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布依族“各桩”——砍典例
所属图书:《龙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篇》 出版日期:2017-12-01文章字数:2738字

布依族“各桩”——砍典例

在龙里县湾滩河镇翠微村方圆数十里的布依族聚居地区流传着“各桩”习俗。“各桩”是布依族独具特色的丧葬习俗,是布依族丧事中一件隆重的仪式。“各桩”是布依语,汉语称为“砍牛经(砍典例)”。“各桩”仪式一般在村旁或寨脚的砍牛场地举行,场地大的一二亩,小的一亩左右。每个布依族村寨都有一个砍牛场,在寨子门前,和寨上的坐向一致,是祖辈传下来的专用地,不得冒犯,不作他用。“各桩”用的牛由丧家自备,要四角四线、六牙(六年)以上的牛。仪式举行前,由丧家在场中央竖起一根碗口大的木桩,木桩的长度按死者的年龄来定,六十岁以上的七尺,七十岁以上的八尺,八十岁以上的九尺,栽桩的人要选择五官端正、文武双全、家庭和睦的人。之后,女婿将牛拴在“牛桩”底部,“摩公”扛着砍牛刀坐在凳子上,刀柄系着谷穗和彩带,两个着盛装的婆媳和两个帮打伞的外族妇女站在“摩公”的右边,叫站牛桩(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忌“站牛桩”)。两婆媳必须分别为死者的同辈和晚辈,分别并立在两把伞下,伞的周围挂满各种手工挑绣方幅和锦带。从各处来看热闹的人不仅看丧家“砍牛”,同时也观赏“站牛桩”妇女的衣着。“摩公”会嘱咐婆媳俩注意自己的穿戴。届时,死者家族用血豆腐、盐豆腐、腊肉、香肠等,各做一桌酒席,送到砍牛场,给“站牛桩”的婆媳俩招待亲友和前来观看者做午餐。同时死者的儿女拿糯米饭跪下喂牛,长子长媳、次子次媳依次来喂,并喊:“爹(妈)吃饭。”边喂边说:“我爹(妈)吃不得啦!我爹(妈)吃不得啦!”有三辈人的,要长孙骑在牛背上打着牛走几转,同时喊“哦,我公去啦!去啦!”在“摩公”念咒时,“站牛桩”的婆媳俩暗暗松开裙带。当“摩公”念到一个段落时,婆媳俩拔腿就跑,并拉散裙带活结,扔下部分笨重衣裙,让自己的兄弟收拾,使劲朝回家的方向跑,据说谁跑得快谁就得气力。“摩公”念完咒语之后,由死者女婿执刀,女婿多的要请大女婿执刀,先跪拜天地和四方亲友,然后试砍第一、第二刀,第三刀要求将牛砍死,但不能将牛颈全部砍断,要留皮子连着,不然观看的人就耻笑女婿不懂规矩。牛倒后要靠着桩,不能四脚朝天。砍肉时摩公念到哪里,执事者就割哪里的肉来分,直系内亲不能吃。牛肉砍一小块祭奠死者,其他的砍成小块分给家族和内亲熏干保存。

这一古老的风俗,流露出这个历史悠久的农耕民族,对耕牛的爱护和依赖,对劳动的赞美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砍牛”习俗体现了布依人的勤劳、善良、勇敢、忠孝和仁义。

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该习俗流传于龙里县南部湾滩河镇,距县城53公里。东邻贵定县云雾镇,南毗惠水县岗度镇,西接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北连本县龙山镇。

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布依族共有287万余人。贵州布依族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绝大多数。布依族过去只有语言,没有文字。1956年,国家为布依族人民创造了文字。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没有方言差别,只有土语之分,翠微村属黔中第二土语区。翠微村辖5个自然村寨,其中藕寨、杉木寨是布依族聚居的大寨子。藕寨有146多户罗姓布依族,全村总人口2311人,布依族人口1000余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0%以上。村寨依山傍水,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布依族精通汉语,生产生活交流通用布依语,节庆时唱布依歌。1957年,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确定把藕寨布依话作为布依语标准音点,并在藕寨进行布依文试点教学。1982年秋,又在邻村金批村的大方寨、杨家院等五个村寨开设扫盲班,村民们踊跃参加学习。当时,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司长来视察,全体师生深受教育。1987年,美国一名研究民族学的博士及贵州省民委领导到藕寨进行民族文化调查。1995年9月,藕寨顺利通过了国家民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布依文的论证验收。湾滩河镇有鱼米之乡美称,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浓郁,各族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各民族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2011年走马村创建了孔雀布依风情园,成为黔南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13年翠微村成为州级民族团结示范村,2014年翠微村藕寨申报获批为省级布依汉双语和谐环境建设示范点,如今,翠微村已成为一个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团结,双语和谐的民族风情村。

分布区域

布依族“各桩”习俗流传于黔南自治州龙里县、贵定县、惠水县等布依族地区,以龙里县南部的湾滩河片区的布依族村寨(藕寨、摆兰、孔雀寨、杉木寨、大方寨等布依族集居的大寨子)最为盛行,规模也相当大。

历史渊源

古时布依族老人过世,人们都争着去分老人的肉吃。有个叫迪云的后生常在山上放牛,目睹母牛下崽的痛苦,也看到牛崽吃母牛的奶长大。他受到启发,很孝顺父母,别人拿父母的肉给他,他不吃,拿回家炕干放起来。后来,他父母得了重病,他担心父母死了被人们分肉吃,他就上山砍了棵大杉树,按父亲的高矮裁成节抬回家,破开木头做成猪槽样子的大木槽,父亲死后,他悄悄把父亲尸体装进木槽里盖起来,大家不由分说要分迪云父亲的肉吃,迪云说服了众人,杀牛代替父亲的肉分给众人吃。并把之前各家分给他的老人肉还给各家,叫各家拿去埋,大家深受感动,赞同他的主张。他还劝大家,内亲的不能吃,吃了如同吃父母的肉一样。据说此事感动上天,当天天降大雨。此后,布依族老人过世都要砍牛。

湾滩河镇一带的《砍牛经》,以汉字的音意为基础,也有加偏旁部首来记录布依语的,全书2万多字,其内容除超度死者“上天”之外,还记述了“砍牛”的来历。

主要特征

◆ 项目所在地均为布依族聚居的村寨。

◆ 老人过世举行的丧葬活动。

◆ 砍牛过程用布依语讲述。

◆ 家族参与,寨邻观看。

◆ 充分体现布依族的忠孝、仁义等美德。

◆ 砍牛过程充满亲情。

◆ 有布依族祖先创造的完整的文本,代代相传。

重要价值

◆ 布依族“各桩”习俗用布依语叙述了砍牛的来历、经过,体现了布依族的勤劳、善良、勇敢、忠孝、仁义等各种美德。

◆ 砍牛的过程中,布依族五彩缤纷的衣裙和各种手工挑绣方幅和锦带,展现了布依人的艺术审美和妇女们高超的艺术水平和创造才能。

◆ “各桩”习俗是民族文化的展现,对弘扬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研究布依族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增进族中寨邻的和睦团结,对传承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存续状况

过去,布依族有老人过世,在出殡之日,都要举行“各桩”仪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举行“各桩”仪式多数是象征性的。近年来连象征性仪式也减少了,许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这一习俗。又由于宰杀耕牛,影响生产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都只举行仪式而不再砍牛了。“各桩”这一习俗正面临逐渐消亡的危机。因此,该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已经传承九代。主要传承人罗泽长(86岁)、罗福贵(51岁),传承群体龙里县湾滩河镇翠微村藕寨、杉木寨,岱林村的摆兰等布依族聚居村寨。

龙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