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龙秀国
所属图书:《贾师传》 出版日期:2013-12-01文章字数:5430字

龙秀国

舟溪镇是凯里市隶属的行政区域之一,距离凯里市30余里路。自1999年凯里至麻江的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以来,往返于凯里到舟溪的中巴车每天都络绎不绝,每趟仅需半个小时。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进程,但同时也势必加速了凯里附近民族村寨的变迁。在各民族文化交融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我们拜访了舟溪镇青杠村的贾师龙秀国,想知道作为一个贾理传承人,他是如何理解和看待苗族传统贾理文化的内涵、使用、传承以及变迁情况的。

一、舟溪的青杠苗寨

舟溪地区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麻江、丹寨、雷山四县的交界处。舟溪(苗语xangx mos)是一个农村集市,四面群山环绕,中为舟溪大坝,因卯日赶集而得名。在这里青山河与里禾河在“亨莫”处汇合,流水可以行舟,故名为舟溪。广义上,舟溪地区有19个民族村寨,分别是舟溪村、屯上村、苗岭村、舟南村、青山村、里禾村、大众村、平中村、营盘村、新光村、白狮村、石青村、果园村、新龙村、青杠村、枫香村、曼洞村、情郎村、大塘村;狭义上,所谓的舟溪是指舟溪镇 [1] 。2012年5月,我们搭上了从凯里市至舟溪镇的中巴,沿途经凯里开发区、大中村、平中村,最后抵达舟溪镇。中巴车终点站位于舟溪镇政府所在地,镇里有一条小溪潺潺流过,人们聚集在河边洗菜、洗衣、玩耍,刚刚散过的人群仿佛还弥漫着集市的热闹景象。舟溪著名的甘囊香芦笙堂就建于舟溪镇桥下的河滩边,在芦笙堂东面龙井石壁上竖着一块石碑,碑楣为《永垂不朽》:“窃为吹笙跳月乃我苗族数千年来盛传之正当娱乐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纷纷循序渐进以资娱乐而贺新年更为我苗族婚配佳期其意义之大良有已也我寨先人吴乜灵公建一笙堂于此名日甘囊香芦笙堂……每年这月十六起至廿十日止各寨均得参加毫无限制……‘中华民国’卅一年古历正月十五日立”。五百年前和20世纪50年代,芦笙会曾被取消过。没有了芦笙堂,年轻人失去社交场所,姑娘们找不到心上人,后生寻不到伴侣。当时有个叫吴乜灵的老人,奔跑于各寨子商量,最后决定在甘囊香河沙坝上重建芦笙堂。从当时跳芦笙最好的马田村请来芦笙队,杀了九头猪,煮了九十九箩糯米饭,供给参加芦笙堂的人们,芦笙堂就这样办起来了。为了让芦笙堂活动得到政府支持并合法化,吴乜灵的第十五世孙特别在芦笙堂东面的岩壁上,为芦笙盛会树碑立传“甘囊香芦笙堂碑”。这便是甘囊香的起源,可见芦笙在舟溪苗人的心目中占据着很重的地位 [2] 。而目前甘囊香芦笙会也由官方打造为“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大中村和平中村近5000亩田地也被政府建设为“凯里市现代都市型农业产业园”,两者皆将特色文化和农业与开发旅游的功能结合起来,以此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青杠村属于舟溪镇管辖的行政村之一,该村位于镇驻地西面4公里,东邻枫香村,西接麻江县,南接曼洞村和大塘村,北靠新龙村,原属青曼乡,1992年撤并建后,归舟溪镇,从舟溪到丹寨石桥村的公路就途径寨脚。不同于大中村、平中村、牛厂等几个地势平坦、比较富裕的寨子,青杠村却是依山而建。因为这里过去是一大片青杠树林,因此人们也叫此地为“青杠林”。村寨辖天塘、告辽不、干帮养衣、青杠4个自然寨,7个村民小组,284户,1224人,土地面积6692亩,耕地面积743亩,其中田608亩。矿以煤为主,设有小学一所,入学率为98.5%,建有办公楼、文化室、卫生室,全村通路、通电、通水、通闭路电视。村里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最先是从江西来的,后来因战乱又迁徙到湖南,又到榕江,才分散到各地。青杠村过去全部是龙家,但后来有潘家和吴家两户搬了进来。潘家在新中国成立前是地主,后来地主的农田全部被政府所征,而青杠的田土比较多,他家就搬到了这里;吴家是在外面给别人做长工,回来以后也来到了青杠分剩余的田土。

舟溪镇的村寨多为一姓一村。青杠村龙家与甘超村的吴家联姻最为频繁,两个寨子你往我来,过年过节时互相走亲访友,人和人之间都是亲戚,都能说出对方的名字。传说龙家和吴家原来是在一起的,后来分家后龙家就搬到青杠林了。如今凯里下司也有一个村寨叫做青杠林,也全部姓龙,据老人说就是从舟溪青杠村搬过去的。青杠村龙家和甘超村吴家一年中最大的节庆为春节、吃新节,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青杠村龙家每年农历十月子日都会过祭尤节,而吴家不过。在每年农历七月爬养龙坡节、吃新节过后,农历十月子日龙家的祭尤节就隆重展开了,该节日据说是为了告知先祖:今年又是一年好收成,所以过节招待亲朋好友,让先祖安心也请先祖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等。过节主要是打糯米粑、煮灰菜和做甜酒酿祭祖,凡有亲戚朋友到家,都要有好酒好肉热情招待。过完节后都互相送糯米粑,以表心意。次日举行斗牛、对歌、拔河等活动。每到过节,主人从来不会问你是从哪里来,只要进家就是客人,由于客人太多,家家户户只有采取流水席的方式热情招待。

青杠村目前的经济仍然主要靠农业自给自足,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红薯、油菜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才渐渐有人外出打工,大多数人只为补贴家用。

二、龙秀国与他的家庭

青岗村一直保留有较传统的社会结构,村寨中有寨老、理老,过去各家族之间还有议榔的习俗。但自从国家行政机构深入到村寨中后,传统的社会组织结构逐渐被边缘,理老和寨老的功能也发生了转变。但作为村寨中的自然领袖,他们在人们心中仍然处于德高望重的地位,住在青岗村的龙秀国老人就是青岗村的寨老和理老。

龙秀国,男,苗族,苗名叫龙里莎,58岁,他的父亲叫龙莎依,爷爷叫龙依保。可见苗族人目前虽然都有了汉名,但传统的父子连名依然在延续着祖宗的继嗣链。龙秀国老人的贾理知识和理老身份是由家族传承而来,在龙秀国的记忆里,贾理的传承链为青杠村的略觉教给他爷爷龙依保,再传给他的父亲龙莎依,父亲又传给他。作为这样一个理老世家,先祖们希望看到贾理的知识由自己的孩子继承。因此,龙秀国能继承和使用贾理知识为他人服务,是先祖们最欣慰的事。

目前龙秀国掌握的贾理知识较全,为他人做鬼事的效果也比较好,他不仅是青岗村的寨老,在整个舟溪镇都是赫赫有名的理老,有时还承担附近地区如凯里、丹寨、都匀部分村寨的鬼事活动。龙秀国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女孩已出嫁到冷水村,儿子于2012年3月份娶媳妇成家。龙秀国之所以能得到周围乡亲们的爱戴和信任,能牢牢掌握住贾理知识并能游刃有余地运用,除了他自身的禀赋以及师傅的传授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妻子的支持。做贾师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为他人承诺的事情,一定会想办法做到,所以经常为了帮他人做鬼事而整天在外奔波。同时,理老做鬼事是一件不求高回报的事,去到别人家时,有困难的家庭会邀请理老吃饭,有的给两三块钱,有的给12块,有条件的就给120块。对此,理老出于职业道德,是没有任何理由向主人家索要高额或不合理的回报的。如果没有妻子宽容大度的支持和承担起大部分繁重的家务活的话,贾师的工作也开展不起来。因此,龙秀国说:“学这个搞鬼事的话,要得个婆娘心肠要放宽点的。不然天天吵架哪里要得!老婆宽心了鬼师才能做得好,我也感激我的妻子帮了家中很多活路。”

三、青杠林贾师——龙秀国学用贾理

苗族贾理在青杠村叫“jax lil”,有说理、讲理、辩理等含义,贾在苗语中的原意是讲、说、论、辩的意思。在苗族社会中理老们为了解决老百姓生活中的问题,比如人和人之间遇到了纠纷和矛盾,都要用贾理来辩理和判理,直到把矛盾双方调解成功,让人心服口服。其主要作用就是建立与苗族社会结构相契合的法律(习惯法)规范和典型案例,用道德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维系着苗族社区内部的长久稳定与和谐。而如今,国家法律逐渐替代了民间习惯法的地位,贾理的主要功能在青杠村已经渐渐演化为宗教鬼事活动,帮助人们消除心中困惑,贾师的角色也由调理纠纷者转变为与鬼魂、先祖灵魂对话的中介,让有生者远离阴间鬼魂所缠,得到祖宗神灵的庇佑。

龙秀国老人的父亲龙莎依和爷爷龙依保都是当地著名的贾师,在新中国成立前就为他人处理过多起土地、山林等纠纷案件,在周围村寨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龙秀国小的时候就耳濡目染过长辈们学贾、用贾和传贾的经过,也在苗族传统贾理中蕴含的丰富哲理的熏陶下逐渐长大成人,他明白自己有将父辈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传承下去的责任和义务。但正值此时遇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政府强迫移风易俗,取消民族宗教政策,各级宗教工作部门几乎全部被撤销,各民族村寨宗教组织的活动被停止。舟溪地区的贾理有关活动被禁止,仿佛一夜之间了无声息。但在当地人身上模塑了上千年的民族传统和文化记忆是无法被外部力量所消磨掉的,龙秀国依然相信和盼望苗族的贾理文化有一天能够得到复兴,发扬光大。

20世纪80年代,大家终于盼到了文化改革的春风。在龙秀国28岁时,各地的民族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般逐渐得到了恢复。当时懂得用贾理做鬼事的贾师已经不多,龙秀国认为自己也难免会遇到不吉利的事,到时候去其他地方请师傅还不如自己学、自己用。有很多年轻人想拜龙秀国的父亲龙莎依为师,龙莎依便在过完春节农闲时节开起了学习贾的培训班。十多个学徒里,龙秀国的4个兄弟也在其中,但唯有龙秀国的悟性和记性最好,也学得最快。教学的场地就设在龙莎依的家里,师徒们围坐在一圈,师傅念诵一句,徒弟们便跟一句,贾理知识就这样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得以传诵。在教学的时候没有规定要穿特定的服装,但师傅带徒弟之前要杀一只绿头公鸭,将其血滴洒在竹片上,进行相关的仪式后竹片才具有神圣性,来拜师学艺的人也才能正式具有徒弟的身份。师傅所有的贾理词几乎要用一年的时间才能传授给徒弟,第二年又从头开始教,直到徒弟学会为止。龙秀国在第三年就把他父亲的贾理词全都学会了,便开始作为父亲的助手去各家做鬼事,不久他就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贾师。虽然他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文化,很多字都不认识,也不善言语,但是一说到贾词他便信手拈来。替他人做鬼事时,什么鬼用什么物品,念诵什么词送鬼回去,他都掌握得十分牢靠。

青杠村的贾词有唱有诵两种形式,上下两句为相互对仗的五言体。贾片由9片竹片组成,另外还有一根青杠木,其中有一根竹片顶端需要制成弯钩状。贾师念诵贾词时,先用青杠木放在地面上,念诵贾词前需把全部竹片拿在手上,每唱完两句,就扔两片竹片到青木上,直到把手上的竹片扔完,再循环往复,边唱边扔,直到把一节唱完。在扔贾片时,成弯钩状的竹片一直不能离开手上,龙秀国已经说不出这些贾片有什么具体的含义了,他认为扔贾片是为了记忆,而握着那根竹弯钩则是为了吸引注意力,以防学徒在学习时打瞌睡。

龙秀国说贾理的功能主要是在分家、分田地时,若分配得不合理,当事人有意见的话,贾师就要出面,运用理词来为大家讲理,直到人们都心服口服地接受评判结果。龙秀国30多岁的时候曾处理过这样一个案例:

过去有一个人在高溪开面包车,在开车的过程中车子突然冒烟,当时车里的人感到非常害怕便纷纷往车外跳,其中一个老奶奶跳车时伤到了脚。当时司机和老人为了脚伤准备去法庭打官司,但其中一方请了龙秀国帮忙调解,龙秀国便在司机家说理、做仪式、念诵贾词,看那个鬼从哪里来,就把它送到哪里去。当时用的道具有一只狗,还有一些草草,做完仪式后捆成一把放在路边。最后双方接受了调解的结果,避免了去法庭打官司所带来的成本。

目前龙秀国主要运用贾理来为他人做鬼事,贾理多半是用在大鬼上,小鬼几乎用不上。比如为死者超度就属于要运用到贾理,需要连续做十个小时才做得完。此外,如果有人生大病去医院一直都医不好,也会说是被大鬼缠身,也要用到贾理。而小鬼则主要包括和外面人吵架、自家人爱吵架、猪爱生病、鸡爱死、小娃娃老是哭闹等。苗族民间的鬼数不胜数,在龙秀国眼里,鬼的种类很多。

前几年,有一个外面嫁来的媳妇突然肚子痛,就请龙秀国去帮忙,龙秀国去看了后便知道是哪里来的鬼。于是就开始烧香烧纸,杀了一只鸡,撒了一把米。鸡煮熟后就给鬼吃,与鬼谈话,了解它想要什么东西。最后经过龙秀国与鬼的交涉以后,这个媳妇的肚子就神奇般地不痛了。村子里后来还有一个人牙痛,龙秀国就去帮他看,他当时只是看了一下那人犯了什么鬼,念了一些贾词,便让牙痛的人回家,没想到那个人回到家牙也不痛了。

四、龙秀国的困惑和期望

在我们找到龙秀国老人,与他谈及贾理的时候,他的表情似乎显得有些诧异,他对我们为他做鬼事而来访感到奇怪。因为他认为这些东西都是迷信,不好意思向我们细说,而且贾理目前对社会上也没有什么用处。虽然他的父亲龙莎依和他本人的贾词都曾被《苗族理辞》和《贾》两书收录其中,但是相对于经济发展速度惊人而带来的城市文明来说,这些民间传统仍然处于发展的边缘,没有文化再生产的力量。因此,在访谈前期,龙秀国一直在向我们解释贾理是一个没有任何用处的唱词。龙秀国前几年也带过徒弟,教了一段时间后学徒们便放弃了。但龙秀国为他们制作的竹片都还珍藏在家中的橱柜里,仍然舍不得扔,因为这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不能在他这里丢失掉。虽然他知道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再接触贾理,但是他还是希望有一天徒弟们会回来再认他这个师傅,再来跟他学贾理。

目前龙秀国在家中和妻子、儿子过着普通农民的生活,每天都忙着养猪、养牛、种田,如果有人需要帮忙,他就会义不容辞地帮他们做鬼事,让大家的日子过得平平安安,和和气气,真正做一个维护族人精神家园的守护者。


[1] 贾婷:《性别视角下的舟溪苗族妇女纺织》,贵州大学民族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2] 贾婷:《性别视角下的舟溪苗族妇女纺织》,贵州大学民族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贾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