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2.同仁堂医药文化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医药》 出版日期:2017-01-01

2.同仁堂医药文化

始建于1669年的同仁堂,从起初北京前门外一家中药铺起家,到如今的上市公司,300多年来同仁堂随着中国的历史变迁历经了几代起伏,从为清朝宫廷供药到被收归国有,再到走出国门,同仁堂的中医药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更加鲜艳夺目……

就同仁堂的历史发展而言,它就是中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大的特色在于立店时间长达337年,并且同政府的渊源颇深。同仁堂的创始人曾经为清太医院医馆。清雍正元年,皇帝钦定同仁堂有举办皇宫御药房用药的资格,行业地位一开始就显得与众不同。此外,同仁堂的历史延续性好,直到20世纪50年代,同仁堂还是由乐氏传人担任主管,经营理念和产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00多年前同仁堂就将自己独特的工艺、技艺以及传统的皇家制药的最高标准要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18世纪20年代开始,同仁堂就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制药标准,几百年来一直未曾动摇。2006年,同仁堂的中医药文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彰显了同仁堂对自身品牌的宣扬和保护。

同仁堂一直宣扬“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的制药特色,致力于为社会提供放心药、良心药。时至2014年,北京同仁堂已经有了近30个生产基地、八十多条国内外认证的现代化生产线,其自主研发的自动蘸蜡机等一系列仪器装备在同行业中属于首创。虽然很多药品已经实现了全部机械化生产,但是目前处理工序仍然保留了手工操作。

同仁堂的手工操作的前处理环节叫作“炮制”,主要针对中药材进行修拣、清洁、烘干等工艺,这些也正是中医药制作工艺的关键环节。同仁堂人始终坚持古训:“古方无不效之理,因修合(操作)未工、品味(药材)不正故不能应症耳。平日汲汲济世,兢兢小心,凡所用丸散无不依方炮制,取效有年。”

同仁堂对中药材的鉴别方法传承延续了300多年,中医药技师们仍然在坚持传统的口、眼、手、鼻相结合的鉴别方法,并与现代检验技术结合,实行药材检验双把关。其中典型的炮制中药的第一步修拣,工人们被要求用碾子将药材外皮与中间木质部分(木心)分离后才入药,十分考验工人的技术。同仁堂文化的理念也正是其制药理念,即“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在此基础上,同仁堂推出了许多备受百姓青睐的药品,如牛黄解毒丸、牛黄清心丸、大活络丹、局方至宝丸、苏合香丸、参茸卫生丸、乌鸡白凤丸等,这些药品凝聚的是同仁堂的医药文化,更是同仁堂的医者之心。

除了以质量和疗效为核心的药材鉴别、加工炮制、制剂技术等,其对应的文化体系也是同仁堂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

知识链接

古时候的同仁堂技艺不传给外人,一般均是家族中父子之间传授,现代同仁堂将这一传统规范化、制度化,签订师徒协议以后,师傅负责教好徒弟,将名师技艺传给对方。

北京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

继承了数千年中医理论,并结合了宫廷制药最严格的质量标准、监控方法,在数百年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药品疗效和经营理念,可以说同仁堂代表的是中药制药最高的品质。每年“二月二龙抬头”之日,同仁堂按照惯例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净(敬)匾仪式。通过这样的仪式,预示着金字招牌在传承人手中会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