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苗族
所属图书:《打开镇远历史文化迷宫之门》 出版日期:2016-03-01文章字数:字

苗族

涌溪苗族居住习俗

涌溪处于阳河流域河谷田坝地带,苗族的住房一般为平房,间或偶有“吊脚楼”,居住在金堡等地苗族的住房,一般为“吊脚楼”或“吊脚半边楼”;平房一般建在地势平坦,地基较宽而又较为干燥的地方,居住在河谷的苗族多建此类平房。平房多为“五柱四瓜”四排三间正房,外带一排稍矮于正房的柱子形成三间正房和一间“偏厦”,民间称为“一矮”或“三高一矮”。“吊脚楼”是苗族以物化方式体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吊脚楼”每排的最外一棵柱子齐二楼楼板下处裁下,成悬在半空状而得名。“吊脚楼”一般为“六柱三瓜”或“五柱四瓜”的四排间或五排“四高一矮”结构,带吞口,最外一柱和第二柱之间空隙为走廊,每排的两棵悬柱间连接宽约尺许坐枋,坐杭上置外伸横梭柱,嵌数十条弯月形木条连接楼枕与坐枋,成靠背状坐椅栏杆,苗族称为“阶息”,俗称“美人靠”,作小憩等用。“吊脚半边楼”与“吊脚楼”的结构大体相同,区别在“吊脚半边楼”多建在坡度较大的斜坡上,就坡面开成上下两级屋基,上级屋基竖较短柱,使前面半间的楼板与后半间的地基平行,形成“半边楼”,因最外一柱悬齐上层屋基处,故有“吊脚半边楼”之称。“吊脚半边楼”一般多为三间正房和一间“偏厦”组成的“三高一矮”或三间房加一间“偏厦”组成。

镇远苗族住居及建筑安排虽无固定模式,但自有一定规律可循。一般正间不分进身,为堂屋;里壁正中设“香火”供水牛角或祖宗灵位,作接待人客等用;两端两间均分前后两进,作“火塘”“卧室”等用。苗族住居中很讲究神坛和祖宗灵位的安排。一般情况下,祖宗灵位安排在堂屋;“务额”“岩妈”等神坛设在“火塘”间;“花树”等设在堂屋进门右侧中柱边。

金堡苗族居住习俗

⊙金堡苗族吊脚楼

金堡苗族多聚族而居,这里的苗寨,一般建于山腰中段,以几十至上百户聚居居多,村内屋前屋后多栽果树(多为李子、桃、杨梅),村边多种枫香、楠木、古柏、水杉、水松、柏果、香樟、酸枣等乔木为篱,村寨的上、下、左、右各留一出口,一般设小门楼护卫;进村道路多以青石板铺就,芦笙场多以黄沙或青石板铺成。房前屋后多种桃、李、杏、樱桃、板栗、梨等果树和楠竹、毛竹、凤尾竹,春来村内桃红李白,繁花点点,木青竹翠;夏至绿树成荫,鸟啼蝉鸣;秋冬每户窗前挂上辣椒、包谷与青松红枫衬映成趣,加上鳞次栉比的吊脚木楼,构成苗族山寨四季景色。涌溪阳河畔的苗族村寨,多建于山顶山腰或河畔溪边处,多以数十户聚居。住房周围多栽桃、李、柚、枣、柑橘、板栗、梨、桑树、水竹、楠竹、洋山竹等。天晴时节,白云深处,炊烟袅袅,村内小道或铺青石、或种青草、或铺黄沙,小道两边多种竹子或报春花等藤本植物,形成拱门。

打开镇远历史文化迷宫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