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锡伯族西迁节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俗大观.上》 出版日期:2017-01-01

锡伯族西迁节

(注: 锡伯族群众在西迁节上举行盛大纪念活动)

根据清朝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九年(1764),清政府在平息了准葛儿的叛乱之后,为了加强对伊犁地区的防御,在农历四月十八日,政府下令:锡伯族官兵及亲眷四千余人,全部由当时的盛京(今沈阳)出发,前往千里之外的新疆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路途中又有350人降生,还有追随而来的405人。这些人经过了蒙古高原的风沙,洪水的侵袭,忍受了饥饿的折磨,长途跋涉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在乾隆三十年(1765)的八月到达了伊犁惠远地区。随后,伊犁将军把这些人编为六个旗(牛录)。第二年春,又将他们迁移到察布查尔地区,将六个旗扩编为八个旗,组建成了锡伯营,成为当时驻守伊犁的“伊犁四营”(索伦营、锡伯营、察哈尔营和额鲁特营)之一。锡伯营不但担任了驻守伊犁的军事防御任务,而且还同时担任着伊犁地区的生产、行政任务,在它存在的一百四十五年历史中,为新疆的防御、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锡伯族西迁的头一天,西迁的官兵及家属与前来送行的亲属们,齐集在沈阳的太平寺“锡伯家庙”前,一起吃了最后一顿饭,喝了酒,算是为他们的亲人送行。自此以后,每年的四月十八日,在锡伯村屯,锡伯族同胞都要在寺庙里垒起灶台,杀猪,用高粱米做饭,每家每户都有当家人出去进行聚餐,用这种方式来纪念锡伯族西迁的历史壮举,并畅谈他们的亲人为保卫新疆边境所作出的不朽功绩,缅怀亲人的骨肉分离。天长日久,这一天便成为锡伯族的传统节日。因为这一天是农历的四月十八日,所以锡伯族同胞又把它称作是“四一八节”。

1949年以后,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同胞与新疆的锡伯族同胞渐渐有了来往,更是把“西迁节”(又叫“四一八节”)提上了日程。党和政府对锡伯族的这个节日也非常重视,每年的“西迁节”到来时,当地的市政府与市民委都会召开专题会议与锡伯族同胞一起度过这个传统、欢乐的节日。从1982年起,沈阳市锡伯族群众在“西迁节”时,就到北陵公园集会,进行纪念活动。他们通过向后人讲述锡伯族西迁的历史与经过,讲述西迁戍边的意义,激励锡伯族同胞民继承先辈们的光荣传统,将祖辈们的爱国精神发扬光大,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虽然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越来越关注,但是锡伯族口头和文学作品的失传现象日渐严重,对锡伯文锡伯语精通的人数越来越少,西迁节的民俗艺术个性特色已经越来越弱化,这就急需加大对其的保护和抢救。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俗大观.上