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清水江杀鱼节
每年的农历三月,在贵州福泉的清水江流域,苗族同胞都会在清水江两岸举行杀鱼节。通常,开展杀鱼节活动的河段是在福泉市境内清水江的棉花洞至两岔河之间,分别为棉花洞、谷汪深、大沙坝、竹林脚、沙滩、大花水等6个小河村。
清水江两岸聚居着一支独特的苗族支系,人口约4万多人,史称“西苗”。大致是在唐末宋初因战乱迁徙到清水江流域拓荒定居下来。杀鱼节从何时而起,因年代之久远已无从查考。但据已传唱数百年的福泉苗族花歌《花岭记》记载:“玩耍十八郎妹分,雷鸣两岔哥会娘。两岔河是杀鱼滩,瓮漳瀑布鱼饭堂。浪口花水比钗舞,江边后庄杀鱼郎”,说明清水江杀鱼节有久远的历史。
(注: “杀鱼节”上的热闹的场景)
杀鱼节,苗语称“停米”,意为“杀鱼”。每年的农历三月,是清水江畔的苗族同胞的传统杀鱼节时间。杀鱼活动分6个河段,按照村寨划分的习俗,每年杀鱼节的具体开始时间,都由“药头”提前派人通知各寨的“鱼头”开会商定。以山上的化香树叶长到五六寸长的时间确定为开始杀鱼节的时间。时间确定后,苗族青年每人背一包舂融了的化香叶(一种野生木本植物,能毒鱼)交给“鱼头”(苗语叫“笛把”),统一堆在江的两岸。所交的化香叶,要大致达到通知规定的数量,如差得过多,“笛把”要叫他补交,否则不能参加杀鱼,不带和少带化香叶的人,当场会受到群众的指责。
“笛把”是由有声望的寨老或杀鱼能手充任,负责主持和维持杀鱼节秩序。在整个杀鱼活动中,凡是参加杀鱼的人,都必须按照寨俗河规行事,否则“笛把”有权对违章人的杀鱼工具进行没收或砍断叉杆。杀鱼从最下游河段开始,每隔3天,杀鱼的河段往上游移动一段。各个河段开始杀鱼前都要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并通知邀请上下游各寨的人都可以来参加。姑娘们也相约成伴,腰箩里装上自家准备的花糯米饭,送给杀鱼的小伙子们吃。杀到鱼后,同伴们会在岸上烧起篝火,用清水煮鲜鱼,直到夕阳西下才会回家。吃完“鱼饭”,有的青年叉手们还会趁兴到邻近的小支流上,开展“杀叉杆”比赛。
杀鱼节是苗族远古先民渔猎社会生活在农耕社会的仪式性记忆,后又演变得和祈雨有关,具有明显的民间宗教色彩。杀鱼节期间,人们趁此机会走亲访友,青年男女们穿上节日盛装,吹木叶,唱情歌,嬉戏打闹,谈情说爱。而吃完“鱼饭”的青年叉手们趁兴又会开展“杀叉杆”的比赛。此后,杀鱼节又变成了这支苗族独有的民间体育竞技活动的节日。
由于这支苗族的独特性和其所处地域的独特性,杀鱼节是这支苗族和这块地域上独有的一个民族节日,其所具有的规模、参与性、时间长度及内容的丰富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它既是苗族远古先民渔猎社会在农耕时代的仪式性记忆,是渔猎文化向农耕文化过渡的文化遗存,也是集民族宗教、文化、社交、体育、娱乐为一体的节日,蕴涵着清水江两岸苗族同胞丰富久远的历史变迁,对研究整个苗族的历史、文化、民俗、宗教等和丰富民族的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拓展阅读
贵州的八达岭:福泉市古城垣
福泉市古城垣位于福泉市区内,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现存小西门水城及五个城门洞和部分城垣都是明代建筑。福泉古城垣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垣周长4700米,高7米。明成化年间为防范所谓“苗乱”,又在西门外增设一处水城,并增辟小西门一处,用于解决城内军民牲畜用水问题。小西门水城,由内城、水城和外城三道城大部构成,城水相依,结构独特,被誉为“贵州的八达岭”,具有很高的历史、科研和旅游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