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印苗”刺绣
所属图书:《龙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篇》 出版日期:2017-12-01文章字数:1071字

“印苗”刺绣

“印苗”是苗族大家族中的一个支系。“印苗”刺绣是这一支系区别于其他苗族支系的主要标志。传说这支苗族同胞在古老的民族争斗中战败,在逃亡的途中,其首领将代表本部落权力的大印交给族中的一名女首领,自己在掩护族人逃亡时牺牲。族人逃散在各地深山隐居。这个女首领为了联系族人,就把代表权力的大印图案用丝线绣在一块布料上,缝在自己的上衣后背,穿在身上公开而又神秘地联系上了自己的族人。后来“印苗”妇女都在自己的服饰上加一方背印饰品作为“印苗”的象征。“印苗”的服装又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的刺绣方法比较复杂,是以黄红线为主,其他花线为辅绣成,专用在节日和庆典时穿戴;而便装的刺绣方法则比较简单,用白线在一块黑布上刺绣而成,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穿用。“印苗”刺绣历来都是母传女,婆教媳,或者妇女之间相互切磋,从不外传。产品都是自产自用,从不出售或者向外购买。

“印苗”刺绣是十分精细的手工艺品。它用五色丝线在直纹布料上刺绣,不用描图样,直接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相间刺绣,刺绣时数布料的线纱间距,在不同的纱数雕刺,所以“印苗”称之为雕花,是一项技艺十分高超、工序十分冗繁的工作。“印苗”刺绣的显著特征是所有花样板块都是田字格构架,方框为边,正中绣大小不同的十字形花样,在其他空闲位置插入各种花纹,形成田字格图案。

(注: “印苗”刺绣背印)

“印苗”刺绣历史悠久,但制作和使用仅限于本民族,十分封闭。改革开放以后,思想开放、善于经营的年轻“印苗”妇女王万菊(中专文化,生于1972年,贵阳市乌当区下坝乡人),1990年10月嫁到龙里县哪嗙乡石板滩村高寨以后,为贫困的“印苗”家族寻求发展致富的路子,于是带领妇女手工刺绣进行出售。她第一个打破“印苗”的传统观念,把自制自用的“印苗”刺绣首次推向市场成为商品。开始只做一些小服饰,几元、十几元,最多几十元一件,在贵阳、洗马一带赶场天销售,后来逐渐发展为做整套服装出售,高到十几万元一件,远销港澳,为龙里县哪嗙乡的“印苗”家族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注: “印苗”服装)

王万菊还在农闲时组织青少年儿童学习“印苗”歌舞,挖掘整理出苗族舞蹈《金钱棍舞》《纺麻织布舞》《打猎舞》《打粑舞》《蜡染刺绣舞》《水桶舞》《斗笠舞》《丰收舞》等30多个自创舞蹈、16首苗歌。参加各级歌舞比赛28次,22次获不同等次奖项。2002年7月获黔南自治州民族歌舞调演二等奖,2004年获黔南自治州好花红艺术节歌舞表演二等奖、三等奖,2005~2008年获多彩贵州黔南赛区原生态歌舞二、三等奖,2006年10月获多彩贵州总决赛原生态舞蹈铜鼓奖。

(注: “印苗”服装)

(注: “印苗”服装)

龙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