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传统婚礼
(注: 《鄂尔多斯婚礼》剧照)
结婚当天,男方家要在自己家附近设一座挂彩的蒙古包当作新房。蒙古包里里外外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每个人都穿着鲜艳的蒙古族的服装,新郎也换上崭新的服饰,准备迎娶新娘。
到了下午申时,新郎家中的客人陆续地多起来,大家都带着礼品来祝贺。男方家会设宴款待大家,特别要宴请娶亲代表,如大宾、伴郎、祝颂(司仪)等,并请来乐手、歌手以歌舞助兴。宴席完毕,鼓号响起,太阳已经西下了。娶亲的队伍来到禄马下面,恭敬地拜祭成吉思汗。新郎披挂着弓箭,像是马上要奔赴战场的勇士,被众人前呼后拥的。据说,这是战时流传下来的一个习俗,佩戴弓箭有两个好处:既可以随时备战,又可以防止“抢亲”。新郎跨镫上马,祝颂人手拿一碗鲜奶,嘴里吟诵着《弓箭赞》《骏马赞》,念完三遍,由四个人组成的娶亲队伍正式出发。
还没等迎亲的队伍停稳,就见有一股烈焰从地面升到空中,这是准备就绪的信号。看到这个信号,新郎算是放下心来了。迎亲的队伍便直直地往里走,你以为就这样顺利地进门吗?不,四位大嫂级的人物可不会轻易放迎亲的人进去。此时,祝颂人会马上走到前面“迎战”。到底是“过关斩将”,还是“铩羽而归”,这得看祝颂人的“战斗力”了。如果祝颂人的口才好过四位大嫂,那么女方就会收下迎亲队伍的牛犊红筒,即刻放行。如果祝颂人的“战斗力”不及四位大嫂,那么只能遭到对方的奚落,还要大败而归。
到了夜里,就要进行一个时间最长的仪式了,这个环节叫作“求名问庚”。鄂尔多斯的姑娘会有两个名字,一个是婚前的,一个是出嫁时起的。出嫁时起的名字会在婚宴上公开。男方的祝颂人跟手里拿着银盅的新郎在地上跪着,想尽了办法想套出新娘的新名字,但女方的四位大嫂却是故意地说一些与名字无关的话,“无视”新郎的存在。到了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新郎只能把哈达举在手上,把求婚的一应礼品都摆在哈达上,不仅如此,还需要祝颂人再添把“火儿”,向大嫂们求情。此时,大嫂们或许是被新郎的真诚所感动,或许是不想再为难新郎,于是从怀里取出一条哈达,把新娘的名字说出来,男女双方互换信物。这个环节结束时,基本到黎明了。
接下来就是由女方家设的婚宴了。这是对新郎出的最后一题,吃完这顿饭,新娘就要出嫁了,这次宴席有个很生动的名字——“离娘宴”。宴席开始,新郎轮流给前来赴宴的宾客叩头、敬酒,并接受来自女方家亲戚赠送的衣物,而且要现场穿上,这样才可以将新娘娶回家。准备吃饭时,女方家会上一个五成熟的羊脖子,这个羊脖子是需要新郎当着众人的面掰开的(通常,羊脖子里会塞一根红柳棍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考验新郎是否有足够的智力和腕力。饭吃完了,新娘就要起程了。但是她的女同伴们却不愿让她就这样轻易离开,这其实是鄂尔多斯婚礼的一个环节——“阻嫁”,男方为了抱得美人归,只能进行奋力的抢亲。这个环节结束后,就是对新娘的装扮了。这个工作是由馆头额吉来完成的,首先,她要把新娘的大辫子解开,有一碗清水放在旁边,她会蘸着水,把头发梳得油光水滑,把链垂头饰戴在头上,自此就要宣告,新娘的少女时代结束了,以后,新娘就要以少妇的面目示人了。女方送亲的队伍把要骑乘的马匹准备好后,在鼓乐声中听着礼赞声,两位胞兄便牵着蒙着红纱的新娘,缓缓走向红马,攀上马向男方家走去。身后不断有惜别的歌声传来,直听得新娘肝肠寸断、声泪俱下,不断地驻足回头。
当走到离婆婆家不远的地方时,早有男方派出的人手在野外等候多时了,他们就地设酒宴为送亲的队伍接风。趁着这些人喝酒的空当,新娘与祝颂人会骑马赶快“逃走”。根据鄂尔多斯婚礼的习俗,如果跑得慢了,帽子就会被别人抢走。为了避邪免灾,新娘家陪送的嫁妆要从两堆火中通过,新娘则由新郎牵着马从火中穿过去。新娘走进正厅后,要先对灶神行三拜九叩之礼,祝颂人要吟诵《祭灶词》。之后,依次向婆婆家的主婚人等叩头,这些接受叩头的人要馈赠给新娘一些礼品,此礼礼毕,才能揭去红纱,新娘便可以在众人面前亮相了。
新郎家的喜宴开始了,这也是新婚典礼的开始。第一个仪式是献羊背子,《全羊赞》的吟诵完毕,大家就可以尽情享用,开怀畅饮了。在喜宴上,新娘要接受亲戚们的馈赠,新郎家会准备一些礼品作为回赠。新娘、新郎的父母依次向众亲友敬酒。在喜宴的场子里,歌舞声此起彼伏,欢乐不断,婚礼走向了高潮,快乐也达到了顶峰。
拓展阅读
鄂尔多斯婚礼
(注: “鄂尔多斯婚礼仪式”演绎场景)
鄂尔多斯的婚礼仪式,其程序和活动内容跟其他民族的婚礼程序不同,跟其他地区的蒙古族的婚礼也不同,他们的婚礼是蒙古族中最具特色、最有吸引力、最隆重的形式,它凝聚了蒙古族的礼仪风俗的精华,成为蒙古民族风情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