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侗族萨玛节
(注: 2014年榕江侗族“萨玛节”开幕典礼)
“萨玛”,“萨”的意思是“祖母”,“玛”的意思是大,萨玛翻译过来,就是大祖母,萨玛是侗族地区共同的祖先的神灵的化身。侗族同胞认为,祖先的威力无边,至高无上,他能够赋予人们强大的力量去战胜敌人、战胜自然,赢得村寨的和平、丰收与健康,所以侗族同胞非常虔诚地崇拜他,并把他奉为侗族的社稷神。但同时,萨玛又是传说中的古代女英雄,在古代侗族社会中,她在政治、军事、文化方面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据传说,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侗族有一位骁勇善战的女首领,在带领本族群众进行对外作战时,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但是在一次战斗中,因为被敌人包围而不幸壮烈牺牲。人们非常崇敬她,将她看作是能够带来平安吉祥的神灵,把她尊称为“萨玛”。在侗族同胞心中,他们最大的神便是萨玛。
后代的人们为了祭祀萨玛,便在寨子中间的土坪上垒起土堆,此处便作为祭坛和供奉祭祀萨玛的地方——然萨玛(侗语,“然”代表的是房子,汉语的意思是“祖母的房子”,也叫萨玛祠、圣母祠)。有些侗寨同时建有萨玛祠。清代光绪年间,三宝各村的露天祭坛便是以“然萨玛”的形式建立起来的。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虽然名字叫萨玛祠,但是屋里并没有萨玛的神像,只有神位,有一把半张半闭的大黑伞在神位上竖着,伞下面堆着一堆石头,这就是萨玛的象征,它象征着侗族同胞在萨玛的保佑下幸福安康,团结一致。
现在的“萨玛节”,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的积累与沉淀,每年农历的正月、二月间举行盛大的祭典,场面非常的宏大,天长日久,“萨玛节”就形成了。正常情况下,萨玛节在每年的正月、二月间,但也会根据实际的生产、生活或者其他活动的安排,把萨玛节安排在其他月份。
萨玛节的规模,一般以村(寨)为单位组织祭祀,有些地方也邀请邻村或几个村连成一片祭祀,场面宏大而壮观。参与祭祀的人员也因各地风俗而不同,有些地方是男女老少齐上阵,也有些地方以已婚妇女为主,比如榕江三宝侗乡各村寨。榕江三宝侗乡的祭祀活动颇有些远古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
(注: 侗族群众欢度“萨玛节”)
萨玛节一般定在每年的春、秋两季进行。德高望重的老妇人专门负责管理祭坛,祭萨仪式一般只有中老年妇女和年长的男子参加。祭萨时,由负责专门管萨的人烧好茶水,给萨敬香、献茶,由每个家庭穿着盛装的女主人排着队进行祭祀,排队的人们每个人都要喝上一口祖母茶,在发髻上插一支常青树的树枝,再跟随手里拿着半闭半开的雨伞的老妇人绕寨子一周,最后来到特定的场坪,与萨同乐,边唱边跳,气氛庄重、热烈。侗族同胞用这种方式来为自己的寨子祈福,求得平安。在过萨玛节的时候,出来活动的大多是妇女,而寨子里的男人们则甘愿在家忍受“寂寞”,带孩子、做家务,因此当地人有种说法——萨玛节是侗族的妇女节。
现在,每年春社前的春分前后一两天,或秋社至次年春社之间,黎平县龙额乡上地坪寨、肇兴乡宰柳寨、龙额乡立更村,从江县庆云乡丹阳寨、洛香镇平乐寨,乡亲们聚集在本寨的“萨岁”庵堂附近,按照祖规,围“圣母庵堂”转数圈,给萨玛像鞠躬、烧香、敬茶,以表祭祀。
拓展阅读
杏妮的故事
“萨玛”“萨享”侗语意即“圣母”“大祖母”。“萨玛”乳名“婢奔”,成人后名叫“杏妮”,她的父母是跟随乡亲逃难到贵州南部的,当时,他们住在黎平、从江两县交界的大团寨里。但不幸的是,杏妮的父母被丹阳的大财主李董顺设计害死了,她只能来到六甲寨与自己的舅父一起生活。长大后,与当地青年石道成亲。杏妮的父母虽然不在了,但是李董顺知道了还有杏妮的存在后,继续进行迫害。为了躲避李家的迫害,她跟石道来到了螺蛳寨居住,但是,最终李董顺还是找上门来。他们终于不再忍受迫害,决定起来反抗。但是李董顺的儿子李顶郎在州府做官,他在给朝廷的上书中,诬蔑杏妮他们是“峒蛮”造反,于是朝廷派官军来镇压。终因寡不敌众,杏妮一方的人马败北,杏妮也在龙额“弄堂概”处跳崖身亡。从此以后,杏妮就被侗族同胞所敬奉,被奉为神明,几乎每座侗族的村寨都建了圣母“萨玛”庵坛来纪念杏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