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2.中药性能的药理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医药》 出版日期:2017-01-01

2.中药性能的药理

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及归经等。无论哪一种中药都有它们的气、味、归经等特征,这些特征对于临床治疗中选用中药具有重要的作用。

寒、热、温、凉是中药的四气,即四种不同的药性。一般来说,寒凉性的中药具有清热、祛火、解毒等作用,在治疗中常用于热证;温热性的药具有祛寒、温里等作用,常用于寒证。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在机体所发生的反应之中概括得来的,是和所医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如板蓝根对于咽痛、发热口渴等症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表明这种药物是寒性药物。反之,一般能够减轻或者消解寒证的药物,一般都属于温性或者热性药物。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物。这类药物虽然药性不显著,作用比较和缓,但是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药物,并没有超出四气的范围。

用寒凉性药治疗热证,用温热药治疗寒证,这是中医的一项用药、治疗原则。

知识链接

热性药物比如四逆汤,可以增加人的饮水量,可是寒性方药却可以起到减少人饮水量的作用。热性药方剂比如麻黄、干姜、附子细辛汤等,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并且能够促进氧的排耗量。

至于中药的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可以通过人的味觉器官直接分辨出来。其实还有一种淡味,只不过它淡而无味,所以习惯上总称中药五味,这五味按照阴、阳属性归纳为: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则属阴。每一味代表了不同的功效。一般来说,辛具有发汗、解表、行气、开窍等作用;甘具有补和、调理脾胃、补益气血、止痛等作用;酸能够收敛、固脱;苦能够清热燥湿;咸能够润下、软坚。每一味本草药物之间都具有不可忽视的联系。比如辛味,解表药桂枝、麻黄等,味辛,能够祛寒解表,常用于感冒初期症状的治疗。很多药物的挥发油就是药物的有效成分,其中辛味能够占到近百分之八十的比例。

五味同五脏之间还有一定的联系,比如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但这种关联并不是绝对的,只是说明五味对于五脏的作用比较明显而已。

同中药的五味一样,归经也是对药物作用进行的分类。归经,其实就是指药物对于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即药物主要作用在哪一种脏腑经络。人体是个统一性整体,经络可以沟通人体的内外表里。当身体发生病变时,体表的疾病会影响脏腑,而脏腑的病变也会反映到体表。因此,各种身体病变都可以通过体内的经络进行判断,也可以通过药物对机体的反应来得知归经所属。比如气喘、咽喉肿痛属于肺经病症,桔梗和杏仁可以止咳润喉,归为肺经;又比如乳房胀痛属于肝经病症,柴胡可以疏肝解郁,归肝经。由此得知,归经就是对药物作用的概括。

归经和五味是相辅相成的,五味是药物归经的重要依据。《素问·宜明五气篇》曰:“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曾经有人对五味入五脏的问题进行过统计研究,证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关系。比如附子归心经,它可以回阳救逆,并且可以用于心阳虚脱病症的治疗。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