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片器救身:刮痧疗法
在民间,刮痧疗法属于自然疗法的一种,它的运用比较广泛,这和其方法简单、治病广泛、疗效可靠的特征不无关系。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药物治疗的范围越来越广,在给人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人们对药物的副作用也是心怀三分怯意。因此,从民间衍生的刮痧疗法在中医药舞台上就显得尤为出彩了。
可是,到底“痧”为何物?
古时候,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夏秋季节因为接触秽浊之气导致的腹痛、腹泻较为明显,因此统称之为痧疫,又称痧秽。其实在现代医学看来,这些病症与急性食物中毒、肠胃性感冒、中毒性菌痢一样,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之后,人们将一般的暑热病症统称为痧气。
刮痧疗法的工具一般有边缘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小汤匙、铜钱、硬币、玻璃等。
刮痧疗法主要针对的是夏秋季节感受到暑湿秽浊之气后,胸腹与经络之间积郁而产生的全身胀累、肌肤不适,以及身体其他部位出现的静脉郁血曲张、舌质灰蓝等症状。也有一些中医将麻疹归于痧的范畴。中医用器具,如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的部位进行刮拭,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尝试用石头、木棍来刮、擦皮肤,后来产生了以药物刮拭皮肤的外治疗法。古代医术将刮痧又称为“戛法”。
晋朝人木玄虚的《海赋》中有“戛严敖,偃高涛”这句话,唐代李周翰注言:“戛,历刮也。”唐朝时期人们将特殊的麻草蘸水在人体的颈部、肘臂、膝腕等部位刮、擦。元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向人们展示了当时刮痧疗法的功效与过程:“艾汤试沙(痧)证。江南旧无,今所在有之。原其证古方不载,所感如伤寒、头痛呕恶、浑身壮热,手足指末微厥,或腹痛烦乱,须臾能杀人,先浓煎艾汤试之,如吐即是。”
“痧者,疹之通称,有头粒如粟。”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将痧证详细地记录下来。清代的沈金鳌在《幼科释迷·卷二》中也有言:“方书名麻疹者,北人单谓之疹,吴人谓之痧子……名各不同,其实则一也。”由此可知,痧症并不是指的某一种病,而是许多病症的合称。凡是人体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秽浊之气以后,均可以采用刮痧疗法。
清代刮痧疗法的原理及功效得到了很多医家的验证,吴机师在《理瀹骈文》中阐述了刮痧的运用主要为“阳痧腹痛,莫妙以瓷调羹蘸香油刮脊,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背,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懈”。
知识链接
《串雅外编》、《七十二痧症救治法》都是清代关于刮痧疗法的名作,而论述最详细的当属清代郭志邃的《痧胀玉衡》,这本书从痧症的发病原因、症状、诊治方法等做出了详细的介绍,是刮痧疗法的专书。
近代著名的中医外治专家吴尚先对刮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很多地市的非遗卫生保健项目也将与刮痧有关的内容纳入其中。随着不断地发展,刮痧疗法在民间运用越来越广泛,在刮痧的过程中,刮痧器具搭配刮痧油反复刮动患者身体局部,可以通过良性的刺激,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令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驱除邪气,舒筋活理,消肿止痛,逐渐地增添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功能,从而起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