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永新盾牌舞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舞蹈》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第九节 永新盾牌舞

江西永新地区节日期间的民间盾牌舞表演

盾牌舞是流传在江西赣西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其主要流传在江西省永新县及周边地区。地处赣西的永新县四周群山环抱,由天龙山、梅花山、七溪岭等构成的雄关险卡,成了外籍流亡士兵隐伏的好去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部分失散的太平军士卒流落永新的南乡,为抵抗镇压操演盾牌不止。后被尚武的龙源口镇南塘村人练习,结合当地习俗不断改进,逐渐演变成既有演武目的又有观赏价值的民间舞蹈,以至南塘村素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之说。

盾牌舞又叫藤牌舞或滚挡牌。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中记载:“以藤为牌虽不能御,而矢石、枪刀皆可蔽,所以代甲胄之用。”另据《永新县志》记载:“盾牌在明朝以前是境内流行的一种武术器械,供习武防身用。”由此可见,盾牌舞的产生在永新地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还记载了盾牌舞的操练动作:“习藤牌人,牌一面,内用大藤为骨,以藤条和篾条缠绕。每面随牌标枪一支,腰刀一把,其兵执牌作势向敌,以标枪执在右手,腰刀构在牌里,挽手之上,以腕抵住,待敌长枪将及身,掷标刺之,中与不中,敌必用枪顾拨,兵即乘隙经进,急取出刀,左右随牌砍杀,战必胜。”

随着岁月的流逝,盾牌舞经过一代又一代永新人的“改编”,已经成为动作粗犷、雄健、彪悍,队形变化奇特、新颖、壮美,有着浓郁民族特色和磅礴战斗气势的民间舞蹈,并在民族舞蹈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在永新地区,盾牌舞还被称作“男子群舞”。它集武术、杂耍、舞蹈、造型于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立特色的表演形式。

剧情表演方面,盾牌舞主要表演两军对垒破阵,互相攻守,但表演形式却变化多端。整个表演共分8个阵式,即:四角阵、长蛇阵、八字阵、黄蜂阵、龙门阵、荷包阵、打花牌和收式。表演开始时,武士各据四方,叉手勇猛攻击,左冲右突,一下就把人们带到“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的古战场。紧接着阵式一变,成为有头有尾的长蛇阵,武士们飞步鱼跃而上,展示了非凡的武功,强攻时刀叉鸣响,软攻时缠绵悱恻,顿时如时下流行的太空舞。锣鼓突起,变为八字阵两军对峙,双方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伴着急促的鼓点,刀叉闪亮,铁环齐响,武士们惊天动地的“嗬”“嗬”呐喊,分外严肃壮烈,扣人心弦。随后,在一段“走步”的间隙后,8名武士并排滚挡,犹如黄蜂出洞,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恰似《国殇》里所描写的“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这便是黄蜂阵;接下来是包围和反包围的“荷包阵”“龙门阵”。最紧张、最激烈、最壮观的是“打花牌”,这是整个舞蹈的高潮。武士们怀着“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英雄气概,拼死冲杀,短兵相接。表演的武士们凭着平日练出的武功,拼尽全力,真刀真枪地打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跳牌”“扯牌”“嚎牌”“腰牌”“滚牌”“躲牌”“花牌”。锋利如霜的短刀嘎嘎飞舞,有时离表演者心口仅几毫米,寒光闪闪的钢叉又刺又砸,杀到兴头,坚固的盾牌竟会被砸成两半,令人胆寒而又分外激昂,仿佛看到太平军将士“子魂魄兮为鬼雄”的豪迈气概。

此外,盾牌舞表演的武士一律头裹长巾,上穿黑底镶白边胸云花的对襟短衫,下着黑色紧口裤,裹绑腿,脚蹬黄麻草鞋。一位手执带响环的钢叉,扮演将官或敌方骑兵;其余的则一手持盾,一手握刀,一个个强悍威武。盾牌舞组织形式为“班”“队”,宗族性色彩比较浓厚。如永新县泮中乡南塘村盾牌队,全由村里同姓族人组成,全村参加盾牌舞的人达百余位,一家三代、同胞手足同台表演者比比皆是。似乎盾牌舞队的规模成了宗族人口盛衰的标志,参加跳舞的男子既成为力量和美的炫耀主体,也提供给姑娘们挑选如意郎君的最佳时机。

盾牌舞的音乐特点主要是吸收“灯彩”中的唢呐曲牌“锣腔”“戏曲”中长音加花的“南路散板”和“国术”中的快板、锣鼓等。盾牌舞在传统打击乐的基础上更多的吸取了“灯彩”“采茶戏曲”和唢呐的豪壮雄浑气势,随着剧情的发展,时如急风暴雨,万马奔腾;时如丽日和风,信马由缰;时如小桥流水,莺歌燕舞,起伏变换,引人入胜。加上表演过程中不断响起的铿锵的短刀响环声和演员们“嗬嗬”的呼喊声,为热闹气氛的营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历史悠久、表演艺术独特的盾牌舞,正在吸引着更多的年轻人积极加入到“传承与创新”的表演队伍中来。

近年来,由永新县政府组织人力物力重新挖掘整理后的盾牌舞,不但剔除了以往节目中的一些封建迷信内容,还融入了许多现代生活气息的表演内容。盾牌舞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继以往取得的各种荣耀之外,如今它已成为永新乃至井冈山、泰和等周边地区,市民们健身娱乐的主要活动内容。

2006年,江西“永新盾牌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