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毕昌兰 贵州声乐艺术教育的先驱
所属图书:《黔岭星空:贵州老艺术家剪影.第五辑》 出版日期:2016-10-01文章字数:4083字

毕昌兰 贵州声乐艺术教育的先驱

著名抒情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民盟贵州省委员会第四、五、六届常委,贵州省第一、二、三、五、六届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毕昌兰教授是我们最敬重的德高望重的声乐老师。她1941年考入位于重庆青木关的国立音乐院(中央音乐学院前身),1944年回黔从事声乐教育。1950年进入贵阳师范学院艺术科,任声乐讲师,从事专业声乐教育四十余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声乐人才。1985年,她为贵州师范大学恢复艺术专业上下奔波,立下了汗马功劳。退休后她仍坚持教学,九十高龄还为声乐教学献计献策,为贵州声乐教育奉献了一生。

1921年金秋时节,一个乖巧的女孩在贵州桐梓县城一个姓毕的家庭诞生了。小女孩哭声清脆而响亮,又爱笑,十分逗人喜爱,父亲给她取了个名字叫“昌兰”。

后来父亲卸任在贵阳定居,毕昌兰就跟着父母搬到贵阳居住。她聪明伶俐,跟着大人学会了许多歌,有的歌她听别人唱几遍就会唱了。可是不久后病魔就缠上了聪明伶俐的毕昌兰,七岁那年正准备发蒙读书的她突然得了伤寒,高烧几天不退,烧得头发都掉光,差点踏上了黄泉路,幸亏得到一位老中医尽力救治才捡回一条命。病好后父母让她在家调养,直到八九岁了才发蒙读书。她先是在民生路敬禄寺读光懿小学,1936年考上贵州女子师范学校(该校后来并入贵阳师范学院)。进入女子师范学校后,她勤奋好学、思想进步,除完成各科学业外,还经常看一些进步书籍和进步演出。1937年抗战爆发后,受抗战歌曲的鼓舞和激励,她参加到宣传抗战的行列中,在大十字等主要街道搞宣传演出,并上台演讲,有时激动得边演讲边流泪,感动了许多市民。她还敢于与阻碍宣传演出的行为做斗争。有一次国民党贵州省党部和三青团为了阻止演出,派人把演出用的幕布拿走,大家都感觉不太对,但没人敢去问,毕昌兰却有胆量前去找他们理论,险些被抓。

1939年“二四”轰炸后,女子师范学校迁至青岩,毕昌兰在青岩参加了沙驼话剧社的演出,参加了筑光音乐会的演出,演唱了《在太行山上》《游击队之歌》《囚徒歌》等歌曲。她还在花溪演出了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和宣传抗日的哑剧。

在筑光音乐会上,毕昌兰受到常学墉老师(即任虹,后来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同学严金萱(当时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后到延安,先后任上海儿童音乐学会会长,中国儿童音乐学会副会长)的影响,向往《山那边哟,好地方》,想去山那边——重庆。

1941年毕昌兰到了重庆,正值国立音乐院在重庆招生,于是萌生了报考国立音乐院的想法,数百人报考,只收12名学生,毕昌兰决定,大起胆子去闯一闯。主考官是鼎鼎有名的蔡绍序教授和喻宜萱教授,毕昌兰演唱了一首罗宪君教的《苏州河北岸》,被录取了,同时被录取的同班同学有魏启贤、陈洪濂、廖蔚、孙粟、杨琦等,全班大约30人,系主任是黄友葵教授。进校后毕昌兰本来想跟有名的黄友葵先生学习声乐,但黄先生的学生太多,后来被分配到伍正谦教授的门下,上了几节课后,因为不适应伍正谦教授的教学方法,恰巧张权毕业留校任教,试了一下感觉张权的方法很好,后来又投在张权老师门下。当时有人说毕昌兰很怪,教授教她她不要,偏偏要选个助教来教。但毕昌兰从实际出发,就是认定了张权的教学方法适合自己,愿意跟张权学。

受张权的影响,毕昌兰的发声方法,对歌曲的分析、理解,对声音的处理,都跟张权很相似。当时在音乐院,甚至在重庆,毕昌兰已经小有名气。

1944年日军轰炸独山,制造了黔南事变,抗战形势更加紧张。毕昌兰身在他乡,思念故里,她毅然离开母校回到了久别的贵阳。当时贵州省艺术馆音乐部的于世沆、肖家驹、郭可诹知道后,安排毕昌兰在艺术馆举办了音乐会,演出非常成功。第二天《贵州日报》发表了评论文章,题为《毕昌兰——金嗓子》,于是毕昌兰就有了“贵州金嗓子”的美称,又有“小张权”的美称,之后又受于世沆、肖家驹的邀请,到省艺术馆的业余艺术训练班任专职声乐教师,开始了专业声乐教学工作。

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解放军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开进了贵阳城,人民群众欢天喜地,毕昌兰在群众队伍中迎接解放军进城。

1950年文教接管部决定在贵阳师范学院增设艺术专业。潘名挥同志从遵义调到贵阳,负责筹建贵阳师范学院艺术科。潘名挥找到毕昌兰,商量筹建艺术科的事,毕昌兰很乐意地联络了省艺术馆主办业余艺术训练班的于世沆和王良华、江鉴、方政、柴祖荫、刘新文等老师,又联系了熟知美术教学事务的姜恕恭先生,积极准备教学设施、教材、资料,拟定教学计划,在以原艺术馆业余艺术训练班的简陋设备为基础的条件下,于1950年5月开设了一个三年制的专科班,这一届学生音乐、美术专业各30名,其中有一部分是当年艺术馆艺术训练班的学员和合唱团员、乐队成员。后来毕昌兰和潘名挥又找了文教接管部的黄颖处长和申云甫同志,提出加强艺术科的力量,要求将朱石林从毕节师范学院调到贵阳师范学院工作。后来接管部同意了调朱石林的请求。

师院艺术科开学后,毕昌兰全身心投入声乐教学,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我省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歌唱家宋树秀,优秀教师陈佛秀、聂存光都出自毕昌兰的门下。1956年师院艺术科整体并入贵州民族学院(1959年又并入贵州大学),并从专科升为本科,教师队伍扩大了,力量增强了,毕昌兰除教学外还担任了声乐教研组组长的职务,协调安排艺术系的声乐教学。为了提高演唱和教学水平,毕昌兰又到天津中央音乐学院喻宜萱教授门下进修。她在中央音乐学院除了进修声乐,还经常听苏联专家讲课,同时还学习民族、民间音乐,如评剧、河南梆子、豫剧等,对常香玉的讲课和演唱方法印象特别深。

1957年春天,毕昌兰与于世沆教授一道在北京出席了全国声乐教学会议,在大会上作了关于声乐民族化的发言,在全国影响很大。周恩来总理接见了会议代表,还出席了晚会,在晚会上讲话,号召大家要建立起我们民族自己的声乐学派。毕昌兰深受鼓舞,铭记在心。

之后毕昌兰坚持走声乐民族化的道路,在教学中融合了西洋的和民族的演唱方法,培养了许多有演唱特色的学生,如朱薇丽(副研究员)、杭萍(副教授)、范国璋(教授)等等。1960年朱薇丽毕业时,报考了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歌剧系,一曲《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震惊了中央音乐学院赴黔招生小组的考官。她的音色之好、声音之甜、音乐处理之恰当、感情之丰富,让考官们个个叫好。中央音乐学院一位著名音乐家还亲自向毕昌兰表示祝贺,一心要将朱薇丽录取带走,后来由于其他原因未能实现。毕昌兰的另一位学生杭萍的民族唱法很有特色,1961年毕业分配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歌舞团任独唱演员。她的演唱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被大家誉为“黔东南的郭兰英”。1965年在“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贵州推出了许多相关的歌曲作品,其中《农业学大寨》《你在侗寨莫问路》《公社的山公社的水》都是由杭萍演唱,并由省广播电台录音播出。一时间,贵州城乡到处都飘荡着杭萍的歌声。于是杭萍又有了“贵州的郭兰英”的美称。改革开放后,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在广州办起了郭兰英音乐学校,特别聘请杭萍到校任教,并把最好的学生、最好的钢琴、最好的教室、最好的宿舍分配给杭萍。杭萍在凯里学院任教期间,她的学生白芬于1986年参加了全国专业民族唱法歌手大赛,荣获全国第二名,她的得分仅比第一名(金铁霖的学生)低0.002分。毕昌兰的学生范国璋,演唱、教学都很优秀,在贵州省歌舞团时担任独唱,在广西艺术学院教课,被破格晋升为声乐教授。贵州师范大学艺术系恢复后,毕昌兰虽已退休,但仍坚持教学,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梁亚西教授、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的陈娟教授等一批年轻专家都出自毕昌兰的门下,毕业后成为一、二级歌唱演员,学生不计其数。

贵阳师范学院自从1956年将艺术科并入贵州民族学院后,艺术专业一直空缺,音乐、美术教师的培养受到影响,这对教育事业极为不利。毕昌兰利用一切外出机会到各地考察,了解到当时贵州各地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普遍缺乏,很多学校音乐、美术课都没法开。热爱师范艺术教育的毕昌兰一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始终认为师范学院艺术专业不能空缺。于是在1984年贵州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毕昌兰作为人大代表在会议中提出了“恢复贵阳师范学院艺术专业”的提案。这一提案得到了大会代表的认可。但会后,提案的落实久久不见进展。毕昌兰多次向省有关部门咨询了解提案落实的情况,相关的同志说提案正在办理中,有些事要省领导表态……毕昌兰真想亲自找省领导反映一些情况。但又有人说想见省领导难得很。确实,省领导为全省人民操劳,为全省的各项工作忙上忙下、东奔西跑,要见省领导确实很难。但毕昌兰生来就有倔强的性格,她认为要办的事就一定要尽力去办,后来她想了个办法终于见到了省委书记池必卿,并向他汇报了恢复师范学院艺术专业的想法,池书记同意了,并责成苗春亭书记具体办理。这样,贵阳师范学院恢复艺术专业的提案总算得到了落实。后来又为开设“专科”还是“本科”的问题产生了分歧,毕昌兰又多方做工作,细心分析解答,最后才确定开办本科,定为“艺术系”。

批文下达后,毕昌兰从贵州艺术专科学校调到师范学院主持艺术系恢复招生的工作。她组织领导一班人办理恢复招生的相关手续,从全省乃至全国招聘、引进一批资深的教职人员,其中有常少文、邵智贤、陈雪筠、邓祖纯、杨明川、朱显碧、谢彦如、陈灵芝、邓光华、陈宁康、绕湘平、丁健生、徐惠健、龙成侃等等。专业老师不够,又聘请著名的专家教授宋树秀、杜玺、沈健坤、吴吉荣、刘丽玲、桑叶湘等为艺术系出力。1985年,艺术系开始了繁忙的招生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贵阳师范学院艺术系终于在1985年开学了。

艺术系恢复、开课后毕昌兰毅然向领导提出了退休申请,不再担任领导职务。

毕昌兰退休后仍为艺术系出力,教导培养了一批批声乐弟子。现今她已95岁高龄,身体健康,口齿清楚,能说能唱(牙齿一颗都没掉),每天坚持看书一小时。

毕昌兰教授是贵州声乐界的元老,是贵州声乐界的财富,是贵州声乐教育的先驱,是贵州师范艺术教育的功臣,是我们的楷模,祝她青春常在,功名常存。

黔岭星空:贵州老艺术家剪影.第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