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研究特点及趋势
所属图书:《民族口传文学的现代传播研究》 出版日期:2018-07-01文章字数:字

四、研究特点及趋势

西方口传文学的研究源于对本民族文化之根的探寻,但学者研究和考察范围很快转移到了非洲和亚洲等地区。口传文学早期的研究主要依据传统文学批评的审美原则,以书面文学为主。后期,随着口头程式理论的成熟,学者通过研究动态的口述来观察人类社会,研究中心从“文本”向“表演”过渡。1986年,国际口传文学研究核心期刊《口头传统》(Oral Tradition)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研究中心创刊。总的来说,西方口传文学研究的特点是重视对理论的构建。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口传文化,史诗、歌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车载斗量。20世纪初的“歌谣学运动”及20世纪中期的“民歌运动”促进了人们对民间流传的口传文学的收集与整理,但多是以收集资料为主,未形成对口传文学整体的研究。20世纪末,随着西方研究理论的引入,许多学者都将理论运用到口传文学的研究,口传文学的研究开始得到重视,但大多数研究者多是对西方理论的借鉴与引用,没有结合我国民族特性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也没有形成符合我国民族特点的研究理论。很多研究者对田野调查不深入,对引进的西方理论缺乏民族差异性的研究,对我国口传文学传统未形成系统的阐释。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人们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呼吁并出台相关文件要求成员国调查、立档、保护、复兴和研究“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文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国家高度重视。口传文学的研究进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逐年增加,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成立了口头传统研究中心,对我国口传文学收集、整理和研究都起到积极的建设作用。

随着对口传文学研究的深化,学界逐渐呈现出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及比较研究的热潮。在国际上,日本学者井口淳子在其专著《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说唱的书、文本、表演》中对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丹麦学者易德波在著作《扬州评话探讨》中以西方学术角度对中国扬州评话进行了审视。当然,我国学界也积极响应,出版了《民间故事百科全书——叙述史与比较研究手册》《口述传统文化与语言文库》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章。孙景尧教授的专著《简明比较文学——“自我”和“他者”的认知之道》将我国苏州评弹与美国说书进行了比较,对评弹理论建树起到积极作用;池水涌的博士论文《中国苏州弹词与朝鲜盘索里比较研究》将中国苏州弹词与朝鲜盘索里进行比较研究,从文学、表演和音乐角度揭示两者之间的文化品格及审美特征的差异。

值得提出的是,随着对口传文学整体性研究的加强,特别是对口传文学在由“民间”向现代社会流变传播过程的研究引起学者的重视,出现对口传文学现代传播研究的热潮。在口传文学的现代传播研究中,出现了大量文章对“白毛女”“刘三姐”“阿诗玛”等民间口传文学现代传播实践的研究。孟悦在《〈白毛女〉演变的启示——兼论延安文艺的多质性》中通过“白毛女”从口头传说到歌剧、舞剧、电影的现代传播过程,来分析延安革命文学的多质性。刘禾在《一场难断的‘山歌’案:民俗学与现代通俗文艺》中对“刘三姐”由民间口头传说到歌舞剧、电影的现代传播,来探讨少数口传文学与知识分子文化、西方文化、城市文化、乡村文化、大众传播文化等之间的关系。段凌宇的《民族民间文艺改造与新中国文艺秩序构建——以〈阿诗玛〉的整理为例》,以口传文学“阿诗玛”的现代改编及传播为视角,来探讨我国文艺秩序的构建。

当前口传文学的研究与发展已成为探讨人类社会构建与人类心智领域的学术前沿阵地。在对人类心智问题的讨论上,作为“书写论”代表的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家杰克·古迪与美国哈佛大学古典学者哈夫洛克,他们共同提出古希腊字母文字的发明和传播促成了人类认知的发展。那么,已成为中、西文学的源头与经典的《诗经》《荷马史诗》等口传文学如何以强大的生命力传承至今?在国内,流传至今的长达数十万行的藏族口传史诗《格萨尔》和苗族口传史诗《亚鲁王》无不是人类文化的伟大奇迹。对此,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以列维·施特劳斯等人为代表的“连续论”认为,人类的现代理性与认知是书面书写的逻辑成果的观点是片面的,过分夸大了书写的作用与功能,提出口传与书写一样都具有同样的功能,不能过分强调两者在心理学上的差异。对口传文学的研究,开辟了学术史了解人类文明的新领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审美原则及价值观念。在未来,口传文学的研究将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学术领地。

口传文学的研究不仅在学术上具有方法论与认识论的理论意义,同时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口传文学的研究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口传文学这个窗口可以为我们厘清族群文化、族群互动、权力运作、社会结构等概念及其在运作实践中的复杂关系。尽管中国口传文学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但对于中国灿若星河的口传文化来说,仍有巨大的研究空间。笔者期待能有更多的学者关注到口传文学的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口传文学理论,在人类口述文化研究史上加入中国的声音。

民族口传文学的现代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