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医的发展
我国殷商时期,青铜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很多青铜器上的铭文中都出现了“药”字,更突显出了殷商青铜器的恢宏气势和包容性。那时候的人们,初步具有了“药”的概念。当时甲骨文中已经记录了20多种疾病,还出现了“目疾”、“足疾”等名称。
而“聚毒药以共医事”的场景则发生在西周的医师之间。周朝时期,医师专门负责管理医事。他们注重“五味”、“五谷”、“五药可养其病”,首先提出五味之理可作为给医药分类的依据的说法。
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较为完善的医事制度也随之逐步建立,医学被分为了四科:食医专门负责卫生和春夏秋冬的烹调,疾医专门管理内科疾病,疡医负责治疗今天的外科、骨伤科的疾病;兽医与今天并无太大差异。传统医学在3000多年前便有了较大的发展,而国外当时盛行的是求神驱鬼、画符咒治病巫医的形式。随着医药知识越来越丰富,日积月累中,逐渐形成了本草专著的根基。
进入封建社会以来,医学更加发达,各类医学名家层出不穷,随着一大批医学经典的相继出现,中医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
《黄帝内经》是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著作,其内涵理论源于上古时代,现在比较公允的观点认为,此书其笔之于战国,个别篇章完成于西汉。《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此篇将阴阳相生相长的关系与社会伦常纲要联系了起来,而中医医理也与之有着密切联系。
古代的时候,“五行”被人们看做是阴阳“八卦”原理的简化和延伸,并且已经成为中华传统医学的主要纲要。阴阳五行和八卦理论共同组成了五行八卦的主要内容。唐代名医孙思邈更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明代医学家张介宾说得更为直白:“天人一理,医易同源,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见五行八卦学说对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东汉时期,张仲景不仅借鉴别人的经验为病人治病,而且有所发明和创造。他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成就了一部不朽之作——《伤寒杂病论》。可以说,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力的医学名著。
知识链接
张仲景,名机,大约生于公元150年,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家。《南阳人物志》中记载,张仲景官至长沙太守,后来他不愿意在官场角逐功名利禄,便辞退了官职,专心做医学研究。张仲景凭借着天赋和努力,勤求苦学,辨证治疗,踏实创新,源源不断地获取新知,最终成了一代名医。
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药物学成就丰富。名医陶弘景编纂的《本草经集注》成为当时很多医家文库中的典范之作。
明清时期,还产生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在书中记录了一千多种药物以及一万多帖药方,是16世纪以前我国在药物学、方剂学方面的集大成者。后来还相继出现了叶天士、吴塘、薛雪等一批医学名家,他们丰富并促进了医学体系的完整性。
一批批名家与医学经典,成就了中医这一重要体系,也让传统中药得以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