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清代扬州的出版文化
所属图书:《汗青·雕版·活字:古代的印刷出版》 出版日期:2013-11-01文章字数:字

清代扬州的出版文化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江淮名都,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由于地处长江与淮河的交会处,一直是国家南北漕运、盐运的枢纽,经济繁荣,商业、手工业极为发达,也促进了扬州文化艺术的发展。扬州经济文化的繁荣,为扬州雕版印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基础。扬州雕版印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据可考的唐、宋以至元、明各朝代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雕版印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扬州重要文化特色之一,它为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传统,整理和保存祖国文化遗产,为学术界提供丰富珍贵的学术研究资料,作出了贡献。

到了清代,随着盐商的崛起,经济的繁荣,扬州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之一。其间,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的书籍刻印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清代扬州雕版印刷空前发达,政府出版、私人出版、民间书铺出版都很发达,而且有好多的精品,清代扬州雕版印刷事业发展的一大特点,是有了官办的专业出版机构。扬州诗局、扬州书局、淮南书局便是官办出版机构的代表,各有其出色的成就。轰动朝野的《全唐诗》《佩文韵府》和《全唐文》三部古籍巨著分别于康熙、嘉庆年间在扬州出版的。

为刻印《全唐诗》,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扬州诗局”应运而生。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兼任两淮巡盐御史曹寅在扬州创办了一个大规模的编校出版机构——“扬州诗局”,其任务是奉旨校刻《全唐诗》。《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一部汇集唐朝诗歌的集子。全书共九百卷,目录十二卷,共收唐、五代诗近五万首,作者两千多人。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唐诗总集,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代诗歌的繁荣景象。“扬州诗局”就设在扬州天宁寺里面。康熙四十四年的三月十九日,“上发《全唐诗》一部,命江宁织造曹寅校刊,以翰林彭定求等九人分校。”曹寅奉旨积极着手筹备校刻《全唐诗》的工作。曹寅校刊的《全唐诗》精益求精,创造了中国古代雕版印刷上以“软字精校精刻”见长的“康版”风格,把中国雕版印刷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也成为康乾时期独特的文化标志。这部全书900卷的巨制,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刻印完毕,而且写、刻、校、印皆精,工楷写刻,字体秀润,墨色均匀,纸张坚韧洁白。进呈“御览”的样书,以鹅黄硬纸装潢封面、淡黄绢布装饰书签。康熙皇帝阅后批道:“刻的书甚好。”

阴文印章

《佩文韵府》是康熙帝非常重视且亲自参与编撰的一部类书,其中,清康熙五十年扬州诗局刻本,由张玉书、陈廷敬、李光地等七十六人奉敕编撰,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开始编写,康熙五十年(1711年)编纂完成后在扬州刻印,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竣工。该书是大型辞藻典故辞典之一,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辞藻和寻找典故,以便押韵对句之用。《佩文韵府》的初次刊刻任务是由武英殿承担的。康熙《御制佩文韵府序》称:“随于十二月开局武英殿,集翰林诸臣合并详勘,逐日进览,旋付梓人。于五十年十月全书告成,共一百零六卷,一万八千余页。”前后历时近八年,实非易事。刻一部书之所以要这么长的时间,主要是因为《佩文韵府》的校勘任务很重,康熙又要抽空逐页审阅,故旷日持久。为了更好地昭示自己的文治武功,让天下人都明了皇上稽古右文,玄烨又于康熙五十一年三月命江宁织造曹寅、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等于扬州开刻《佩文韵府》。

在扬州诗局刊刻《全唐诗》八十年后,嘉庆皇帝也用其曾祖的办法,命两淮巡盐御史阿克当阿在扬州刊刻《全唐文》等内府古籍。《全唐文》是唐代(包括五代)文章的总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总集,由于它对研究唐代的文学和历史极具参考价值,故被人们誉为研究唐代文化的百科全书。《全唐文》共收文20025篇,作者3035人,共计1000卷。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清仁宗以内府所藏抄本《全唐文》由曾任《四库全书》副总裁的大学士董诰任总裁主持刊刻。全书凡六易寒暑,至嘉庆十九年(1814)成书。该书与《全唐诗》相比,《全唐文》则投入了更多的编撰力量。先后参与编撰者近百人,其中既有辞章名家法式善、周之琦、秦恩复等,又有渊博学者阮元、徐松、胡承珙等。这对于确保书的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加之正值乾嘉朴学鼎盛之时,编者又可以充分利用内府图书,借鉴他山之石,使其他已刊书籍中的不足之处得以避免,所以《全唐文》的质量较之《全唐诗》要好得多。该书编成后,即颁发扬州,由阿克当阿等负责校刻﹐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刻成,此即后人所称的“扬州官本”。《全唐文》所收内容之广博、作者小传之翔实以及文章辨伪、文字校录等方面的诸多优点和特色,“前人之述备矣”,无需笔者赘述。

清初,扬州坊刻本很少见,清代中叶逐渐增多,但其数量与质量都难与家刻本相比。书坊以蒙馆师生为主要购书对象,故多刻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左传》《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康熙字典》以及“四书五经”等书。写、刻、校、印粗陋,书价较低、销售广泛。就普及文化、适应幼学需要而言,其功亦不可没。扬州书坊刻印通俗小说的历史,可追溯至乾隆时期。苏州书局于同治年间重刊《儒林外史》,附有金和的跋文,内称:“是书自乾隆间金兆燕在扬州刊行后,扬州书肆刻本非一。”此说扬州当时刻印小说的书坊较多。据《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小说书坊录》《贩书偶记》等书著录,扬州清代刻印小说的书坊有文盛堂、同文堂、艺古堂、文德堂、二西堂、文英堂、文富堂、述古堂诸家。

从晚清开始,扬州雕版印刷迅速走向衰落。太平军在扬州前后占据11年,进出14次,等到太平天国失败之后,扬州城已成为一片瓦砾场,几乎等于白地,今天扬州城里能找到的明代建筑只有三间楠木厅,其余所谓古建筑均为清同治以后所建。晚清时期扬州城里大部分房屋都是碎砖所砌。扬州就此一蹶不振,在这种背景下,扬州雕版印刷业的萧条可想而知。从清同治年间开始,扬州官府与文化界人士尽力恢复文化建设,雕版印刷也渐渐复兴,江都砖桥的江北刻经处、扬州皮市街宛虹桥的扬州刻经处,均为此时成立,扬州雕版印刷的技艺、工匠队伍得以延续。

汗青·雕版·活字:古代的印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