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芦笙制作
所属图书:《龙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篇》 出版日期:2017-12-01文章字数:888字

芦笙制作

苗族芦笙制作以木头为吹嘴和气斗,以竹管为音管,以铜片为音簧片。苗族芦笙工匠一般都是农闲时间制作芦笙,一般都是用户上门订制,很少拿到市场销售。苗族芦笙是苗族古调吹奏的乐器。它的音阶是以古调为根据,分为“宫、商、角、徵、羽”(即1、2、3、5、6五个音阶),没有4、7这两个半音。它是5音6调,羽(6)音分为高低音。6个音管中短管为(6)低音,长管为羽(6.)中音。芦笙的长短以短管的尺度确定,最短的3拳半(约35厘米),最长的6拳半(约65厘米),长管无论多长都必须在短管的2倍处开一定音口。用苦竹将竹节全部打通,在气斗部位开一小口,根据音质、音色需要装上簧片,在竹管中部恰当的位置开一调孔,按照规律插入气斗,簧片装入气斗内,对插入口进行密封。

葫芦(吹嘴和气斗)制作:用长1.5~2尺,直径4寸的杉木先削成长方体,再将一端削为圆台体,尖端装一竹管作为吹嘴(葫芦嘴),方头就是葫芦(气斗)。将整块毛坯料从中破为两半,分别挖掏出内膛,在气斗上按照一定角度钻两排管孔,每排3个插音管。待装入笙管后再用胶黏合,外部用树皮(构皮树)箍5~7圈而成。也有的直接从葫芦底部将其镂空,在底部塞一木塞,用胶或生漆密封,外用树皮箍5~7圈。葫芦做好后插入音管密封,在芦笙外部涂桐油,使木纹清晰,外表美观;一把芦笙就制作成功了。

(注: 苗族芦笙)

(注: 苗族芦笙)

(注: 潘祖武师傅在镂芦笙葫芦)

(注: 潘祖武在演奏他制作的芦笙)

苗族芦笙制作,龙里县首推麻芝乡大新、光坡潘氏芦笙制作为最。潘氏芦笙制作工艺一直是祖传工艺,传到潘鸿仪(1907~1971年)一代,由于民国时期他曾任龙里县龙某区区长,思想比较开放,农闲授徒,当时一共有10多个苗族青年一起向其学艺,但是只有其二儿子潘祖武(1943年生)一人学成。其制作的芦笙除销往县内多数苗族村寨及周边县市苗族村寨以外,还远销安顺等地区。

摆哈芦笙分为公母各一只,两只成为一对,必须公母两只同时制作,配成一对。公的一只声音粗洪,母的一只声音尖细,吹奏时一唱一和。每对价值在1000元左右。

同时还有龙里县羊场镇摆哈村民组村民潘应周一家世代制作芦笙。潘氏芦笙销往龙里周边县、市的部分苗族村寨。

龙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