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哭嫁”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俗大观.上》 出版日期:2017-01-01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哭嫁”

(注: 即将出阁的土家族新娘在“哭姐妹”)

土家族女儿出嫁时要守着亲人哭泣,谓之“哭嫁”。土家姑娘的“哭嫁”分为“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等,有专门的“哭嫁歌”。

“哭嫁”既是婚俗,也是一门民族传统技艺,旧时每个土家姑娘出嫁前都得学习。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哭嫁这种民俗在大部分土家居住区已经消失,仅在偏僻的酉阳土家山寨仍有残留。

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明《思南府志》载,在秦汉以后即有土家族同胞在酉阳地区开垦耕耘、繁衍生息。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土老师(巫师)的准许,便可定亲、婚娶。随着封建礼教在土家族聚居区的发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他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即使在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贺庆的亲朋好友献上一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

人喜则笑,遇悲乃哭。在大喜之日,出嫁女子为何要大放悲声呢?原来,土家族的哭嫁歌听其音是哭,究其谱却是唱,琢其意则意蕴丰富。

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两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娘家人边为她置办嫁妆,一边倾诉离别之情。会哭的姑娘一个月内不哭重复,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土家姑娘用“哭”这一形式倾诉心中的情感,当然,也有真伤心而哭的,这种多半是狠心的媒婆乱点鸳鸯谱,害了姑娘的一生。

“哭嫁”的高潮在新娘出嫁的日子。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乡邻都前来祝贺和“哭别”。新娘家要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十姊妹会”。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无论她们家住得远还是近,无论风雨阴晴,新娘家均要打轿派人去接。十姐妹聚齐后,新娘家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摆在堂屋中间,比新娘年长的坐上方,与新娘年龄一般大的姑娘坐两旁,新娘坐在姑娘们中间。哭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励、劝慰的话语。

“哭”到半夜,新娘家里摆上夜宵让十姐妹吃,新娘以此为题还要“哭”一段,以感谢九姐妹的相陪。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配年代里,媒人说媒,父母包办的婚姻很普遍,因此新娘常借哭嫁骂媒人,表达对旧式婚姻的不满。

“哭嫁”是土家族同胞婚礼的序曲,他们认为“不哭不热闹,不哭不好看,不哭不吉祥”。亲朋好友前来送别,哭是一种友好,哭是一种礼貌,也是吉祥的表现。

拓展阅读

酉阳土家《哭嫁歌》

(注: 民间剪纸作品:土家族婚俗《哭嫁》)

酉阳土家族哭嫁歌歌词短小精炼,内容充满生活气息,语意浅显易懂,每句歌词既有独立意义,又可连串一起,成为一首长歌。通常唱的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与亲人、父母分离的悲伤之情,是土家族妇女生活感受的现实反映。

哭嫁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哭唱结合”的艺术,最初是用土家语哭唱,即兴而唱,语意极具口语化,地方风味十足。但近代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多改用汉语演唱。歌词往往有固定的结构,每段歌词的首句必称呼对方,然后再引申句子的内容。歌词内容添加“嗡”“蛮”“啊呀呀”等语气词,一泣一诉,哀婉动人,最后以感怀的语句结束。同时,哭嫁歌也常用固定的衬词,及谐音、夸张、比兴、双关、对偶等表现手法。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俗大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