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藏族雪顿节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俗大观.上》 出版日期:2017-01-01

藏族雪顿节

(注: 藏族群众载歌载舞喜迎雪顿节)

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的哲蚌寺。最初,雪顿节还纯粹是一种宗教活动,佛教戒律有三百多条,杀生是佛教教徒最为忌讳的。西藏处于高原地区,夏季来临后,天气逐渐变暖,草木开始发芽生长,百虫开始惊蛰苏醒。这时候,如果人们频繁地在户外活动,会对万物造成不可避免的伤害,所以藏传佛教格鲁派规定,每年藏历四月至六月期间为禁期,整个西藏地区所有寺院里的僧尼不准外出,以免踩踏导致小虫的伤亡。此段时间,众僧尼要在寺庙里安心修炼,直到六月三十日才解禁。此时,他们纷纷下山,农牧民则备好了酸奶子敬献给僧尼。“雪”在藏语中是酸奶子的意思,“顿”在藏语中是“宴”、“吃”的意思,雪顿节,用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该节日在每年的藏历六月三十日举行,为期四五天。原本,这是一个“酸奶宴”,但藏戏会演逐渐取代了原有的活动内容,所以也有人叫它藏戏节。这个节日流行于整个西藏地区。

雪顿节上演出藏戏,是从17世纪末期开始的。雪顿节开始时,藏戏班子就来到罗布林卡演唱。到时,拉萨附近的居民全都身着节日的盛装,扶老携幼,提着酥油桶,带着酥油茶来到罗布林卡繁茂的树荫下,色彩斑斓的帷幕在众人的帮助下就搭起来了。花草茂盛的绿茵上,铺着新卡垫、地毯,果品佳肴被摆上来,大家席地而坐,一边喝着酥油茶一边畅谈,还有人边唱歌边跳舞,观看着藏戏,享受着节日的欢声笑语。下午时,各家各户开始从帷幕里走出来“串门”,主人会向前来“串门”的来宾敬酒,来宾要三口喝完,还要随着唱各种不同曲调的劝酒歌。欢笑声、祝福声、敬酒声响在一起,此起彼伏。天边出现晚霞时,也是人们离开林卡的时候了。

五世达赖从哲蚌寺移居到布达拉宫之后,雪顿节的活动也就在布达拉宫的“空中戏台”德央厦举行。每年的雪顿节都是先在哲蚌寺进行藏戏表演,第二天再到布达拉宫为达赖演出。七世达赖到了晚年,得了很多种疾病,为了他的身体健康,医师们给他提出建议,到西郊的罗布林卡洗浴,用流水来滋养身体。从藏历的水鸡年(1753)到他圆寂的1757年,七世达赖每年夏天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八世达赖强白嘉措在位期间,格桑颇章宫在罗布林卡建成,这里也就逐渐成了达赖的夏宫。因此,雪顿节的主会场也随之转移到了罗布林卡,并逐渐对市民开放,允许他们进来观看藏戏。这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节日仪式。

藏戏演出是雪顿节上的一个重头戏。雪顿节第二天,在罗布林卡、布达拉宫对面的龙王潭公园内,从上午11点到夜幕降临,藏戏队伍会不停歇地演唱。其实,这已经是提取了剧目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了,因为时间的限制,表演者根本无法把全部的内容表演完毕,但这也让他们自得其乐,观赏者也是兴奋异常。

通常情形,藏历六月初十,各个领班先到拉萨,向管理布达拉宫的“孜恰列空”报到。他们负责主持与审核雪顿节期间表演的剧目。廿五日,参加雪顿节期间演出的人员都要集中在功德林寺西面的加纳林卡,接受“孜恰列空”的官员的点名,人员的增补,都要如实地向上汇报,按实际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廿九日,各个演出队伍集合到布达拉宫的德央厦“空中广场”进行一些片段性的演出,这种活动带有彩排和剧目审查的性质。

到了藏历七月初一,罗布林卡雪顿节正式拉开帷幕,各演出队伍都有一些片段演出。一般说来,各队演出顺序都按多年形式的习惯排序。第一个上场的是宾顿巴和扎西雪巴,他们与带领众人修建铁索桥和创造藏戏的著名活佛唐东杰布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第二天演出的是江噶尔队,他们演的是《罗桑王子》或者《郎萨姑娘》;七月初三是津巴队演出的《顿月顿珠兄弟》;到了七月初四,就该香巴剧团上场演出《文成公主》和《赤美滚顿》了。最后一天,当然是压轴大戏了,这场大戏要由觉木隆来演,他们常年在拉萨生活,有时还会到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地进行巡回演出,不但表演技艺精湛,唱腔也很好,还会穿插一些新的花样,非常受观众们的喜爱,是雪顿节上最为精彩的表演。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俗大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