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内蒙古“那达慕”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俗大观.上》 出版日期:2017-01-01

内蒙古“那达慕”

“那达慕”大会,对于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的人民来说,无疑是蒙古草原上的盛大集会。“那达慕”,蒙古语为“那雅尔(Nair)”,“慕”为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蒙古族同胞希望通过这个盛会,来表达自己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

(注: 大草原上的盛大集会——那达慕)

“那达慕”大会的历史非常悠久。根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那达慕”的起源时间在蒙古汗国建立初期,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了对自己的部队进行有效的检阅,对草场进行合理的维护和分配,就在每年的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举行“那达慕”。起初,只有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入选。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同胞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男子三项,“那达慕”的基础项目自此有了定论。

元朝时,蒙古草原地区的“那达慕”已经广泛发展起来,并被选为军事体育项目。当时的朝廷认为: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摔跤、骑马、射箭三项基本技能。

清朝,“那达慕”大会的军事功能已经转变为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其规模、形式和内容都比以往更大。以苏木(相当于乡)、旗、盟为单位,或半年或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那达慕”大会。这个习俗被沿袭下来。

每年的夏、秋季节,“那达慕”大会便在草原上举行。大会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四开始,为期五天。在“那达慕”大会上,各地的农牧民或骑着马,或赶着车,带着毛皮、药材等农牧产品,成群结队地汇集于大会的广场。会场周围的草原上就是他们搭建的蒙古包,用来休息的地方。

在“那达慕”大会上,惊险刺激的赛马、套马,技艺精湛的射箭,你来我往、互不示弱的棋艺,精彩纷呈的歌舞,都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在大会上,他们个个彰显着自身的技艺,洋溢着青春的气息。除了赛马、套马、摔跤、棋艺、歌舞外,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

蒙古马是蒙古高原的盛产之物,蒙古马以能跑善战、耐力极强著称。自古以来,蒙古人对马就有特殊的感情,蒙古族是一个在马背上长大的民族,蒙古汉子都以自己有一匹善跑的快马感到自豪。蒙古族牧民以训练烈马、精善骑射为自己的绝技,他们通常把善于驯马、赛马、射箭、摔跤作为鉴别一个优秀牧民的标准。

蒙古族男儿的三项技能之一便是赛马。参加赛马比赛的人中,有时全是少年,有时没有年龄限制,群众性非常广泛。赛马的项目包括:快赛马,这一项主要比的是马的速度,为直线赛跑,赛程为20、30、40千米,先到终点的为胜利者;走马赛,比的是赛马步伐是否稳健与轻快;颠马赛,这是蒙古族所特有的马上竞技表演项目。

(注: “那达慕”马上竞技表演)

“那达慕”大会一开始,骑手们便一字排开,每个参赛的人都扎着彩色的腰带,头上缠着彩色的丝巾,这是赛马前的准备工作。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鲜艳的彩旗。号角一声长鸣,骑手们便像得到召唤一样飞身跨鞍,策马扬鞭,向目的地飞奔而去。此时红巾飞舞,就像众箭齐发,煞是壮观。赛马比赛以先到终点的人为最受人赞誉的健儿。

摔跤是蒙古族三大项目之一,是蒙古族同胞特别爱的体育项目,是“那达慕”上不可或缺的比赛项目。摔跤,用蒙古语说就是“搏客”,摔跤手被称为“搏客·巴依勒德乎”。蒙古族同胞在摔跤时有他们自身的服装、规则和方法,因此被称为蒙古式摔跤。

蒙古摔跤手在摔跤时穿的服装叫作“昭德格”。坎肩是用香牛皮或鹿皮、驼皮制作而成,皮质坎肩上有镶包,又叫泡钉,是用铜或银制作而成,这样有利于对方抓握。但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则是摔跤手的皮坎肩上中间部分精美的图案,有龙形、鸟形、怪兽形、花蔓形,给人的感觉非常古朴、庄重,摔跤手的下身穿着用十五六尺长的白绸子或各色绸料制作而成的套裤,这种裤子宽大而多褶,前面的膝盖部位绣着很别致的图案,有孔雀羽毛形、火形、吉祥图形,底色鲜艳而呈五彩式。脚上穿着马靴,腰里缠着一根宽皮带或绸质的腰带,如果这个人的脖子上缀有各种颜色的彩条(蒙古语为“江下”),这说明他是非常优秀的摔跤手,彩条是他获取胜利的标志。

跟其他民族的摔跤相比而言,蒙古族的摔跤有其自身的特点:摔跤运动员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体重的情况下进行摔跤,一局定胜负。参赛人数有一定的限制:必须是2的某次乘方数,如8、16、32、64、128、256、512、1024等。赛前,要先推举一位族中的长者对参赛人员进行编排和配对,唱过三遍蒙古长调“摔跤手歌”之后,摔跤手挥舞着双臂、跳着鹰舞入场,向主席台行礼,顺时针旋转一圈,由裁判发令,比赛的双方握手致意后开始比赛。

可供选用的摔跤技巧有很多,可以用捉、拉、扯、推、压等十三个基本技巧演变出一百多个动作。可以互相捉住对方的肩膀,也可以互相搂住对方的腰,钻入对方的腋下进攻也是可以的,也可以抓住对方的衣服、腰带、裤带等。但是,蒙古族摔跤是不能抱对方的腿的;不能打对方的脸;不能从背后突然把人拉倒,不能触碰对方的眼睛和耳朵;不能拉对方的头发、踢对方的肚子以及膝盖以上的任何部位。

射箭,是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项”的项目之一,也是那达慕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元朝建国之前,蒙古人分为许多不同的部落,他们的经济生活包括游牧经济和狩猎经济两种。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元朝之后,狩猎经济的部落已经没有多大意义,渐渐转向了游牧经济,但狩猎时期长年积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领却保留了下来,以防外敌侵略和野兽袭击畜群。贫苦的牧民因为没有牲畜,所以依然依赖弓箭捕杀动物维持生活。

蒙古族射箭比赛分为三种:近射、骑射、远射,分别为25步、50步、100步。近射时,射手站在原地,等待裁判发令,放箭射向箭靶,优者为胜;骑射时,射手先上马,在马跑动中发箭,优者为胜。比赛中没有男女老少之分,参赛选手需要自备马匹和弓箭,弓箭的样式、弓的拉力以及箭的长度和重量没有限制。比赛的规则是三轮九箭,即每人每轮只许射三支箭,以中靶箭数确定前三名。

现在,“那达慕”不但有男子三项竞技,还增加了很多新的比赛项目,如马球、马术、田径、球类比赛、乌兰牧骑等内容,还进行物资交流和表彰先进。“那达慕”大会期间,牧区方圆数百里的牧民穿戴起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乘坐汽车、勒勒车来到这里。白天进行物资交流,促进生产,晚上就进行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目前,锡林郭勒盟地区已成为蒙古族同胞进行“那达慕”大会的重要基地。

“那达慕”的历史非常悠久,已有近八百年之久,它一直在锡林郭勒草原上流传和发展,已经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拓展阅读

传唱不衰的《敕勒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是一首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普遍认为它是一首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敕勒族亦称铁勒族,是匈奴的苗裔。北朝时居朔州(今山西北部)一带。敕勒川,应该是敕勒族集居地区的河川名或地名。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与内兴安岭相接。

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歌词开头两句交代了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

《敕勒歌》歌词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著的一致好评。

(注: 内蒙古阴山脚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大草原)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俗大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