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仡佬族毛龙节
(注: 仡佬族“毛龙节”上的盛大活动场景)
石阡深处贵州东北部腹地,有“热泉之乡”的美誉。现有汉、仡佬、侗、苗、土家等13个民族。
石阡县龙井乡晏明一带的仡佬族中流传有“唐魏征梦斩金骨老龙之子”的故事,传说“仡佬毛龙”即“金骨老龙”的长子,所在“龙”是仡佬族的主要信仰图腾。
仡佬族同胞扎制仡佬毛龙形如蛇,尾似鱼。毛龙龙体的编扎十分讲究,首先以粗长的竹篾数片扎紧为龙脊,再用竹篾缠以剪成鞭炮形的有色纸,俗称“火草秆”,将火草秆两端扎在龙脊上,形成一个个环行圈。整条毛龙要用四五百根火草秆扎成,看上去满身是毛,因而得名。
仡佬“毛龙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有:
“龙”信仰:包括传统故事、敬龙仪式、敬龙场合和用品及敬龙神诵词;
附属图腾信仰:包括“竹王”崇拜、盘瓠崇拜、民间佛道崇拜和原始崇拜等;
扎艺:包括选材(竹篾、彩纸)和工艺等;
玩技:包括“二龙抢宝”“懒龙翻身”“单龙戏珠”“天鹅抱蛋”“倒挂金钩”“犀牛望月”和“螺丝旋顶”等;
念诵:包括“开光”“请水”“烧龙”等仪式的念诵及“开财门”和“敬财神”等表演时的诵唱。
古代仡佬“毛龙节”的传承尽管以自发传承和自然传承为主,较为随意,但从仪式主持、扎艺以及龙头、龙尾表演者的角色身份来看,仍然表现出传承中的规定性。“仡佬毛龙”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显示出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及多样的社会功能,它是研究古代仡佬族文化传统的宝贵财富。
“仡佬毛龙”的文化和传承价值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仡佬族民族信仰的显现标志;研究古代仡佬族文化交流的重要例证;对仡佬族语言、工艺、歌舞等方面研究具有启发性意义;有助于仡佬族民间文化传承的研究和当代少数民族社会教育方式的研究;蕴含的图腾崇拜和宗教崇拜是研究仡佬族民间宗教文化的重要路径。
拓展阅读
仡佬族的宗教信仰
仡佬族崇拜祖先,奉祀蛮王老祖;认为万物有灵,故信奉多种神灵。
清代以后,仡佬族渐习汉俗,崇奉佛、道、儒三教,并信巫术。每家堂屋均设神龛,书供“天地君亲服”、古圣先贤、昭穆、观音、牛王、财神等香位。老人亡故,要做“亡斋”超度。逢节庆给祖先烧纸时,要给“地盘业主、早老先贤”烧袱纸一封。如遇灾祸病痛,则许愿还愿,即或清平,亦祈福延年。请巫师(俗称“端公”“道士”)至家“打保福”“冲傩”,或设“坛”敬“坛”,或“还梅山”,或“送瘟神”,或“打粉火”。
仡佬族相信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能消灾免祸,益寿赐福。有寄拜奇石、古树之俗。还相信“烧胎”“叫魂”“观花”“顿水碗”“看八字”“看相”“看风水”“占卜”“问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