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扶贫要动真感情
所属图书:《九州心语》 出版日期:2013-10-01文章字数:5240字

扶贫要动真感情

整整二十年,倾情帮扶一个苗族村寨,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二十年前的那一份承诺。在承担着繁重领导工作的同时,心中常常想着那个村的贫困群众,每年至少到这个村一次,了解群众疾苦,给他们出主意,想办法,给他们鼓劲,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杨序顺同志真情帮扶关岭自治县小坝村的故事确实很感人。()

部门帮村扶贫责任制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在我省推行,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但这项工作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曾两次随同两个单位到其联系村开展扶贫工作,两个单位都是领导带队,中层干部全部参加,大小车辆七八辆,车身上贴着“向××村贫困群众献爱心”之类的大幅标语,车上装载着干部职工捐献的衣物及淘汰不用的办公桌椅等。到村以后,扶贫人员都受到热情款待,村里杀鸡宰羊,酒足饭饱之后,在村小学举行捐赠仪式,组织活动的办公室主任要求受邀随行的报社记者和电视台记者,报上的文章要发头版,电视新闻要送省台播出。这两个单位开展的这项活动都惊人相似,所不同的是一个单位活动结束后是顺路到风景区游山玩水,另一个单位是到村里的鱼塘钓鱼。

这种形式主义的“帮村扶贫”与杨序顺同志二十年来对小坝村的帮扶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有没有真感情。“我年年来看,你的房子就是没有变化,我的心里焦啊,你们家里有劳动力,一定要努力,多想办法快致富。”如果没有真感情,能说出这样感人的话么?那些对贫困群众没有真感情,帮村扶贫搞形式主义的领导看了杨序顺同志二十年来关心帮扶小坝村的故事应该感到脸红。

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贵州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虽然西部大开发10年,我省农村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890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505万人,但扶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目前,我省农村贫困人口约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15%,居全国第一;贫困发生率为16.5%,居全国第二,是中国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

扶贫攻坚必须举全省之力,改变贵州的贫困落后面貌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扶贫要动真感情,“动真感情”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内在动力。扶贫最基础、最根本的问题,是要对贫困群众有感情。贫困群众处于社会底层,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如果对他们麻木不仁,其利益、诉求就无法得到保障。对贫困群众有感情,不仅是一种道义责任,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党的政策要用真情去落实,帮扶到户要用真情去体现。不带真情扶贫,不叫真扶贫,感情不到位,就扶不好贫。我们要从实现党的宗旨的高度出发,深深感受贫困群众的疾苦,培养对贫困群众的深厚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恪尽职守,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做到对贫困群众“真情关爱、真诚相待、真心帮助”。

2011年6月24日

附:为了那一句郑重的承诺

——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序顺二十年来关心帮扶关岭小坝村的故事

赵楚江 李析晁

古有季布一诺千金,美名世代相传。在今天,有这样一位老共产党员,二十年如一日,倾情帮扶一个苗族村寨。虽然3年前他从省领导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对这个苗族村寨的真情帮扶仍一如既往,因为他忘不了二十年前的那一句承诺:“从今以后,我每年至少来小坝村一次,尽力帮助小坝村脱贫致富。”他就是曾任贵州省民政厅厅长、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任贵州省慈善总会会长杨序顺同志,他帮扶的这个苗族村寨就是关岭自治县普利乡小坝村。

2011年1月13日,记者随同安顺市民政局局长郭连和陪杨序顺同志到小坝村看望慰问贫困村民,在路上,郭连和局长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以为他今年不会来,没想到他还是来了。二十年啦,每年至少来一次,有时一年要来两三次,我陪他都陪了十多次了。”当时,这件事就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决心要把杨序顺老领导二十年来关心帮扶小坝村的故事挖出来。

2011年5月20日,记者与安顺市民政局的同志一道来到关岭自治县普利乡检查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粮食救助工作进展情况,乘此机会采访了普利乡党委书记杨仕清、乡长汤海,原普利乡人大主席团主席、原长田乡党委副书记成洪昌,小坝村党支部书记杨玉成、村委会主任梁友森、原村党支部书记罗天荣。回安顺以后,记者又采访了原关岭自治县县委书记马启忠,基本了解到杨序顺同志二十年来关心帮扶小坝村的情况。

1990年,时任贵州省民政厅厅长的杨序顺陪同时任民政部常务副部长张德江()到关岭自治县长田乡()小坝村访贫问苦。小坝村是一个苗族村寨,当时全村有300多户人家,人均收入不足100元,人均占有粮食不到100公斤,村民居住的绝大多数都是茅草房,全村极度贫困。张德江副部长被小坝村的贫困状况所震惊,他当时对杨序顺厅长说,希望把这里作为民政部和省、地、县民政部门的联系点,帮助该村村民脱贫致富。此后,这里就成为省民政厅的帮扶联系点,也成为杨序顺每年必到之地。

71岁的马启忠当年任关岭自治县县委书记。20年过去了,具体时间已经忘记,但当年陪同张德江、杨序顺到小坝村的情景依然在他脑海中:“好像是1990年秋天或冬天,张德江那时是民政部副部长,他来主要是为了撤区并乡建镇的事搞调研。当时小坝村还不通公路,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大家走得汗流浃背。一直走到寨子,看到房子。看到有人在家,他就进去,问有饭吃没有,有钱用没有。当时小坝村的群众比较穷,大部分都是茅草房,只有两三家瓦房,那是最好的人家。有一家的茅草房上面用石板压着,主要是怕风将茅草吹走。总共看了有五六户人家,都非常贫穷。”张德江同志的工作作风给马启忠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个中央领导,这么平易近人,这么体贴群众,当时我心里就想,可能是来自基层,是吃过苦的。”“‘这个地方的群众这么穷,怎样才能让群众脱贫致富?现在这个机制是不是不太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当时张德江问过我这些话。我告诉他,要脱贫致富,就要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但现在的乡分得太小,经济实力和对外联系都跟不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张德江同志当时告诉我,要把这些情况带回去认真研究,然后向中央汇报。第二年,撤区并乡建镇工作就开始了。从现在的经济发展来看,‘建并撤’还是起作用的。”“记得当时张德江副部长对杨序顺厅长说,希望把小坝村作为民政部和省、地、县民政部门的帮扶联系点。杨序顺向张德江同时也向在场的小坝村民承诺,每年至少来小坝村一次。那时还以为是他随口说的一句话,没有想到他兑现了当初的承诺。不是一年两年,而是整整二十年,杨序顺同志真的让我很敬佩!”不久以后,马启忠就调离关岭,后来任安顺地区民委主任,从此再也没有去过小坝村。当记者把在小坝村采访时拍摄的村民住房照片给他看时,他感到惊叹:“没有想到!没有想到!小坝村的群众竟然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这就是别墅嘛!”

75岁的成洪昌当年任关岭自治县长田乡党委副书记,那时小坝村属于长田乡管辖,“建并撤”后长田乡与普利乡合并成立了新的普利乡。长田乡与普利乡合并后成洪昌曾任普利乡人大主席团主席,1995年7月退休。在普利乡党委书记杨仕清的陪同下,记者来到成洪昌家采访了他。“小坝村当时不通公路,进去的路坑坑洼洼的,现在坐车只要10分钟的路程,那时要走一个多小时。村里的群众很穷,大部分都是茅草房,茅草房占60—70%,有瓦房的人家算好的。”“张德江、杨序顺那年去小坝村我也跟着去了,好像走访了五六户,都是很穷的人家。去了贫困户李吉昌家,他几年前过世了。”“后来杨序顺又来过几次,印象深的一次是买牛给村民喂,一共有八九头,都是黄母牛,一头牛大约要四五千元。”

2003年1月6日的《贵州日报》刊登有记者赵国梁采写的一篇文章,标题是《扶贫情怀十三年》,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内容:

这是杨序顺同志帮扶小坝村的一个镜头。

普利乡党委书记杨仕清当年才20多岁,在乡农技站工作。杨仕清任普利乡乡长、书记已经十二年,多次陪同杨序顺同志到小坝村看望慰问贫困村民。

杨序顺同志二十年来对小坝村的帮扶,让杨仕清很感动。他说:“我多次陪同杨序顺老领导到小坝村看望慰问贫困村民,有几次是冒着大雪来,有一次冒着大雨来,可以说是风雨无阻。这位老领导为小坝村办了不少实事、好事,他一点架子没有,真的是心系困难群众,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67岁的罗天荣是小坝村上一任村支书,那次张德江、杨序顺到小坝村来看望慰问的村民中有一位就是罗天荣的姑太罗银芬。罗银芬老人早已去世,当年他家住的也是茅草房,如今茅草房在小坝村已经找不到踪迹了。罗天荣老支书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张德江、杨序顺为小坝村送来了10吨化肥、1万斤救济粮,救济粮是大米,20斤一袋。

小坝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杨玉成和村委会主任梁友森是新一届致富带头人,一个家里经营刺绣作坊,一个种植中草药。他们对小坝村的情况非常熟悉,也有信心和能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他们告诉记者,小坝村位于普利乡东北面,村委会驻地距离乡人民政府9公里。居住有苗族、汉族等民族,苗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5%,辖区面积约6平方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寨,325户1690人。耕地面积903.05亩,其中田34.19亩,地868.86亩。农业生产主要以种养业为主,资源贫乏,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较低,是普利乡5个一类贫困村之一。有一个组(棒嘎组)不通公路,各组均通电,人畜饮水仍存在困难,有完小一所,卫生室一所。全村现有党员23名,团员20名,党支部村委会、共青团、妇代会、民兵、调解委、治保会等组织健全,并且能很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社会治安稳定,各类矛盾纠纷都能在村级化解,无越级集体上访、进京上访事件发生,无影响稳定的突出治安问题和矛盾隐患,无重大刑事治安案件和安全事故发生,安全文明农户占总户数的90%以上。1990年以前,由于受交通条件限制,小坝村脏、乱、差现象特别严重,村民酗酒闹事现象时有发生。农户住房很差,茅草房、危房占50%以上,五个组不通公路,30%以上农户不通电,1998年至今所有农户已通电,基本消除了茅草房,改建成了水泥平房或瓦房,人均住房20平米以上,小坝村通组公路已基本修通,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在杨序顺老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改造了小坝村小学,解决了小坝村百余名适龄儿童上学难问题。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控制。1995年以前,小坝村人均占有粮食不足200斤,人均纯收入仅为800元,2000年小坝村人均粮食达300斤,人均纯收入为1460元,2010年小坝村人均粮食为400多斤,人均纯收入达2800元,部分群众通过农技培训从事养殖,种植。大部分群众已解决了温饱,部分群众已达到了小康水平。

今年1月13日,杨序顺又与原省民政厅常务副厅长、省慈善总会副会长陈梅琳一同到小坝村看望慰问贫困村民,那次还决定帮助小坝村民建人畜饮水工程。今年5月,杨序顺又与省水利厅的专家到小坝村实地查看解决人畜饮水工程技术上的问题。

这位66岁已经从省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老领导,为什么还这样一如既往地关心帮助小坝村呢?对于记者问的这个问题,30多岁的普利乡乡长汤海总结得好:“一是杨序顺老领导心系小坝村,二十年的帮扶,他与小坝村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他希望把小坝村作为一个示范点,通过小坝村的发展带动其他村的发展;二是他有代张德江同志看望小坝村村民的意思,是为了完成张德江同志的嘱托。当年他对张德江副部长和小坝村村民作出过承诺,每年至少来小坝村一次,他来是践行自己的承诺。只要身体允许,我相信他还会来。”

2011年6月1日

九州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