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医的辨证医道
知识链接
中医讲究的养生需要顺应自然,只有天时地利人和才能达到最佳的养生功效。古代,一天被人们分为十二个时辰,这十二个时辰也恰好对应着我们身体不同的经络与脏腑,因此,依照十二时辰来养生,可以起到调养生息、美容驻颜的效果。而这十二个时辰具体为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虽然人体的身体状况会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双重作用,但是如果后天不注重养生、保养,先天条件再优越也会出现早衰甚至病变。相反,如果先天条件不甚优越,后天善于养生,也可以尽享天年。可见养生对于健康保健的重要意义。
中医学养生的原理是基于“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思想为基础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具有阴阳对立的统一性。人体保持健康,不仅仅要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还需要与自然界的阴阳形成良好的适应,并随时做出适应的反应。与外部环境保持平衡的同时,还需要受到来自于外界环境对于机体内部生理活动的影响。一年四季的季节更迭,一日之中的昼暖、夜凉交替,天气中的风、雪、雨变等都会影响到人体内部各种脏器的活动,如果人体内的各脏器器官可以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人体就能保持健康的状态,否则身体容易产生内部失调的症状,甚至会诱发疾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顺阴阳则生,逆阴阳则死……”因而古人根据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原则,逐渐总结出了一套适应自然变化的养生方法。中医理论中之所以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是因为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在此期间阳气处于泄发期,所以需要养阳,而秋冬是万物收获的季节,此期间属于阴气收敛的阶段,因此要注意养阴。所谓养阴养阳,就是顺应自然变化,达到人与环境的平衡状态,达到避免外邪侵袭,积极把握自然规律,达到延年益寿、调养生息的目的。
中医学理论中将阴阳引入人体,人的生理和病理都是体内阴阳变化的结果,身体健康即阴阳调和,出现疾病即阴阳失调,死亡即阴阳决绝。
在中医看来,人体要保持脏腑之间阴阳的平衡不能有所偏盛偏衰,而要尽量通过“心神”来不断的调节。这种神指的是人体的思维活动。“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中医认为心主神,因而养生的重要环节就是养心神。在养心神中,饮食的调节又是重要内容。过于劳累或者过于安逸都会引发身体病变,因而参加适度的劳动和锻炼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具体来说,中医养生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日常调理
中医主张,生活中人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注意饮食、起居、精神、劳动等方面的调理。饮食养生法、睡眠养生法、起居养生法、四时养生法等都是中医中提倡的对于延缓衰老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养生方法。
2.预先防护
中医学养生防老方法的目的是预防各类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它主要强调起居调摄遵循“避之有时”的规律,而饮食卫生方面要预防食物中毒。此外,为了预防疾病,中医养生理论中提倡用针灸、刮痧、拔罐等方式预防疾病。
3.食疗与药物相配
中医的很多药物和方剂都含有益气安神、养颜防衰的作用,这些养生方法属于药养的范畴。而食疗则是中医的另一特点,它与药物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共同起到保养身体的功效。除此之外,养生灸、药枕疗法也是简单实用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4.坚持锻炼
生命在于运动,中医养生中提倡加强锻炼,这样可以增强体质,从基础上实现养生强体的目的。一些日常可以实施的锻炼主要包括导引、按摩、气功等。适度的锻炼活动可以让人体排除外界的干扰,在力量的运动中达到形神合一的状态,以此激发和调动人体内的内在潜力,疾病自然会“绕道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