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河南马街书会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俗大观.上》 出版日期:2017-01-01

河南马街书会

(注: 历史悠久的马街书会早已成为民俗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马街,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的伏牛山东麓,西面紧邻大山,东面是平原,马街属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距离县城约7.5千米。这个地方原来叫马渡店,又叫马渡街,在历史上,这里曾经是“商贾云集,物产丰盛”之地。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河南、安徽、河北、山东、湖北、陕西、四川等省的成百上千的民间艺人便汇集于此,负鼓携琴、说书会友、弹唱歌曲。在马街书会上,曲艺种类繁多,曲目丰富多彩,河南坠子、山东琴书、湖北渔鼓、上海评话、凤阳花鼓、四川清、徐州琴书、三弦书、评书、大鼓书等,都能在这个会上听到。马街书会已经绵延七百多年而不衰,可称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奇观。

马街书会,全称为“马街十三会”,其历史悠久,根据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的墓碑记载,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在明清时代达到发展的高潮。虽然它的起源很早,但是到底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还没有定论。

有一种说法,马街书会起源于春秋时期,当时的应国大夫张舒喜欢弹唱,弹唱技艺非常高超。相传,他在晚年时住在马街,慕名而来的学艺人非常多。张舒去世时,正好是当年的正月十三,朋友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这一天聚集在马街,通过说书的方式来怀念老友,马街书会因此而流传下来。

另外一种说法是东汉之前,王莽跟刘秀开战,到了马街村东边的应河岸边,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三,而此时,有一些乡民艺人正在火神庙祭祀,这些乡民们就帮助刘秀打败了王莽,帮助汉军渡河,阻止了王莽军队的追击。刘秀坐上皇帝的宝座之后,为了报答马街村民救驾有功,就降下圣旨,免了马街一带三年的皇粮,并钦赐“三皇社”御牌一面,后来,马街一带的人们便把救驾之日定为起会的日期,年年都会起会,感谢皇恩浩荡。到现在还有“光武封、书会兴”的说法。

第三种说法是宋朝末期,有一位朱秀才在南阳府做录事,他是马街人,经常会写一些曲子、段子让人们演唱,因此结交了很多曲艺界的朋友。后来,他年纪大了就告老还乡,在一年的正月,他离开了人世。各路艺人听说老朋友离世了,便在正月十三这天赶到马街,摆起了书摊,弹唱这位朱秀才写的段子表示对他的纪念,天长日久,便有了今天的书会。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早年间,有一位姓马的老艺人,名叫马德平,他一生教书育人无数,桃李满天下,每年的正月十三这一天,他的学生们就从全国各地赶来,为老师庆祝生日。就这样,一代代传下来,渐渐成了一种习俗。

虽然马街书会的起源无法统一,但是说书艺人们对书会的兴致却丝毫未减,并且说书的人们越来越多,从元朝开始,从未间断。

根据马街广严寺以及火神庙墓碑上的记载:元朝廷祐年时,马街书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了,起会时,每年都有上千人参加,到清朝同治年间达到顶峰。曾经有个人在官府做过官,后来告老还乡的人回到老家后当上了书会的会首,他曾在同治二年(1863)统计过参加书会的说书艺人的人数。首先,他在火神庙的香案前放了一口大斗,然后让这一年来赶会的艺人们到火神庙里进香钱,每个艺人只能放一文钱。所有艺人进香钱的程序结束之后,总共获得两串七,即是说,总共有2700文钱,所以得出当年到会的艺人有2700人。

马街书会有一种看上去最为公平的评选方式,就是在书会上评出“书会状元”。这个状元是如何评出的呢?即唱的最好,书价最高,最受听众喜欢的艺人。

马街书会,就是一个让众多艺人进行吹拉弹唱、表现自我的一种艺人界的文化盛会。乐器种类繁多,曲种曲目繁杂,让人们感到奇异。在繁杂的曲种中,最受欢迎的则数“河南坠子”。其特点为,说唱内容简洁明快,演技幽默传神,听众很容易就能听懂,听起来很过瘾。

在马街书会上,每年都会有新的曲艺种类亮相,但“河南坠子”始终是20世纪以来书会上的第一大曲种,参加书会的艺人中,有80%的人都要说唱河南坠子。河南坠子于20世纪初形成,分为东路、西路、北路,由于地域上的差别,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说唱风格,特点是:旋律悠扬、节奏明快,唱腔浑厚、淳朴、高亢、畅快。

艺人在会上说唱,叫做“亮书”,跟艺人约定好了说唱,叫做“写书”。在马街书会上,有很多地方的农民不但来书会上听书,而且还要做一件他们认为极为重要的事儿——“写书”。对待这件事,他们就像相亲一样,非常认真,一旦看中了满意的艺人,就请回去,好好地回家说唱几天。在请艺人到家里说唱的人中,有些人是为了庆贺丰收,有些人是家里盖房子,图个吉利;有些人是家里有嫁娶方面的喜事,表示庆贺。其实,这样“写”台说书戏,花不了多少钱,但是场面有了,大家都高兴,在大家面前很有面子。当这些人选中了自己相中的艺人之后,就开始商议书价。这个价格一般是根据上一年收成的好坏和艺人水平的高低来定,一般情况下,一棚大概要百十块钱、几百块钱,多的也有七八百元的,最高的书价也有上千元甚至几千元的。双方谈妥书价之后,艺人就收起摊子随写书者回家,这就算是“写出去了”。如果在书会这一天没有被“写”出去,那么第二天——马街的元宵灯会上也会被人请走的,结局当然是皆大欢喜。在书会上“写书”,有时候一个村能“写”回去十几棚。这种情况下,只能在大街上进行说唱,一摊挨着一摊,说唱艺人则争相亮出自己的“绝活儿”,形成了一种唱“对台戏”的局面,场面精彩异常。

马街书会上,除了河南坠子,还有三弦书、大鼓书、徐州琴书、大调曲子、道情、凤阳花鼓、湖北渔鼓、陕西快板、山东快书、相声、小品等十多种。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马街书会达到了它的辉煌时期,为了马街书会得以延续并成为永不落幕的书场、永不散去的书会,2012年,宝丰县委、县政府建设了“马街书会曲艺文化园”。相信马街书会这一民俗文化史上的奇观,必将继续传承下去。

拓展阅读

昔日马街书会盛景

马街书会在以前是一派热闹繁荣的景象: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一大早,全国各地的艺人从四面八方来到会场。他们相互结伴而来,不管是河坡上还是山岗上,或者麦地里,小路旁,总之,只要能够摆下阵势、扎起摊子,打起简板,他们拉起琴弦就开始自己的说唱了。而赶会的听众们,也是一个个扶老携幼,偶尔还顶着凛冽的寒风,沿着乡间公路和村边的小道向马街涌来。不消半天时间,马街的街上,坡上、庙前庙后,到处都是来听书的听众,说唱的艺人,听书的听众,到处逛的闲人,做生意的人们,热闹非凡。很多从外地赶来的艺人们,都得提前几天动身前往。虽说是远隔千山万水,但对他们来说,无须担心耽误了行程。因为多年以来,只要在农历正月十三来到马街,就必然能赶上书会。不管是晴空万里,还是风雨交加,书场始终是红火、热闹的。如果遇到下雨天,人们就会打着雨伞,穿着胶鞋,踩着泥泞的乡间土路,照样乐呵呵地。说书人照常说书,听众则照样来听,表演人和听众的兴致丝毫不会受到影响。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俗大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