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布依族婚俗
所属图书:《龙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篇》 出版日期:2017-12-01文章字数:5214字

布依族婚俗

历史上,布依族曾自称“濮越”或“濮夷”,汉字记音写作“布夷”“布依”“布越依”等。布依族的自称透露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信息,即布依族与古越人、濮人有渊源关系。“夷族”曾是布依族族名确定以前的普遍称谓。1953年,人民政府征求本民族意愿并经国务院批准,统一命名为布依族。

布依族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喜欢糯食。茶是布依族的主要饮料,每逢客人到家,首先装烟倒茶。布依族人民非常热情好客,重情义,讲信用。布依族大多依山傍水而居,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多数村寨由一个或几个姓氏组成,杂姓的村寨不多,小的寨子十几户,大的几十户到上百户,单家独户的很少。布依族喜欢住楼房,房子一般为两层,楼下住人,楼上存放粮食、杂物等,另建有厢房,楼下饲养牲畜;也有三层楼的,底层饲养牲畜,二楼住人,三楼堆放粮食,房子大多是杆栏式建筑。

龙里布依族主要分布在湾寨、羊场、哪嗙、三元、醒狮、龙山、麻芝、谷龙、洗马等地。

布依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因此,在布依族社会中,还保留着富有民族特色、积极健康的节日、风俗、习惯。尤其是其婚姻的缔结,更是别具情趣。

在历史上布依族提倡“男女自婚”。布依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欢借助年庆节俗、赶集和集体聚会的时机,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谈天说笑和唱歌对调,倾诉或表达彼此的感情。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必须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则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绍。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达情感,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定终身了。在封建婚姻制度的影响下,布依族的自由婚姻逐步演变为父母包办婚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布依族男女青年只有“谈情说爱”的自由,但没有婚姻的自主权,要依“父母之命”“婚约之言”而定。有的女子幼年就被父母许配与人。因为“姑表亲”“姨妈亲”等近亲婚配较普遍,所以“背带亲”的现象普遍存在。但在“亲上加亲”的关系上,辈分要求严格,不许错乱。同姓或亲戚中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违者必受非议和疏远,但少数同姓不同宗亦可通婚。许多父母对儿女的亲事常以“八字”是否相属或相克作为重要抉择标准,也有从财礼多寡或门户相当出发。在这样的婚姻背景下许多彼此相爱的情侣都难成眷属,因此造成一些悲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的变迁,今天的布依族婚俗又回归到“玩表择偶,木叶传情”的自由恋爱。玩表是布依青年男女通过唱歌形式结识恋人、表达爱意的群体社交活动,通常依附于赶场和节庆活动,在这些场合中互相对歌,吹木叶,倾诉衷肠,互表爱慕。男女青年通过自由恋爱,或经人介绍自己选择,或通过玩表来选择对象,多数父母都不再干涉。

无论在什么婚姻制度下,一般要经过玩表、提亲、认亲、认八字、结婚几个步骤的布依族婚俗都没有改变。

玩表

玩表即恋爱之意,青年男女玩表的主要方式是唱歌,通过唱歌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建立感情,进而选择情投意合的伴侣。这样的歌就叫“情歌”,有些地区叫“问由”。“问”即歌的意思,“由”是情人的意思。玩表歌有初识、试探、赞美、相恋、起誓等。

布依族青年男女到了十六七岁,就已经知道收拾打扮并学会了初次见面的山歌,学会了吹口哨、吹木叶,开始懂得与异性接触、交谊。他们相识之初,一般都要选择环境幽静的地方约会,如在大树下、草坪上、路边、河边等地方,男女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各为一方,相距一定距离互相观察,小伙子一旦中意了某个姑娘,先是吹口哨或吹木叶留住对方。姑娘们停步或原地坐下后,小伙子立即唱山歌来试探女方。若女方有意,就还歌,互相对答。反之,姑娘们窃窃而笑,又继续赶路,小伙子也不必再唱。但有的小伙子因留恋,也多次唱歌挽留,有的姑娘被小伙子诚心打动,会改变主意,并还歌对答。

男女初次会面,就唱《初识》歌,如“初来唱歌脸皮薄,好比拉牛下陡坡,心跳就像雷打鼓,脸上犹如火烧坡”。双方认识后,就互相探明对方的情况,即唱《试探》歌:“出门看见映山红,花多叶少开得浓,心想伸手摘一朵,不知妹心同不同?”互相摸底后,双方情投意合,就从心底发出赞美对方的《赞美》歌:“远远望表笑笑来,眉毛弯弯两边排。表家爹娘会打扮,打扮老表像英台。”经过互相赞美,双方的感情又深了一层,都沉浸在甜蜜的恋爱之中,就唱起《相恋》歌:“我在灯下纺棉线,棉线断了心里烦。只怪楼下木叶声,木叶声声把我唤。”为巩固忠贞的爱情,双方立下了金玉誓言,就唱《起誓》歌:“生不丢来死不丢,要等蚂蟥生骨头;要等石板生冻菌,冷饭发芽我才丢。”

提亲

男家选定符合条件的姑娘后,就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最初几次只向女方父母做介绍。女方父母明白来意后,经过协商,并征求女儿的意见,若认为可以,就打听男方及家庭情况。若对男方家条件不满意就会婉言谢绝说:“我家姑娘还小,不懂事,待长大一点再说吧!”若觉得满意,也不马上表态,要经过一段时间,并征得家族、亲友的同意后,才放话给媒人,媒人才带着男方家的一封点心,正式到女方家说亲。亲事说定后,男方家就请媒人与女方约定时间去订婚(一般在农闲时,大多数是正月间)。男方请主要的家族、亲友作陪,和媒人携带礼物到女方家订婚(吃认亲酒)。女方家同样请主要的家族、亲友和要好的邻居作陪。

认亲

认亲,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协商,选好日子去认亲,又叫吃“开口饭”。男方家送礼菜(猪肉)一方、公鸡一只、喜烛一对,送女方家族每家一瓶酒和一份糖果或点心。新女婿在媒人和亲朋好友的陪同下(一般是8~12人)去女方家认亲。

到女方家认亲的礼品,由媒人点过后当女方家族交给女方家,完毕敬供祖宗,新女婿在供桌前行跪拜礼,开口喊爹妈。然后鸣炮开席。女方家置酒席招待,并请家族中老人、伯、叔等作陪。家族中凡接受认亲礼物的,都要轮流设酒席招待。临行时,女方姐妹将自绣的花腰带、鞋垫等送给未来的姐(妹)夫作纪念。

要八字

到了该结婚的年龄,男方家请媒人去协商结婚事宜,女方家同意后双方议定彩礼。彩礼的数额,特别讲究“六”字或“双”数,据说是取“六”即禄的谐音,以表示婚后双双有禄必有福之意。男方家筹备彩礼,择定“吉日”到女方家要“八字”,吃“彩礼酒”(也称开红酒)。去时,由男方邀请家族亲友若干人,女婿随同,携带彩礼钱,礼信有烟花两桶、爆竹两团、蜡烛一对、香三炷,钱纸一帖、两只鸡、两只鸭、猪后腿一只、两支墨笔、一定墨、装八字的匣子、烟酒和新娘的一套衣服、鞋等。给女家的红包有奶母钱、抱孙钱、脚步钱、关伞钱、穿衣钱、针线钱、月老钱等,到主家由媒人将彩礼和礼品交给主家的迎宾官,烧香、点烛、杀鸡祭祖,女婿参拜女方家祖宗、父母和家族长辈、亲友后鸣炮开席。由女方家请先生在“鸾书”上填写女儿的生辰“八字”。填好后,暂放在女方家神龛上,并把小礼钱分给应收受人。这天,有的女方家杀猪大宴宾客,而且留一只猪腿和一只鸡腿,给女婿做“杂包”带回家。第二天酒席间,男方家来的客人唱歌贺主家,唱夸房歌、夸席歌,主人对谦虚歌,唱毕开席。到晚上,女方家寨子和来贺亲的老、中、青年前来对歌,通宵达旦。第三天,两边亲家坐在堂屋中,先由男方客人唱讨八字歌,之后主人还八字歌,先生从神龛上取下“鸾书”恭贺,然后将八字交给女家,女家还准备一幡背带以供将来背子孙回家。次日早餐后,女家才把“鸾书”和猪腿、鸡腿发给女婿和随行者带回。当天男方家即把带回的猪腿、鸡腿用来招待媒人、随行者和家族,称吃“杂包”,以示酬谢。

结婚

吃了“彩礼酒”后,男方家就择定“吉日”举办婚礼,一般在当年或来年秋后。结婚时,新郎不迎亲,只请押礼先生和两队12~13岁的童男童女去接亲。随行的有一帮男女青年,人数多少根据女家嫁妆多少而定,至少是12人。

接亲的男青年各提一盏灯笼,女青年各带一把伞和两包用红纸封好的梳妆钱和打伞钱。到女方家寨前时,寨上的男女青年都来拦路唱歌,不唱不放行,一直拦到女方家门前。女方家出来迎接进屋,敬烟倒茶后,设宴席招待,并请送亲人作陪。送亲一般为8~12人,男女各半,俱为双数。多在20~30人以上,都是新娘的兄弟姐妹或亲朋好友。宴席后,接亲人把梳妆、打伞钱交给女方家父母,由女方家父母请人为新娘梳妆打扮和料理新娘出阁,她们应是寨子中德高望重、儿女双全、家庭和睦、生辰八字与新娘相容的老妇人。

新娘出阁时,堂屋中央点一盏红灯,接亲的男女分别提灯笼、打伞在院坝等候。老妇人拿把伞,带新娘到堂屋,说些吉利话后,打伞送新娘出大门,送亲人随后。一般都是步行,富裕之家用花轿迎亲,只抬新娘,余均步行。新娘离开娘家时间一般为子丑两个时辰,即半夜12点至3点,因为这时交第二天日子,路上未被四眼人踩过,路干净。男方家迎亲一般在早晨,路远的可往后推,但须在当天上午“进亲”。若到男家还早,就借住村里的空房休息,若遇寒冷天气,男家准备好柴火取暖,等待吉时“进亲”。

“进亲”时,男家请两个儿女双全命好的妇女扶新娘进朝门、堂屋,跨过火盆,跪拜天地祖宗,再入洞房。新娘入夫家之际,新郎一家老小得回避。相传这样可以趋吉避凶,以后大家能和睦相处。

午饭后,主人要请人唱歌问亲家要钥匙开柜子,“喜盈盈来喜盈盈,主家请我开柜平,左手开出男孩子,右手开来发子孙”。送亲者(通常是新娘的兄弟)将箱、柜钥匙交给男家父母,接着举行“开柜仪式”,堂屋地上铺席子,由迎接新娘“进亲”的妇女来开。开柜时,口中念吉祥之词,并把柜子里的被子、蚊帐、床单等,连同核桃、板栗、花生、葵花等抛出来。围观的男女老少争着去抢“喜果”,滚做一堆。这时开柜的妇女抛出一床棉被将人堆盖住,便大声呼喊:“你家娃娃好多啊!多得像小米穗!多得像高粱穗……”逗得满堂大笑,(称“打被窝”)。开柜仪式完毕,老妇人把被子、床单、枕头等嫁妆摆放手柜子等家具上,新娘母亲将部分嫁妆分给吃糖茶的亲戚,分到嫁妆的都要打发新娘礼钱。晚上新娘不与新郎同宿,由送亲姐妹陪伴过夜。晚间男女青年都来围坐,对歌通宵达旦。

斟糖茶(用姜糖熬制),邀请男方家的亲戚如舅父母、姑父母、姨父母等和老亲戚等长辈到堂屋中吃糖茶,由男方的长辈引领新娘认识亲戚并敬糖茶,长辈喝了糖茶后说四句:“一个盘子圆由圆,姜糖香茶摆中间,今天喝了糖茶后,夫妻相爱到百年。”祝福新婚夫妇幸福美满、早得贵子。

下午大摆宴席,安酒席时,送亲的人被安排为两桌,只有板凳没有桌子,送亲的人则唱“安桌歌”:“主家桌子亮堂堂,安桌老表在哪方?安桌老表在哪里?请将桌子安中央。一张桌子四角方,满酒脍肉摆中央。安桌老表在哪里?请将辣盐摆上方。”送亲客(坐堂屋)席上的碗筷、酒壶均封着红纸条。进餐前,送亲客要唱碗筷、酒壶、赞酒席、赞房屋等礼节歌,主人还唱谦虚歌,歌毕开席。晚饭,新郎新娘要给来贺喜的客人敬酒:“您老人家一直为我们操心,请喝一杯落心酒。”客人喝下酒说:“祝一对新人幸福美满,早生贵子;今年吃喜酒,明年吃汤圆。”酒席结束后,晚上堂屋中央摆长席,升起几堆火,青年人要唱“盘歌”,中年人要唱“亲家歌”。唱到半夜,主人家要煮夜宵来吃,大家则又要唱“夜宵歌”:“慢慢吃来慢慢连,大家一齐到花园。一来感谢主人家,二来感谢帮忙客。自从吃了夜宵后,主家发财万万年。三来感谢众乡亲,带回情意我乡传。”

第三天早饭后新娘回娘家,送亲客要在主家堂屋唱感谢、告别主人之歌,歌毕,新娘先走,送亲客则被村里男女青年拦路唱歌,不唱不放行,一直拦到村外才放走。

布依族的婚礼为三天,第一天进亲,第二天正席,第三天发脚(打发送亲回家)。

婚后,新娘不住夫家,而在娘家长住(俗称“不坐家”)。结婚年龄大的两三年,小的七八年。其原因:一是由于早婚,女方年纪小,不能胜任繁重的家务劳动;二是婚姻系父母包办,互相了解不多,应有一个逐步建立感情的过程;三是女儿认为回报父母养育之恩,不宜过早离开父母,一般到十七八岁,虽不常住夫家,但夫家劳力少或有婚丧等事,男方本人或姐妹、母亲去接,到夫家住一段时间,往后只要夫家有事,不接也主动去了。

布依族婚后生第一个孩子,男孩要一只公鸡,女孩要一只母鸡和一瓶酒向外婆家报喜,外婆家会拿一只公鸡或母鸡陪报喜的鸡回来,第三天请喜三酒,外婆家送来背带、襁褓、衣物、糯米、鸡蛋。之后,亲友先后送来糯米、衣物、鸡蛋。孩子满月即请满月酒,并请阴阳先生为孩子开“八字”,取名字。生第二个孩子不论男女一切从简。布依族丧偶者女可以再婚,但必须征得原夫家属同意。结婚时一般不再举行隆重婚礼,只备简单酒席招待亲友,免除各种繁琐的礼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布依族富裕人家也有纳妾的,除个别外,多为传宗接代。纳妾一般不再举行婚礼,妻妾称呼一致,所生孩子有同等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新《婚姻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宣传、贯彻,男女青年逐渐有了婚姻自主权。在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后,即可到当地人民政府登记。商定结婚日期,烦琐的礼仪也有所简化。纳妾已经禁止。由于文化科学传播,近亲婚配已大大减少,早婚习惯得到了改变。

龙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