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南京秦淮灯会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俗大观.上》 出版日期:2017-01-01

南京秦淮灯会

(注: 秦淮河的灯会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自古以来就有“秦淮灯火甲天下”的说法)

秦淮灯会,又被叫作“金陵灯会”,是广泛流传于南京地区的传统习俗活动,一般在每年的传统元宵佳节前后举办,其主要特色为张灯结彩、尽情观赏、歌舞狂欢等,是南京地区与外来文化长期渗透、融入的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现象。

秦淮灯会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时得到了迅猛发展,明朝时期达到高潮。根据文献记载,在南朝初期,南京城就开始举办元宵灯会了。在以农耕为主的社会里,风调雨顺是人们的最高追求,家庭美满、天下太平就是最大的幸福了。人们张灯结彩,从皇宫内院、宗教场所走向民间大众,灯火通明,一派热闹祥和的景象。梁简文帝萧纲、陈后主等都用优美的诗歌描绘了南朝利用灯彩来增添节日气氛的社会风尚。虽然隋朝以后的南京城遭到了冷落,但是元宵节张灯、观灯的活动却成为一种风气了。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京定都之后,为了招徕天下富商共同建设南京,营造一个和谐、繁盛的气氛,竭力提倡灯节这一盛世,并且将每年的元宵节张灯的时间往后延长了十天,使明朝的灯节成为我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洪武五年(1372)元宵节,他提出一个别开生面的玩法:在秦淮河上燃放一万盏水灯。在制作灯谜这方面,朱元璋也是一个能手,因此对元宵节灯会内容的发展方向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永乐七年(1409)初,明成祖朱棣“赐百官上元节假十日”,并继续张灯结彩,营造节日的气氛。三年之后,又下令在南京城的午门之外,把能工巧匠都集中到这里来,精心制作花灯,制成鳌山“万岁”灯,并且与民同乐。以后每年都是如此。到了明朝中期,南京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大都市之一,《南都繁会景物图》等画卷,形象地描绘了焰火夺目的鳌山及众平民观看演出的热闹场景。明朝后期的《正德江宁县志》描绘的灯节繁荣昌盛的场景让人目不暇接。

从明朝开始,秦淮河畔的灯火就已经天下无双了,而仅仅是秦淮灯彩的品种,就逐渐发展到三百多种。在端午节等一些节假日,张灯结彩的景象也很常见。秦淮河畔流光溢彩、歌舞浪漫的繁华盛景,也让文人骚客、名仕才子纷至沓来,吟咏不断:“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一园灯火从天降,万片珊瑚驾海来”“明灯初试九微悬,瑶馆春归不夜天”“两岸红灯射碧波,一支兰桨荡银河”……从流传下来的戏剧、小说以及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文艺作品中,我们也能窥见当时秦淮及南京灯火盛况的社会画卷。

历史上的秦淮灯会,主要分布在南京的秦淮河流域,20世纪以后的秦淮灯会,主要集中在夫子庙地区,现在已经扩展到“十里秦淮”东侧的五里地段,核心区域包括夫子庙、瞻园、白鹭洲公园、吴敬梓故居陈列馆、江南贡院陈列馆、中华门瓮城展览馆、老东门及中华路、平江府路、瞻园路、琵琶路一带。

南京是“六朝古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发展得都比较有代表性。秦淮灯会是南京地区重要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是历代南京人民观照自然、客观社会的情感产物。秦淮文化是古老的金陵文明的象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南京文化的代名词。秦淮灯会是秦淮文化的重要枝干。从秦淮灯会中,可以看到诸多的民间艺术。

秦淮灯会历史悠久,“秦淮灯火甲天下”的声名早已海内外皆知。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陆续拨巨款建设夫子庙地区,秦淮灯会的硬件设施,灯会的环境不断得到提升,秦淮灯会已经成为南京民间文化民俗活动的品牌。每到大年三十灯会启幕以后,夫子庙的年节和民俗味便非常浓郁了,五光十色的花灯便呈现在众人面前了。

拓展阅读

秦淮灯会——南京的无形名片

(注: 如今,历史悠久的秦淮灯会,已经成为南京地区重要的文化名片)

作为南京地区的重要民间文化活动内容,秦淮灯会也算是南京地区的一种民间社火形式。灯会上不光是对灯的展示,还有剪纸、空竹、皮影、雕刻、绳结等南京的民间艺术,还有歌舞、曲艺、杂耍娱乐等活动,这些民间的文艺活动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与发展。

南京地区的广大人民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家庭和睦,在秦淮灯会上通过扎灯、张灯、赏灯、玩灯、闹灯等多种方式,营造出一种“万星烂天衢,广庭翻人潮”的美好意境,并寄予了自己的美好愿望与生活追求,对中国其他地区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当地政府已经恢复了每年一度的秦淮灯会。在2005年2月举行的中国民间文艺第七届“山花奖”(灯彩)评选活动中,“金鸡吉祥”“秦淮娃娃闹春节”和“金鸡报晓”从众多的灯彩传统作品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金奖、银奖和优秀奖。2006年春节特种纪念邮票,就是从秦淮灯彩传统作品中选定的。该纪念邮票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成为展示南京传统民间艺术的一张烫金名片。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俗大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