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胡庆余堂传统中药文化
据传胡庆余堂的前身是南宋时期太平惠民和剂药局设立的一所熟药局。当时正值宋室南渡,建都临安(今杭州)之际,我国最早的国家制药管理机构应运而生。公元1874年,安徽绩溪人胡雪岩在药局的基础上创办了“胡庆余堂药号”,最终令胡庆余堂在民间获得了好名声。
胡雪岩创立胡庆余堂后,一方面继续制造太平惠民和剂药局的诸多传统产品,另一方面广泛搜罗名医,动用自己之前在生意中积累的人脉资源网罗制药人才。他总结了太平和剂药局几百年的临床经验,在此基础上收集了很多其他民间古方,最后选出了验方四百余种,精心配制成中药成药,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胡雪岩图
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的晚清著名徽商,政治家。1876年在杭州开设胡庆馀堂雪记国药店,虔制“避瘟丹”、“行军散”、“八宝丹”供军民之需,备受欢迎。
知识链接
胡雪岩(1823—1885),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富可敌国的晚清著名徽商,政治家。曾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后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在多省设立阜康银号,计有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银子两千万两以上。
之所以要动自己的人际关系建立这家中药厂,据说和胡雪岩的爱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传有一年当地发生瘟疫,胡雪岩的爱妾得了疾病,当时一家大商号的老板给患者发送药物,病人吃了之后反映效果很好。胡雪岩就令手下也前去讨一点药回来试试,结果却被大商号的伙计讥笑,堂堂胡老板也落得讨药的结果。药没讨到,还落了一顿嘲笑,胡雪岩气愤难耐,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自己创办一家药厂。
药厂刚开业的时候,凡是遇到穷人,胡雪岩都慷慨相赠。这位经历坎坷的红顶商人不仅拥有着强大的政治资本,而且有着精明的经商头脑。家底殷实的胡雪岩开设胡庆余堂药号就显得容易多了。
胡庆余堂之所以远近闻名,不仅仅是因为其悠久的历史,更因为其独特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顾客走进营业厅,就会看到高悬的匾额,上面写着“戒欺”两字。这两个字是胡雪岩亲笔书写,旁边还写着“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两行楹联。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胡雪岩希望表达自己经营药房的理念和诚意,也希望经理们能够起到带头示范作用。这是胡庆余堂在众多国药店中独树一帜的奥秘。
在胡庆余堂的营业大厅中还有一只鼎,顾客买去的药,如果因为质量问题前来退换,营业员会直接将顾客拿来的药品当面放入鼎中烧毁,并且及时更换新药。这个大鼎,一时间在业内被传为美谈。
当初修建胡庆余堂时,胡雪岩甚至要比修建自己家的大宅院更费心。修造的时候甚至还用上了慈禧太后准备重修圆明园的木头。历经岁月洗礼,现在胡庆余堂还一直保存得有模有样,不失往年风采。
胡庆余堂全面继承了南宋官方指定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制药工业和行业规范,杭州市“古代中医药典”的发祥之地,胡庆余堂就秉承了这一良好的传统。
此外,胡庆余堂还有自己的品牌性博物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这是我国唯一一家国家级中药专业博物馆,在胡庆余堂古建筑群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参观者来到这里,既能博览中国医药宝库的精华,又能观赏胡庆余堂古建筑群的风貌,可谓是双重享受。
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建筑面积四千多平方米,由陈列展厅、中药手工作坊展厅、养生保健门诊、营业厅、药膳餐厅五大部分组成。陈列展厅中不仅展出了大量的中医药宝物和史料,还可以观赏胡庆余堂现存的各种珍贵的制药文物,领略全国著名中药厂的风采。在手工作坊厅中,经验丰富的老药工为前来参观的人展示精彩的中药材切片工艺。营业厅中则有全国各地的地道中药材,胡庆余堂出品的各种优质中成药也陈列其中。药膳厅则将闻名世界的中国菜与中医药科学地结合起来,令人们在品尝佳肴的过程中也可以领略防病强身的中药威力。
悠久的历史中,胡庆余堂沉淀的丰富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精华,也是胡庆余堂百年老店屹立不倒的法宝之一。
胡庆余堂门楼上至今保留着胡雪岩立下的四个大字“是乃仁术”,它表达了胡庆余堂创办药业的初衷。《孟子梁惠王上》言:“医者,是乃仁术也。”胡雪岩将古人圣训搬至医堂,一并取来的还有千古不变的仁者之心。在今后的时代发展中,百年老店的胡庆余堂人也会一直铭记这一祖训,将最上乘的药品呈献给仁者所关爱之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