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广西壮族“歌圩”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俗大观.上》 出版日期:2017-01-01

广西壮族“歌圩”

“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壮语称为“圩欢”“圩逢”“笼峒”“窝坡”等。歌圩在壮族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但均有“坡地上聚会”“坡场上会歌”或“欢乐的节日”的意思。它是壮族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人称之为“墩圩”。

歌圩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祭祀性的歌舞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原始仪式性的群体歌舞由“娱神”向“娱人”过渡,从“舞化”朝“歌化”发展,从而形成群体性酬唱的歌圩活动。具有特别的象征性和凝聚力,歌圩对壮族的每个成员、每个家庭都有影响。

进入社会发展后期,这种祭祀性活动逐渐演变成以民众间的交流为主,并且多着重于歌唱活动而淡化“舞”的色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群体性的歌圩活动。按照壮学宗师黄现璠所言:“壮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唱山歌的民族,可说壮族山歌是壮族文明的源点和重要传播手段之一”。

(注: 壮族“歌圩”上的热闹场景)

壮话称山歌为“家”或“欢”。唱山歌叫“唱家”。古时女子以何为“家”?以男为家,故女子的“嫁”字即由“女”和“家”两字组成,表明女子与男子共同生活始有“家”。壮族少女靠唱“家”(山歌)来寻找中意男人,“嫁”人寻“家”,“倚歌择偶”的风俗即由此而来。同时,古代女子受封建礼教束缚,言行受到诸多限制,没有婚姻自由,无以为“欢”,从而以唱歌来散发心绪或寻觅知心人结婚成“家”来谋得“欢”欣快乐。所以,壮族山歌的传统表现内容除神话、历史、政治、道德、地理、天文、传说故事、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外,绝大多数都是谈情说爱的,用以寻“欢”作“家”或成“家”得“欢”。逢有婚丧喜庆,亲朋好友来到家中举行“家中歌会”,壮话叫“欢江栏”。壮族历来具有定期集会唱歌的风俗,这种风俗汉话称为“歌圩”,壮话叫“欢龙峒”(意为到田间去唱的山歌),或“欢窝敢”(意为出岩洞外唱的山歌),或“欢埠坡”“欢埠峒”“欢墟合”“欢出岩”“欢墟蓬”(埠与墟同义,即圩市;坡指山坡、坡地;窝为出或去之义;埠坡指野地里的墟市)。

据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这里所说的就是男女青年聚会的歌圩。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发展,并定期在固定地点举行。

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如祷祝丰年、赛歌择婿、歌仙刘三姐传歌等。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在历代统治者眼中,“歌圩”因“合会男女”被视为唱风流歌、伤风败俗而受到的禁止。新中国成立后,壮族歌圩兴盛了一段时间,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又遭到禁止。“文化大革命”期间,“歌圩”活动销声匿迹。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国家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歌圩活动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其数量已经大为减少。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歌圩”活动有加速衰落的趋势,面临消失的危险。进入21世纪,歌圩成为国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从政府层面上得到一定重视。各地文化部门在歌圩日组织“山歌比赛”活动,持续举行了10年并发展成为广西文化品牌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壮族歌圩文化的现代性延伸。

现代壮族年轻人也加入“歌圩”保护和传承的行列,他们通过网络发起现代“歌圩运动”。知名的“壮族在线”于2005年发起的“贝侬歌会”活动,经过几年发展,使乡野“歌圩”飘起美妙的“壮语流行旋律”。

拓展阅读

壮族服饰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壮族服饰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

壮族妇女的服饰一般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制数对布结纽扣。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

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俗大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