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27.治之王道者何?盖轻可去实,温脾益气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文章字数:2836字

27.治之王道者何?盖轻可去实,温脾益气

这是北京“四大名医”之首汪逢春先生的一贯主张。

汪逢春先生擅长治疗时令病及胃肠病。诚如其弟子们所言:“盖吾师于诸杂病,经验宏富,方案多有奇效。”脾胃乃气血化生之源,五脏之精气皆赖脾胃运化、转输,皆需脾胃化生后天水谷精微的补充,若脾胃化源乏竭,则灾害至矣。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及“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就是强调脾胃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时令病或胃肠病,多因劳倦过度,饱饥无时,贪凉饮冷,恣食肥甘,过嗜辛辣,食饮不洁等引起。病势来之虽急,若治疗得当,邪去也速。如若迁延,累及五脏六腑,祸不旋踵。

逢春先生于时令病、胃肠病审其虚实寒热,辨证细腻,立法严谨,组方灵活,用药轻灵。常用淡附片、淡吴萸、淡干姜、鲜煨姜、紫油肉桂以温中,党参、薏米、炙甘草、连皮苓、红枣、秫米、陈廪米、建莲肉等以补益脾气脾阴,焦苍术、川厚朴以燥湿健脾,木香、枳壳、新会皮、香橼皮、玫瑰花、鲜藿佩芳香化浊以疏肝理气和胃,砂仁、蔻仁以醒脾开胃,生熟谷麦芽、枣儿槟榔、范志曲、鸡内金等以化滞和中,还常常喜用成药如加味保和丸、枳术丸、越鞠丸、香砂养胃丸等入汤剂同煎,以加强疗效。其单味药用量在一钱至三钱之间,药味不过十味左右,成药入煎剂不过三至六钱上下,方药并不奇特,皆医者习用之品,而且味少量轻,然疗效卓著,所谓“轻可去实”,用药精良者也。

如《泊庐医案》王左泄泻案。患者67岁,大便泄泻,嗳噫泛恶,胸闷不舒,中脘嘈杂。辨证为老年中气已衰,脾胃两惫,拟以辛温和中,甘润疏化,所谓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也。处方:淡吴萸4.5克,淡干姜2.1克,生、熟苡米各9克,连皮苓12克,香橼皮4.5克,生、熟谷麦芽各9克,范志曲9克,香砂六君子丸(包煎)12克,淡附片3克,玫瑰花2.1克,北秫米30克,潞党参、饴糖各15克,煎汤代水。二诊时,拟以温和摄纳,佐以补中之味,三诊时再以前法加减,病告痊愈。

又如顾左泄泻案。患者泄泻颇甚,腹胀且痛,舌苔白腻,两脉细濡,饮食失调。辨证为寒伤肠胃,势将转痢,亟以芳香分利法。嘱生冷宜忌。处方:鲜佩兰6克,制厚朴4.5克,花槟榔9克,木香、煨葛根各3克,焦苍术9克,保和丸12克,枳壳片4.5克,鲜藿香4.5克,鲜煨姜2.1克,焦麦芽、赤苓皮各12克,生赤芍4.5克,建泻片9克,白蔻仁、落水沉香各0.6克。二味同研细末,匀两次药汤送下。二诊时,泻滞并下,次数已减,腹痛后重亦除舌苔白腻而厚,两脉细弦而濡。辨证为饮滞化而未净,拟再以升阳和中,推荡宿垢,饮食小心。前方稍事加减,服后立愈。

即使其他杂病治疗,逢春先生也常喜于方中酌加各种曲类,如范志曲、霞天曲、沉香曲等,以振奋胃气,增加食欲,使化源足气血充,体质增强。

逢春先生对《王应震要诀》研究亦深。《王应震要诀》又名《王震云先生诊视脉案》,由清代王应震撰,清光绪间鹤沙鹿溪傅颜庄抄。王氏生平未详,仅知明末清初著名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卷一中曾引用王应震曰:“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该书分为王应震先生“四十四字要诀”“示子孙慎医歌”“望闻问切”“四大家”“辨寒热虚实损脉法必要”“汤论及诊视脉案方法”等七部分。内载治伤寒和营透表解肌汤、清解风热保肺汤、透发痧疹邪毒汤、润养脾阴汤、补火生土汤等方剂的应用经验;在诊视脉案方法中,收录了培养精气,呕恶作泻畏寒,久嗽喘伤肺肾,肾虚耳聋头眩,风寒食滞口渴,肾亏,脾土亏弱,元亏将脱,久嗽伤肺失血,百合病,胎动时坠,衍经虚热色淡腰痛等23种内、妇科病证的治则方药。末附《云间程氏绍南先生医案》,由云间(今属上海)程绍撰,辑录临证内科、妇科、杂病医案87则。该书首载王应震先生“四十四字要诀”,并指出“乃为王应震先生秘传,医中之精髓,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朝夕玩索,自能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古云不为良相,即为良医,非医博不足以当此言耳。”

四十四字要诀中,包括了治疗原则、诊断法则、脉象及候脉之法等,其中理、固、润、涩、通、塞、清、扬、逆、从、求、责、缓、峻、探、夺、寒、热、补、泻、提、越、应等为治法及治疗原则;候、验为诊断法则;举、按、寻、候为诊脉及辨脉之法;滑、涩、大、细、促、结、缓、急、清、浊等为脉象。其中一些原则对现代医家仍有启示,如诊断疾病强调“验”,认为“医家临证要分明,察色观神识死生,腹满按之虚与实,还凭验舌听声音”;而对于疑难杂症则强调“探”,“初验难分真伪,欲施攻补狐疑,全凭调探虚实,此为医家上计”。即对于疑难案例,难以辨其寒热虚实,可试探性治疗,然后根据疗效辨别其病性虚实。

四十四要诀提纲第四章提出:“外感法张仲景也;内伤法李东垣也。”传承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思想,强调“中土亏败,不能传送药力”。王氏在“后天脾土亏弱”中指出:“经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可见日之生化全赖后天脾土。今病已久,中土亏败,不能传送药力,神气日见消剥,最为病家之忌。”后附后天脾土亏弱方,方药组成为四君子汤加陈皮、炙黄芪、炙甘草、当归、益智及南桂。先天之本在肾命,后天之本在脾胃,然有形精血亦赖后天谷气生化,是以四时脉皆以胃气为主。

逢春先生还善治湿温病。湿温病治疗相当复杂,《吴鞠通医案》有化邪法,用豆豉、荆芥、青蒿、桔梗、杏仁、郁金、连翘、银花,治身热面赤,肢微冷,舌苔满布,口反不渴,在芳香清解之中重用宣透。薛生白《湿温病篇》指出:“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荷叶、通草、桔梗等味。”又说:“湿温证初起,发热汗出胸闷,口渴舌白,湿伏中焦,宜藿香、蔻仁、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菖蒲,佩兰、六一散。”

逢春先生治疗湿温病效法古人,而不胶柱鼓瑟。从其医案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采用清热化湿兼顾,斟酌湿偏重还是热偏重而用药,同时结合宣透、舒郁、淡渗、缓泻等法来分解病势。尤善以辛香宣达、芳香清解之法取效,而最忌见热清热,因此时不仅热不能清,反使湿愈凝滞,造成缠绵之局势。选方大略为藿朴夏苓汤、甘露消毒丹之属进退。

逢春先生很善用大豆卷、香青蒿、藿香、佩兰、荷叶、薄荷、桔梗等以轻清宣透,芳香化浊,用厚朴、半夏、苍术、蔻仁、菖蒲以甘辛苦温芳化,用山栀子、黄芩、丹皮、连翘、银花、茵陈等以清热,用木通、滑石、竹叶、通草、灯心草、泽泻、赤苓皮、猪苓、苡米等以淡渗清利,用酒军、槟榔以缓泻。清、化、宣、利、泻并施,使湿清热解,诸恙得除。

即使对于湿温重证,逢春先生亦主张轻出轻入,对高热病人也不宜苦寒之品过重,而选用芳香宣化之品,如大豆卷、山栀子、藿香、佩兰、银花、连翘等。尤其不主张用生石膏。如邪在卫分,恶寒未罢,而早用石膏,恐有“冰伏凉遏”之弊。至于“三宝”,则认为可酌病情恰当选用,而且可以早用,认为“三宝”有芳香醒脑开窍之功,对于一些重证出现时昏时昧者,用之可使苏醒加快。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