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谷陇“九月芦笙会”
(注: 在芦笙会上吹奏芦笙、跳芦笙舞的老人们)
黄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居住着汉、苗、侗等20多个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大多数。苗族民间有句俗话叫作:“苗家不吹笙,众人不安心,芦笙不响,五谷不长”。黄平县谷陇芦笙苗族同胞一年一度的九月芦笙会活动内容极为丰富,除了吹跳芦笙外,各会场还有斗牛、赛马、斗鸟、斗羊、斗狗和民间山歌等各种文体娱乐活动。每逢芦笙会前来看热闹的人山人海,黄平及贵州各地的苗族同胞都纷纷赶到这里,人人盛装迎会、参会。
相传在很久以前,谷陇有一位勤劳善良,正直勇敢的苗家青年垢科,他与一头大水牛相依为伴,垢科爱上了住在对面寨子的姑娘阿幼,阿幼美丽大方,是谷陇苗岭的一朵鲜花。两人时常都会来到村寨前的小溪旁,吹芦笙、唱情歌,相约来年的金秋,就结成连理,共同生活。
而在几百里外的崇山峻岭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成了精的狗怪,经常出来害人。村子里的人对它是恨之入骨,却又拿它没有办法。狗怪早就垂涎阿幼的美貌,时时都想要把阿幼抢进洞去。一天,狗怪就趁机来到村寨里,把阿幼抢了去。垢科决心前往山洞,解救阿幼,为民除害。但是他只身一人难敌狗怪,他被打进了清水江里。清水江的河神看到了这一切,救了垢科,并教垢科打败狗怪的方法。垢科回到村里后,按照河神的方法,教村子里的人吹芦笙和跳板凳舞。等到农历九月廿七日这一天,垢科在谷陇的一个山坡上架起了一口大锅,烧了满满一锅开水。让乡亲们带着芦笙和板凳围在四周跳舞。然后,垢科打开了村子里最好的一坛米酒,米酒的醇香飘进了百里之外狗怪的鼻子里。果然,狗怪受不了酒香的诱惑,跑到村子里来喝酒,米酒实在太纯香了,狗怪不知不觉就喝醉了。乡亲们一起把狗怪团团围住,吹起了芦笙,跳起了板凳舞。狗怪被吓得昏了头,就在这时,垢科的大水牛冲了上来,一角把狗怪撞进了烧得滚开的水锅里,它被煮成了狗肉汤锅,被乡亲们分来吃了。从那以后,每年农历九月廿七日,都有吃狗肉汤锅的习惯。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乡亲们到每年农历九月廿七日至廿九日这三天,都会来这个山坡上,把当年打败狗怪的情景再表演一次,天长日久,就形成了现在的苗族芦笙会了。
芦笙会期间,姑娘们都喜欢穿上自己亲手挑绣,长辈们帮助制作的精美服饰来参会,这些服饰华丽大方,色彩鲜艳协调,工艺精致考究,充分展示了苗族妇女们的智慧和艺术才华。芦笙会不仅是当地苗族同胞的盛会,同时也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寻求佳侣的盛会。到了夜晚,在芦笙场周边的苗族村寨,每家每户都摆着待客长桌,长桌上摆满了具有苗乡家常风味的各种美味佳肴,好客的主人抬出用土坛盛装的自酿米酒,热情地款待初识或不相识的远方客人。酒宴上,主人端着酒碗唱起了待客歌,并频频向客人敬酒,而会唱歌的客人也会回歌饮酒,情景热闹非凡。
芦笙会除了吹、跳芦笙外,斗牛、赛马、斗鸡、斗鸟、民族服饰展演、民族山歌、高跷竞技等活动项目,也格外引人注目。特别是苗族同胞特有的“银饰工艺”在芦笙会上异彩纷呈的展露,让人犹如走进了一座“银饰艺术圣殿”的博览馆,充分体现了苗族同胞聪明与智慧。
谷陇九月芦笙会时间长,地域广,规模大,内容多,是民族地区极具影响力的民族盛会。它既是黄平苗族同胞纯真情感的流露,也在推动苗族文化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拓展阅读
苗族“芦笙文化”
(注: 芦笙是贵州苗族群众最喜爱的乐器,他们经常自发聚集在一起,展示各自高超的芦笙演奏技艺)
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远在唐代时期,贵州少数民族人民就开始制作芦笙,并涌现了不少的优秀芦笙吹奏家。
芦笙在苗族的祖先神告且和告当的古远时代就出现了。相传远古时候,告且和告当造出日月后,又从天公那里盗来谷种撒到地里,可惜播种的谷子收成很差,为了解忧,一次告且和告当从山上砍了六根白苦竹扎成一束,放在口中一吹发出了奇特的乐声。奇怪的是,地里的稻谷在竹管吹出的乐声中,长得十分茂盛,当年获得了大丰收。从此以后,苗家每逢喜庆的日子就吹芦笙。
苗族芦笙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的诗句。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在《今昔集·钓鱼城访古》一书说:“(笙之类乐器)据我看来起源于苗族,苗民间均备有芦笙”。由此看来,芦笙源于古代苗族先民,由于苗族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形成了芦笙的文化体系,并在苗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所以,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苗族时,常常把芦笙与苗族的关系等同起来,认为苗族文化就是芦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