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罐气通体:拔罐疗法
拔罐法,在古代又被叫作角法或者角吸法、吸筒法,在民间,俗称为拔火罐。一个小罐子,借助热力,排净内中空气,造成负压,令其吸附于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令局部皮肤充血、瘀血,最终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这可以说是我国中医药界的神奇“发明”。
拔罐之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最早记载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后来晋代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中有用这种方法治疗脓肿病症的记载。
拔罐法是中医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古代典籍中亦称之为角法。这是因为我国远古时代医家,是应用动物的角作为吸拔工具的。主要用于吸拔脓血,治疗痈肿。
而说到这种治疗方法的工具制造、适用病症及穴位、操作过程则可以在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了解,如:“小纸烧渐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罐得火气合于肉,即牢不可脱,须待其自落。患者但觉有一股暖气,从毛孔透入,少顷火力尽则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水气出,风寒尽出,不必服药。”
《古今录验》、《证类本草》、《济急仙方》等书中也能找到这一方法的记载。早期,拔罐法多用于外科,后来经过医家们的不懈努力,这种方法扩大应用到了其他的病症中,如黄疸、风疾、风寒、头疼、眩晕、腹痛等。清代时,火罐已经是专门烧制的医疗器具,说明拔罐法在当时备受欢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拔罐疗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尤其是当各种包含毒副作用的药物被人们广泛认识后,穴位拔罐不用药物而又无痛疗效奇特的方法就越发引起人们的重视。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拔罐法写入了教科书,成了针灸治疗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篇章。时至1862年,国外也开始应用拔罐疗法,日本人今村亮只卿曾用拔罐法治瘀血凝集症。1953年,苏联瓦勒得曼用拔罐法治病,被称作是“郁血疗法”,起到了消炎镇痛的作用。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大量关于拔罐法的临床报道,拔罐法的传播与临床试验相互促进,使拔罐法的影响日渐扩大,疗效也日渐提高。现代科技的发展让医学工作者开始试着根据传统火罐的治疗原理运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对传统的拔罐技术进行了大胆创新性改造,制造出新一代电、磁、红外线拔罐器具。
知识链接
上海针灸研究所研究制造了“经穴电动拔罐治疗仪”,可以稳速地控制负压,根据不同的病症和身体部位进行调节,确保皮肤不会受到损伤。江西研究发明的“多用拔罐机”与传统火罐相比,不仅吸力强,而且可以兼做磁疗、红外线照射仪。
随着拔罐方法和罐材质的不断改进,拔罐疗法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治疗的范围不断扩大;再加上可以搭配针刺的使用,使得拔罐疗法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拔罐法中常用的罐具种类主要有几下几种:
(1)竹质罐:取坚实成熟的斑竹一节,刮去青皮,一端开口而另一端留作底面,罐口控制在直径2~5厘米四种,长度5~8厘米,用砂纸磨光,口圈平整光滑。如果竹罐长时间不使用,会变得过于干燥,容易在治疗过程中漏气,因此在使用之前应该用温水浸泡数分钟,使之质地更加紧密。这种罐虽然取材较为容易,罐体轻巧,但是存在易燥裂、漏气的缺点。
(2)陶瓷罐:用陶土做成口圆肚大的陶瓷罐,内外光滑,优点是治疗时吸拔力度较大,缺点是较重,易破损。
(3)玻璃罐:此罐用耐热硬质的玻璃烧制而成,形状如同笆篓或笆笼一般,口小肚大,罐口边缘光滑,有不同大小之分。优点是罐体清晰明亮,透明度高,有利于观察郁血程度,目前应用广泛,而缺点是容易破碎。
(4)其他:还有金属罐、抽气罐等类型,也是中医在治疗中经常会使用的罐体类型。
1953年生于北京的王兴治,是我国掌握拔罐法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他于2012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王氏脊椎疗法”的第13代传人。每周,从全国各地来他的病房探访寻医的病人络绎不绝。
在王兴治的治疗过程中,患者们会趴在病床上,颈椎、脊椎两侧密密麻麻地吸附着二十多个小竹罐。一般十五分钟后取下竹罐,罐子中会出现半凝固的黑紫色血块,有的还会拔出痰状黏液,可悬浮在水里。
罐中的浊气是经络上聚集的毒素,将毒素吸拔出来之后,被堵塞的经络就会渐渐通畅。小小罐子蕴含的能量可不小,对治疗脊椎病、脑血栓、乳腺增生等疾病都有一定的效果。
王兴治从小耳濡目染,但是真正学习这一家传绝技却是从四十岁开始。当时由于父亲年迈,必须有人接班,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灯光音响设计工程师的身份开始学习。为了准确地掌握病人的病情,四十岁的王兴治开始自学中西医理论知识,在跟随父亲学习的过程中他深刻地认识到脊椎拔罐法的绝妙。
为了跟随时代的发展,王兴治继承这一传统疗法的同时,对其安全性也进行了改良,解决了竹罐和针重复使用的问题。后来,王兴治又说服了父亲,不受门第限制,开始从社会上选拔优秀的年轻人做徒弟。如今,他在北京东郊成立了自己的中医门诊部——国葆堂,继续传播着中医药界博大的精深的文化和神奇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