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论苗族贾理对苗族传统节日的叙述
所属图书:《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 出版日期:2015-05-01文章字数:4903字

论苗族贾理对苗族传统节日的叙述

苗族是一个具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有农事活动的节庆,如湖南城步农历三月初三的动春节;贵州从江农历四月初八的种棉节,凯里舟溪一带的动土节等。有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如花山节、爬山节、闹冲节、姊妹节、游方节等。有纪念性节庆,如为纪念自己的祖先,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清镇、花溪、龙里、平坝、开阳、息烽、惠水、长顺、乌当等地的苗族群众都要身着民族盛装,云集贵阳市中心喷水池一带,他们吹响芦笙、箫笛,唱着山歌,跳着苗家舞蹈,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四月八”主要是为凭吊农历四月初八葬于今贵阳喷水池一带的古代苗族英雄“亚鲁”,辈辈相传至今。有祭祀性节庆,如雷山等地的牯藏节、凯里舟溪一带吴姓的吃新节等等。本文就苗族贾理对苗族传统节日的叙述谈点研究体会。

一、何谓苗族贾理

苗族贾理是集文学、史学、哲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为一体的苗族古代经典,是苗族的一种口传的民间文学形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研究苗族的“百科全书”。苗族贾理主要流传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麻江、黄平、施秉、台江、剑河、雷山、丹寨、榕江、从江等县(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都匀、三都、荔波、福泉等县(市),以及桂北的融水等苗族聚居区一种口传的民间文学形式。这些地区的苗族人习惯把jax(贾)和lil(理)(汉语意译为“理辞”)合称jaxlil,汉语译为“贾理”。苗族贾理在学术界,有的采用汉语音译为“贾”“佳”“加”“嘉”;有的采用汉语意译为“苗族理辞”“苗族理词”“理词”等等。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将苗族世代相传的古传经典贾理,用汉语音义结合,统称为“苗族贾理”,向国务院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于2008年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序号:563。类别:民间文学。编号:1—76。项目名称:苗族贾理。申报地区或单位: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这就把苗族这一古传经典统一称为“苗族贾理”,使其从原来的多种称谓到统一称谓。这一统一的称谓也体现苗族贾理的信、达、雅的原则。“贾”是“理”的形表,“理”是“贾”的灵魂,“贾”和“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贾理是“贾”这一古籍巨著的核心和简称,这个“贾理”不等同于汉语的“理”或“道理”,它的内涵和外延要广泛得多,它是苗族先民们体悟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苗族社会与自然的道理、源理、哲理、伦理、法理、心理及习惯禁忌等具体内容和叙理、辩理、判理等程序和内容,集中地反映了古代苗族人民的自然观、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笔者认为把苗族的“贾”、“理”、“理词”、“古老话”、“古理古规”等统称为“苗族贾理”是合适的。苗族贾理是苗族文学、史学、哲学、法学、民俗学、自然科学、巫学、语言学、教育思想等的综合集成,可谓苗族的一部的“百科全书”;是帮助人们研究苗族的历史渊源、社会性质、社会结构、民族关系、迁徙史、习惯法、伦理道德、婚姻家庭、风俗习惯、哲学思想、原始宗教、语言、古代科技、教育思想等珍贵的古籍作品资料;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苗族农耕社会与苗族文化风貌。苗族贾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当之无愧的。

二、苗族贾理对苗族传统节日的叙述

1.苗族贾理对芦笙节的叙述

芦笙节是苗族的重大节日。苗族自古喜爱吹芦笙,善跳芦笙舞。三大苗族支系均有芦笙节,但非常遗憾的是苗族东部方言区由于统治阶级的镇压在100多年前芦笙节就已消失,其他地方这一文化事象仍然保留至今,并被各级政府列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黔东南,许多地方如凯里、从江、榕江、黄平的芦笙节非常隆重。其中又以凯里南郊17千米的舟溪和黄平的谷陇两地的芦笙节最为盛大。

凯里、麻江、雷山、丹寨等交界地区舟溪芦笙节于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至二十一日举行,芦笙堂设在河沙坝,名曰甘囊香芦笙节。节日期间那千把芦笙齐奏的场面非常壮观。甘囊香芦笙节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贵州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农历正月十六日至二十一日)、民族风情最为浓郁的四大民间节日集会之一,每次举办都盛况空前,已被列入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甘囊香芦笙节也是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苗族民间芦笙节,农历正月十六日开始“起堂”,十七日、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跳芦笙,同时举办赛马、斗牛、斗鸡、篮球比赛和对歌等活动。二十一日,芦笙会结束时,苗族男女青年进行游方活动。芦笙节时,附近县(市)方圆几十千米的人都来赴会,一时间人山人海,笙声如潮。人们围成一个个圆圈跳芦笙,小伙子在圈内捧着长长短短的芦笙边吹边跳,姑娘们踏着笙歌的节奏翩翩起舞。

黄平谷陇芦笙会,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举行,芦笙场设在一块平缓宽阔的山坡上。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人数最多时可达数万人。农历九月是丰收的季节,当家家户户稻谷归仓,油菜、小麦等小季作物都点播完了之后,苗族人民的心里比蜜还甜。于是,他们又吹响了古老的金芦笙。每年的农历九月二十七日,黄平谷陇芦笙会节日前夕,谷陇这座四面环山的苗乡小镇,早已是一派节日的景象。这里的苗家人会在节前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节日这天,全村的老老少少都会穿上新衣服,直奔芦笙场,而谷陇的苗家姑娘,则是当天最大的亮点之一。她们会穿上节日的盛装,盛装上的图案是她们一针一线刺绣而成,其刺绣图案奇特,线条变幻丰富,也是她们为自己缝制的“新娘服”。芦笙场设在谷陇大寨对面的谷陇中学校园内。中午时分,芦笙坪中心,大芦笙、小芦笙奏起各种曲调,发出震撼人心的乐章,高昂的、低沉的、圆润的、粗犷的,在这里交响。手握芦笙的小伙用足力气吹响芦笙,而身着节日盛装的苗族姑娘们,则手拉着手,肩并着肩,鱼贯进入芦笙坪,伴着和谐的芦笙曲,以轻快的步伐,节奏井然地扭动着花边百褶裙,翩跹起舞。她们的凤冠、项链、手圈、耳环等金银首饰,在阳光下闪烁,酷似一朵朵盛开的白莲,随着舞步,发出“锵、锵、锵、锵”的悦耳之声。谷陇的芦笙会总共举行3天,比赛项目包括斗牛、赛马、唱歌、斗鸡、斗鸟、吹芦笙、跳芦笙舞,还有比较现代化的篮球比赛等。

苗族贾理对芦笙节的叙述很多,比如在“巴郜斗”一章中叙道:Mongd ed gix diot bil(芦笙拿在手),Mongd ed gaot diot xet(饭放在腋窝),Diang gix ghal ghal lib(芦笙嘎呖响),Zuk yax yib lol yil(跳来又跳去舞去又舞来),Diang gix ghol liob lit(芦笙嘎嘞叫),Zuk yix yib lol yil(舞去又舞来)。Gix ghangb mangx ait xid ax mangl hnangd(笙歌悠扬你们为什么不去听)?Nliut mangx ait xid ax mangl zuk(木鼓舞好你们为何不去跳)?Bib naf diang Tongk Dex(我们忙佟斗案),Tongk das dliat Tongk wik(佟死了扔下他的妻子),Bib jef da zuk heid(我们才不去跳舞)。 [1] 苗族贾理在这里描述了苗族人吹芦笙、跳芦笙的隆重场景,是一个人人都参加、个个都参与的传统节日,这里同时还叙述了“佟”由于有案在身,这是不去参加芦笙会的原因。从贾理对芦笙节的叙述中不难看出,芦笙节乃是苗族的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2.苗族贾理对祭尤节的叙述

居住在黔东南的苗族分支即“Dail Yul”(呆尤支),如今仍保持着祭祖的习俗活动,即传统节日祭尤节。祭尤节是流传于黔东南部分苗族村寨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苗语称“Nongx Yul”(音:农尤)。“农”直译为吃,意为祭;“尤”为人名,族名。“Nongx Yul”译为汉语应为“祭尤节”。祭尤节流传在凯里舟溪的青杠、漫洞、新龙和凯里开发区的白午等龙姓苗族村寨,以及丹寨长青的腊尧、扬颂,扬武的干改、干河,排调的孔庆、双尧,龙泉的乌尧,还有兴仁的岩英、乌里、乌佐等苗族寨子。据丹寨苗族学者李天云先生提供的资料,20世纪50年代前,在丹寨境内,上述这些苗族村寨都过祭尤节,涵盖了整个丹寨的中心地区,面积有800多平方千米。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变革尤其是10年“文革”浩劫等方面的原因,有相当部分寨子已经不过祭尤节,现仍继续保持过节的只有长青的腊尧、扬颂两个寨子共100多户苗族人家,时间为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二个牛场天(丑日)。目前,扬颂、腊尧两寨的苗族人家过祭尤节,要准备祭牛,每家每户都提前3~5天备好一坛“苗酒”(只酿不蒸馏的甜米酒)。节日的头一天,要蒸糯米饭打粑粑。过节的当天早上,男主人提着鱼罩下田罩鱼,罩来田中鲤鱼,回家煮熟备用,另到野外摘来枸树叶等所需物品,样样备齐。节日当天早上9点左右,全族人要举行祭祀仪式。祭祀开始,先是打火镰取圣火(即摩擦起火的原始方法,笔者认为这是为了祭祀我们的祖先对火的发明和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鸣铁炮、鸣大号(笔者认为这是不忘我们祖辈战族敌、战洪水猛兽,迁徙来到黔东南寻求好生活的艰辛历程),然后在神龛下安祭桌、摆祭品(于地下摆祭师占卜用的竹片2片、1把祖传砍刀;摆上9个土碗,分别斟上甜辣酒;9张枸树叶、9张青菜叶、9条鲤鱼,3种食品的堆放层顺序为先枸树叶后青菜叶,鲤鱼放上面,摆成9份)。摆好后,即请祭师念诵祭词。约念半个小时,其间要供饮9次酒,散祭品9次,供予9位祖公。每次饮酒前,接碗者先拂几滴于地下,然后才喝。每斟换一次酒,祭师都要念诵一段相应的祭词,并占竹卦于地,竹卦必须是左扑右翻方为愿。念完一段祭词,就要鸣大号、宰祭牛,接着把供品分发给在场人同食。祭师随后又继续念祭词、送先祖。

苗族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贵州丹寨的祭尤节就是其中之一,它是苗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苗族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就是苗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祭尤”是祭祀苗族的人文始祖“告尤”,即“蚩尤公”。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苗族人民社会生产生活的精彩画面。

苗族贾理叙述了祭尤节的由来。在“制鼓祭祖”一章中是这样叙述的:苗族先人去砍树制鼓祭祖,“Dail Dliangx”(音:呆享)、“Dail Nes”(音:呆闹)、“Dail Fangs”(音:呆方)、“Dail Kad”(音:呆卡)等分得树下部和中部,所以他们祭祖的时间为:“Nenxmongl nongx niangx zab(他们苗年祭祖),Nenxmongl nongx hlat xongs(他们七月祭祖)。Dail Yol dot dangl guf(尤人得到梢部),Ait diongx nex mangx zangl(制筒会让枫叶落),Ait niel nex mangx vis(制鼓会使枫叶谢),Nenx dad mongl nongx xib(他过节要吃糍粑),Nenx dad mongl hek ghait(糍粑用木槌捣成),Nenxmongl nongx niangx jex(九月他过节),Nenxmongl nongx hlat juf(十月他过节)。” [2] 因此,尤人十月祭祖。是十月的哪一天祭祖?苗族贾理也讲到了:“Hsaib yenl dex dex wil nongx mol(后天来同我过卯节),Hlat juf lol naswil hek hniut(十月来与我过年),Ax bub dios hnaib xib(不知是何日过)?Hlat juf dios hnaib nangl(十月祭祖是鼠天)。”: [3]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祭尤”活动实际上始于鼠天,祭于牛天。鼠天打糍粑待第二天供祭祖宗后才能吃,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过节必须是鼠天到,“十月祭祖是鼠天”是这样来的。

苗族贾理对苗族节日的叙述很多,涉及到苗年节、春节、“二月二”祭桥节、“三月三”“四月八”、五月端午节、六月吃新节、“七月半”(祭祖节)等等,由于篇幅所限,在这里不一一赘述。


[1] 吴德坤,吴德杰.苗族理辞.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725页.

[2] 吴德坤,吴德杰.苗族理辞.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322-323页.

[3] 吴德坤,吴德杰.苗族理辞.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892-893页.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