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古寨药麒麟——侗医药
侗族是由古越人发展而来的,至今仍然有很多风俗与古越人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唐朝以前,越人被称作“蛮”、“僚”。宋代以后,侗族被称为“伶佬”、“洞”等。明清时期,侗族人又被称作“侗蛮”、“侗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成立后,侗族的名称才最终确定下来。
侗族医生在本民族内讲侗语,对外则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原本没有民族文字的侗族长期沿用汉文,将其视为一种简单的记事符号。1985年开始,侗族开始采用拉丁字母创造的侗文,在侗族地区不断得到推广。
古朴而实用的侗族医药独具特色,开端于原始社会,伴随着侗族先民的出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长期的劳动生产还需要与各种疾病作斗争,为自身积累的医药经验,对繁衍生息做出巨大贡献。
侗药的发展,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发展早期:原始社会至封建社会初期,以巫医为主,并会依赖古朴的医药治病。具有民族特色的侗族传统医药,是本民族的起源、存在的综合展现,古越人看重纹身、凿牙、卉衣等遗风流传至今天。当时受到历史条件的约束,人们无法正确解释大自然中的生、老、病、死,每当有疫情发生,人们相信巫医“驱魔”,可以快速地根据日常生活需要找出一定的保健方法。比如药鱼、药衣、活物、打刀烟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治疗肚痛、虫咬等症状。
发展中期:随着侗汉文化和经济的广泛交流,汉族中医的诊疗方法和医学理论不断完善,侗医药也开始出现质的飞越。早在康熙年间,侗族聚居地就存在“巫医派”、“药医派”相互对立、制约的争营对垒。侗族民间流传着“巫医能算命,药匠能治病”的说法。在封建社会中,巫术被统治阶级利用来维护其统治,所以巫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流传、保存下来。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一些“巫术”从封建迷信中逐渐分化和解放出来,向着医药治病的方向前进,他们为人治病的时候,形成了“巫药并用”的格局。同时,侗乡一些观念先进的侗医还对汉族中医的一些疗法进行研究、修改,应用到侗医药的治疗实践中。
侗医发展到这个时期,已经与巫医逐渐分离,职业民族医药者逐步成长。每一个侗族村寨都有专门从事侗族医药的“药匠”。平时侗医需要上山采集药材,并且对药材进行栽培、加工、收藏等。尽管有方法保存药材,但是侗族医药疗法中还是多采用鲜品为主要原料。
知识链接
侗医将疾病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共分为24大症,72小疾,有一些病症还用形象和病因确定了病名,这种命名方法虽然古老,却反映出了疾病的客观存在以及人们对疾病的客观认识,这在侗族医药历史上是一大飞跃。
侗医诊断疾病的时候望诊主要看汗毛是否倒立以及皮肤的光泽度,这种望诊方式十分有趣。同时,侗医利用“画诊”,即在病人胸前画“十字”或者“井字”来观察“蜘蛛症”、“飞蛾症”等病情,再选择治疗方法。诊脉方面,侗医注重“三出三转”。脉象被分为转、中、出,转主心肺,中主肠肚,最后是坚实的胸、腰、背、脑。脉重有力属肾,脉平稳属肝,脉由快转慢属脾寒,脉走阴属于肺,这些合称为“四肺”,上述四种脉再加重脉,跳七下停三下属肺,跳三下停两下叫作“过虎口”,这些总称为侗医的“四八虎口”诊法。此外,侗医还有推拿、打火罐、放灯火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特色治病方法。
发展后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侗医药向前跨出了巨大的步伐,贵州各地先后成立了“民族医药研究所”、“民族民间医药研究所”等专门机构,配备了专业人员。2008年,侗医药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更多人看到了侗族医药的神奇。侗乡的一批批青年医药人员,一位位侗医药传承人,都在有意地将古朴的侗族医药传统疗法与现代医学、汉代的中医理论相结合。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将侗族医药事业一步一步地发扬光大。
(侗族医药施秉太子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