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3.动静相宜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医药》 出版日期:2017-01-01

3.动静相宜

动与静给予了生命变化以依据,任何生命变化都离不开动静平衡,绝对的动使生命活力持续,绝对的静令生命终止。正如《素问·六徽旨大论》中说的那样:“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矣;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十二经气圆运动图

十二经气圆运动图

足少阳胆经 甲木 子时

足厥阴肝经 乙木 丑时

手太阴肺金 辛金 寅时

手阳明大肠经 庚金 卯时

足阳明胃经 戊土 辰时

足太阴脾经 己土 巳时

手少阴心经 丁火 午时

手太阳小肠经 丙火 未时

足太阳膀胱经 壬水 申时

足少阴肾经 癸水 酉时

手厥阴心包经 相火 戌时

手少阳三焦经 相火 亥时

人体的生理概括而言其实就是阴精与阳气的综合功能表现,是相对而言的动静。清代张培仁在《妙香室丛话》中提到:“静之义有二:一则身不过劳,一则心不轻动。”养生学明确了形神对立又统一的哲学概念,而中医学将这种哲学概念引入,对其生命体进行了凝练概括,形神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如:“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就人体而言,形体健壮,那么必然精神饱满,身体机能正常;精神饱满,则又能促进形体的健康。

中医养生学尤其认为人体活动的主宰就是精神,因此需要形神统一,只有“形与神俱”,才能保持生命的长寿与健康。

《周易》言:“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动与静,阴与阳,相互依存,不能偏废其一。《黄帝内经》中的“不妄劳作”与孙思邈的“养性之道,常欲小劳”则强调了动静需要适度。这主要指的是适度劳逸,否则过度劳作或者闲逸都会影响健康。《素问·宣明五年》中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宋代《二程论·论学》更为明确地指出“动静节宜,所以养生也”。

山西省第四批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沙袋循经拍打疗法”讲究凝神聚气心沉,在一定的休养之后,加上沙袋疗法运动,可以通经活络,理气活血。动静适宜是养生中的重要法则,养身实践应该时刻权衡动静相宜的具体量度,同时应该考虑季节、时间以及个人身体素质。如四气调神时,应该顺应一年四季阴阳的变化来调解精神,令精神活动与五脏四时阴阳关系相互协调。顺应时间规律,可以更有利地保护和增强心理健康、形体健康,达到神与形的双重统一。

知识链接

动以炼形,静以养神,我国历代养生家都注重形体的动静状态与身体各项机体功能之间的密切关系。张景岳在著作中说道:“形伤则神气为之消。”善于养生的人,都会注意神依附形而存在,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衰,保全神、形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法则之一。

为了达到神、形统一的养生目的,可以通过调节饮食、调理脾胃来实现。食物中的多种营养素被人体吸收,都离不开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因此要注意营养的搭配和膳食结构,才能令营养充分地适应人体组织器官的需求。同时要遵循自然规律,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有量度、身体锻炼等,长久坚持就可以增强体质,保持神、形兼顾。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