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明清时期的北京出版和印制业
所属图书:《汗青·雕版·活字:古代的印刷出版》 出版日期:2013-11-01文章字数:字

明清时期的北京出版和印制业

北京在明成祖迁都以后,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书商云集,书市日渐发达,成为全国图书的集散地。明代统治者重视文化,明朝初年,对手工业者实行了一些新的政策,如刻书免税、工匠政策的调整等,一大批元末的刻书铺,到明代仍能旧店新张,继续经营刻书业,明代北京的书肆活动初时围绕会试,分布在正阳门至大明门的朝前市,后来移到了东华门外的灯市和城隍庙的集市等,这些书业贸易活动主要随着商品贸易而进行,还出现了搭盖的简易棚房,而比较固定的书坊主要分布在正阳门内、旧刑部街、宣武门内。

琉璃厂是北京最有名的书肆街。它本来是元明时期烧制宫廷琉璃瓦的工厂,工厂停办后改成书市。据李文藻《琉璃厂书肆记》,乾隆时琉璃厂有大小书肆31家。清代晚期北京书市仍然集中在琉璃厂、隆福寺、正阳门外打磨厂等处,只是数量和规模小了一些。另外,晚清北京还出现了书业行会文昌会馆,这是一个维护书业权益、化解纠纷、互通信息的机构。文昌会馆的建立,是北京书市逐渐成熟的标志之一。

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经济达到顶峰,清代政局稳定,经济活跃,手工业繁荣,为刻书活动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精神生活以及接受教育的需求凸显,更是直接推动了刻书业的发展。琉璃厂位于图书消费中心和政治文化中心,这是其最大的优势。琉璃厂位于书籍消费地,大部分供应北京及周边地区,有利于把握市场动向,灵活掌握读者的需求,对北方地区来说,图书往往“内则京师,外则江浙”,琉璃厂刻书的销售有距离近的便利。更重要的是,琉璃厂位于首都,处于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全国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而且具备独特的人文环境及书业发展的人才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琉璃厂地区的人文气氛是其他地方不能比拟的,聚集了大量高素质人群,也聚拢了书籍消费。这里高官住所和各省会馆云集,赶考的举子,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往来京城的官吏和文化人士聚居在这里,这些文化人群对书籍有稳定的消费习惯,而且通过他们辐射影响到全国,吸引了各地读书人前来寻书,成为全国闻名的书业中心,书业贸易也带动了刻书业的发展,同时琉璃厂地区相关的文化商业经济活动,如古玩、南纸、书画等,与书业发展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形成了综合的文化区,增强了其对文人的吸引力。北京琉璃厂刻书既可以通过商业贩运,人员往来携带影响全国,更以书业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全国优秀的刻书经营者来琉璃厂发展,琉璃厂的经营者来自全国各地,带来了各自的经验和优势,而且本身首都聚集的人才数量多、素质高,琉璃厂还具有身处首都的信息优势,如在刻印律书、科举试卷等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

汗青·雕版·活字:古代的印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