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7.同济堂传统中药文化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医药》 出版日期:2017-01-01

7.同济堂传统中药文化

作为孕育了同济堂的贵州,地处高原山区,冬夏两季气候适宜,降水量分布得当。在这一片神奇的大地上,天然中草药易于生长,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西南的中草药业后花园。

可是自明朝时期,贵州由于长期处于封建势力的统治下,交通不便,工商业比较落后,中草药业发展饱受限制。人们生病时常常就地购买少数民族挖来的生药治病,或者用一些简单的按摩、拔火罐、针刺等方法缓解病症,当时没有一家专门的药店。

清代名医陈修园在书中提到:“乾隆嘉庆年间,贵州瘟疫流行,病发辄死,方书不载治法,有人与丹平山得传授奇方,四十九痧得治,活人无数。”这种“奇方”相传就是用针、灸艾、单方等方法治疗各种蛇痧,喜鹊痧等。他还提到了用旱烟杆中多年积存的烟油内服,再搭配其他疗法来医治羊毛痧、蛊毒。由此可见当时贵州地区的中医药很不发达。

清朝末年,开始有省外的商人来贵阳推销一些中草药,又将一些省外不产的生药运出,初步形成了药材业务。清朝光绪初年,贵阳出现了几家最早的药材店,比如熊家的“万元堂”,聂家的“乾元堂”、“保元堂”等少数药店,这些属于官药房。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有病苦,求医难,买地道药材难的情况仍旧十分普遍。

随着时代的发展,光绪中后期,人们对于医药的需求快速上升。贵阳当时乡绅中部分有远见之士看到药业的落后,开始想要开设经营药材的店铺。1888年,“同济堂”应运而生。店铺设在了贵阳正新街上,店堂仿照外省药堂的布置,于德楷在汉口的老朋友黄紫卿担任了该店的总经理。由于黄紫卿是江西人,能力强,学识渊博,同时又通晓医理,因此具有一定的药铺经营管理水平。唐炯、于德楷二人提出让黄紫卿不用出资便可以享受年终分红。

知识链接

贵州同济堂,始创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遵古炮制、备货齐全”并聘请名医坐诊而闻名,“秤足质好、药采道地、明码实价、诚实待人、童叟无欺”受信赖。同济堂始终以“为民除病,济世为民”为宗旨,把经济效益寓于社会效益之中,也因此兴旺至今。

药材的采购、仓库的保管、饮片加工炮制技术、门市配方、丸散膏制作、财务管理、学徒培训等方面,在黄紫卿的带领下都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同济堂改善了店铺的经营管理作用和服务态度,在保证货真价实的基础上,加强了对药材的保管,以及对药材的加工技术。

同济堂良好的管理办法在省内外赢得了一片好评,成为当时我国西南地区最具规模的药房。1994年,被国家贸易部评选为“老字号”,后来经过贵州省工商局的批准,正式更名为“贵州同济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成为贵州省民营十强企业、核心企业。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济堂后来又增添了诊病室,专门聘请了中医协会会长、国医馆馆长唐希泽、王希仲等医家为百姓坐诊。2008年,“同济堂中药文化”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同济堂生产的中医药品多达140多种,为了保证药材的地道,公司还专门启动了药材种植示范基地项目,从根本上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在众多药品中,仙灵骨葆胶囊/片是同济堂药业的主力产品。经过数十年的临床验证,这种药具有促进钙吸收的独特功效,通过滋补肝肾,能够促进钙的吸收,达到强壮中老年人骨骼的目的。

同济堂以锲而不舍、追求卓越为医者精神,在我国中医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中,同济堂将为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的进程继续贡献自身的积极力量。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