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4.中医的运动养生学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医药》 出版日期:2017-01-01

4.中医的运动养生学

运动养生的意义,《吕氏春秋》中揭示得更为清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运动的益处,显而易见。运动则身体健,不运动则身体衰。

南北朝时期,梁陶弘景编撰的《养性延命录》也提出了运动的重要性:“人欲小劳,但莫至疲及强所不能堪胜耳。人食毕,当行步踌躇,有所修为快也。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数故也。”动则不衰是中华民族养生、健身方面的传统观点,但是这同现代医学的观点是相同的。在现代医学中,运动尤其对于心血管系统很有益处。

中医运动健身方法多样,不仅有成套的系统健身方法,还有来自于民间的自由风格健身法。如根据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创编的一套锻炼身体的方法“五禽戏”就深得人们的喜欢。还有古人创编,流传至今的八段锦运动方法,将一幅多彩的画卷式运动方法展示给了人们。

知识链接

在民间,八段锦人气指数很高,这项运动可以行气活血、协调五脏六腑功能,男女老幼均可以锻炼,现代中医养生研究也证实这项运动可以有效地改善神经体液调节机能,加强血液循环,对腹腔器官有柔和的按摩功效。

此外,太极拳也是一种有效的健身方法,不仅如此,太极拳还是非遗项目。专家介绍,当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后,可以产生腹鸣、指麻等体内行气现象,坚持练习到一定境界,可以通任、督、带、冲诸脉,同时还可以增强丹田之气,让人看起来精神十足。

太极拳,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辨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并济的汉族传统拳术。

总的来说,运动养生对于人体的调解和改善作用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首先就表现在对脏腑功能的调节功能上。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其中运动养生对于心主血脉、主神明功能具有显著的调节功能。

心脏是全身五脏六腑的主宰,运动首先就能增强心气推动血液运行的能力,令循环畅通,有利于血液在全身的循环,各脏腑组织能够得到更多的血液充养。运动养生还可以令各脏腑之间保持协调、平衡,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运动令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提高,令大脑皮层间的抑制和兴奋功能更为协调。

运动还能调解肺主气、司呼吸功能的调解,其主要作用于吸气肌——膈肌的收缩力,能够明显扩大胸腔的容积,从而令肺通气量明显增加,也就相应地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并以此来适应运动对于氧气的需求,保证了身体内部各组织器官的正常代谢及功能活动。

在五脏六腑的保健中,中医运动养生对于脾主运化及肌肉功能的调节,对肝脏主藏血、主筋功能的调节也都有促进作用。运动时,储藏血液的肝脏可以与周边器官更好地协调、疏通,长久坚持运动的话,还能够令肝脏储藏血液、调解血量的功能得到增强。

除了对五脏六腑的强效作用外,中医运动养生法还能有力地疏通经络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人体内分泌素的含量,通过运动都能得到积极作用。运动还能令经络避免受阻导致的气滞血瘀等问题。

气、血、精、津亦在中医运动养生的过程中得到补充。人体各器官组织的代谢需要氧气的供给。运动对人体的血液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解作用,经常运动能够提高人体红细胞的数量及血红蛋白的含量,氧气的输入主要依靠人体内部的红细胞来实现,红细胞数量的增加,令人体摄取氧气的能力也相应提高。运动时,肌肉纤维之间的摩擦阻力减小,肌肉之间的黏滞性降低,这有利于肌肉的收缩及关节的活动。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群众基础广泛,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最后,中医运动养生有利于人体官窍的滋养,比如耳、鼻、舌、口等器官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和促进作用。正如晋代医家葛洪所说:“疗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气,动之则百关气畅。”可见运动养生在官窍通畅、气血调和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视。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