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4.药之四形——丸、散、膏、丹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医药》 出版日期:2017-01-01

4.药之四形——丸、散、膏、丹

自商代伊尹开始,汤剂出现在了人类的生活中。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收录了汤、丸、膏、丹、药酒等多种剂型。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到了秦汉时期,人们逐渐积累了一些关于制药技术和医疗实践技术的经验。“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也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在《神农本草经》中,中药的形态被一一提及,它们的适宜性与禁忌性提醒着医者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地斟酌考量及创新。

之后,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在前人已有的剂型之外,还增加了浸剂、栓剂、浸膏剂、糖浆剂、脏器制剂等十余种剂型,比如乌头汤等,都极大地扩充和丰富了我国中医药学中的药剂学科。

近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增设了铅硬膏、蜡丸、十浸膏、条剂、灸剂、尿道栓剂等剂型,并且首创性地将部分成药、防疫药剂、兽用药剂专门设立了独立的篇章叙述,以此来适应医学实践中各种急性病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展了药物的剂型。由梁代陶弘景编著的《本草经集注》中,进一步规定了丸、散、膏、药酒的制作常规要求,这是工艺操作过程的起点。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王熹的《外台秘要》等医学巨著除了收集唐代以前的有效方剂之外,还另外收集了一些来自民间的验方与单方。

知识链接

汤剂、滴丸、口服剂、注射剂、气雾剂等适用于治疗各种急性病,它们可以令药效更快地发挥,作用于人体;丸剂、膏剂、缓释片剂等其他长效剂可以有效作用于需要及时缓解的疾病,而其他药剂也均有自己适合的疾病类型。

中国成药发展的顶峰时期是宋代,宋代设立的惠民药局作为我国国家药房的开始,其编撰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最早开始的官方制药规范,其中收录了方剂775个,剂型13种,这些方剂大多都制成中成药出售。中药方剂组成的药物是按照中医理论,根据君、臣、佐、使的原则搭配的,这是一种有机的结合,将药物的多效性、协同性、抵抗性考虑在内,有利于发挥药物的整体综合作用。现代中医治疗中常使用的传统剂型为丸、散、膏、丹、酒等剂型。

草药可根据药性组合,针对不同的病症,有祛风药、清热药、疗肺药、理胃肠药、利水药、跌打药等。

其中丸剂是将处方中各味药物分别加工炮制而成。加以处方配合,加工时按处方要求,将各味药物分别研制成细粉末并混合搅匀,用面糊、药汁或者蜜、水等制成药丸。丸剂一般为黄豆或者绿豆大小的颗粒,外表用朱砂或者百草霜等研磨成细粉挂衣,最后晾干即可。

丸剂食用时吸收较为缓慢,但是药效持久性较强,而且体积小,服用、携带和贮存都比较方便,是一种常用的剂型。这种剂型一般应用于慢性病的治疗。丸剂吸收分解的速度比较缓慢,可以减轻其毒性和副作用。2014年,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山西广誉远申报的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获批准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宫牛黄丸是清代名医吴鞠根据古方“牛黄清心丸”经过多次调整制成的,距今已有了216年的历史。后来,同仁堂第二代传人乐凤鸣搜集了当时众多的古方、名方,配置出了很多药剂,还撰写了《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书,从此以后,安宫牛黄丸成为同仁堂的“镇店之宝”。这种由牛黄、犀角、黄苓、黄连、雄黄、朱砂、栀子、冰片、麝香等11味珍贵药材配料而成的名药具有清热解毒、醒神开窍的作用,是中医药界久负盛名的急症用药。

一粒安宫牛黄丸重约3克,是将上述药材经过打碎、混匀等步骤,由手工制成,最后每个蜡丸上还需要用牛角盖上金章,才算是工序完全完成,可谓是生动地演绎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

散剂与丸剂不同,它是将药物按照处方配比,研成细末配匀,寒凉性药加适量白糖,温热药加适量红糖混匀而成。在临床应用中,散剂的应用比较广,这是因为它虽然没有汤剂的吸收快,但是配比方便,药性稳定,易携带,疗效比较长久,适用于已经成型的疾病和聚合性疾病。散剂分为内服、外用两种,使用时,可以搭配病情,与汤、丸等各成药相互配伍,适度应用。

膏剂因其剂型而得名,膏方一般由二十多种中药组成,滋补作用显著。一年四季中,冬季是进补膏方最好的季节。

丹药则是用汞及一些矿物类药物,在高温条件经过煅烧炼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无机化合物。长久以来,中医药书籍中对于丹药的含义定义不一,但总的来说,从广义分,丹药包括中药药剂中广泛的丹,比如丸剂、散剂中的丹药,人们熟知的有大活络丹、小活络丹,狭义的丹药是指用汞和某种矿物药提炼制成的化合物。在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丹药治疗技术被劳动人民传承下来,用红升丹、白降丹等丹药治疗病症的疗法沿用至今。治疗中,丹药的特点是用量少,药效准确,而且一般来说比较廉价,为历代中医所沿用。只不过在剂量和部位上要注意,以免引起中毒。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