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86.积聚之成乃气滞之故,疏达理气乃治本之法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1842字

86.积聚之成乃气滞之故,疏达理气乃治本之法

这是钱伯文先生的学术观点。

《类经》曰:“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它作为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对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气的正常调节,使人体构成为内外协调的有机整体。《黄帝内经》谓:“气者神之母,气清则神畅,气浊则神昏,气乱则神劳……人以气为道,道以气为主,生道两存,则长生久视。”说明气机畅达,才能使人身元气得以固守,充达周身。

《素问》说:“百病生于气也。”气生百病,变化万千,然概括起来不外乎“气不和”和“气不通”,气不足或气余是气不和的表现,气滞或气逆是气不通的征象。《灵枢·百病始生》说:“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湿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凝蓄,蓄而不去,而积皆成矣。”《儒门事亲》谓:“忧思郁怒,气机不和,日久聚而成积。”说明气机失常是肿瘤最基本的病理变化之一。

《医学入门》谓:“苍天之气,清净不息,变为云雾,为雷雨者,山泽湿热熏蒸也。人身元气与血循环无端,彼冲击横行于脏腑之间,而为疼痛、积聚;壅逆于胸臆之上,而为心腹刺痛等证,多因七情饮食,郁为湿热,成痰与积。初起宜辛温开郁,行气豁痰消积,久则宜辛寒降火以除根。”并指出方药为:“气滞上膈,为呕、咳、痞满,枳橘汤、枳梗汤、橘皮一物汤、枳实韭白汤、沉香降气汤、古乌附汤。湿热者,清膈苍莎丸;实热者,解毒汤加知母、枳壳;痰火者,栝蒌实丸;食积者,枳术丸加木香二钱;气滞下焦,为腰痛胀坠者,七气汤加橘核,或木香匀气散,吞青娥丸;便秘者,四磨汤、六磨汤、木香顺气丸、木香槟榔丸。身气滞于中,则心腹胁肋刺痛,伏梁痞块者,神保丸、一块气丸、木香分气丸、阿魏撞气丸、古枳巴丸;湿热,古萸连丸、萸连栀石丸。气滞于外,则周身刺痛,流气饮子主之或手足浮肿者,三和散合五苓散或五皮散加桂,青木香丸。”

《四圣心源》指出:“肺藏气而性收敛,气病则积聚而不散,而肝气之积聚,较多于肺。肺气积聚,则痞塞于心胸;肝气积聚,则滞结于脐腹。盖气在上焦则宜降,而既降于下,则又宜升。升者,肝之所司,以肝木主升,生气旺则气升,生气不足,故气陷而下郁也。而肝气之下郁,总由太阴之弱。以气秉金令,但能降而不能升,降而不至于下陷者,恃肝木之善达,肝木之善达者,脾土之左旋也。气盛于肺胃,而虚于肝脾,故肺气可泻,而肝气不可泻。气积于胸膈右肋,宜泻肺胃以降之;气积于脐腹左胁,宜补肝脾以升之,此化积调气之法也。”

气的调畅通达是五脏六腑功能统一的基础,气的运动即是气机,其形式总括为升降出入,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均是通过气机升降出入运动而具体表现出来的,所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脏腑生理功能得以进行的根本。五脏各有其气,气在体内具体表现为脏腑之气,发挥其生理功能,五脏之气,上下交融,前后相贯,左右相济,则三焦通泰,阴阳燮理,生生不息,运化无穷,所以气机的升降出入是生命存在的基础。当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致气机失调,影响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各方面的机能活动,从而发生种种病理变化。

钱伯文先生临证强调“辨证求因”,指出肿瘤患者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证”,常可见“气滞”“气郁”之象。如胃癌、食道癌病人多见胸脘胀闷,嗳气,疼痛等证;肠癌病人常出现下腹部胀痛,大便时里急后重等;乳腺癌病人常出现肝气郁结,乳房胀痛等。凡此种种都不难辨出气机失常是最基本的“病因”和“病机”,其中脾胃气滞、肝气郁积与之关系尤为密切。脾胃之运化水谷的功能,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若疏泄失常,逆传脾胃,则升降失司,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导致脾胃气机障碍,致使气滞血瘀,水湿停留不行,饮食积滞不化,痰凝湿聚,日久积聚癥瘕。因此,钱氏指出调理气机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治法,理气乃治本之法。通过疏肝理气,宽中理气,降逆理气等常法,以调整脏腑功能,使人体气机畅通,血脉通利,升降有权,出入有序,阴阳平衡。临证常选择一些疏肝理气的药,适当加一些引入肝经和归肝经的药,如枸橘李、川楝子、广郁金、八月札、枳壳、广木香、佛手片、青皮、陈皮等药。这些药为疏肝、调理脾胃气滞之佳品。

同时,钱伯文先生用理气药时酌情与活血祛瘀,消导积滞,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法配合,既使气机通达,又能祛除病理产物,如气滞而兼血瘀者,配合丹参、赤芍、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一起用;气滞而兼痰凝者,配合半夏、天南星、昆布、海藻、象贝母等一起用;气滞而兼湿阻者,配合苍术、白术、米仁、茯苓等一起用;气虚兼气滞者,配合黄芪、党参、甘草、扁豆等药一起用。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