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4.漫道寻方:推拿疗法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医药》 出版日期:2017-01-01

4.漫道寻方:推拿疗法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医学著作中较为完整地记载了推拿防治疾病的方法。《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且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古典医学巨著,其中就提到:“导引按矫者,亦从中央出也”、“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

古时候推拿主要应用于对危重病人的抢救当中,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就运用推拿等方法成功地抢救了尸厥病人。更加突出的是,秦朝时期推拿已经运用到了体外心脏按摩中,来抢救自缢者。东汉时期,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也提到了推拿法救治自缢者的方法。

知识链接

唐代以前,“导引”和“推拿”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称呼的。“导引”强调配合呼吸,进行自我手法操作,而推拿则强调的是一种可以配合呼吸,自动与他动密切配合的疗法。

时至隋唐,推拿逐渐发展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隋代专门设置了全国最高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有按摩博士的职位;唐代设置的四个医学部门中有按摩科。明代以后出现了不少小儿推拿专著,收录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一书中的《小儿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书中详细介绍了“身中十二拿法”的穴位和功效。后来清代的《厘正按摩要术》在《小儿推拿秘诀》的基础上增补了新的内容,尤其是增添了全新的“胸腹按诊法”。

作为中医外治法之一的推拿,与其他外治法和药物疗法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相互补充,相互结合,这令古代的膏摩、药摩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推拿学科出现了显著的进步。1956年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所推拿专科学校,即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1958年国内第一所中医推拿门诊部在上海成立。通过这样的方式,国内中医界拥有了一大批专业的推拿人才,推拿的学术经验也得以不断补充和整理。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中期,推拿作为一种无创伤、非介入性的自然疗法,在医学界的舞台上受到世界目光的瞩目。1987年全国性的推拿学术团队在上海成立,推拿的实验研究得到继续深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推拿之法与国外进行了广泛交流,不少外国的学者、专家、推拿专业人员来到中国学习中医推拿。

推拿具有疏经通络、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润滑关节、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

其中,2014年脏腑推拿疗法正式通过了国家文化部的评审并且公示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一源自于《黄帝岐伯按摩十卷》的脏腑推拿术,具有完整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和特殊的治疗手段,是我国传统医学推拿疗法的典型代表。

脏腑推拿术以“整体调整,辨证施治”作为理论核心,在腹部特定的核心区域内动态地选择穴位,操作放、提、匀、攻、补手法,进而调理脏腑气分,恢复脏腑的机能。同时结合西方的诊治技术调理“三关”,以恢复脊柱的平衡,从而通其经络、调理气血、振阳气、守正气,最终达到正本清源之目标。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医院推拿科主任王红星作为脏腑推拿术的项目传承人,对推拿疗法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示范作用。腹部推拿随着时代的变迁,目前只在少数地区尚有传承,其中脏腑推拿法在保定市已经推行了65年。近年来传承人王红星不断对其进行创造性地挖掘和整理,使古老的脏腑推拿术再次大放异彩。在他看来,脏腑推拿疗法是中华传统推拿的活化石,这项瑰宝技术值得后人不断地将其发扬光大。

另外,作为腹部推拿疗法的脏腑点穴疗法,段式脏腑按摩疗法目前在保定也有传承。至今已经历经了十代,历时300余年。漫漫中医长河中,推拿方寸之间的精准与沉稳、历练,带给后世人们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舒畅,更是一种医学智慧的体验。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