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石室金匮——中国历代的官方图书馆
所属图书:《汗青·雕版·活字:古代的印刷出版》 出版日期:2013-11-01文章字数:字

石室金匮——中国历代的官方图书馆

官府藏书体系起始于周商,成型于汉代,发展于隋唐及宋朝,鼎盛于明清。西周至战国是官府藏书的奠基时期,藏书处所先后有天府、盟府、单府等。秦朝官府藏书的设置与管理已将宫廷与政府分流。宫廷藏书供皇帝阅览,政府藏书由丞相掌管。藏书处所有明堂、石室、金匮等名称,“石室金匮”从此成为官府藏书的代名词。两汉官府藏书处甚多,萧何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以后,曾造石渠阁和天碌阁,此外尚有石室、兰台藏书,使官府藏书终于有了固定的场所。

汉代的图书馆较著名的有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等。

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都是西汉时宫中藏书之处,在未央宫内。《三辅黄图》卷六载:“未央宫有石渠阁,萧何所造,其下砻石为渠,若今御沟,因为阁名。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至于成帝,又于此藏秘书焉。”又,“天禄、麒麟阁,萧何造,以藏秘书、处贤才也。……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可知,除藏书外,天禄、麒麟两阁还有“安置才华出众之人”的功能,而石渠阁内也进行一些学术研讨及校书活动。此外还有兰台、石室、东观。

兰台为石室建筑,隶属于御史府,由御史丞一员兼领,置兰台令史,负责典校秘书。东汉明帝永乐五年(62年),班固任兰台令史,奉诏撰《世祖本记》,完成了《本记》和列传,载记二十八篇。

汉代储藏图书、档案的书库建在宗庙内,以石砌成。司马迁为太史令时,采用石室金匮之书,撰写出被誉为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纪传体史书——《史记》。东汉所建石室在洛阳汉高祖刘邦庙内。石室还藏有谶纬书籍和一些自然界出现的异常现象的记录。石室所藏图书档案皆为秘藏,不得随便查阅。

东汉宫廷中主要藏书处所,位于洛阳南宫。东汉历代皇帝十分重视东观所藏典籍、档案的校阅和整理,明、章二朝,班固、贾逵、傅毅于此共典校书。和帝刘肇亲往东观览书林,阅读古籍。

魏晋时期的图书馆有秘书阁、中阁、外阁等。秘书、中、外三阁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国家藏书处。魏文帝曹丕设秘书监专掌艺文图籍,秘书郎掌管官藏图书的收藏及校勘抄写事务,后来随着藏书的增加,又增设秘书校书郎,专掌校勘残缺,正定脱误。

西晋掌管图书的机构,基本上沿袭汉魏旧制,以兰台为外台,以秘阁为内阁,并保留了御史中丞掌兰台图籍的传统。晋武帝时,便将秘阁、兰台、崇文院作为政府图书收藏处,太康二年(281年)后又建石渠阁共储典籍。晋惠帝重置秘书监,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府机构,其下设秘书丞、秘书郎、秘书著作郎、秘书佐著作郎等,晋代的图书管理机构已经较前代更为完备。

唐代的图书馆有秘书省和集贤院。秘书省既是唐王朝主持图书事业的学术行政部门,同时也是官府藏书的收藏处所之一。唐初,政府藏书多储于秘书省。此后,随着藏书规模的不断扩大,藏书处所也日益增多。然而,秘书省作为掌管文化的机构,其藏书在整个唐代官府藏书体系中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唐初接管了隋朝的图书古籍及唐高祖命人征购典籍以后,秘书省“群籍大备”。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登基又派人开始了藏书的整理校写工作。贞观年间,校书的领导轴心是魏徵——虞世南——颜师古,主要进行了整理、抄写、著作、序、校勘文字,尤其是考订儒家经典的工作。

集贤院是唐代最早设立的文学三馆之一,掌理秘书图籍等等。三馆分别指的是集贤院、弘文馆和史馆。集贤院是唐代最大的从事图书校勘的机构,虽然专为校书而设,但亦有修撰、侍读、待诏等职责,并有一整套职官。集贤院学士的主要职责就是文献整理、撰述文章、校理经籍。

宋代的图书馆主要有太清楼、龙图阁等。太清楼建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原藏太宗御制、墨迹、石本、真石本等。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诏三馆写四部书各一本,置太清楼中,始有四部书,共计25000余卷。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荣王宫失火,延及崇文、秘阁,书多焚毁,五代以来辛勤收集的图籍赖龙图阁、太清楼等内府藏书得以保存流传下来,此后补辑校勘馆阁藏书所用的底本即太清楼本。

龙图阁系真宗为纪念太宗皇帝而设。阁名龙图,取龙马负图之意。建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十月。阁内收藏的图书甚为丰富,有太宗御制文集和珍贵书画,以及宗正寺所进的属籍、世谱,特别是缮写三馆所藏四部书复本有数万卷之多,分为经典、史传、子书、文集、天文、图画六阁保管。这些藏书由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等官共同负责,下设若干官员具体管理。

龙图阁和太清楼是殿阁藏书中规模最大的两处,与三馆秘阁不相上下。龙图阁的藏书特色是校勘精详,管理有序。

元代的图书馆有秘书监、奎章阁、艺文监和翰林兼国史院等。

秘书监是元代中央政府最重要的藏书机构,具体的收藏范围是:古代的各种历史记载,各种汉文回回文(阿拉伯文)历书,古代各种记述地理沿革、水道、关隘、名胜、古迹、物产、民风等内容的地理书、地方志,及蒙古西征时从阿拉伯带回的大量回回地志。元朝列帝的著述、圣训,各种科学技术方面的著作以及各种法帖,字画,图像,碑志,释、道二教书等等。可以说是网罗四部,不遗释、道。元代诸帝对于秘书监的工作较为关心,下达过许多圣旨,就秘书监的具体事务进行指导,尽量从人力、财力方面保证秘书监妥善完成国家图书的收藏任务。

奎章阁设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聚集蒙古、色目及汉人、南人文士,为皇帝讲说古代治乱的历史和元朝的“祖宗明训”。这里也是藏书之地。由耶律楚材保存的耶律璋所修辽代实录,后来即交此处保存。除藏书外,这里也有编纂的职能。由奎章阁学士院负责编撰的综录元代典章制度的《经世大典》就完成于奎章阁。

艺文监设于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专以国语敷译儒书,也校雠朝廷认为值得校雠的儒书。下设艺林库,掌收贮书籍。

翰林兼国史院由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设立的翰林学士承旨一职演变而来,至元四年(1267年)正式出现这一名称,它主要掌管拟写诏令、纂修国史及应答咨询诸项事务。元代知名儒臣多在此院任职。此地藏书甚多,可能主要为了方便修史需要。元代曾在此处完成了《辽史》、《金史》和《宋史》这一大型的修史工程。

皇史宬模型

明代的图书馆则有皇史宬和大本堂。皇史宬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在重华殿西门额题字,为嘉靖自制之字且手书而成,是贮列朝实录及宝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录《永乐大典》,以副本贮皇史宬。

作为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深知夺取天下之不易,君主贤明与否决定着国之兴亡,皇太子乃国之根本,对太子的教育更是马虎不得。因此,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即于宫中修建大本堂,“取古今图籍充其中,延四方名儒教太子诸王”。太祖也常常亲临堂中,充当太子讲师。并与东宫各官员商榷古今,评论文学。

清代的图书馆较多,主要有内阁大库、国史馆、实录馆、方略馆、《四库全书》七阁等。

内阁大库位于紫禁城东华门内华文殿南,隶属于内阁,是内阁存贮档案册籍的处所。是江本库、实录书籍表彰库两个书库的总称。清时内阁大库旧称秘藏,它藏贮着清代内阁和宫廷比较重要的档案文献,九卿翰林部员有终身不得窥见一示者。国史馆是清代修书馆中时间最长的,从康熙二十九年设立,至民国三年改称清史馆,达200余年,为清王朝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实录馆是清政府为编纂《实录》《训录》等档案史料汇编而开放的修书机构,隶属于内阁。方略馆是为编纂方略、纪略而设立的机构,隶属于军机处。

《四库全书》七阁则有些来历:《四库全书》纂修伊始,拟定抄写四份,分别藏于紫禁城、盛京皇宫、圆明园和避暑山庄。《四库全书》集乾隆以前古籍图书之大成,部头很大,不能利用已有建筑,必须另建藏书楼以贮之。于是乾隆三十年(1774年)命杭州织造寅著考察宁波范氏天一阁藏书楼情况,接到了寅著考察的奏折以后,决定在四处皆仿天一阁的结构和样式分别修建藏书楼,并命了名。紫禁城的为文渊阁,盛京皇宫的为文溯阁,圆明园的为文源阁,避暑山庄的为文津阁。这四阁因在北方,称北四阁;又因皆在皇帝活动的地方,又称内廷四阁。第一份《四库全书》抄完后,乾隆皇帝考虑到江苏、浙江是人文荟萃之地,读书人多,为了让读书人能看到《四库全书》,决定再抄三份,分别藏于江苏的扬州、镇江和浙江的杭州。此前乾隆皇帝已向三地各颁赐了一部《古今图书集成》,扬州、镇江为了贮存《古今图书集成》,已仿造天一阁修建了文汇阁和文宗阁,皆为乾隆赐名,杭州把《古今图书集成》贮藏在西湖孤山的圣因寺玉兰堂内,乾隆四十七年对玉兰堂进行改建,四十九年建完,改名为文渊阁。

四库全书

汗青·雕版·活字:古代的印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