电视台的摄影记者,从贵阳市花溪区原磊庄机场,登上直升机,沿着猫跳河大峡谷,飞临大屯上空观看,方知大屯是一个落差300米,面积6~7平方千米的圆形盆地,它周围有“阳明妙笔”“白龙飞瀑”“五老峰”“赤壁峡”等人文景观。六广河由东向西奔流在陈家寨门口折向北行,将盆地一分为二。六广河右岸属修文县,左岸是黔西县。很多风水先生看后,认为大屯村是地球上大自然造就的“九宫八卦太极图”,古遗迹、栈道、驿道保存完好。布依族的婚姻、节日、丧葬、祭祀等民俗传承至今。

1.正月新春“请七妹”

每到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大屯村都有“请七妹”唱歌的习俗。所谓“七妹”是指传说中古时候一个能歌善舞的布依族姑娘,由于她善做好事,受到人们的尊敬,她变成仙女后成为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

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的某天晚上,青年男女聚在一起,从中选择一个父母健在的青年扮“七妹”(男女均可)。用一块手帕蒙住他的脸,让他坐在一间空房里并燃香蜡熏他。一个能讲布依语的人在“七妹”身旁念念有词,“七妹”在他的带动下,便唱起歌来。歌是以唱“花”为中心,你问他答,他问你答,气氛十分和谐。“七妹”平常也许不善唱歌,但此时他却能唱若干首。但无论唱得如何开心,人们都必须在鸡叫前让他“回来”,如要让他“回来”,就由两个力气大的人抱住他,往他脸上喷水,他便“回来”了。第二天如问他昨夜唱了些什么歌,他什么也不知道。真是让人费解。

2.手爬岩的传说

手爬岩是大屯村布依族人外出的主要通道。它是用铁錾在悬岩峭壁上开凿出来的石楼梯,高约500余米,上时既要用手爬,又要用脚蹬,若稍有不慎,将坠落百丈深渊。手爬岩又名“舍身岩”,据说在古时候,有一对青年男女相爱,他们经常在岩口相会唱歌。由于女青年长得漂亮,被一恶少看中要抢去做妾,并放出话来,若女的不从便要加害男青年。这对青年男女来到他们相会的岩口,海誓山盟,生不能成夫妻,死也要成夫妻。于是用一块白布拴在一起,双双跳下岩去。这对布依族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坚贞事迹感动了观音菩萨,并得到她的保护,他们俩坠在草丛中竟然毫发无伤,便逃走他乡,成家立业,繁衍后代。

3.祖辈传下的唱歌土

唱歌土位于手爬岩下,是一片方圆10余亩的坡地,有不规则的石头,可以让人坐着休息。每逢农历正月初一,寨上的人都要聚在这里唱歌、“拉顺风耳”等。这块唱歌土的来历,据说是在明末清初年间,大屯人在修手爬岩栈道时,把这里作为安营扎寨的地方,男人用铁钻去开山、凿岩,女人则在这里为男人煮饭、洗衣。人们白天劳作,晚上燃着篝火,休息唱歌。经过唱歌交流,青年男女相亲相爱结成伴侣,后来栈道修完后,人们搬回寨上居住。之后,每逢农历的正月初一或六月初六,上邻下寨的青年男女都要来这里对歌。所以人们说唱歌土是祖宗留下来的,它既是修栈道的历史见证,又是布依族青年男女认识(结识)伴侣的场所,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布依族人。

大屯村还有许多的谜等待人们去解开,诸如四方洞“大屯人造田的土是用秤称过的”“大屯用的水是在洞穴里筑坝引来的”,等等。

李元明综合整理

(七)独山村

修文县独山村位于县境东部,扎佐至桃源公路10千米处右侧,距修文县城20千米。因寨门前有一座高约500米的峰峦而得名。山顶上长了一棵杉树,树尖直指苍穹,山与树相匹配,山因有树而威武,树因有山而可称雄一方。

从扎佐往桃源方向行进,进入六屯乡的独山村地界,犹如走进一座原生态公园,一栋栋布依族民居掩映在绿树丛中,月季花和一些叫不上名的花朵迎风绽放。一条新修的环形水泥路把全村连在一起。村民们忙着将刚收获的新鲜蔬菜装上汽车,运到贵阳批发市场。

独山村是个典型的布依族村寨,村民大多姓葛。据传,明洪武年间,朱元璋“调北征南”,江西人葛起富是一支部队的首领,他接到命令后带领队伍和自己的几十名家族人来到了现在的独山村,并在这里定居。之后,葛家的后辈在独山一代代繁衍下来。

葛家在独山寨有很高的威信和很强的号召力。1873年,为纪念葛家的先辈,葛家后人在独山村村口修建了一座“葛家祠堂”,供奉先人。祠堂的建筑形式很有特点,它由木质结构组成,在建筑手法上采用了少见的“三道檐”建筑方式,使房屋结构更加牢固,外形更加美观。在“文化大革命”中葛家祠堂受到破坏,后经修葺又恢复了原貌。抗战时期,独山村的青年们常常聚集在葛家祠堂前的空地上练武,满怀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平时期,村民们经常在祠堂共谋全村发展大计;逢年过节,葛家祠堂晨钟暮鼓,香火不断。葛家祠堂见证了独山村的发展,是一部活的历史。

独山村布依人喜喝自酿的米酒,逢年过节喜欢吃糯米粑、糯米饭和喝糯米酒。布依人还偏爱酸菜,几乎每餐都少不了。游客到独山村一定要品尝当地一种被称之为“老鹰茶”的茶,这种茶树生长在悬崖顶,采摘不易,十分珍贵。它的口味特别,有点像苦丁茶,但比苦丁茶略甜。

走进独山村,你不能错过这里的原生态民族歌舞表演。布依族民间舞蹈来源于生活,主要以生产劳动和民族习俗为题材,有织布舞、舂碓舞、生产舞等,此外还有吹木叶(树叶)、吹葫芦丝表演等。

敬酒

独山布依族舞蹈队现有30多人,都是当地村民,经过严格训练,成为能歌善舞的好手。这支队伍除在省市级的歌舞比赛中多次获奖外,在2004年北京举行的中国民族民间文艺汇演上荣获二等奖。演员一般穿青、蓝、白等色布依族传统服饰。演出服饰“扎万”(布依语,指礼服的礼帽,只有遇到特别隆重的场合才戴)尤其具有布依族特色。“扎万”为银制头饰,它是由几十串银链吊着银制太阳心、鱼虾、小鸟、飞鹅等图形装饰,组成一个半圆形饰品。演出服衣料全部是自纺自织的蜡染布或布依织锦,花样图案大多为太阳、波浪、鱼虾、花鸟、牛羊和古文字等。独山寨大多数人家办起了农家乐,凡到桃源河漂流的客人都要到寨里品尝布依人家的美酒佳肴,观赏布依族的歌舞。

李元明综合整理

(八)王二寨

王二寨位于今清镇城区东南的滇黔公路30千米处,距清镇市人民政府驻地5千米。

明朝时期,王二寨属威清卫管辖。清朝期间属定里二甲。1851年的《安顺府志》载,清镇县“编里四,清、定、镇、安是也,里各分五甲。定里二甲共四十二寨,在城东南三十里,平彝哨、王二寨、羊家庄三寨,皆仲家无汉人,土广勤织,人多赡足。中三寨、中八寨、杨家庄、扁山、羊昌五寨,好诗书……”。民国时期,平原哨、杨家庄、王二寨、兰花坡四寨隶属巢凤乡七保。1952年3月废除旧制后,属东门桥乡(人民公社)王二寨村(大队)。1992年撤乡建镇后划归红枫湖镇,2003年划入青龙街道办事处,2012年划归巢凤社区管辖。

王二寨远眺

王二寨坐南向北,寨东50米是云盘坡,寨西是尖山脚,寨南是小独坡,寨北面向道士山。寨东、西、北三面为狭长的平坦地带,多稻田,寨南为平缓的丘陵地带,多旱地。据康熙三十二年(1693)立于寨门前的石碑记载,王二寨田土“东至平夷哨双坑,南至九古干塘,西至凉水井,北至道士山止”。据此测算,王二寨的田土范围东西长约1.5千米,南北宽约2.5千米,面积为4平方千米。这块古碑,高1.2米,宽0.6米,厚0.24米,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正月二十七日。碑文如下。

王二寨郭姓早在清康熙年间已在此居住,因家谱失传,不知从何处迁徙定居于此。至今只保存乾隆年间郭姓先辈拟定的20字世系字谱(益应朝文登,如锦章书发,国际恩光后,德道大荣华)。目前已传到第12世。王姓于乾隆年间从鸭江寨迁入王二寨。据统计,1950年王二寨有布依族48户211人(其中郭姓121人,王姓61人,卫姓25人,韦姓4人),无汉族人口。

从康熙年间至1950年的200多年里,王二寨布依族在方圆4平方千米土地上开田造土,自垦自种,以农耕为生。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同时兼种小麦、高粱、小米、香麦、黄豆、红苕、土豆等杂粮。户户养牛,适时耕种。大部分人家还养马,驮运粪草,驮运稻谷到后五汲水口、月亮坝河边的碾房加工大米,到五份田煤场驮运家用烧火煤。大型农具有贯斗(挞斗)、风簸、木犁、木耙。一般农具有锄头、镰刀、草篮、粪篮、扁担、粪桶、水桶、五斗挑箩、囤箩等。加工用具有大磨、小磨、包箱、舂、粑粑槽、斧头、锛锄、解锯、大小锯子、各型凿子、草鞋码等。计量用具有升子(1升约2千克)、斗(1斗约20千克)。在清代缴纳皇粮均以石、斗、升为计量单位。10升为1斗,10斗为1石,康熙年间王二寨应缴皇粮是13石5斗,就是用斗来量缴的。人户之间借粮、还粮、市场粮食交易、春播下种等都必须用升或斗记数。升、斗还是田土面积的计量单位。1升种子种的面积为1升田(土),1斗种子种的面积为一斗田(土)。明代、清代至民国时期,官方和民间都是以升、斗来计算田土面积。1950年以后才逐渐废除升斗制。

永垂不朽碑

王二寨民居建筑多数是立柱高架瓦房,少数是立柱草房。由于地理原因,仅有一条小溪从寨后经寨东由南向北流过,水量很小,小溪只能供沿溪的少量农田用水,大部分是靠天下雨的干田。雨水充沛的年份粮食收入较多,如遇旱年则广种薄收。数百年来,全寨无豪宅富户,虽不殷实,亦能维持生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1年实行土地改革政策,人民政府给分得土地的农户颁发了土地证,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在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人们对新社会充满期望,由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自主经营土地,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畜禽兴旺,农户的生活水平较以前有了一定的改善。

郭姓清代古墓

1956年,在农业合作化的进程中,王二寨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各家各户的田土、耕牛、大型农具全部入社,归合作社所有,农民只有少量种菜吃的自留地,所有能劳动的人员都成了合作社的社员,实行劳力集中管理,统一生产。

“高级社”时期,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政策,除公粮、社员口粮、种子、饲料外,其余部分由国家统购。对于社员口粮分配,采取以人定量计算到户。王二寨是以平均每人225千克(450斤)谷子为标准分配口粮。现金分配采取按劳分配的原则,即以工分计算分配。

1958年,撤销乡人民政府,建立人民公社,高级合作社变成生产大队,王二寨则以一个自然村寨建立了王二寨生产大队,隶属于东门桥人民公社。

同年,王二寨办起了集体食堂,全寨的大人小孩都统一在食堂吃饭,过起了吃饭不拿钱的集体生活。同时,把社员自留地收归集体所有。在此后的3年中,由于主观上的指导失误,加上客观上的灾害影响,粮食大幅度减产。又因国家对粮食采取高征购的政策(《清镇县大事记》载,1959年的粮食征购数量就占全年粮食总产的61.2%,1961年,户均分配现金仅为50~60元),导致了社员基本口粮严重不足,王二寨成年人每天粮食定量只有2~5两,每月人均菜油只有3两,因缺粮少油,寨人吃不饱,为了填饱肚子,人们只有挖蕨根、野菜充饥,社员的生活水平降到了最低。

1961年7月,贯彻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农业六十条以后,王二寨解散了集体食堂、恢复社员家庭厨灶,各家各户开始生火煮饭,重冒炊烟。社员因缺粮饿饭饿怕了,就开荒扩种,增加粮食。1963年,公社对自留地、开荒地作了调整,王二寨人均耕地面积0.2亩,并从此稳定下来。

1963年落实中央农业六十条之后,为推行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大包干制度,全寨划分为4个生产队。生产队设队长、副队长、妇女队长,队长们负责组织和带领社员从事各类农活。会计、出纳负责全队的财务现金管理及分配方案的制定。保管员负责粮食、种子等实物的保管。记分员负责每个社员的出勤天数和工分的登记、汇总。至此,生产队的经营管理体制已逐渐建立并趋于完善。农村政策的稳定,调动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加上风调雨顺,1964年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社员粮食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也随之得到恢复性的改善,彻底摆脱了连续三年缺粮饥饿的局面。

编织草鞋的草鞋码

人民公社时期,王二寨集体经济的来源主要靠粮食,没有别的经营项目。由于国家对粮食采取统购统销的政策,因此,生产队在粮食分配中必须实行国家、集体和个人兼顾的原则。国家的就是公粮、余粮,简称公余粮。公粮即国家农业税,以实物抵税金,余粮即国家统购粮。国家分配给王二寨的公余粮任务中,包括大米、糯米、玉米、大豆等几个品种。每年秋收后,由生产队组织劳力,把公余粮分品种按任务数统一交给设在大兴坡的国家粮食仓库。集体的就是生产队的集体留粮,包括储备粮、饲料粮、种子、干部(民办教师)补贴粮等。个人的就是扣除国家和集体之后的剩余部分,称之为口粮。王二寨对口粮部分的分配是采取“三七开”的办法,即人头粮占70%,工分粮占30%。现金分配是按工分多少计算,工分多则多得,工分少则少得。

据清镇市档案局提供的1979年农业年报记载,1979年,王二寨大队有4个生产队,全队总户数为79户,总人口463人,劳动力152个,外出务工劳动力14人。全队耕地面积443亩(习惯亩),其中田298亩,土145亩,社员自留地40亩。全年粮食总产量为92192.5千克,国家征购任务20475千克,集体提留8288.5千克,分给社员63429千克(其中按人口分配的粮食44385千克,占70%,按工分分配的粮食19024千克,占30%,平均每人分配粮食152千克)。全年分配总计(纯收入)为29340元,国家税收(农业税)3072元,集体提留5134元,社员实际分配部分为21134元,每人平均收入50元,平均每个劳动日值0.31元。

风簸

国家还对肥猪实行派购政策。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对肥猪实行“购五留五”的派购政策。即上调一头65千克以上重量的肥猪,可以自食一头肥猪。以后改为任务到生产队,包干完成。1979年,王二寨的肥猪上调任务是27头,平均每3户完成1头肥猪的上调任务。上调的方法有二,一是由生产队集体统一完成,二是由3户人合伙完成。任务完成之后,自杀自食的肥猪头数不受限制。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这一派购政策于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下达后取消。

1979年2月,清镇县人民政府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党中央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吹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1981年,王二寨百姓自发地将生产队的集体耕地按人头分配给农户,实行自主经营。对国家的粮食征购任务,按分配耕地的人口平均计算,分配给各农户完成,王二寨人均负担国家粮食征购任务是大米30千克。分田到户后的体制,官方称之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老百姓则叫“包产到户”。随着农村新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来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集体经济体制也随之被彻底废除,农村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分田到户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实现了农民自主经营、多劳多得的愿望,农村生产力从集体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们出现了新的精神面貌,勤劳致富的愿望迫切,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努力,到1984年,王二寨大部分人户就越过了温饱线,生活水平名副其实地得到提高,而且向吃好、穿好、住好的方向迈进。

据统计,到1996年,全寨粮食总产量达到25万千克,人均产粮420千克,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人均纯收入1700元以上,有108户修建了砖混结构平房、楼房,王二寨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1979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计划生育的暂行办法(即1979年51号文件)下发后,在农村普遍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农村,按文件规定,布依族属于一对夫妇只允许生育两胎的少数民族之一。

从1980年开始,区、公社、大队几级班子都把计划生育工作列入目标管理。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加强计生政策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采取“一胎上环二胎扎,三胎以上既要扎又要罚”的管理措施。寨人经过宣传学习之后,纷纷表示拥护计划生育政策,并主动对照文件规定,积极配合,使计生工作持续有效地不断推进。据不完全统计,至1995年全寨就有100人作了结扎手术,其中二胎结扎的有43人,一孩上环率达100%,还有部分人分别做了人流和引产手术。2012年全年出生率为17.21‰,人口自然增长率14.75‰。至此,王二寨在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实效。

1957年冬,乡人民政府调动平原哨、杨家庄、王二寨、干河坝等村寨的劳动力,经过一个冬天的努力,建成王二寨山塘,土坝高为4.5米,山塘设计总库容为6.5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600亩,有效灌溉面积300亩。1960年,红枫湖建成蓄水,后五至平坝县段的滇黔公路被湖水淹没后,改道经王二寨至中八村进入平坝县,王二寨从此成为滇黔公路的必经村寨,交通十分便捷。1965年5月,贵州有机化工厂在马鞍山破土动工,为了支援建设工厂,王二寨划拨了430亩耕地和一片放牧坡地。1972年在清镇县人民政府的主导下,对有工厂的地方实行“定点挂钩,以厂带社”的方法,贵州有机化工厂为王二寨架通了农户照明用电。同时,还安排了部分村民到厂里工作,参加工厂的建设。

寨东北角100米处有一口大井,寨东50米有一口井名叫刺梨井,这两口水井是全寨的饮用水源。1968年贵州有机化工厂在西山(距大井50米)建家属区,造成王二寨水源污染,有机厂就从其家属区安装一根直径6厘米的水管至寨里解决住户的生活用水问题。因管径小,加上三天两头停水,不能满足用水需要,住户就到寨西500米处的岩脚井挑水补充家用。1989年建贵阳焦化厂时,岩脚井又被工厂覆盖,住户用水困难,除煮饭用自来水外,其他用水都到山塘取用。直到2001年贵州有机化工厂扩建羟基合成车间时,经过红枫湖镇人民政府领导和村干部与厂方协商,最终贵州有机化工厂同意从水泥厂安装一根管径70毫米的水管线并建一座容量为100立方米的高位水池。资金由镇人民政府和村集体筹集,工程由清镇市自来水公司设计修建,工程完工通水后,王二寨长期用水难的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王二寨具有良好的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一批工业企业先后到这里安家落户。贵州有机化工厂建成投产后,1985年又在白泥田兴建年产水泥10万吨、炭化砖1500万块的分厂。1989,贵阳煤气气源厂在尖山与王二寨之间先后建一、二期工程和四号焦炉。2003年之后,五矿铁合金厂、中八工业园区又在王二寨附近开工建厂,王二寨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区。据2013年统计,工业建设共征用耕地达1906亩,农户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王二寨千百年的农耕文化从此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城镇化的新生活。

王二寨布依族歌舞表演队正在表演节目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迅速推进和发展,王二寨的面貌及物质文化生活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2004年,寨内的所有便道全部硬化为水泥路面。镇、村干部多方面协调,由清镇市农办补助8000元,焦化二区工程、羟基合成水泥厂及五矿铝合金厂场坪工程等三项工程的承包人资助水泥60吨(其中桑修权资助40吨),由全寨村民投工投劳,对寨内长700米、宽4米的主干道和长4000米、宽1.5米的串联寨路进行了硬化,总面积达4000平方米。截至2012年,全寨共有175户新建砖混结构的平房、楼房,占总户数的98.5%,人均住房面积为50平方米,保留下来的立柱瓦房仅有4栋。部分农户沿公路一侧修建楼房,形成长约1千米的街道,并利用门面开办烟酒店、饭店、理发店、修理店、回收店等。有的农户跑货运,有的购买小轿车代步出行,进厂务工人数已达275人。

2009年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后,人均年交费从10元增加到40元,住院治疗费可报销50%,极大地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全寨的参合率已达100%,医疗有了保障。有9户23人纳入低保管理,月人均享受低保费70元,困难人员生活有保障。2006年9月,国家对小学生免除杂费、学费后,减轻了学生家长的负担,全寨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目前,巢凤社区幼儿园正在王二寨修建。

2006年,国家取消了对农民的粮食征购任务,王二寨人由衷地感谢共产党的爱民政策。

王二寨的文化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2000年后,建立了一支民间歌舞表演队,唱歌跳舞,开展自娱自乐活动,除丰富村寨的文化生活外,还经常应邀参加市、镇(社区)组织的重大活动,同时还外出到周边县区参加民族节日庆祝联欢。2013年,中共清镇市委、清镇市人民政府在巢凤社区举办的“布依族六月六节日活动”中,王二寨表演队用布依语演唱的《好花红》、表演的《筛米舞》两个节目荣获优秀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从2006年至今,已有436人次走出寨门,到北京、上海、广东深圳以及香港等地旅游观光,开阔眼界,还制作了旅游光碟资料,宣传祖国的大好山河和国家繁荣的新景象。

王二寨人何时习汉文,已无据可考。只知道在民国时期寨内有私塾学堂,郭锦云不仅在本寨任私塾先生,还到附近的兰花坡寨教书育人,郭树奎在本寨任私塾先生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5年,在寨门右侧建立王二寨小学,建校初期只开设1~4年级,1981年发展为1~6年级的完小。在校生人数最多时达550人,教师18人。王二寨的适龄儿童都在该校读完小学6年的课程才外出升学。本寨的卫发礼、郭书科、郭发江三人曾在该校任教师。2012年,王二寨小学撤销,教师和生源并入红枫第六小学。

自1988年高考录取第一个大学生后,全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逐年增加,据2012年统计,有硕士生2人,大学本科学历的17人,大专学历的16人。

1953年之后的60年间,全寨先后在国家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达22人,其中副科级以上的公务员4人,具有中级职称的5人。

近60年来,王二寨村民中有19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王承义、郭光发、郭富章、郭荣舟、郭垂云、郭光元、陈明芬、王昌德、王昌辉等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王承发、王承福、王昌新、郭书国、郭发甫、骆科其、郭荣明等担任过村主任。王承福、王昌德、郭书国三人曾当选清镇县(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王承福曾当选清镇县一届政协委员。

郭登山在清道光年间任儒林郎(根据墓碑记载)。在清代,儒林郎属于朝廷的从六品官员,专职文字工作。

郭国英,王二寨第一个参加工作的人。1955年参加工作,同年任城关区后五乡乡长,后任中八公社副社长、城关区水利站站长。

王承发,王二寨第一个中专毕业生。1958年8月毕业于贵阳农校,原清镇农牧场党办主任,农艺师职称,擅长花卉盆景栽培,在清镇小有名气,同时爱好毛笔书法,是清镇市书法协会会员。

郭书祥,第一个县处级公务员。1960年参加工作后,历任小学教师、营业员、大星公社党委书记、城关区区长、清镇县水利电力局局长、清镇县(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清镇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清镇市布依学会第一、二、三届会长。在传承和弘扬清镇布依族文化方面,组织编写了《清镇布依人》《清镇布依人名录》《红枫情韵》《清镇布依人》(续编)《清镇布依寨》等几本书,个人著作有《记忆》。

郭永忠,国家残疾人游泳队队员,1989年5月,在全国残疾人“新光杯”游泳邀请赛上,夺得A6级100米蛙泳金牌;1992年,在广州举办的全国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上,夺得B9级200米蛙泳银牌;1994年9月9日,在远东及南太平洋残疾人运动会上,夺得SB8级100米蛙泳冠军;1995年6月,在河南举办的“95全国残疾人运动锦标赛”上,夺得男子SB8级100米蛙泳第一名。

王承发书法作品

200多年来,王二寨各姓除相互之间存在着联姻关系之外,现今年龄在60岁以上的已婚男女,其配偶主要来自平坝县、贵阳市的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以及本市内其他布依族聚居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来,由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族平等观念得到重视、民族关系友善和谐等原因,王二寨的布依族习俗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变化。

变化之一:1958年后,男女未婚青年“玩表对歌”的习俗已经不存在;结婚办酒由三天变为一天;新娘婚后由不坐夫家变为婚后即坐家;姑娘出嫁由不办酒变为办酒数十桌。

变化之二:1980年后,多数男女青年由原来的只与本民族通婚转向既与本民族通婚也与其他民族通婚;本寨布依族姑娘与其他民族结婚,其婚后所生子女,民族成分随母;1980年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由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向只生育两孩或一孩的少生优育观念转变。

变化之三:由过去普遍着传统服饰向着现时流行的多元服饰转变,只有少数人在节日期间着布依族服饰外,均着汉服;由用布依语言交流逐渐向用汉语交流转变,当今青少年已经不会说布依语,再过三五十年,当地可能没有人懂布依语了;由唱布依语歌曲向唱汉语流行歌曲转变,布依语歌曲即将面临失传;住房由立柱高架瓦房向砖混结构楼房转变,20世纪70年代后就没有农户再建立柱高架房了。

变化之四:2002年4月贵州省实行殡葬改革后,清镇市含王二寨在内的所有村寨由棺葬大坟向火化骨灰埋小坟转变,但王二寨由布依族先生主持丧葬仪式的习俗仍延续不变;由自择风水墓地向集体公共墓地转变,2006年,王二寨村投资7万元(其中市民政局拨款2.5万元)在大坡建成本村规范化的公共墓地,墓地面积2亩左右。

变化之五:2012年后,由世世代代的农耕水稻民族农民向城镇社区新农民转变。

变化之六:村寨人口由少向多转变。1950年全寨人口为211人,2013年全寨人口增加到918人(其中,王姓327人,郭姓519人,卫姓58人,韦姓14人)。

为抢救布依族传统文化,王二寨做了以下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1998年,郭垂举撰写了《独特的民族服饰》《热闹的过年过节》两篇文章。2004年,郭书武搜集了《旱歌》《洗脚歌》两首布依古歌,随后又写了《安神》一文。2010年王昌义搜集整理了4万余字的《丧葬仪式》。这些文稿,先后被清镇市布依学会选编出版。2013年6月,郭书国、郭书科二人合作,由郭书国执笔搜集整理的《王二寨布依语手册》编印出版后,王二寨每户一册。自2011年春节开始,郭书金、郭书忠、郭书庚、郭书武、郭书庭、郭书科、郭书国、郭书新、郭书辉、郭书桐、郭书全等每年从农历正月初四至正月十四自发地集中练习诵读《墓告》《墓咒》《墓当》等三本丧葬经书,经过三个春节的练习,已基本上能熟练诵读。

文明村镇牌匾

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王二寨人在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精神文明建设和小康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表彰。

1992年7月,王二寨村被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评为文明村镇。

1998年8月,王二寨村被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评为小康村。

2002年3月,王二寨村被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评为文明村。

2006年6月,王二寨村被贵阳市禁毒工作领导小组评为无毒村先进单位。

王二寨曾受到中共清镇市委、清镇市人民政府的多次表彰,就不再详述。

2006年3月,原村干部陈明芬荣获清镇市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

2006年8月,原村干部郭书国荣获清镇市民族团结进步(2000~2005年)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07年3月,村民王国兰荣获贵阳市巾帼创业带头人荣誉称号。

郭书祥 郭书国

(九)下麦城

下麦城布依村位于百花湖乡东部,辖4个村民组,254户823人,其中布依族213户682人,占村人口总数的83%。布依族姓氏中有金、班、王等姓,其中以金姓为最多。金姓布依族在该村居住的历史较长,其族谱记载:“祖籍江西,明洪武年间,朝廷征调江西人开发贵州,始祖亦被征调而来。”金姓布依族定居下麦城很多年后,大约在清朝末期,班、王等姓布依族才从麦格村、高山村等地迁居下麦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有邻近少数苗族、汉族迁居该村,形成了以布依族人口居多的有苗族、汉民族杂居的村寨。

人们常说“布依水田坝”,意思是说布依族大多居于田坝地带。金姓家谱记载:“吾祖先居温水,历一世,后择居麦城。”“麦”表示产粮多、丰收的意思。“麦”与“煤”音近,含有藏煤之意。“麦城”即产粮之城、丰收之城、藏煤之城。这个寨名,与下麦城的自然环境相符。有词赞下麦城,词曰:

四面青山锁,沃野自天开。难得天然地,漫步久萦怀。秀水湾环浅唱,绿树青屋掩映,稻浪起金台。四时花无尽,百鸟惹青睐。青龙拱,白虎护,衍人才。文化原生厚重,勤奋织金陔。长弥山歌雅韵,更有香醇美酒,笑迎客人来。人与自然美,今古有评哉。

下麦城田坝

下麦城四面环山,中间是一片开阔的田野。田野与周围环山最高落差约500米,最低落差约150米。最高的山叫楼顶,其次是兰家山、轿子山。登高鸟瞰或在田野中间仰视,周围群山好像边沿参差的巨盆,牢牢锁住开阔的田野。一条蜿蜒的九曲(九道拐)小河横穿田野,向东流去。村寨之后也有一条碧绿的河流蜿蜒向东,与寨前小河汇为一体,流入猫跳河。有人把这两条河叫作“双流护寨”,也有人把这两条河叫作“青龙戏水”。1958年“大跃进”之前,下麦城周围群山环绕,古树参天,一派绿荫;河流两岸,需两人才能合抱的大柳树枝条垂拂;芳草长堤,绿水深滩,鱼儿繁多。要想吃鲜鱼,下河便可抓得。坝子中田土肥沃,水源丰富,田呈沙性,土质较好,旱涝保收。据长辈们说,在推广新品种之前的若干年代里,以种植“竹丫黏”稻为主,现在虽然种植新品种,但不管怎样更新换代,与过去一样,由于土质好、日照长、气候宜,稻谷总是比其他地方早熟,且米质洁白,味道芳香,在本乡堪称一流。可惜,在“大跃进”期间,大量砍伐树木炼钢铁,林木遭劫难。加之1964年建百花湖,下麦城列入移民安置区,部分移民迁居而来,人口剧增,生活用柴量大,不得不开荒拓土,致使林木再次被毁,水土流失严重。

下麦城布依族的居住格局颇具特色,上百户布依族人聚族而居。房屋依山而建,呈梯形层叠而上。房屋以木质结构为主,屋顶盖青瓦,称为“高屋青瓦板壁房”。房屋一般是三开间,也有五开间的,中间前壁向内退成“凹”形,大门外走廊1米多宽。正中一间为堂屋,后壁设神龛,神龛前放置方桌,平时作为餐桌,节日作祭祀之用。堂屋两边称“小二间”,作卧室、客房或厨房,楼上堆放粮食。大多数人家在大房的一侧或两侧修建厢房。若干年来,高架青瓦板壁房展现了布依族房屋建筑的整体特点。这个200多户的寨子,上、中、下寨连为一体,左倚青龙山,右靠白虎岩,呈椅形。布依族人讲究风水,认为有寨必有林,才能叫作“寨林”,因而每家每户在房屋周围种上树,青瓦屋面,楼阁参差,绿树掩映,极富诗情画意。

早在明洪武年间,这里就修建有朝阳寺。寺名是根据金姓布依族二世祖金朝之名而来,初建地点在下麦城右侧的白虎岩脚。四世祖金运甲任怀远将军时,一日回家朝祖,忽见一条一米余长巨蟒悬挂檐口,身跨横梁。运甲斥其不得无礼,巨蟒没有退走,于是运甲拔剑飞身斩之,血流满地,寺庙因此而受污染,后迁移大寨。迁建寺庙占地约4亩,系石木结构,布局呈四合院,东面是下殿,为进门处,西面是上殿(正殿),南北两面是厢房。上下殿和厢房的每根柱子立于雕刻精致的鼓形石柱础上。檐前柱子雕龙刻凤,连挑手上也有复杂的精工雕刻,栩栩如生。正殿内设三尊大佛,五百罗汉,昼夜香烟缭绕,经声不断。正殿内设有祠堂,供奉金氏历代祖宗牌位。曾有喻梅成、陈志修等和尚被聘为主持,料理寺中之事。寺庙周围修有小道、花坛,参天古树成荫,花香四溢,堪称一座古刹。寺庙左右各有一座古塔,塔身尖耸呈六角形,从上到下共有十层,每层六角上翘,呈群鸟仰头啄物之状,两座古塔一高一低,错落有致。

清道光十二年(1832),为进一步管好寺庙,教育族民,金姓布依族订立了村规民约,在寺内立一族规碑,其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严禁酗酒闹事,违者罚银五钱;二是本族以耕读为本,不许打牌赌赊,违者罚银五钱,如果不依从,送官惩处;三是各遵神会之期,祭祀祖宗,所集财物,不得贪污;四是照数纳粮,不得违抗;五是注重忠孝礼仪,不得用武力侮逐尊长,违者全族执罚究处。由此可以看出,下麦城布依族很早就有了重视法律、法规教育的意识。

民国24年(1935),朝阳寺下殿被火烧毁,金姓布依族在下殿处修建学校,取名为启明学校,后改为国民小学。1958年学校迁至上麦城,国民小学即是麦城小学的前身。寺庙因无人管理,后被拆掉。

下麦城布依族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主张“耕读为本”,认为“民以食为天”,要勤劳,要种好庄稼,解决温饱是从事其他事业的前提。同时认为,要学习和传承文化,发展文化,有文化是一个民族进步与文明的标志。明朝中期下麦城就办起了私塾,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私塾为下麦城培养了不少人才。明朝时期,金氏四世祖金运甲考取武状元,任怀远将军,战功赫赫。民国时期,金云记考取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名声显赫。金云记还写得一手好字,在清镇都是有名气的。金云记的书法直接影响下麦城布依族的后代。这一时期,下麦城布依族的文化教育居全乡各村寨之首。金云龙、金云亮、金云台、金云峨等当了私塾先生;金全斌、金云集当了医生;金云峰、金云峨当了治村头领和顾问,整个寨子治理得井井有条,文明程度大大提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下麦城布依族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和关心下,上学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耕读为本”的族训得到充分体现,历代重视文化的传统得到发扬光大。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该村的小学、初中入学率达98%以上。该村的高中生(含中专生)由20世纪80年代的4名上升到2013年的35名,大学本科、专科生由20世纪80年代的3名上升到2013年的27名。在社会工作中,从政的10人,其中科级干部5人,县团级干部1人(金学书,部队团参谋长);从医的7人,其中主治医生1名;粮食部门5人,金融部门2人;经商的16人,建筑队5支68人,外出务工112人;种养殖农户120户。人均年收入由20世纪80年代的600余元提高到2013年的5000余元。

金学久书法作品

下麦城文化教育的发展在百花湖乡具有代表性。金氏风格的书法、碑文、匾、牌、标语和条幅,在百花湖乡、麦格苗族布依族乡大量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金云记、金云龙、金云亮、金云峨、金云台的书法远近闻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学德、金学文、金学祥、金学久所教的学生大多数字写得较好。金学祥的书法作品选编入《清镇布依人》。金学久系清镇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贵阳市书法协会会员,其书法作品选编入清镇市《书画作品摄影集》《清镇市首届怡龙书苑民间书画展》《清镇布依人》等。他写的诗词赋多次被《清镇县报》《金阳通讯》等报刊采用。金学祥、金学久教出的学生胡体华、金德俊、金德文、任洪海、濮厚武、杨德书、祁大海、闵诗培等的书法在清镇市都是有影响的。金德俊的书法作品曾获全国“金鹅杯”毛笔书法大赛三等奖、贵阳市中学教师“三笔字”大赛一等奖、贵州省书法教育研究会迎澳门回归教师“三笔字”大赛佳作奖,其作品被收入《中国国际艺术博览书画册》《银川美术馆第七届中国书画展》《清镇布依人》等。金德文毛笔硬笔书法全面发展,其毛笔书法作品被收入《清镇市书画作品集》《清镇市首届怡龙书苑民间书画展》《清镇布依人》;硬笔书法作品获贵州省首届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佳作奖,第六届“文化杯”全国硬笔书法段位大奖赛青年组优胜奖,金德文被大赛组委会授予七段段位证书。

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下麦城布依村发生了可喜变化。1996年7月,下麦城遭受特大洪灾,河床垮塌,200多亩稻田被毁。中共清镇市委、市人大的领导徐世江、张玉书、郭书祥、王永昌等深入调研,为治理麦城河争取了大笔资金。贵阳市和清镇市两级政府按1∶1的比例匹配资金150万元,修筑了4.26千米的河床,保护了麦城田坝。近几年来,国家投入20余万元,修建进村公路3千米;投入13万元,硬化串寨道路4千米;投入40余万元,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投入80余万元,治理大小沟渠9千米;投入6万元,修建机耕道2千米;实施退耕还林600余亩,恢复了绿水青山;投入5万余元,修建了篮球场和农家书屋。政府补助资金35万元,实施了茅草房危房改造70户。现在,整个下麦城户户是亮堂堂的砖混平房,昔日的高架青瓦板壁房已不复存在。真是“小康在旺风光好,局面初开景象新”。

物质与精神共进,经济与文化齐飞,这是当今下麦城布依村发展的特点。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下麦城布依人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该村建起了男女篮球队、山歌队、舞蹈队、腰鼓队、太极拳队,经常开展文体活动。谁家办喜事,文体队都要去表演庆贺,十分热闹。2010年,布依山歌队参加百花湖乡承办的清镇市“激情穿越”乡村文化旅游节山歌大赛,在30多支歌队中荣获一等奖,山歌队还经常应邀出席一些单位的工程开工竣工典礼。贵阳市举办2013年观山湖春节元宵节灯会,金学久、金学祥导演的百花湖乡花灯表演共演出15场次。在演出过程中,中央电视台现场采访了金学久,采访录像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聚焦三农》节目播出,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词曰:人杰地灵处,下麦布依村。追溯人才背景,尚学贯古今。昔有私塾范本,承启解惑乡民,学堂谓麦城。固本强基后,环境好育人。明学道,志奋勤,事能成。历代文才武将,造就实堪称。党务军工政教,农艺商医土木,未艾且方兴。意远知何是?利国利乡村。

下麦城布依村——历史文化悠久的天然宝地。

下麦城布依村——山清水秀的生态宜居家园。

下麦城布依村——民族风情浓郁的时代新村。

金学久

(十)麦格寨

麦格寨地处龙滩河东岸,距麦格苗族布依族乡人民政府驻地不到1千米。1949年以前,麦格寨除王姓外,别无他姓。1949年以后,大户人家的财产被分到邻近的穷人家和佃户后,才有异姓居住麦格寨。现麦格寨有王、何、陈、魏、谢等姓。全寨共148户536人,其中布依族人口占94%,汉族人口占6%,是一个典型的布依族聚居村寨。

麦格寨的王姓,自称“豆豉王”。据王姓家族乾隆年间流传至今的八字书和王氏始祖王窝帽及其妻莫氏的碑文记载,王姓始祖王窝帽于明洪武年间“调北填南”入黔。在麦格寨过第一个春节时,年三十家里没有什么菜,家里唯一的好菜是猪小肠和豆豉,王窝帽只好将它们炒成一盘来祭祀祖宗。此后,每逢过年,即使家中有鸡鸭鱼肉、山珍海味,也要炒这样一盘菜祭祀祖宗,一直延续至今。这便是“豆豉王”的来历。

“麦格”在布依语中意为“森林茂密的地方”。据传,几百年前麦格寨方圆几十里无人居住,是一片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山清水秀。王氏始祖王窝帽率一家人,在今卯高尾一带建房居住,繁衍生息。祖辈开垦荒山荒地,自耕自种,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若干年后,人丁逐渐兴旺,寨子也逐渐形成,成为远近闻名的家族。家族分为长房、二房和幺房三个支系,并在今庙山处建统一的王氏宗祠。祠堂门前竖两块石碑,一块碑文内容为王氏家族来历及族谱,另一块碑文内容为王氏家族所辖地界以及王氏家族祭祀活动等。祠堂由专人看管,家族共用的工具、书籍等都拿到祠堂保管。后祠堂突发火灾,王氏宗族的族谱等重要书籍被大火吞噬,祠堂变成一片废墟,两块碑石也被坍塌的房屋压倒在地,虽未被烧坏,但在后来重建祠堂时,碑石再也没有竖立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祠堂失火,再次烧毁,两块石碑长眠于祠堂的断垣残壁之下。1958年“大跃进”时期,麦格公社在修筑干坝窑的山塘时,将石碑挖出来打碎,砌了山塘的坝坎。

麦格寨以王姓人口为最多。传说,王氏家族在卯高尾居住时,十分团结,同为本族同姓一家,说的是布依语言,外族人又听不懂,所以远近几十里的人提起王姓家族都不敢惹。有一年,清镇有一户人家一头黄牛被偷,请了很多人到处寻找。找牛的人只要看见黄牛,不管是放在坡上还是在田里耕犁的,他们都要看个究竟,看是否与被偷的牛相似。他们来到麦格寨河边,看见大田中有人正在用一头黄牛耕田,急忙赶来看。由于田块大,他们从田的前坎看到后坎,仍看不清楚牛的毛色和脚蹄。其中一位找牛的人找个借口说:“伙计,累了休息一会儿抽支烟再犁。”犁田人对几个人的来意生疑,但不知道是什么事,不说二话,把犁头收拾好后,独自扛起牛,犁头插在腰带上走上坎,几位找牛的人见状,连话都不敢说就离开了。从此便有“犁头插腰,牛扛肩头”之说。此事一传十,十传百,远处的人都知道此事。俗话说“树大招风”,麦格寨越来越兴旺发达,引起周边寨子的嫉妒,很想搞垮麦格寨。有人找来风水先生,摸清麦格寨的龙脉,找来数十人,一夜之间,在今台子田之处,将麦格寨的“龙筋”挖断,挖掘的痕迹至今还能看到。此后,麦格寨便一蹶不振,后人一代不如一代。经族人商议,将寨子从卯高尾迁到现住地点,麦格寨从此人杰地灵,人财两旺。

麦格古寨

麦格寨海拔为1280米,块状聚落,占地面积百余亩。由上寨、十字街、下寨、白果树、龙潭边、青龙山、桥边、瓦窑边等板块组成。寨子中道路原来是石板路,横纵各三条,最宽的一条是下寨至上寨的中心路,宽3.5米。最长的一条是小水井至龙潭边的路,约200米。最热闹的是十字街。它既是古寨的中心点,也是寨子上下和左右互通的必经之处。1990年以前,寨门口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几百平方米的水塘。关于这个水塘有两种说法:一是“金盆装水照贵人”,二是“银水不外流”。塘中的水要外溢都是从涵洞中流出,不允许从塘坎上溢流。塘坎左面小路旁是敬供土地菩萨之处,进寨的人不能带不干净的东西进寨,要经观音菩萨验身洗净,方能进寨。水塘下至麦格河边,曾建有水碾房、水磨房和油榨房。麦格寨银杏树旁曾有一座占地25平方米的5层碉楼,是寨民夜间轮流值班放哨的地方,今已垮塌拆除。

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前来麦格寨考察后总结说:麦格寨中藏有“六古”,即古树、古屋、古井、古桥、古洞、古物。

古树

进入麦格寨,映入眼帘的是高大挺拔的千年雌性银杏树。这棵银杏树枝繁叶茂,树根部直径达3.1米,树干周长9.3米,树高约25米,树冠覆盖面积60余平方米。远远望去,银杏树像一把巨型伞,撑在麦格寨寨子上方。春夏季节,麦格寨掩映在翠绿之中。寨人称这棵银杏树为“神树”,因采日月精华,得天地之正气,遂修炼成精。“白姑娘”之说家喻户晓,不论生什么病,只要给这位“白大人”烧香、烧纸、挂红,疾病自然痊愈。男女青年恋爱时,在树下许愿或请它做媒,它会保佑恋人白头偕老;背着小孩路过时,也要念几句恭敬的语言,它会保佑小孩平平安安;生意失败者,赶来供奉,它会保佑生意人百业兴旺;有的小孩食欲不振、面黄肌瘦,主人赶来叩拜寄托,它会保佑小孩长命百岁。另外,从某个角度看,它像一把“瓷壶”,盛满了一壶“美酒”,等待远方客人来品尝,象征着麦格布依古寨人们的热情好客。除千年银杏外,寨子周边还有百年以上古树26棵。品种有檬子、杨梅、皂角、杉棠、小叶榉木、倒皮榉木等。其中,有三四百年的树质好的4棵倒皮榉木,百里难见。

麦格寨古银杏树

古屋

麦格布依寨的民居朝向比较讲究,基本上是坐东向西,寓意“团结一心向前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寨完全是两层木架盖瓦的板壁房。有的300~400年,有的200~300年,有的100~200年,有的几十年不等。白粉色的外壁、精致的浮雕花窗和门檐、别致的堂屋小腰门等是房屋外装饰的特色。全寨有“干栏”式木质结构高架板壁房56栋,其中有的年代久远,300年以上的有12栋,200年以上的有21栋,100年以上的有23栋。大部分高架板壁房为三间,有“5柱2瓜”“7柱2瓜”和“9柱2瓜”,高为1丈68(1丈约等于3.3米)至2丈18不等。正中一间叫堂屋,两边为小二间。堂屋前壁内退1~1.6米左右,呈“凹”字形,正中留高2.5米、宽1.1米的大门,大门为两扇关合,大门两侧下半腰用木板装壁,上半腰留窗子,窗子多为万字格,年代越久的房屋越精致,如王洪华家房子已有300多年历史,是“9柱2瓜”的木板壁房,多数人家窗子还精心雕刻成汉文字花窗,包括门檐和腰门,雕刻的花样都不同,如门檐(大门头上两边)雕刻“向日葵”两朵,一边一朵,寓意为“心心相印”;大门窗除雕刻汉文字的其他花样外,中心雕刻着“犀牛望月”“鲤鱼跳龙门”,寓意为吉祥如意;腰门上方雕刻的是梅花和牡丹,寓意为“富贵满门”。堂屋后壁正中摆放八仙桌,平时作为餐桌,节日则作祭祀用。堂屋两边分别作厨房和卧室,多用木板隔成两间,两边房间前壁用木板立装,平整光滑,侧面用木板横装到顶。住房多为上下两层,用木板装成楼板,厨房一间不装横板,多用竹子代替。竹子铺就后有缝隙通风,便于存放苞谷、辣椒等易发霉作物。正房两侧,呈90度角建稍矮的厢房,用于饲养牲畜和存放农具,人口多时,可以用作卧室和厨房。前面由于保坎高,朝门开于左面厢房,形成一个小天地、小院落。院落为长方形,约为50平方米,石板铺成一、三、五步石梯上正房。目前,全寨砖混平房、楼房和高架盖瓦板壁房各占一半,茅草房已全部消失。

麦格寨布依族传统民居

古井

麦格寨有一口古井,叫龙潭井,又称“龙王三小姐”。井水冬暖夏凉,水量充沛,回味甘甜,且至今从未断流过,那是麦格寨祖祖辈辈的饮用水源。过去从麦格寨路过的人大多数都要去喝上几口解渴。井面积20余平方米,称为“百米潭”,每小时流量85立方米,每日时涨时落。2009年,为保护古井及消除安全隐患,增添石栏杆和两个吐水龙头,清澈透明的水从吐水龙头流出,既好用又卫生美观,使古井更加靓丽。传说“龙王三小姐”是惹不起的。如果有人在龙潭井边砍树或挖坑、破坏井边的物件,不久就会犯神经病或有其他不好的兆头。但是如果喝了龙潭古井的水就会袪除百病,一生平安,事业有成。为此,常有来这里祭拜、敬奉、烧香的,有的甚至从相隔几十里、上百里的地方慕名来这里烧香拜井、挂红许愿。如今,随着农村饮用水改造工程的实施,90%的人家用的是自来水,但仍有少数人家难舍井水甘甜的味道,到古井里挑水饮用。

古桥

距古寨400米的北面,由王文光领头于清乾隆年间修建的古桥,距今已有200多年。修桥石料是石灰石,细锤细錾后的条石及墩石,用土石灰粘缝而砌为拱形。桥高4.8米,桥底宽6.8米,顶宽4.8米,横宽3.8米,厚0.8米。西北面桥墩是砌在离水面2米高的岩石上。东南面桥墩是挖基础见本泥,用石墩砌厚为2米,高与对面原岩平整后起拱。桥东南方向有一条路上桥过往,东面有8梯,南面有4梯,建有2米宽的平台,再上桥拱9梯过桥。此桥是盘龙洞(铁厂)、龙滩、高桥、下坝、谷腊、麦格等地的人通往麦西村、卫城镇的交通要道,至今保存完好。

麦格寨古桥

古洞

位于麦格西面,距古寨约300米,是古寨对面的“贵人牵马行军”的“马屁股”部位,在原五里桥、下坝、麦格等地的人通往站街(甘沟)方向的路坎上5米处。溶洞进深30米,宽8~15米不等,进洞15米左右有一条长5米多、宽2米多的暗河。往里3米多处有一道梯坎式洞口直通上洞,下洞可容纳四五百人。洞下面有清澈透明的流水。洞上有洞,上洞与下洞连通,上洞距下洞约30米,上洞平台宽8米左右,上下洞门前均有石砌猫眼,是用于放哨的窗口及枪眼。下洞进门是用石墩石条拱成弧形,高2.5米,宽1.2米,长4米,厚0.2米,并从古寨至溶洞边修1米宽的石板路,方便夜间行走。此洞是很多年前,由寨民王春荣(又名王富芝)领头,为保护麦格寨的人民安宁,抵挡外来侵犯而修建的,一旦有土匪来抢劫或政府抓壮丁,全寨所有的人和贵重物资都搬到洞内隐藏,保护了一方平安。

古物

清光绪年间的武秀才王再堂,又名王德安(1870~1925),男,布依族。他从小爱好骑马赛跑,练习马上射箭、舞刀、举重等武术活动,今麦格跑马田就是他当年练习的跑马场。他双手分别能举110千克、130千克、150千克重的石锁转圈,定时站立。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王再堂考上武秀才,授顶更衣。王再堂曾用过的三尊练武石锁至今保存完好。

武秀才王再堂练武用的三尊石锁

麦格寨历史悠久,历经数百年沧桑,有说不完的精彩故事。曾经有首顺口溜评价麦格寨王氏三房,即“长房的顶子,二房的谷子,幺房的银子”。

如今的麦格寨,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气候宜人,是典型的山间小盆地。寨子背靠月亮坡、滚柴坡、啊波诺坡、尖尖坡的龙脉之下,寨前有高产稳产良田。正前方有座长满灌木的岩山称“贵人牵马行军”,寨子南面大秧地处两座石岩之间称“双狮把门”,北端从台子田缓坡而下至拉干称“龙头卧床”。寨子左边一座山叫青龙山,右边一座叫播嫏盖锁水山,这些山雄伟挺拔,一年四季郁郁葱葱,水源极为丰富,孕育了蜿蜒曲折的龙滩河,河水从田坝中间穿流而过。多年前,龙滩河上游筑坝蓄水,田坝两侧修筑了两条灌渠,引水灌溉千亩良田,确保田坝水旱无忧。麦格寨现有耕地面积508亩,其中田314亩,土194亩。2001~2003年退耕还林的200多亩杉和竹,现已成林,长势良好,森林覆盖率达42.3%。

麦格寨从古至今是以农业为主,种植的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及小豆等,养殖以猪、牛为主,兼养鸡、鸭等。由于麦格寨的田多土少,粮食完全是自种自给,1980年第一轮土地承包到户后,多数农户粮食有余,有些农户一年要卖几百千克或上千千克的大米。人均粮食消费从1980年的192千克上升到2011年的285千克。

麦格寨所辖区域的矿产资源丰富。1989年,麦格寨矿山被列为国家小(2)型重点矿山,共11个点。除种植、养殖业收入外,村民或外出打工,或依托矿山务工,挣钱的门路较多。麦格寨现有运输车8辆,每辆年收入3~5万元;有代销点5个,每个年收入1万余元;有10户人家开办农家乐餐馆及一家一条龙家政服务公司,每户年收入约5000元。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村民的衣、食、住、行都得到改善。近10年来,大多数人家已将住房改建为砖混一二层楼房,手机、电话、电视、电脑基本普及,全寨有小轿车12辆。人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精神风貌大大改观,男女老少喜气洋洋。

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寨子的交通十分便利,卫百公路、清五公路交叉从寨中穿过。寨内安装有100千伏变压器一台,供本寨动力和照明。有线数字电视及无线数字电话已经覆盖全寨,实现了电视电话户户通。串寨和串户路均已硬化,家家户户用上了清洁自来水。村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60%以上的劳动力享受到相应的适用技能培训服务,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村办公共活动室建于本寨。

麦格寨人历来重视教育。1925年起,就自筹资金请私塾先生到本寨,先后借用王光祥、王光明、王荣全家房子做教室,受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影响,读书的95%以上是男孩,女孩基本上没有上学的机会。1929年春,王春荣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将自己新盖的一栋两间两层木架厢房贡献出来做教室,创办麦格私塾学堂,并自己当教师。1939年,原贵州省民委副主任陈永康曾在麦格寨当私塾先生,王树林、王春贤、王荣全、廖国光等人曾在他门下学习。曾当过私塾先生的还有本寨人王树槐、王春贤、王绍武、王洪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麦格寨小学文化程度的有13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4人,有6人出任过保长、副保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麦格寨的干部群众投工投劳,经过两三个月的艰苦奋战,于1955年10月在寨中间建起了一栋占地面积220平方米、长5间的两层木瓦结构的麦格小学教学楼,是麦格公社的中心完小,附设初中班。直到1985年,学校才搬迁到麦格寨松山脚下。1992年建镇并乡撤区后将初中班分离出来设立麦格民族中学。从1955年起,麦格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就达到100%,小升初比例达98%。曾经在麦格小学任教的本寨布依族人有18人,他们是王洪诗、王耀德、王春华、王春先、王光喜、王光文、王洪芳、王耀刚、王腾飞、王颖、王大莲、王洪江、王洪林、王松、王洪丹、王培、王耀福、王莎。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有王光焕、王华伦、王光伦、王光顺、王光来、王洪平、王洪莉、王洪新、王洪琴、王洪喜、王洪云、王洪丹、王耀刚、陈荣芬、王耀波、王耀富、王耀贵、王耀福、王大明、王祖俊、王松、王荣、王文、王正武、王钰、王灿、王铭俊、王瑾等。他们之中有科级干部7人、股级干部8人、一般工作人员14人。全寨现有初中文化程度135人,高中、中专文化程度33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25人。

教育水平在提高,传统习俗也在改变。在婚姻关系上,不论族别,自由恋爱的新风尚得到发扬,异族开亲不断增多。如今,本民族语言已经被汉语替代。在红白喜事中,仍有部分妇女着布依族服装,个别男子也有着布依族服饰的。婚礼由原来的三天缩短到一天。如本民族送亲客来,按本民族礼节迎接,唱“迎风歌”“装烟歌”“敬茶歌”等;入席就要唱酒礼歌,包括“安凳”“摆桌”“发碟”“发筷”“发杯”“开壶”“发碗”;晚上宵夜有“燃烛”“燃香”以及唱“宵夜歌”等习俗。

节日方面,最具民族特色的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从2004年起,麦格寨每年举办一次“麦格银杏山歌节”。有迎风敬酒(开财门),民族舞蹈,山歌对唱,月琴、箫笛等表演。此外,还有拔河、斗鸡、斗鸟,以及计划生育知识和禁毒知识抢答竞赛等。麦格寨建立了男女山歌队和舞蹈队。麦格寨队2009年曾获清镇市山歌比赛优秀奖,多次获“麦格银杏山歌节”比赛一、二名。每逢夜晚,村办公室灯火通明,村民歌舞翩翩,热闹非常,有唱有跳的,有在图书室翻阅杂志的,村民的文化生活十分丰富。

2006年,国家投资70余万元,在麦格寨龙潭古井前修建了4000多平方米的民族广场。2009年7月26日(农历六月六),“清镇市避暑休闲游之‘药王谷之夏’麦格生态民俗文化节暨麦格乡第二届‘六月六’布依歌会”在民族广场举行。前来参加歌会的有贵州省、贵阳市及清镇市有关领导,有清镇市各少数民族表演方队、中小学校表演方队,参加活动的观众达万余人。省政协原常务副主席、省布依学会会长王思明为“布依古寨”题字,并与清镇市人民政府市长刘军一道,为“布依族名溯源碑”揭幕。

麦格寨第十届银杏歌节盛况

领导为布依族名溯源碑揭幕

麦格寨于1998年荣获贵阳市文明村寨称号。特别是近年来,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屋得到修复和保护,麦格寨逐渐形成民族特色旅游景点,有部分国内外游客,也有专家学者到麦格寨考察交流。

麦格寨布依人将抓住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村经济,描绘麦格布依古寨最新最美的蓝图。

王光勋

(十一)哈寨、半边湾

哈寨和半边湾,两个寨子虽不是一个村的,但同倚一座山,山的北端是哈寨,南端是半边湾两个寨子相距仅半里之遥。哈寨属站街镇哈寨村,是一个布依族、汉族、苗族杂居的村寨。全寨共有100余户620人,其中布依族有80户482人。主要有王、班、汪、林、张、黄、邓等姓,其中以王姓居多,约占全寨的70%。据哈寨《王氏家谱》记载,王氏族人于明洪武年间“调北征南”来到贵州,后迁居哈寨。半边湾属站街镇平堡村,全寨皆是布依族,共有30余户185人。半边湾主要有王、班、黄、郭等姓,其中王姓、班姓与哈寨的王姓、班姓属同宗。班姓族人于清朝末期由新寨(今贵阳市花溪区湖潮乡新民村)迁居于哈寨、半边湾。

1.寨名、族源

哈寨远眺

哈寨在1950年以前曾叫阿哈寨。半边湾和哈寨两个寨子房屋相邻,田地相交,一直以来,两寨被人们称为哈寨两湾。两湾曾经同属哈寨村(半边湾是一队,上、下哈寨为二、三队),两湾人和睦相处,闲时经常相互串门,相互交流。改革开放后,行政区划变动,哈寨隶属哈寨村,半边湾被划入平堡村。虽然相邻的两湾被划分为相邻的两村,但两湾人的心没有分开,始终是一家。至今,无论两寨哪边有大事小事,两湾人都会不约而来。如今,阿哈寨这一寨名已经不再使用,只有两湾举行活动或祭祖时使用。另外,在一些碑记上,也有阿哈寨这个寨名出现。

相传阿哈水库(位于贵阳市花溪区金竹镇)的由来也与阿哈寨有关。据哈寨王氏族人介绍,哈寨王氏族人分为三大支系,定居于阿哈寨、金家山、烂泥沟大寨。哈寨王氏第三代祖先部分迁居于金家山、烂泥沟大寨(金家山、烂泥沟大寨均位于阿哈水库旁,现在属于贵阳市花溪区金竹镇管辖)。当地王姓族人人丁兴旺,为纪念祖先,当地王姓族人把该水库取名为阿哈水库。金家山、烂泥沟王氏族人曾多次到阿哈寨祭祖,如今,在哈寨王氏祖先的碑记上还有记载。

2.自然环境

哈寨百年古树

哈寨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美。哈寨的地形地貌以丘陵为主。寨子后山最高峰叫蜈蚣坡,海拔1300米左右。后山周边及寨子前后以土山居多,山上有松树、杉树等树木,面积约有3000亩。茂密的林木使哈寨的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也为这一地区丰富的水资源提供了保障。寨子前面是一坝田地,土地肥沃,一条小河流经田坝中间。河道两旁长着绿油油的水竹,远远望去,像一条弯曲的青龙。寨子旁边竹林较多,从半边湾到哈寨,一条水泥小道蜿蜒在竹林中,将两湾相连。在哈寨寨子两边,曾长着10多棵古枫香树,因年长月久,其中一些已被砍伐,一些已枯死。寨后现留存的一棵高约30米的枫香树,树龄虽有数百年,但仍然枝叶茂盛。可以说,古枫香树见证着哈寨数百年的建寨史,也见证了哈寨的沧桑岁月和发展历程。

哈寨和半边湾的土地多为黄棕壤。寨前寨后约有田土1000亩,这些田地的灌溉水源来源于山脚下的“九牛沟”(灌溉沟渠)。“九牛沟”修建于清嘉庆年间。据传,当地人为抵御自然灾害,改变生存条件,在劳动力少、缺资金的情况下,王氏家族团结其他异姓农户,齐心协力,坚持不懈,采用投资投劳方式,经过5年多的奋战,修建了大湖坝至大沟边自流灌溉主沟渠5000余米,还修建了支渠若干条。沟渠流经六坡五弯,工程量大,地形复杂,施工相当困难。沟渠建成使用后,农户自管自护,每年冬天,农户都会自觉参与清淤。用水时按班、按时排序,从不混乱,形成良好的管护制度,历经百年从未发生过损害主沟渠道的行为。据说,在修建“九牛沟”之前,当地人杀九头牛祭奠,因此将该沟命名为“九牛沟”。修沟的全过程曾全文刻录在纪念碑上,可惜纪念碑在“文革”期间被视为“四旧”遭到毁坏。1985年,国家拨款4000元改造沟渠,增大流量,满足灌溉的需要。

哈寨至半边湾的林荫道

3.矿产、特产

哈寨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等。在20世纪80年代,煤炭开采曾是当地的一大产业,寨前寨后的田地里有很多小煤窑,开采极为方便。在寨子脚下的田地里,随处都可以开采出煤炭。小煤窑的开采成了当时人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同时也使当地森林资源遭到破坏,也有很多人因挖煤失去了生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关闭小煤窑,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意识发生转变。如今,乱开乱采、乱砍滥伐现象不再发生,生态环境极大改善,青山绿水的哈寨逐渐恢复。

哈寨、半边湾这个地方,远离城镇和厂矿,空气清新,环境宜人。适宜开办休闲山庄、农家乐等。寨前远山上树木郁郁葱葱,田坝中的“青龙河道”蜿蜒曲折,昼夜流淌,让这片宁静的田园充满生机,也浇灌着人们的美好希望。

梨可以说是哈寨的特产。在哈寨和半边湾两寨子的周边,种有很多梨树,种植时间长的梨树已有50~60年甚至更长时间。春天来临,梨花开满枝头,整个寨子在一片白色的花丛之中,梨花将寨子装点得更加美丽。每年的农历七月半,附近村寨的人就会到这里购买梨子带回家作为供品。

寨后的蜈蚣坡树木参天,流传着动人的传说,如从旅游、养生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加以开发,必将成为都市人观光休闲的绝佳境地。

4.经济发展

哈寨、半边湾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黄豆等。1978年以前,哈寨、半边湾的田坝较宽,上至平堡村的小落海,下抵新寨峡山。当时因田多人少,人们喜欢吃豆腐,还用部分田与新寨(现在的头关)兑换土来耕种。改革开放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加大,村民办起农民合作社,大多数人家种植辣椒,每家辣椒年收入达5000元左右。同时,耕作方式也发生巨大变化,过去,耕田犁地主要靠牛,如今,很多农家都有农耕机,耕牛似乎在逐步退出耕作的“舞台”。

最大的变化莫过于近年来年轻人基本上外出打工,在家的多半是50~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收入的不断增加,哈寨和半边湾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平房或楼房,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寨上几座300~400年的木架房,现已无人居住,这些古屋遗迹,是百年古寨的印记。从哈寨到清镇城区有专线客车,出门很方便。当地人有些买了大货车,给附近村寨的人修建房屋时运送材料。还有些年轻人买起了轿车,人们出行已经告别了长途跋涉的历史。

5.基础设施

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加大,地方政府拨钱,村民投工投劳,哈寨、半边湾的串寨路全部硬化。供电、供水已得到解决。特别在供水方面,先后进行两次改造,人们已经喝上真正的自来水。自来水源于蜈蚣坡山脚,水质很好,甘甜可口。在夏天,人们就直接把它当矿泉水饮用。即使用水壶烧水泡茶,水壶使用很长时间都不会起水垢。

寨子的对面山上修建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基站台,在这里使用手机,可以说是毫无隐忧。同时,中国电信的电话线连接到寨子,大部分人家安装了电话。在电视信号方面,每家每户都接通了“村村通”电视信号,效果较好。国家投入经费,在原来的村小学旁修建村卫生室,村民看病比较方便,费用也不高。即使生病住院,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住院费国家报销60%。以上方方面面使人们逐步感受到国家政策带给农民的实惠。

哈寨民居

6.文化教育

清朝年间,哈寨王氏族人曾办过私塾,基本上是单户办学,教育子女。民国初年,王氏家族中的王仕英、王仕雄,因家庭条件好,学习也较用功,两兄弟先后被保送到贵阳某中学就读。后来,王仕雄被保送到黄埔军校学习,成为黄埔军校第十四期学员。在王仕雄的帮助下,王仕英成为黄埔军校第十八期学员。军校毕业后,王仕英、王仕雄分别成为国民党的团级军官,两人都死于战乱中。民国期间,哈寨创办了公立的保国民学校,即哈寨小学的前身。学校原址位于寨子上排古树旁边的王氏族人木架房(现安家住处)内,后转至寨子中排土墙房(原赵家住处)中,后又转至寨子中间的王氏家族的祠堂(王氏家族祠堂是王氏族人王起梁夫妇修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氏家族祠堂被拆去修高乐农中,学校迁至现在的哈寨小学处(为土墙房)。1970年哈寨小学与平堡小学合并于半边湾(现尹家住处),后因成为危房,哈寨小学与平堡小学又搬回原处。

从保国民学校到后来的哈寨小学,就读成才的人较多,其中在保国民学校就读后又任教的有王泽伦,现已80多岁,曾在教育岗位上工作40多年,辗转于哈寨小学、席关小学、高乐小学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寨、半边湾布依人更加重视教育,积极送子女入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0%。曾在哈寨小学就读的王泽礼曾任原高乐乡信用社主任,后又任站街区信用社主任;王泽香曾任原高乐乡乡长、站街镇党办主任;王培柳曾任站街镇信用社主任;班培祥曾任雷山县武装部科长,后任清镇市工商银行办公室主任;熊华琼曾任王庄布依族苗族乡乡长,现任清镇市妇联主席。哈寨、半边湾大中专毕业生有40多人,在外工作的人也很多,现有在校大学生10多人。

多年来,哈寨、半边湾培养出很多布依族教师,许多教师以教育为终身职业。除上面提到的王泽伦外,王泽金在哈寨小学任教20多年,哈寨小学重建期间,王泽金把学校搬到家里,把家里当成教室,给学生上课,不耽误学生的学习。王泽武在平堡小学任教30多年直至退休,一直以校为家。王泽文在高乐农中任教20多年。是高乐农中的“元老”,后转到平堡小学任教至退休。黄启明、雷文艺曾在哈寨小学任教10多年,现转至平堡小学任教。还有王培森、王波、王蕾、王粉、王玲等年轻教师,分别在清镇城区、站街镇、流长苗族乡等地任教。

近年来,随着当地人口的减少,哈寨小学已经合并到附近村寨小学,当地学生要走2千米路上学,特别是一到三年级学生走读较为辛苦。即便如此,哈寨、半边湾布依族仍然把子女教育作为头等大事,即使要步行到2千米以外的学校,家长也积极送子女上学。

7.民风民俗

哈寨、半边湾布依族在饮食等方面仍沿袭祖辈习俗,布依族语言已渐渐失传,寨子中仅60岁以上的老人还懂点布依语。布依族服饰仍在传承,每当寨里办喜事,寨里的男女老少都穿着布依族服装,唱布依族民歌迎接远方客人。哈寨、半边湾布依族很好客,不管是哪家的亲戚来到寨里,整个寨子的布依族都会把他当作亲戚。

哈寨、半边湾布依族在婚姻方面,过去大多是与其他寨子的布依族联姻。注重“青梅竹马”“媒妁之言”,有“侄女赶姑妈”等习俗。结婚仪式较为复杂,儿子娶媳妇,要大摆酒席三天,女方送亲的有五六十人,寨子中帮忙的人要在寨中借被子、床单。年轻人晚上对歌,老年人则“打亲家”,十分热闹。若是姑娘出嫁,姑娘的妈妈、哥哥、姐姐等都可以去“送亲”。传统节日有春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九月重阳等。在节日里,人们便聚在一起唱山歌,或者大家约到相邻的村寨玩耍。近几年,哈寨先后举办两次布依族歌舞活动,其中以2010年7月17日的“哈寨村‘六月六’歌会”活动最为隆重。这次歌会在原哈寨小学操场上举行,有来自贵阳市乌当区、白云区、花溪区、平坝县以及清镇市各乡镇村寨的歌舞爱好者,共40多支歌舞队,表演了100多个节目。选手们汇聚于此,载歌载舞,尽情展现民族风采。站街镇的领导及市苗学会、彝学会、仡佬学会等派代表参加活动。在表演中,选手们歌唱国家的好政策、歌唱党的关怀、歌唱新农村的美好生活和“三创一办”进农村等,纵情歌舞,曲调丰富,风格迥异,充分展示民族特色。这次歌会得到了清镇市布依学会、站街镇政府、哈寨村委的大力支持,还得到了曾经的哈寨“知青”的资助,更是得到了哈寨、半边湾全体村民的协助,歌会圆满成功。

哈寨六月六歌会现场

哈寨、半边湾历史上曾经出过许多能工巧匠,较有名的木匠、篾匠也不少。唱山歌是哈寨布依族的爱好,现在比较有名的歌手有王泽轩、王培贤、谢如忠、黄启万、王培英、马超敏等。

如今的哈寨、半边湾,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在建的清(镇)织(金)高速公路从寨子旁穿过,田坝中的机耕道修到田间地头,家家住上平房、楼房。正所谓不愁吃、不愁穿,衣食无忧。人们在农闲的季节里聚在一起唱山歌、学舞蹈等,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人们的生活乐趣。

王培森 王泽武

(十二)蜂糖寨

蜂糖寨位于清镇市西北部新店镇至流长苗族乡公路线上,是一个以布依族人口居多的自然村寨。全寨40余户180多人,其中布依族30多户150余人。寨内的布依族除两户韦姓、一户兰姓外,其余为黄姓人家。

蜂糖寨坐西向东,地形像一把座椅。寨后有海拔1400余米的营盘山似靠背;营盘山前,寨子后一小山名“后龙山”,恰似座椅靠垫;寨子左有“转山坡”,右有“乡议坡”,两侧小山有如座椅扶手。寨子海拔较高,正面数十里无高山遮挡,天气晴朗时站在营盘山上能看到15千米以外的卫城镇。紧靠寨后的后龙山前曾经有两棵两人牵手合围的四五百年的沙棠树,本寨称其为神树。“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队建油榨房,砍了其中一棵,现仍有一棵屹立于寨后。古树伸展十余米的枝丫像巨伞一样罩于寨子上方。改革开放前蜂糖寨基本上是旱地,约300亩,仅有20余亩稻田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田变土”,如今全寨耕地全部为旱地。以种植玉米、烤烟、油菜等为主。随着近年外出打工的人增多,以及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约1/3的坡地退耕还林,生态环境逐渐改善,寨后、寨中、寨前树木逐渐茂密起来,春夏季节,整个寨子掩映于翠绿之中。

蜂糖寨全貌

黄姓宗谱记载,黄姓祖辈于明天启五年(1625)入黔,几经辗转,于清康熙初年定居蜂糖寨。位于蜂糖寨的黄姓祖坟碑文记载,入黔后的第四世祖母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据此推测,黄姓家族在蜂糖寨居住约350年。黄姓字辈共8句56字:“潜国立德世士王,永开登宴肇南昌,丕承鸿漠伟烈远,瑞应麟祥厚泽长,仁孝忠真正五美,睿明文焕耀三光,受天百禄延福寿,久定金兰万古香。”按字辈排序,黄姓家族在蜂糖寨繁衍至第15代,按世代间隔25~28年推算,其时间与碑文记载一致。

百年古树

蜂糖寨下寨地坝遗址

黄姓家族在蜂糖寨定居下来后,农耕为本,繁衍生息。清乾隆后期,黄姓后裔部分迁往大麻窝居住,部分迁往大路边居住。到清嘉庆年间,蜂糖寨发展到鼎盛时期,寨子达100余户,分为上寨、中寨、下寨、老磨房4个寨子,人口稠密,加之圈椅形的地形,热闹嘈杂,有如“蜂子朝王”一般,故蜂糖寨又有“蜂王寨”之说。寨内的大事小事由德高望重的族人牵头议定,并统一办理。寨子东侧100余米有10余亩地,划为黄姓家族清明办会专用地,故称“清明地”,这块土地至今仍然使用此名。

现存的200年木架古屋

由于社会动乱连连、人口增多以及耕地有限,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和民国时期,黄姓家族陆续外迁,有迁往站街镇的麦耐、甘坝、小井一带的,有迁往卫城镇的王横大、小寨的,有迁往流长苗族乡的大树寨、小兴寨的,也有迁往鸭甸河的。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蜂糖寨仅有中寨40余户人家居住,上寨和老磨房寨只有村寨遗址的基石、瓦片残存,已没有人户居住。清朝时期,蜂糖寨仅有黄姓居住,全是称为“仲家”的布依族。到民国以后,部分姓氏以及其他民族迁入,蜂糖寨成了黄、谢、兰、马、李等姓布依族、苗族、汉族杂居的寨子。

蜂糖寨原名“枫塘寨”,据说因寨脚有一堰塘和塘边有枫香树而得名,此名沿用至清朝中后期。清光绪年间,黄姓第10代黄登庸等养蜂达100箱以上,年产蜂蜜数十坛,远近闻名,于是人们渐渐用“蜂糖寨”替代了“枫塘寨”,蜂糖寨一名沿用至今。在蜂糖寨碑记中,清末以前竖的石碑,碑文均用枫塘寨这一名称,民国及以后竖的石碑,碑文均为蜂糖寨一名。蜂糖寨建寨数百年,经历风风雨雨,从“小部落”发展到大寨子,又从大寨子变成小山村,发展与兴衰的历程中,留下许多历史印记。如今,在下寨叫吊脚楼的地方,高十余米的寨墙仍高高而立,一锤一錾的方形石板铺成的院坝,以及进寨石阶古道遗迹仍有留存。寨后的营盘山顶上是二三亩的平台,平台周边用块石砌筑成围墙,目前围墙遗址仍有1米多高,据说过去古寨修建营盘就是为防匪患而建的,营盘山也因修建营盘而得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蜂糖寨多为干栏式木架结构瓦房。1958年,寨内20余间木架瓦房毁于大火,灾后修复的房屋多为土墙茅屋。改革开放后,寨内住户修建了砖木、砖混结构平房,茅草房已经消失。如今寨内除有两幢残存的200年以上的四合院,一幢基本完好的100年以上木架房外,其余均为砖混结构平房或二三层楼房,新修的住房与现存的200年木架古屋立面均贴外墙瓷砖。如今还保留朝门的一幢四合院,左侧厢房在20世纪80年代拆除修建平房,长五间的二层正房于2008年拆除三间修建平房,保留的右侧厢房为三间房和朝门,朝门外宽内窄,呈“八”字形,双开朝门高约4米,朝门通道上方的厢楼,曾是寨内私塾学堂,朝门外上端板壁上悬挂一块高约1米、长约2米的木匾,匾上行书体书写“庆衍三多”4个大字。四合院院坝用方形料石镶成,正房高于院坝1.5米,院坝到正房用六梯石阶连接。四合院前坎有长10余米、宽2米、高1米的花台,花台用“六面六”料石砌成,墙面镶有雕花石板。由于年代久远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毁坏,目前花台仅剩部分雕花面板和料石残存。百年以上的木架房保存较好,至今仍有人居住。民国25年(1936),为防范土匪的侵扰,黄姓第11代黄宴儒在寨子中央修建四层碉楼一栋,名曰“席珍别墅”,碉楼第一层为“六面六”条石砌成,2~4层为泥土筑成,墙体厚度达80厘米以上,楼顶为木架青瓦,楼高近15米。站在碉楼4层平台上,寨子及周边一览无余。碉楼四周分布枪眼,每逢土匪袭扰,寨内妇孺和老人进入碉楼躲避。碉楼房门两侧巨石门枋上有阴刻对联:“近知近勇近仁达则兼善,有猷有为有守乐以忘忧。”碉楼前有一棵树径约0.7米、高3米多的厚朴,一棵树径约0.4米的枣树,20世纪60年代,厚朴仍开花,枣树仍结枣。“文化大革命”期间,碉楼2~4层被拆毁,木料用作建村小学,厚朴和枣树被砍伐,现碉楼仅有条石砌成的第一层留存。自掀起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热潮以来,蜂糖寨有很多年轻人外出发展,有些年轻人在清镇、贵阳等地立足。外出打工家庭留下的土地,特别是瘦薄的土地几乎没有人耕种,很多耕地不得不撂荒,也有许多改革开放后修建的平房也搁置下来,如今的寨子除过年过节外,其余时间似乎有些萧条和寂静。

四合院古屋花台鱼缸

蜂糖寨布依族人家历来重视教育。清朝时期,黄姓族人在寨内设私塾,进行启蒙教育。黄姓家族子弟有在本寨接受启蒙教育的,也有在外求学的。族人“躬耕农本”的同时,也“尚武习文”,注重读书认字、增长见识和强身健体。寨子北面一里余有跑马场,寨子右侧有十余亩私塾专用地(又叫“学校地”),现“跑马场”“学校地”两处地名仍沿用。清朝晚期,黄姓后裔黄开基科“岁贡”,黄登朝弃耕从戎,辗转“下八府”(黔南、黔东南一带)十余年。清末到民国中期,黄姓后裔黄宴林、黄宴桀等,青少年时期均在外求学。学成回来后,在本地及周边村寨办私塾,教育本族及外姓弟子。民国期间,蜂糖寨有黄宴良、黄宴培、黄宴儒、黄宴芹先后在乡、保事职。特别是在清镇、贵阳等地读书十余年的黄宴林,熟读四书五经,在撰写文章及诗词等方面有一定造诣,擅长书法,被当地誉为“秀才”。曾为时任县参议员的任彦聊以及化龙、新店等地的乡民代写履职、请办公文呈报县府和部门(代撰稿仍残存)。1923年,27岁的黄宴林为祖父撰写碑文(碑文见蜂糖寨族谱碑资料)时,用文言为黄姓家族做谱,将两千余字的族谱用小楷书写,刻于高1.6米、宽0.87米、厚20厘米的碑石背面。1926年,黄宴林为80高龄的祖母书写下了“八十年教增断杼早承古代练武石瑶光映婺愉观玉树以参天,三万日福享温席茲宴琼筵称觞更听云璈而奏德”寿联,还为寿宴热闹的场面写下对联“珠履客三千香风满座,玉笛春八十介寿称觥”。前一副寿联阴刻于长约2米、宽约26.7厘米的漆制瓦形木枋上,后一副对联书写于长约1.67米、宽约2.67厘米木枋上。现两副对联以及族谱石碑均仍完好保存。民国20年(1931)前后,黄宴林与王、杨、林、朱、赵姓等人在流长苗族乡腰岩腊界河岸的高洞躲避匪患时,写诗十余首,在似卧牛的钟乳石上留下“怪石巍巍恰似牛,不知饥饿几千秋。风吹四体毛不动,牧童敲角不回头”的诗句,现这些诗仍留存在洞内石壁上。黄宴杰在本寨办私塾,成为当地有名的先生,其在诗书古文和书法等方面也很擅长,几十年中,在本地和外地留下他书写的数十块碑记。

四字牌匾

古代练武石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本寨接受启蒙教育的黄肇昆、黄肇柏、黄肇伦、黄肇营、黄肇芳、黄肇贤等先后到清镇求学,之后参加了工作。20世纪80年代,在清镇工作的黄肇柏先后帮助家乡和其他地方的亲戚朋友的15个孩子到清镇城里读书,还为部分孩子提供住宿。这种传、帮、带的示范作用,激励了家乡人的求知渴望。恢复高考的1977年,黄南华考入贵州农学院。1984年,年龄不到15岁的黄静考入四川建材工业学院(今西南科技大学)。至今,黄姓家族已有十余名学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这些深居边远山区的孩子走出大山,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在20世纪80年代前,蜂糖寨布依人仍保留一些传统的布依文化、习俗。笔者青少年时期在蜂糖寨度过的20年时间里,目睹了父辈们生活中的这些习俗。服饰上,均是针线活较好的妇女负责裁剪缝制衣裤,女装基本上是“妇母装”,男装多为“对襟衣”,老年人穿“长衫”,颜色多以青、蓝色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缝纫机进入百姓家,成品服装价格便宜,随处可买。蜂糖寨的妇女不再自己做服装,“妇母装”“对襟衣”“长衫”也随之消失,如今几乎没有穿布依族服装的了。饮食上,印象最深的是过年过节,特别是春节,几乎家家户户磨豆腐、蒸黄粑、做甜酒、炕腊肉。每年腊月杀猪后,都要将猪的心、肝、肚、肺、肾及猪耳朵、血豆腐、腌豆腐等与猪肉一起炕20余天甚至月余,每当过节或来客人时,将上述炕干的(猪)心、肝、肚、肺等10余个品种切成小片,用小碟分装重叠蒸熟上桌食用,每一碟每个人只有一小片,吃完一碟再吃下一碟,味道之美难以形容。改革开放以后,很少看到这种做法,我也30余年没有吃到这样美味的传统食品了。唱歌比较常见,来了亲戚,若是男客,寨上女的约伴于晚饭后找客人唱歌;若是女客,男的约伴前往。均以汉语对唱,你来我往,有时要唱几天几夜。现在也有对歌的,一般都是办喜酒或迁新居时,约伴与远方的客人对唱,时间也没有过去那么长了。总体来说,布依族语言、服饰、习俗等传统,在蜂糖寨已逐渐消失。

对联

寿联

俗话说,山高水长。蜂糖寨海拔虽在1300米以上,但营盘周边的水源点较多,且出水口高于周边的寨子。20世纪60年代末,蜂糖寨充分利用山高水高的自然条件,群众集资投劳,在清镇工作的黄肇柏在负责购买水管、水泥等物资的同时,率领群众用半年多的时间,自行设计、修建了供本寨30余户人家使用的、不需要动力的自来水设施,成为清镇市农村较早用上自来水的村寨之一。21世纪初,国家投资、群众投劳再次对本寨自来水设施进行改造,自来水除满足本寨饮用外,在干旱缺水季节,还解决周围四五里外的村寨人畜饮水困难问题。蜂糖寨通公路较早,但公路都为简易路。早在20世纪60年代,新店至蜂糖寨就修通了简易公路,生产队运送公余粮以及炕烟、炕粮用的煤等均使用马车。20世纪80年代末,从蜂糖寨到流长区马场乡的砂石公路修通,公路从蜂糖寨寨子中穿过,蜂糖寨到新店和流长两个方向都通了公路。2006年,这条通村公路硬化为水泥路,蜂糖寨的交通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2007年,在清镇市农办的支持下,蜂糖寨的串寨路得到硬化。改革开放以前,化龙公社修建的鸭甸河电站,让蜂糖寨在1980年就用上了电。近年来,国家农网改造,电力更加稳定,也为蜂糖寨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民居

民国时期的私塾学堂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外出务工的逐步增多,蜂糖寨的经济收入也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也不断改善。如今,家家户户都拥有彩色电视机,大部分人家用上冰箱、洗衣机。半数以上年轻人购置了摩托车,有两家在外打工的还购买了汽车。凡遇大事小事,这个小山村会变得车水马龙,喇叭声声,非常热闹。手机成了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品,手提电脑成了一些年轻人随身带的“玩具”,甚至家政服务也延伸到这个边远的小山村。这个边远山村的生活以及时尚程度比城镇逊色不了多少。特别是赶场天(即赶集日),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到新店、流长赶场再也没有走路的。每天早上甚至有拉馒头、包子、油条、豆浆到寨上去卖的,很多人想吃啥买啥,都不愿在家煮早餐吃了。不难看出,居住在这个边远村寨的布依人,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在悄悄改变。

古屋朝门相楼

农民新居

话发展、说变化之余,在笔者看来,也有一些遗憾和隐忧。遗憾之一,蜂糖寨虽地处新店至流长的主通道,沿途蜿蜒的通村公路却是那么狭窄,后来修建的硬化道路在原有公路的基础上缩减了,浪费了道路资源。遗憾之二,村寨建设没有规划,你家向东,我家往西,邻里间互不相让,道路、排水系统凌乱,寨内原有的篮球场也被瓜分。遗憾之三,家家户户修建了新房,但没有配套建干净、卫生的厕所,家庭卫生、村寨卫生较差。前一项是政府部门规划建设的问题,后两项是村寨管理缺位,布依族文化传统丢失,村民素质“退化”所致。或许这不是蜂糖寨一处独有的弊端,这是许多农村村寨的通病。2020年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前农村居住质量、乡风文明无疑是软肋。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做到统筹规划、配套建设,村寨管理怎么到位,村民素质怎样提高,值得各级政府部门和村寨管理者思考,也值得每一个村民、每一个布依人思考。

黄南华

(十三)开阳县布依族莫氏古寨——大顶卡

1.大顶卡

开阳县布依族莫氏古寨——大顶卡,距龙岗镇人民政府驻地4千米,西边从北向南是一列磅礴逶迤的大山,犹如一条行走的巨龙直奔脚渡河,东面是9座交错出现的山丘,南北之间是近10千米长、2千米宽开阔平坦的田坝。山间林木葱郁,翠绿欲滴。从龙岗街上自北朝南走,东面第5座山脚下就是历史悠久的大顶卡寨。寨前的竹林和参天的翠柏吸引着叽叽喳喳的小鸟和翱翔长空的雄鹰。寨子两端有细锤细錾墩石砌就的土地庙,似乎有守护寨子平安之意。寨内的民居住宅多为由八字形朝门进入的三合院,房外有砖石结构的围墙与房屋连体,院内房屋窗户上的木雕有凤、鹿、鸟、木、花卉、竹,造型生动,姿态活泼,令人叹服。从建筑的规模、格调和工艺上看,大顶卡无愧于方圆几千米远近闻名的布依族古村寨。

大顶卡旧时属贵筑县王潘里辖区,是莫氏族人为避明末之乱迁徙至此于康熙初年所建。在清乾隆至道光的一百多年间,莫氏族人家声丕振,目睹地方文化教育落后,交通不畅,便生办学修路之思。乾隆三十八年(1773),族人莫起燕自出钱粮修建了翁堕至大顶卡的石拱桥,并在桥头栽了一棵桂花树,至今仍枝叶繁茂,每逢开花季节,香飘数里。清道光十年(1830)又由莫文达率众捐资建造了一所占地600多平方米的莫氏书院,院内有花园,东北西三方筑有近4米高的石围墙,以抵御来自西北面的寒流。据《开阳县民族志》记载,莫氏书院是开阳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最悠久、建筑规模最大的书院。书院落成后,为了告诫童生们要珍文惜字,是年,又在书院东南50米处建了一座惜字塔,塔高近6米,分4层,其中第2层正南面有文曰:“从来珍文惜字,圣有名箴。敬典崇书,皇书挽敬。天平庶人,其敬惜字纸者,先后同揆,无贵贱。”书院内花艳四季,惜字塔下绿树成荫。莫氏书院已成了方圆几千米的幼童读书习字较为规范的场所。为了进一步扩大纵横交往,1831年,又开通了脚渡河摆渡,使龙里县的洗马、牛场、贵筑县的百宜(今属贵阳市乌当区)、开阳县羊场的民众能互通有无。当是时,书院学子济济,书声琅琅,经济交易南来北去,好一派繁荣景象。为了保一方平安,维护民族尊严,增进民族团结,经清朝地方政府认可,成立了莫家团练,辖羊场南排街沿脚渡河西岸,上至贵阳洪边门,所属唐三老爷管辖。为了便于上下之间的联系,传递信息时能快马加鞭,莫氏团练聚集体之力用不规则的石块铺就从大顶卡至羊场、羊场至百宜的通道。为地方民众做了一件深获赞誉的好事。

开阳大顶卡莫氏书房(院)惜字塔

好景不长,时逢咸丰九年(1859)十二月,何二王(何德胜)攻克了羊场莫家团驻守杠寨的场营团首白瓒,加之莫家团团长莫光明驻守省垣在蔡家关一带又兵力日削,莫氏族人闻讯便扶老携幼纷纷逃离家园,游居于定番(今惠水)、贵定、龙里和广西的百色等地。待同治中页,世局稍稍平静,莫氏族人才相继返梓。视房廊书院,遍地瓦砾,目及者唯相向啼泣。越十数年,家境渐裕,勉力从事草创,构木以供栖止,忆其咸同之乱,家遭变故,成童辍学,思之文化教育之重要,便就住宅院内的厢房恢复莫氏私塾馆。1939年,又由莫氏后裔莫朝柱创办大荆私立国民小学,免收学费,自出资金外聘老师陈玉夫、孙万芝、杨佑角、代敏云四位先生任教,并寄予希望地为该校题写歌词道:“依荆山,面拱广亩,号荆小,因树名焉。薪兴学址,扶济有规。今有德,练身锻体,温故知新。言身教,唯行重性;遵校训,勤慎朴素。学业满,前毕后继;立大志,志投光明。看荆山,悠悠在,祝荆小,长哉育才。”学校颇有名气,当时在此就读的就多达70余人。1940年,该校改为公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生源增多,地方政府集群众之力,于1957年由莫良武掌墨按原样修复了书院,办起了坝子地区第二所完全小学,学生多达400余人。教师尽职尽责,严守教育之真谛。校园环境优美,学风尚好,学生团结友爱。正如今天该校校歌所唱的,“草儿青,花儿艳,书声琅琅歌儿甜。惜字塔,历久远,塔下草坪是乐园。团结友爱,守纪勤奋,良实教导记心间。不虚度,力进取,长大争做栋梁才”。一首校歌表现了该校的精神面貌和风格特征,鼓舞着广大师生奋发努力,伴随着从这块苗圃里成长起来的学子们走向社会……

大顶卡之所以远近闻名,是大顶卡莫氏先辈重视文化教育,关心地方交通,维护民族尊严,增进民族团结的结果。那造福一方的书院和珍文惜字的石塔,那原始的脚渡河摆渡和几十千米长的石板路及木楼青瓦的民居建筑便是其历史见证。

今天,大顶卡已新建了不少砖混结构的平房,人家增至90多户,过去的三合院内、廊坎的石刻,窗户的木雕已随历史而风化或遭人为破坏;书院的木楼和石围墙已被拆除,似乎已没有了它过去那静谧、古朴的风韵,但那段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仍存留在人们的心中,代代相传讲述着它那远近闻名的故事。

2.武进士莫文达

武进士莫文达,开阳县龙岗镇大顶卡人,生于清乾隆年间,卒于清道光年间。早年曾入私塾习诗书,因自幼好武,长成后以习武强身健体为乐事,在青冈寨下坝筑有跑马道一段,人称马道子,晨晚在马道上纵马狂奔,跑马射箭,练习百步穿场技艺。自备有训练臂力的石墩二尊,皆重100千克以上,现存一尊长60厘米,宽38厘米,厚28厘米,每天要将这石墩举起放下若干次。善使10千克重的大马刀和每支重4千克的铜锏一对。清嘉庆年间,曾应过黔北武举,考中进士,但未授职。

莫文达一生的最大贡献,就是创立羊场顶卡书院。这个书院于道光十年(1830)落成,计有正房5间,左、右耳房共3间,房基占地200多平方米,屋前活动院坝50多平方米,院前还有约20平方米的花园。周围有高317米的石围墙,左侧建有惜字塔一座,教育学生要尊崇圣贤,爱惜纸字,践踏纸字就是辱没圣贤。从小培养莫氏子弟崇文尚武的精神。

此书院1935年以后改称大顶卡保国民学校,即现在大荆小学的前身。

3.热心办学的莫朝柱

莫朝柱,大顶卡人,布依族,生于民国6年(1917),为武举乡贤莫文达的第四代孙。毕业于龙岗国民学校高二级,毕业后回乡务农。

1939年,莫朝柱27岁,务农在家。时国民政府正在贵州推行义教,大兴办学之风,莫朝柱乃捐出自己厢房两间作教室,自己出资请人制课桌凳、黑板、制校旗一面,创办了第一所大荆私立国民学校,自任校长兼教师,学生只交书本费,不另取学生分文报酬。对家境贫寒的学生,不仅免收书本费,还无偿提供校服一套。学生多达70余人。莫校长又私人出资另外聘请外地教师孙万芝、陈玉夫来校任教。

莫校长治学严谨,自创“勤、慎、朴、素”四字校训,自编校歌一首,歌词如下:

依荆山,面拱广亩,号荆小,因树名焉。

薪兴学址,扶济有规。

今有德,练身锻体,温故知新。

言身教,唯行重性;遵校训,勤慎朴素。

学业满,前毕后继;立大志,志投光明。

看荆山,悠悠在;祝荆小,长哉育才。

1940年,莫氏大荆学校转为公立,校址迁至莫文达所建大顶卡书院,改名坝子乡顶卡国民学校,即今大荆小学前身。除厢房外,一切校产均无偿捐出,莫朝柱是继莫文达之后的又一乡贤。(根据《开阳县民族志》材料改写)

莫亨武

(十四)乌当区香纸沟景区

香纸沟位于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境内,距贵阳地区42千米,景区总面积54平方千米,植被保护完好,风景秀丽,集峡谷、溪河、瀑布、奇峰、竹林、古树为一体。景区分为香纸沟徒步旅游观光区、锅底箐峡谷旅游区、白水湖白水河湾垂钓区、马冲脚旅游探险区、红子大沟(火杞原)观赏区、葫芦冲野饮烧烤景区等。2002年景区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瀑布星罗棋布

大寨瀑布高68米,上宽下窄呈锥状,水分几股顺钙化层往下飞泻。龙井湾瀑布,由龙井瀑布、手抓岩瀑布组成,高23米,瀑布脚有一宽10米、深7米的水潭。水质清澈见底,有龙井之称。马冲脚瀑布高70余米,瀑布脚有三个连通的水帘洞,其中一洞高9米,长15米,宽3米,三个水帘洞错落有致。

2.各景区风采各异

锅底箐峡谷景区:位于白水河干流源头的峡谷地段,面积4平方千米,四周山势陡高,群峰屹立,围成一锅底状谷地,谷底处有一古老造纸作坊,断头岩、关刀岩、二道岩等溶洞奇观分布其间,旧时此地为原始森林。

葫芦冲景区:位于北水河村寨西南,面积3.5平方千米。景点有三道岩、松树坡、木马冲等。三道岩由三级瀑布组成,首级为连天瀑布,高30米,次级落差40余米,三级为立瓦瀑布,三级总落差90余米。

马脚冲景区:位于杨梅冲上游,面积2平方千米,由石门滩马槽门、马脚冲瀑布、马潮滩、水帘洞等组成。其中马蹄岩栈道长1000余米,最宽处5米,最窄处0.5米,绝壁下灌木丛生、藤蔓缠绕。此外,始建于明朝的南静寺长年香火不断,求神祈祷者络绎不绝。

香纸沟一景

香纸沟景区以其茂密完好的植被,风景秀丽的峡谷瀑布风光,绚丽多彩的布依风情,引来一批批省内外游客。“黔中秘境·自然乌当摄影展”“布依民俗展”“布依绿色文化旅游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等先后在景区举行。此外,贵阳市布依学会、乌当区新堡乡及村寨先后十余次在景区举办“三月三布依风情节”“贵阳地区布依族岁首年团拜会”等大型歌会和民族联谊活动。

班士丁

(十五)开阳县十里画廊中的布依族村寨

著名旅游风景区十里画廊,指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南江布依族苗族乡境内青龙河一带。沿青龙河两岸,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众多布依族自然村寨。

1.凤凰布依寨:位于十里画廊北端,依山傍水。布依族居住在翠竹林阴之中,这里青山绿水,景色很是美丽。

2.水头布依寨:位于十里画廊南端,清龙河缓缓从寨脚流入底窝坝,河水清澈见底,犹如明镜。古朴典雅的民居老宅、私塾学堂保存完好。村寨以公路和寨路为界逐级分布,层次分明,院墙、石柱等精致雕花,很具观赏价值。寨中还有立于清朝时期的“村寨公约”石碑。

水头布依寨一角

3.马头布依寨:位于禾丰布依族苗族乡西面。寨子始建于明代,依山而建,寨前青龙河环绕,寨后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寨中保存有底窝总管府遗址(习惯称大朝门)和宋隆济故居遗址。有明清建筑风格房屋数十栋。还有古道、古井、古桥等。马头寨布依龙灯、花灯颇具特色,蜡染、绣花等民间工艺依稀可见。每年农历六月六,周边十里八寨的族人在此参加歌会。1935年红军长征路经此地,红军司令部设在宋氏祠堂,留下许多红军标语等遗迹。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寨)”。

班士丁

(十六)云岩区下五里圣泉

圣泉又名百盈泉,漏汋泉,也有圣泉流云之称。位于贵阳市云岩区黔灵乡下五里布依寨境内两山之间半山腰上,离黔灵湖1000米。明洪武年间砌成泉池。四角亭、石牌坊、泉池均建在百余平方米的正方形平台上。石牌坊上刻有“圣泉”二字。平台建有石栏杆。平台之下是泉水汇聚而成的数百平方米的池塘。

早期的圣泉一角

圣泉属喀斯特地貌的间歇泉,是岩溶暗流洪水所产生的一种虹吸现象,旧时为贵阳八景之一,1983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贵阳市人民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将其恢复,并建有“圣泉流云”碑记。旧时圣泉泉水每日潮涨潮落百余次。相传圣泉能判别人的贤善忠奸,能预测凶吉祸福,如贤善者到来,潮水正常涨落,如来人奸恶凶险,泉水的涨落便会异常。如今旧时的传说已远去,相信者更是寥寥无几。

班士丁


[1] 布依族村寨中有布依语名称的加注布依语名称,无布依语名称的村寨不再加上借汉词。下同。

中国·贵阳布依族文化:布依文、汉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