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亦药亦食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中医食疗学主要研究食物的性能、食物与健康的关系,通过此类研究用食物保养身体,还能够达到用食物维护健康,亦师亦友的科学。
“食疗”不能离开食物的性能、应用,其中还包括食物的营养作用。食疗草本学主要研究各类食物的性能和应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的“食疗”这一卷既介绍了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及虫鱼的性能、应用,还介绍了食疗的原则和饮食禁忌。由于后来一些食疗本草学书籍论述的范围与其基本相似,因而又说它是中医食疗学的基础。在《伤寒杂病论》、《外台秘要》、《圣济总录》等书籍中也可以轻松地找到与食疗学有关的记载。如今的人们对于食疗在养生、防治疾病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因此可以说中医食疗学是一门古老又崭新的学科。
自从有了人类,食疗这一养生方式就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探索中了。夏朝发明了发酵酿酒技术之后,殷商时代酒的酿造与应用已经比较普遍了。酒除了饮用之外,还广泛应用于医药,医用汤液在当时也从烹调中产生,当时的中医食疗已经出现萌芽。西周时,宫廷中出现了“食医”的专职人员,专门负责皇帝的饮食保健工作,饮食的样式也变得更加丰富了。
随着食疗经验和知识的积累,食疗理论也随之产生。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就提到:“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血益气。”人们当时已经意识到用药的同时辅以食疗的重要性,也说明各类食物都需要平衡摄取,这与现代人们接触的养生食疗的观点是一致的。
知识链接
东汉时期我国的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收录了许多能够补气血强身体的食物,比如枸杞子、大枣、鸡、茯苓、莲子、葡萄等。甚至有的食物与药物一样具有某种治病的功效。
食物的归经也表现出其性能,它是根据食物被食用后反映出来的效果,并且结合人体脏腑经络主要的病理特点概括而来。不同的食物,其归经不同,比如萝卜、西瓜等食用后可以生津止渴,而口渴之证属于胃,因此以上两种食物属于胃经。又如核桃、甜杏仁等可以润燥止咳,又能通利大便,这些食物属于大肠二经。
归经、性、味相同,只能反映出食物性能的侧面,它们必须相互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完整地整理一些事物,同时表示食物的性能。比如韭菜,味甘、性温。如果将韭菜与其他胃经食物共同结合来看,可以发现韭菜还具有补肾助阳、温中开胃的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食物的味、性、归经及其他功能需要结合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体验到中医养生食疗滋补。重庆火锅,这一备受人们青睐的传统饮食,曾在2014年提出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种结合了中医养生理论和食疗搭配理论的饮食,其传统炒料工艺和技术是我国饮食养生中的宝贵财富。
一般情况下,食物多单用或者与其他食物共同搭配应用。事物的这种搭配关系,被称作食物的配伍。由于食物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令原有性能产生变化,因此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即有不同的配伍关系。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均是食疗中搭配食材的要求。
很多食物在配兑之后,会产生双倍的作用,有的还会产生新的功效。
我国中医药学中的食疗法从古至今已经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内容十分丰富,除了出现在相关文献中,还广泛应用于民间。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食疗也逐渐兴旺起来,并在国际上备受重视。中医食疗学在社会的发展中也不断地兴盛起来,随着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医食疗学也会有更大的发展,药材、食材,两种入补,双管齐下,不得不让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