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清明放水节
(注: 2015年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活动现场)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所在地都江堰市的传统文化民俗。历史上,每当清明时节,都江堰都会举行盛大的放水大典,以期当年能够风调雨顺,这是流传多年的川西平原的传统习俗。这个活动是由当地的地方官员亲自主持的。
放水节源于“祀水”,因为在都江堰修好之前,沿江两岸常年水患不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老百姓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水神”上,只能在江边祈求“水神”多多保护自己。都江堰修建成功之后,老百姓遭灾受难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从此,成都平原的旱涝情况完全由自己做主了。后人为了纪念自己的恩人李冰父子,就把以前对“水神”的崇拜之情,“转嫁”给他们父子了。当地的百姓也自动自发地组织在一起,到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举行二王庙庙会,也叫清明会。
在古时候,放水节大典的主持人是由四川省的高级官员来担任的。放水的前一天,相关人员要先到郫县的望丛祠对望帝、丛帝进行祭祀。放水当天,祭品被仪仗队抬着,鼓乐手为前导,由主祭官带领众人,从此玉垒关出来到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随后,《迎神辞》由主祭官亲自朗诵,举行祟把敷泽兴济通佑显惠襄护王、承绩广惠显英普济昭福王典礼,全体肃立;奏乐,设迎神位;还神;授花;引赞导主祭,官恭谊王位前立正;唱纪念歌;进席,献帛;晋爵,献爵;进食,献食;主祭官诣读祝位前肃立读祝;全体向李二郎父子位前行三鞠躬礼;奠爵;焚祝帛;奏乐;设送神位送神(唱民工歌送);礼成,鸣炮。祭:先是到伏龙观祭李冰,再到二王庙祭二郎。
官祭则要等清明岁修完毕之后,结合放水庆典一起举行。祭祀完李冰父子之后就到杨泅庙的江边祭招后鸣炮放水。这是官祭,除此之外还有民祭。传说,农历的六月廿四日是二郎的生日,再往后两天是李冰的生日。因此,每年的农历六月廿四日前后,川西受到都江堰福泽的人们就不辞劳苦地跋涉,扶老携幼,带着一应祭品,来到庙里祭拜,每天都有上万人。据《灌县乡土志》记载:“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至今民祭之日,二王庙里人山人海,香烟缭绕,虔诚之态,令人感动。”
这些事情都做完之后,就要砍断杩槎放水了。待主持一声令下,“咚咚咚”三声礼炮响过之后,强壮的堰工就会毫不犹豫地使出全身力气砍断鱼嘴前面阻断内江的杩槎上的绑索,有一群人在河滩上用力地拉着绳子,杩槎慢慢地被放倒,江水会瞬间奔涌而出。这个时候,岸边的年轻人就会跟着水流奔跑,并且不断地用石头砸向水流的最前端,这叫作“打水头”。人们争着抢着舀“头水”祭神,认为这样可以消灾祈福,能够得到神灵的庇佑,直到现在,这一风俗仍然流行。
将军庙前的江边开始鸣炮放水。三声炮响过后,两岸立时鞭炮齐鸣,鼓乐喧天,压盘石和压盘木被堰工们卸去之后,他们将土埂挖到水面,拆掉水面上面的搪梁,砍断岭子木,再把盘杠结点的竹线砍断,把撑子木和座兜拉倒,最后把“揭脑顶”用大绳绑住,拉倒杩槎水。主祭官在砍揭搓放水后,会立即骑马奔向成都,祈求人快水多。堰工们则要用竹竿打水头,意思是告诉流水:不要好坏不分,不能冲毁桥梁,要安全通过,顺着轨道走,为人民造福。
清明放水节是成都平原农耕文化漫长历史的发展过程和民俗文化的再现,是中华民族崇尚先贤、崇德报恩的优秀品质的体现,对弘扬传统文化有现实的意义。
如今,都江堰随时都可以放水。但让川西人民念念不忘的仍然是清明放水节。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传统和富有巴蜀特色的旅游观光项目每年如期举行,规模宏大、盛况空前。
拓展阅读
李冰和都江堰
(注: 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全景图)
李冰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学家,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兴建的组织者。中外驰名的都江堰位于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其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排灌作用,确保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蜀国。秦为了将蜀地建成其重要基地,决定彻底治理岷江水患。同时派精通治水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张若任蜀守。李冰为蜀守的时间,没有明文记载,大约在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王之间(公元前277—前250年)。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沿岷江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在修筑分水堰的过程中,采用江心抛石筑堰失败后,李冰另辟新路,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
《华阳国志》记载:李冰“壅江作堋”的“堋”就是指鱼嘴。它将岷江分为内外江,起航运、灌溉与分洪的作用。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流经宝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分水堰两侧垒砌大卵石护堤,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后,内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了。
后来,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也用竹笼装卵石堆筑,堰顶做到适宜的高度。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以保障内江灌区免遭水淹。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冲走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沉积。鱼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耕季节,内江水量大约占六成,外江水量大约占四成。洪水季节,内江超过灌溉所需的水量,由飞沙堰自行溢出。
在漫长的治水过程中,李冰总结出了“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经验,后人把这六字诀刻在内江东岸二王庙的石壁上,非常醒目。
都江堰的修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四川也因此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1] 杩槎,将三根木棒的顶端都扎在一起构成的三角架,它和签子、捶笆等一起,填土筑堤,可截断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